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归因方式对人际关系的影响研究

2018-09-18 10:01周燕丁园园高卉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18年18期
关键词:人际关系大学生

周燕 丁园园 高卉

摘 要 本研究采用大学生归因方式问卷和人际关系综合诊断量表,对随机抽取的来自安徽师范大学181名在校大学生进行问卷施测,研究大学生归因方式对人际关系的影响。所得研究结果为:大学生面对积极事件往往会产生内在性的、整体性的、持久性的归因,面对消极事件时往往会产生内在性的、局部性的和暂时性的归因。大学生在人际关系上存在轻度困扰。其中大学生对积极事件做整体性的和持久性的归因,有益于大学生与异性之间的交往。

关键词 大学生 归因方式 人际关系

0引言

(1)相关概念和现状。

大学生群体不仅承载着来自社会的很高期望,同时也承担着来自于家庭极高的期望,他们对自己的定位也比较高;但由于大学生这个群体处在一个很特殊的时期——心理发展尚未成熟,适应能力比较差,他们往往不能够很好地适应大学的生活。其中人际关系作为大学生的生活中重要方面,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人际关系的协调才能增进大学生学习和身心健康的发展,个体才能很好地度过大学阶段这一身心发展成熟的关键时期。

人际关系是在个体互相交往过程当中所形成的,是个体在交往中、在情感上产生的结果,一般来说是相对稳定的。在已有的对人际关系的研究中,研究者们倾向于对大学生人际关系的总体评价进行研究,例如对人际关系的特点、认知的维度及对主客观影响因素进行探讨;有研究者认为大学生人际关系与归因方式关系的问题很重要,但这一领域的研究还不是很丰富。

归因是指一个人根据外部的信息和线索,或根据个人的外在行为进行推理的过程。归因方式指个体对事件发生的原因倾向于作怎样的解释,个体之间存在差异,也称归因风格或解释方式。

在一定程度上归因方式会影响大学生个体对事件的解释,进而会影响大学生个体关于人际交往方面问题的解释,从而影响着大学生的人际关系。相关研究的结果表明:大学生面对积极事件往往会产生内在性的、整体性的、持久性的归因,面对消极事件时往往会产生内在性的、局部性的和暂时性的归因。大学生群体这样的归因特点对他们的人际关系有没有影响,怎样的归因方式会促进大学生的人际关系?怎样的归因方式会给大学生人际带来不良的影响?

当下对大学生人际关系、归因方式的单独的研究较丰富,但是关于归因方式对人际关系是否会有影响的研究却很少。

(2)研究假设。

本研究对大学生归因方式和人际关系的特点进行研究,进而来研究大学生归因方式对人际关系的影响,从而促进大学生的学习和身心健康良好的发展。本研究假设大学生的归因方式会给其人际关系带来一定程度上的影响。

1研究方法

1.1被试的选取

本研究采用随机取样的方法,在安徽师范大学图书馆采用随机个体施测的方式收集问卷;所有被试志愿填写问卷,并且均独立完成问卷。共收回问卷181份,实得有效问卷151份,有效率为83.4%。在最终的样本中,男生58人,女生93人;大学一年级学生26人,大学二年级学生19人,大学三年级学生28人,大学四年级学生59人。

1.2研究工具

1.2.1人际关系综合诊断量表

本研究采用郑日昌(1999)所编制的人际关系综合诊断量表,共有28道题,每题均做“是”或“否”的回答。被试选择“是”则计1分,选择“否”不计分,被试所得分为28道题目的得分之和。

其中,总分在0-8分间的被试无人际关系困扰,总分在9-14分间的被试为轻度人际困扰,总分在15-28分间的被试则为严重人际困扰。量表从人际交往、人际交往、人际交往方式和异性交往四个维度对人际关系的总体状况进行了分析,量表的 系数为0.801,具有良好的信度。

1.2.2大学生归因方式问卷(ASQU)

本研究以李成齐(2004)编制的大学生归因方式问卷为量表,问卷以积极和消极生活事件共10条作为归因对象,从内在性、整体性和持久性三个维度以及三个维度的平均数作为总体指标来考察被试的归因方式特点。

1.3施测及数据处理

本研究采用随机个体施测的方式收集问卷,共收回问卷181份,实得有效问卷151份,问卷回收率为100%,有效率为83.4%。问卷所得数据均用SPSS12.0软件处理。

2结果与数据

2.1被试分布的总体情况

收回的有效问卷中,被试的分布情况如下:在性别分类上,男性58人,女性93人;在年級分类上,大一到大四依次为26、19、28和59人,研究生及以上为19人;在专业分类上,理工类为116人,文史类为33人,艺体类为2人;在来源地分类上,城镇的有63人,农村的有88人。

2.2大学生归因方式的基本情况

2.2.1大学生归因方式的特点

表1:大学生归因方式各分量表的得分

由表1所呈现的分数,对比归因方式的各维度中值数值3我们可以得到,大学生的归因方式具有以下特征:大学生面对积极事件往往会产生内在性的、整体性的、持久性的归因,面对消极事件时往往会产生内在性的、局部性的和暂时性的归因。这与张旭(2016)的研究结果一致。

2.2.2大学生归因方式在性别、年级、专业以及是否为独生子女上的差异分析

在性别上,大学生归因方式在消极事件整体性维度上存在显著性差异(F=10.871,p<0.05);在年级上,大学生归因方式在积极事件内在性维度上存在显著性差异(F=12.293,p<0.01)。在专业和是否为独生子女的这两个方面上,大学生的归因方式不存在显著性差异。

2.3大学生人际关系的基本情况

2.3.1大学生人际关系的特点

大学生人际关系的具体分布如下:在0-8分(无人际关系困扰)的人数为70人,在9-14分(轻度人际关系困扰)的人数为56人,在15-28分(严重人际关系困扰)的人数为33人。并且我们知道,在此的得分越高,说明个体具有更多人际方面的问题。大学生人际关系总分的平均分是9.93分,大于8分,大学生群体在人际关系方面存在轻度困扰。

2.3.2大学生人际关系在性别、年级、专业以及是否为独生子女上的差异分析

在专业上,大学生群体在待人接物维度上存在显著性差异(F=4.56,p<0.05);在是否为独生子女方面上,大学生在人际交友维度上存在显著性差异(F=5.217,p<0.05);在性别和年级上,大学生人际交往不存在显著性差异。

2.4大学生归因方式和人际关系的相关分析

以大学生归因方式和人际交往的4个因子做相关分析,可得表2和表3。

由表2和表3我們可以看出,对积极事件做持久性的和整体性的归因越有益于大学生与异性的交往。

表2:正性持久性与异性交友的相关分析

表3:正性整体性与异性交友的相关分析

3讨论

3.1大学生归因方式的特点

依据问卷所得出的结果,我们可以得到:大学生面对积极事件往往会产生内在性的、整体性的、持久性的归因,面对消极事件时往往会产生内在性的、局部性的和暂时性的归因。

大学生充满了朝气和活力,他们勇于承担责任,倾向于从自身找出事件发生的原因;所以在面对成功或失败时,他们总是从自身找引起事件发生的原因。面对积极事件,将原因归结于自身,有利于大学生群体培养自信心,有益于大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但对于消极事件,将原因归结于自身,理解为自身的努力程度不够则促使大学生加大努力从而取得好成绩。

3.1.1从性别上看

男大学生对于消极事件更倾向于做局部性的归因,而相较之下女大学生则会对消极事件做整体性的归因。我们猜想这一差异由于以下几方面的原因:首先,女大学生的情感细腻,对于发生的不好的事件,她们会从多方面考虑;而男大学生则不会有多方面的考虑。其次,女大学生会向室友或好友倾诉内心的烦恼,这种情感的体验相比于男大学生则更加的深刻。所以在面对消极事件时,女大学生相比于男大学生更倾向于做出整体性的归因。

3.1.2从年级上看

通过多重比较可以看出大四与其他年级的大学生在对积极事件内在性维度上存在显著性差异,其他年级相互之间不存在显著性差异。大四的同学们倾向于对积极事件做外在性的归因,可能由于大四是人生的一个重要选择期;大四的同学们面对的是考研、就业或出国等其他选择。

3.2大学生人际关系方面的特点

根据研究结果,我们可以看出:大学生在人际关系上存在轻度困扰大学大学生向大社会转型的平台。相较初高中生活,大学生活更加地自主自由化,大学生们必须独自一人在大学校园里生活,与父母的交流也会减少。另外大学生活更加的多样化,大学生们面对的也不再仅仅是学习,各种各样的社团活动让他们难免在日常生活中遇到各种人际上的问题。

从是否为独生子女方面来看。独生子女在人际交友方面的困扰程度要低于非独生子女。对于这一结果,我们可以做如下的解释:独生子女从小的生活中需要与不是家庭成员的小伙伴进行游戏,在这一过程之中,他们可能更加的善于与不熟悉的人交流交往。而对于非独生子女来说,他们向外寻求交往的机会较少。

3.3大学生归因方式对人际关系的影响

对积极事件做持久性的和整体性的归因越有益于大学生与异性的交往。大学校园远不同于高中校园,这里恋爱自由交往自由,没有被家长和老师谈之色变的“早恋”一词,大学生与异性交往也越来越多。在尚未步入大学校门时,大学生与异性之间的交往相对较少,而在大学校园里则充满着男女搭配,干活不累的景象。这里有着更多的与异性交流交往的机会,对于积极事件,做出持久性的和整体性的归因会更加的有利于大学生与异性之间的良好交往。

4结论

4.1大学生的归因方式

大学生面对积极事件往往会产生内在性的、整体性的、持久性的归因,面对消极事件时往往会产生内在性的、局部性的和暂时性的归因。

在性别上,男大学生对于消极事件更倾向于做局部性的归因,女大学生则会对消极事件做整体性的归因。

在年级上,大四年级的学生倾向于对积极事件作出外在性的归因。

4.2大学生的人际关系

大学生在人际关系上存在轻度困扰。

从是否为独生子女方面来看,独生子女在人际交友方面的困扰程度要低于非独生子女。

4.3大学生归因方式对人际关系的影响

对积极事件做持久性的和整体性的归因有益于大学生与异性之间的交往。

参考文献

[1] 李蓉蓉,韩向明.大学生人际关系取向与自我概念的相关研究[J].心理科学,2002(03).

[2] 刘嘉庆,区永东,吕晓薇等.华人人际关系的概念化——针对中国香港地区大学生的实证研究[J].心理学报,2005(01).

[3] 张旭,张野,张珊珊,陈萌萌.论大学生人际关系与归因方式的关系[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2016(01).

[4] 金盛华.社会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137-139.

[5] Seligman,M.E.&L.Y.Abramson;&A.Semmel;&C.Baeyer.Depressive; attributional style[J].

[6] 李成齐.大学生归因方式研究[J].社会心理科学,2005(03).

[7] 高蕾.当代大学生人际交往中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J].教育探索,2012(01).

[8] 刘莎,阮阳.影响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的原因及对策分析[J].校园心理,2009(01).

[9] 陈泊蓉.西安大学生人际归因与人际信任的相关研究[J].陕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5(02):29-32.

[10] 谭先明,王玉昕.大学生人际归因及其相关因素的研究[J].中国临床康复,2004,8(02):2220-2221.

[11] 邵海燕,王永珍.大学生个性特征、人际归因与心理健康的关系[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6,19(01):109-111.

猜你喜欢
人际关系大学生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新大学生之歌
微信红包传播中的用户心理分析
大学生实习如何落到“实处”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