人性化护理在房颤导管射频消融术中的应用

2018-09-14 11:31杨秀梅王泽峰刘吉义张树龙
吉林医学 2018年9期
关键词:消融术消融房颤

杨秀梅,王泽峰,韩 莉,刘吉义,张树龙

(大连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辽宁 大连 116001)

心房颤动(atrial fibrillatafion,以下简称房颤)是最常见的心律失常,其发生率随着年龄增长而增加,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房颤射频消融术作为一项突破性技术,可改善房颤患者的临床症状、生活质量和心脏功能[1]。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对护理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护理模式和护理理念也发生了根本变化。高质量的护理是安全、有效开展房颤导管射频消融治疗的重要保证[2]。而接受介入手术患者的心理状况往往被忽视,介入治疗作为一种应激源,可以使患者产生应激反应,导致焦虑、恐惧等,若反应强度过大会干扰介入治疗的顺利进行,甚至影响患者的预后[3]。因此对导管室护理人员的护理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本研究拟采用人性化护理管理进行干预,探讨人性化护理在房颤射频消融围手术期中的应用供一定的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1.1研究对象:选择2016年3月~2017年6月期间,首次行房颤导管射频消融术的患者86例。其中男52例,平均年龄(65.14±9.39)岁;女34例,平均年龄(68.63±4.96)岁。入选标准:意识清楚,无语言沟通障碍,无听力障碍。按随机数字表法将接受房颤射频消融手术患者86例分为试验组(n=43)和对照组(n=43)。

1.2研究方法:两组患者均在静脉药物镇痛、镇静,神志清醒的状态下接受房颤导管射频消融手术。对照组按介入手术的术前准备、术中常规护理配合进行[4]。试验组:在常规护理配合的基础上,实施人性化护理管理。

1.2.1手术前期的人性化管理:术前由导管室护士对即将接受手术的患者进行术前访视。首先,查阅病历资料和护理记录,对患者的病情、手术方式、家庭情况有所了解;然后来到患者床旁,进行自我介绍,说明来意,加强患者的亲切感;耐心给患者介绍导管室的环境,讲解手术过程,告诉患者手术前、手术中需要注意的事项;询问患者的需求,对患者担心的问题给予认真解答,消除患者及家属的紧张、恐惧心理。

1.2.2术前准备的人性化管理:导管室护士参与医生的术前讨论,熟悉各个手术环节和步骤,根据病情做好相关药物和器械准备,必要时请教护士长,特殊情况要与医生做好交流工作,以确保手术顺利进行。

1.2.3导管室环境的人性化管理:由于环境陌生、恐惧,加上躺着手术床上必须裸露手术部位,患者普遍出现发冷、寒战。将层流手术间的温度调节至25℃;手术床的加温;床单加热后再给患者使用;骨隆突处自制的泡沫棉垫防止压疮;静脉使用的盐水加温保持在38℃~40℃。

1.2.4护理服务的人性化管理:患者进入导管室后,由术前访视的护士热情接待,让其有熟悉感和亲热感。同时,在手术过程中,护士不仅要随时监测生命体征变化,同时还要不时地询问患者的感受,与患者沟通,分散其注意力,缓解或消除其紧张、恐惧心理,使患者积极配合手术的顺利进行。

1.2.5专业技术的人性化管理:护士长根据手术的难易程度,结合护理人员的个人能力、性格及工作经验,合理安排手术配合人员。使每个护理人员的能力均能得到充分发挥。

1.2.6评价方法:采用汉密尔顿焦虑量表进行测评,分别于术前1天、术后2 h采集量表。汉密尔顿焦虑量表评分标准:>7分可能有焦虑;>14分为轻度焦虑;>21分为中度焦虑;>29分为重度焦虑。采用中文简化版SF-36健康调查问卷进行治疗与护理后生存质量的调查,包括生理机能、生理职能、情感职能与活力四个指标。

2 结果

2.1一般情况: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及基础疾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两组焦虑情况比较:术前进行护理前,组间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患者的焦虑评分均下降,前后组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试验组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术后生理机能、生理职能和情感职能得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1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组别例数年龄(x±s,岁)男性[例(%)]高血压[例(%)]糖尿病[例(%)]试验组4365.14±9.3927(62.8)4(9.3)3(6.9)对照组12768.63±4.9625(58.1)5 (11.6)3(6.9)P值0.1300.5660.6481.0

项目试验组对照组P值手术前24.95±6.4225.59±6.400.23手术后9.05±4.36①18.23±6.53①<0.05

注:与手术前比较,①P<0.05

组别生理机能生理职能情感职能活力试验组86.45±6.8470.12±10.6262.54±15.3551.68±17.01对照组72.68±11.0550.62±18.7836.30±7.4450.02±15.91P值<0.05<0.05<0.05>0.05

3 讨论

房颤是临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目前导管射频消融已经成为治疗房颤的重要方法。2016年欧洲心脏病学会(ESC)心房颤动指南建议,对于症状明显的阵发性房颤,导管消融可以作为一线治疗方法(IA)[5]。焦虑是由紧张、忧虑、担心和恐惧等交织而成的一种复杂情绪反应[6]。研究发现,房颤患者出现焦虑情绪的比例较高,而房颤射频消融术手术时间长、难度大、整个手术过程是在神志清醒的状态下进行,可加重患者焦虑等负面情绪[7]。要求护士做好心理护理、术前准备和术中护理,以减轻患者的生理、心理负担,给予人性化护理不仅有助于术后身心康复,还提高了患者对护理质量的满意度[8]。

3.1对心房颤动射频消融术患者实施人性化护理管理的必要性

3.1.1术前访视是配台护士在手术前对患者采用观察、交谈、查阅病历等一些手段收集患者的心理、生理、社会文化等方面的资料,为患者提供合理的护理方式[9]。由于患者对导管室的环境陌生,加之手术时间长、全程手术是在神志清楚的状态下进行且手术疼痛等因素,往往会产生焦虑、恐惧的情绪,降低疼痛的阈值,不利于手术的顺利进行。术前访视可以缩短护患之间的距离,缓解患者紧张、焦虑的负性情绪,还可以提高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10]。

3.1.2对于择期手术的患者,随着手术日期的临近,患者对手术的恐惧已经超过对疾病本身的担心。有研究显示,92%患者希望能了解手术室环境,47%的患者因恐惧而失眠,100%的患者需要关爱[11]。进入导管室后,迎接患者的熟悉面孔,能够让患者产生信赖感和安全感,消除了紧张心理。

3.1.3因导管射频消融术属于微创手术,无需低温,通过调节手术层流间的温度、给手术床及床单加温,可明显改善患者由于恐惧出现的寒战,并且由于患者体温的保持,也有利于提高术者穿刺的成功率。

3.1.4通过参加医生的术前讨论,不仅对术中护理配合起到了积极的安全保障作用,还开拓了护理人员的眼界,达到以医疗带动护理的目的。迫使护理人员不断学习,以充实业务水准,提高护理水平。

3.2人性化护理管理有利于减轻或消除紧张、恐惧等焦虑心理:患者焦虑、紧张等负性情绪还可能导致患者血压和心率的升高[12],影响手术。在房颤射频消融手术中,通过有效的个性化护理管理,能有效地缓解患者的焦虑情绪,对手术的顺利进行有重要意义。在术中随时与患者沟通,帮助患者放松,使其产生独有的内心体验,降低对当前应激事件的敏感性。

4 结论

研究表明,人性化护理管理在房颤导管射频消融围手术期中的应用,可有效降低焦虑的发生率,减轻焦虑症状,提高患者术后生存质量。同时,通过人性化的护理,有利于患者在接受长时间的手术过程中保持平静的心态,降低疼痛阈值,对配合医生消融的顺利进行起到积极作用,是切实有效的护理管理方法。护理已经不单纯是简单被动的手术配合,而是围绕患者全身心的手术配合。新形势下的护理理念,迫使护理人员增强紧迫感,努力去主动学习。不但要掌握专科业务理论,还要用人文关怀理念、医学伦理学等多学科知识去补充自己,完善自己。

猜你喜欢
消融术消融房颤
消融
脂肪酸与心房颤动相关性研究进展
预防房颤有九“招”
阵发性房颤应怎样治疗
冷冻球囊导管消融术治疗心房颤动的术中护理
腹腔镜射频消融治疗肝血管瘤
超声引导微波消融治疗老年肝癌及并发症防范
肝肿瘤的微波消融治疗
臭氧消融术治疗腰间盘突出的疗效分析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与射频消融术后心房颤动复发关系的Meta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