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文化背景下古筝音乐的文化释义
——以《草原英雄小姐妹》为例

2018-09-17 11:13重庆师范大学
民族音乐 2018年4期
关键词:古筝姐妹草原

■张 华(重庆师范大学)

文化是推动一个国家发展的精神动力,同时也是一个民族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总和。音乐作为一种最接近人的内心世界抽象性的“心声”,或许最能体现精神性的表达,它既表现出人们自我审美的行为方式,又反映出人们的观念信仰和审美情趣。美国人类学家索尔曾说:“一个特定的人群,在长期生活的地域内,一定会创造出一种适合环境的文化景观和标志性符号”。古筝自秦朝流传至今,其演奏技法由单一到多样、由易到难,演奏技法的多元性与创新性使得古筝在近现代更加适应时代发展的需求,旋律多样、内涵丰富、文化意义深远。由此,古筝无疑是中华民族人民智慧与精神追求的物化表达。

《草原英雄小姐妹》是在特定生态背景下产生的作品,是作曲家张燕和刘起超在观看同名电影后产生创作冲动,历时三月而成。音乐故事是围绕内蒙古草原人民熟知的龙梅和玉荣展开,为保护集体的羊群,不惧艰险,与暴风雪抗争20余小时,最终成功救下羊群。她们的事迹被谱成筝曲,以独特的艺术形式,弘扬“草原英雄小姐妹”精神。

■音乐本体分析

每一首作品的产生,都有其独特的历史文化背景。《草原英雄小姐妹》作为一种特定的人文符号,是自然时间与社会记忆有机结合的产物,以“年”为时间向度,以民众生产生活的进程为空间纬度,构成了草原民众的整体场域。而理解一首作品,对其音乐结构的认识是十分必要的。正如美国人类学家梅里亚姆所提出的“概念-行为-音声”三元分析模式,音本体是探究作品的艺术之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全曲的曲式结构共分为七个部分:

(一)引子。自由式的散板,由高音区的四度和音的小撮引入,双手交替流畅的技法运用再加以清晰明亮的琶音,瞬间将人带入“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大草原之中。流畅的刮奏加上马头琴的模拟音色,展现出草原人民热爱生活、和谐美丽的人文景观。

(二)第一主题。音乐的主题乐思采用《草原英雄小姐妹》动画片中的主题音乐,四二拍的节奏加之左右手演奏创造出的复调氛围,使得乐段活泼而又富有动感,将人物形象淋漓尽致地首次呈现。之后进行变奏,速度上的明显加快、声部织体的加厚,下行和上行的旋律进行如同珠落玉盘,简洁优美,与主题之间形成了一定程度的内部对比,使得乐曲既保留主题乐思而又不会审美疲劳,表现出小姐妹在草原相互嬉戏打闹、放逐羊群的快乐场面。

(三)第二主题。右手连续的摇指,含蓄而不热烈,犹如歌唱般的蒙古调,四二拍到四四拍的节奏转换,使得旋律拉宽,乐型犹如波浪,它柔和动人、轻盈可爱,和声的功能体系起着鲜明作用,画面一片祥和。

(四)暴风雪主题。此乐段为全曲的高潮段落,无论是情绪的渲染还是演奏技法的使用,都将曲子推向一个新的层次。首先,7弦与12弦在演奏过程中移码,要求一定的演奏功力,才能完美地将其不和谐音程的设计表现出来。音区的骤变、增八度与减七度的出现、双手在琴码左右侧激烈的反响刮奏,犹如暴风雪肆虐一般。之后的快四点弹奏、扫摇、双抹等技法的综合运用,展现出小姐妹与暴风雪激烈抗争的景象。随着琴码的移位、五声音阶的恢复,暴风雪逐渐变小变弱,马蹄声赶来,小姐妹得救了。此乐段是典型的复调手法,两个主题并置。右手旋律象征着“正义”,紧密连续的十六分音符,搭配激昂的摇指,塑造了一个钢铁英雄的形象;左手则是“邪恶”的代表,在传统演奏技法的基调上,加上高八度演奏以及非五声调式的音阶进行,刻画了一个邪恶的形象。两个主题相互交织,最终正义战胜邪恶,交响性与戏剧性并存,主题刻画的极为饱满与生动。

(五)第二主题再现。描述的是小姐妹在进行了一系列顽劣抗争后的喜悦以及内心诉说之后回归的平静。右手摇指加以左手琶音、和弦的推进,使得旋律明亮宽广。四四拍到二二拍的节奏转换,让音乐更加充满激情,情绪更为饱满,感激之情油然而生。

(六)第一主题再现。此乐曲再现部采用的是倒叙的创作手法,第一主题再现置于第二主题之后,强调主题材料,欢快的节奏和跳跃的旋律展现出小姐妹重回活泼的场景,同时也将她们的精神加以歌颂和赞美。

(七)尾声。和弦的快四点进行,将全曲最后的热情点燃,结束在强烈的扫摇中,对整首乐曲的情绪给予肯定和升华。

■风格特性

对于任一首音乐作品的理解,都不只是对音乐和声曲式的分析,更为关键的是要挖掘隐喻其后的象征性阐释。而艺术人类学对艺术作品的解读也不仅仅是对艺术作品本身的关注,更是通过对艺术作品形式与文化的整体分析。

(一)作曲技法“西为中用”

《草原英雄小姐妹》中所采用的复调式织体,是以对比、衬托、减插、模仿、移位等手法构成的织体结构,旋律之间相互补充,结构并置,无主次之分。在当时创作的所有筝曲当中,作曲家张燕在《草原英雄小姐妹》对复调式织体的使用具有开创式的意义。除此之外,奏鸣曲式与回旋曲式的曲式布局也在作品中有所运用,这正是突破传统作曲局限,奏出时代新声的最佳说明。

(二)少数民族色彩浓郁

音乐是一个族群历史文化的记录,正如彭兆荣先生指出的那样:如果一个地方生活着几个民族,其音乐文化的类型结构必定是:每个民族文化为“共体”承担着一个支点,共同建构“共体”。《草原英雄小姐妹》是草原人民的真实事迹改编而成的古筝作品,其中所体现出来的蒙古族音乐元素,不仅提高了音乐辨识度,同时提高了听众的审美体验。作品在音乐风格的表现上,以蒙古民歌为主轴,将蒙古族的马头琴、长调、短调等体裁与古筝的特色指法相融合,使得乐曲具有浓郁的地域特征,同时又增添了音乐表现力。

(三)戏剧性的情感体验

一部好的音乐作品,不仅给人带来听觉上的享受,同时还会给人带来情绪上的共鸣,从而引发更为深层次的思考。一般而言,作品通常从“被感觉--想象--情感体验”三个阶段展开听众的情感认知,《草原英雄小姐妹》通过前两个主题的“被感觉”阶段,逐步推向暴风雪主题的“想象”,再现的主题部分将听众带入“情感体验”。创新的演奏技法和作曲布局给人以戏剧性的情感认同,并在欣赏音乐的同时升华主题,满足人们的听觉需求与情感需求。

■社会功用

文化人类学认为,每种人类文化都是一项独特的产物,是由自然环境、文化接触以及其他各种因素所制约。《草原英雄小姐妹》在特定的时间与空间节点产生并发展至今,必定有其特有的文化功能属性。

(一)艺术欣赏功能

德国哲学家黑格尔在《美学》中写道:“人类本性中就有着普遍爱美的要求。”生活就是美,音乐就是美。《草原英雄小姐妹》,来源与生活,诉说着生活中最真实的故事,体现着生活中最为质朴的美。古筝曲《草原英雄小姐妹》的编创与演奏,无论从作曲技术层面还是演奏技巧方面,都带有表演性的欣赏功能,并具有一定程度的审美价值。高标准的演奏技法与演奏者完美结合,浓郁的民族风格展露无疑,曲调与内蒙民歌相交相融,将真实故事用古筝的形式呈现给观众,将听觉与视觉、表演形式与内容相统一,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和审美功能。

(二)娱乐功能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认为:“音乐在本质上是令人愉快的,在和谐的乐调和节奏之中,存在着一种与人心灵的契合或血缘关系。”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高强度与快节奏的生活与工作给人们带来了无形的压力。古筝因其悠扬的曲调与五声音阶的和声进行,给人以和谐舒适的感觉。《草原英雄小姐妹》曲调动人、段落衔接错落有序,人们在生活之余,可以通过听筝的方式缓解压力,起到娱乐与舒心的功能。

(三)教育功能

《草原英雄小姐妹》的创作由真实故事为源头,记录着年仅十几岁的两个小姐妹用小小身躯抗争暴风雪保护羊群的行动,展现出来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和集体主义精神,书写了民族团结进步和共同繁荣发展的奉献精神与牺牲精神。为此,古筝曲目《草原英雄小姐妹》的每次演奏,都是在传递着民族精神,在“寓教于乐”中教化众人。筝曲在传播与流传的过程中,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与世界观。正因为它背后隐藏的深厚文化底蕴,才是其深受群众喜爱重要因素。由此说来,《草原英雄小姐妹》在教育人民、团结集体等方面,也起着积极的教育功能。

(四)民族认同功能

文化的认同是民族认同最基础的要求,是族群情感的附着体,是族群内心的情感依附。《草原英雄小姐妹》是内蒙民族文化的体现与延续,有着本民族特定的历史记忆,是了解自我历史的重要依据。“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一方人养育一方文化。”差异性的社会结构构成了多元文化的基础,同时也展先出有别于“他族”的鲜明文化特色,体现出草原人民文化的精髓与民族思维的外显。《草原英雄小姐妹》作为一种声音的符号,构成民族共同的思维方式和心理结构,有着强烈的民族认同感和向心凝聚力,对维系族群社会和谐安定、人民生活幸福有着不可小觑的作用。

(五)文化传承功能

文化实施着传递社会经验而维持社会连续性的重要功能。《草原英雄小姐妹》形象地保存了草原人民的精神文化风貌和文化现象,传承了丰富的民间文化,具有较高的人文价值和社会价值。《草原英雄小姐妹》植根于民间文化,传承着民间精神,受到民族与当地文化的共同浸染与滋润,传承着草原民众本土化的社会风情与审美意味。古筝作为演出的载体,在表演形式上与其情感体验、文化内涵相结合,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传播着历史、传递着精神、传承着文化。

■文化内涵

作为人类文化的重要形态和载体,音乐蕴含着一个族群情感之旅的记录,是作为社会思想和时代思潮的一种体现,它不仅折射出人们思想观念的变迁和行为方式,更是大众思想价值的重要反映。长期以来,音乐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伴随着人类历史的发展,满足人们不断增长的文化需求。

自十八大召开以来,“中国梦”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着。民族的未来,国家的强大,都取决于我们今天的行动和认识,古老而神奇的内蒙古养育了不畏艰险的草原小姐妹,多元、立体的文化生态特征和万物有灵的开放思想体系,造就了她们特殊的精神追求和艺术个性,从而塑造了有别于他者的社会心理特征和民族性格。

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七十五周年讲话中指出:“文化自信是最基础、最广泛、最深厚的自信,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以及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和积极践行,并对其文化的生命力持有的坚定信心”。在多元文化交织的背景下,我们对任一音乐事象的认识,绝不能是单一、片面的,要学会站在不同的视角解剖问题的本质。正如我们认识《草原英雄小姐妹》一致,不能拘泥于音声本身,“音”源于“声”,又高于“声”。作为一种文化经验,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对声音隐喻的理解是完全不同的,不同文化中人们情感体验和行为方式的内涵也是不同的。所以,音乐作为一种“艺术”的符号系统,它不仅仅是形式的呈现,更是一个过程的体验和与心灵交融的过程。

■结 语

在全球化风暴的席卷下,多元文化的发展让古筝音乐乃至音乐学科的发展有着积极的推动力。与此同时,本土音乐及民族音乐在民族文化的发展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如今,多元文化支撑着整个民族的精神,各地都在积极地用音乐的方式传承属于自己一方热土的文化积淀。《草原英雄小姐妹》可谓是草原大地上的一大文化明信片,音乐与文化相互交融、渗透,动人筝乐传递大爱无声的奉献精神、英雄精神、团结精神和爱国情怀。音乐作为载体,传承着草原精神,传颂着英雄形象,具有深刻的时代意义与现实意义。作为音乐学科的后学,更应发挥自己的专业能力,提升自身素质,即理论学识、鉴别能力、技巧能力等多方面能力,并借着文化多元化的发展契机,以全新的姿态投入到社会需求的发展之中,为古筝音乐的发展赢得更多的机缘,为本土音乐的发展与壮大乃至民族文化的弘扬与传承争取更为重要的可能性。

猜你喜欢
古筝姐妹草原
讲解《草原图》
《当周大草原》
一生的草原
八闽姐妹的2020
第一次上台表演古筝
遇见古筝,置身竹海
八闽姐妹的2019
“我想帮更多留守姐妹在家门口就业”
港澳台姐妹的新年畅想
第一次弹古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