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熏洗联合依帕司他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分析

2018-09-15 08:20侯浩强闫镛
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 2018年8期
关键词:依帕司熏洗肢体

侯浩强 闫镛

(河南省开封市中医院内分泌科 开封 475000)

近几年来,伴随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饮食结构的改变,不良生活行为习惯的养成,糖尿病发生率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作为糖尿病患者常见的严重并发症,对患者生活质量造成了严重影响,需引起临床高度重视,积极控制病情,以改善患者预后。药物治疗为目前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首选方案,常用药品如依帕司他等,但长期单一用药效果欠佳。随着传统医学在医学界中地位的大幅提升,中药熏洗作为中医特色疗法,在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治疗中取得较为满意的效果。本研究采用中药熏洗联合依帕司他胶囊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取得显著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6年1月~2017年1月收治的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60例作研究对象,经抽签法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30例。研究组男16例,女14例;年龄34~56岁,平均年龄(45.29±3.58)岁;病程 4~15年,平均病程(10.35±1.56)年。对照组男15例,女15例;年龄35~56岁,平均年龄(45.35±3.41)岁;病程 5~15年,平均病程(10.38±1.52)年。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1)纳入标准:经临床确诊为2型糖尿病;符合《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中医临床诊疗指南(2016年版)》[1]相关诊断标准,肢体无力,肢末时痛,多呈刺痛,下肢为主,入夜痛甚,神疲倦怠,气短懒言,动则汗出,腹泻或便秘,舌质淡暗,或有瘀点,苔薄白,脉细涩,属气虚血瘀证;意识清晰,沟通能力正常,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2)排除标准:合并严重心、肝、脑、肾等原发性疾病或并发症者;对本研究所用药物过敏者;合并严重精神病者;妊娠期、哺乳期女性;其他原因引起周围神经病变者。

1.3 治疗方法 对照组给予依帕司他胶囊(国药准字 H20040840)治疗,50 mg/次,3 次 /d,口服。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予以中药熏洗治疗。方药组成:透骨草、鸡血藤各30 g,红花20 g,姜黄、地龙各10 g。随症加减:疼痛明显者加苏木10 g、细辛10 g、穿山甲6 g,肢体麻木明显者加皂角10 g、僵蚕10 g,肢体寒凉明显者加草乌10 g、川乌10 g、桂枝10 g。水煎,1次/d,取药液进行熏洗,温度控制在38~40℃,20~30 min/次。两组患者均连续治疗12周。

1.4 观察指标及标准 (1)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显效:患者临床症状基本消失,空腹血糖水平降至7.0 mmol/L以下;有效:患者临床症状明显减轻,空腹血糖水平有所下降,但未降至7.0 mmol/L以下;无效:患者临床症状以及空腹血糖水平均无明显变化,甚至恶化[2]。治疗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100%。(2)以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估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肢体疼痛程度,分值0~10分,评分高低和疼痛程度成正比。

1.5 统计学方法 数据处理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比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表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2.2 两组肢体疼痛评分比较 治疗前,两组VAS疼痛评分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VAS疼痛评分均较前明显下降,且研究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见表2。

表2 两组肢体疼痛评分比较(分,±s)

表2 两组肢体疼痛评分比较(分,±s)

组别 n 治疗前 治疗后 t P研究组对照组30 30 10.174 8.434 0.000 0.000 t P 7.35±1.72 7.39±1.29 0.102 0.922 3.99±0.56 5.09±0.74 6.492 0.000

3 讨论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发生率较高,在90%左右[3]。该病作为一种糖尿病患者常见慢性严重并发症之一,在加重患者病情的同时,严重影响其生活质量。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起病隐匿,进展迟缓,早期极易被忽视,且其发病机制极为复杂,治疗难度大,病程进展至晚期时,病变具有不可逆性特点,可引起不良预后[4]。因此,早期诊断、治疗是改善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预后的主要方法,但其治疗方案临床尚无统一意见。依帕司他是一种醛糖还原酶抑制剂,属于羧酸类,可有效降低神经细胞内山梨醇水平,恢复Na+-K+-ATP酶的活性和肌醇平衡,提高神经传导速度及形态学异常,进而改善改善患者感觉和运动神经功能,改善麻木、自发性疼痛等症状,疗效确切[5]。

中药熏洗是目前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常用外治法之一。中医学认为,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可归于“痹症、麻木”等范畴,是消渴病日久,失治误治,内热伤阴耗气,或阴损及阳,久病入络,血脉瘀塞而致血瘀,主要病理基础为血瘀,应以通络化瘀为治疗原则[6~7]。本研究所用中药熏洗处方中,姜黄、鸡血藤和红花等均有通经止痛、活血化瘀之效;地龙咸寒降泄,有较强熄风通络的作用;透骨草则可祛风活血止痛。全方共奏活血化瘀、通络止痛之功,临床应用可再随不同伴随症状加减变化。现代医学研究发现[8],姜黄祛瘀功效明显,其主要成分姜黄素能够增强纤溶性,降低血浆和全血黏度,显著抑制血小板聚集。

本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VAS疼痛评分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研究组VAS疼痛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说明与单纯依帕司他治疗比较,中药熏洗联合依帕司他胶囊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疗效更佳,且可显著改善患者肢体疼痛程度。综上所述,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采用中药熏洗联合依帕司他胶囊治疗,效果突出,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猜你喜欢
依帕司熏洗肢体
分析依帕司他联合硫辛酸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效果
肢体语言
肢体写作漫谈
普罗布考联合依帕司他治疗早期糖尿病性肾病的疗效观察
西地那非联合依帕司他治疗2型糖尿病勃起功能障碍疗效观察及安全性评价
依帕司他对早期糖尿病肾病肾小管功能的影响初探
VSD在创伤后肢体软组织缺损中的应用
中药熏洗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58例
退黄熏洗方药浴预防新生儿黄疸60例
混合痔术后熏洗方坐浴与中医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