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高校课程思政视角下的多样性育人

2018-09-18 10:01金轶皓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18年18期
关键词:第二课堂成绩单实践育人课程思政

金轶皓

摘 要 思想政治教育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手段。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旨在构建的是一个全员全方位全过程育人的“大思政”工作格局,加强思政理论课建设同时,深入挖掘专业课中的“德育元素”,推动第二课堂成绩单的思政导向作用,发挥校园文化育人功能和实践育人有效途径,从而全 面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水平。

关键词 课程思政 第二课堂成绩单 实践育人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讲话指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 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这是当前贯彻落实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的重要任务。“课程思政”即课程德育,是指学校所有教学科目和教育活动,都要以课程为载体,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充分挖掘蕴含在专业知识中的德育元素,实现通识课、专业课与德育的有机融合,将德育渗透、 贯穿进教育和教学的全过程,助力学生的全面发展。“大思政”格局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需要根据党情、国情、教情、校情、院情的不同而有所区别。

1筑牢思想阵地,创新与提升第一课堂教学质量

思政理论课作为思政教育的“第一课堂”,是教育的主渠道。推进“课程思政”,首先是要加 强“第一课堂”建设,严格把关思政理论课教学质量,不能以队伍的时间性急速壮大,拉低了教学质量与水平,要避免思政课中的“理论空洞 枯燥、教学方式单调陈旧、教师的能力水平参差不齐、考评方式机械死板”的问题。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在创新中提高,及时更新教学内容,丰富教学手段,不断改善课堂教学状况,防止形式化、表面化。

增强教师的理论自信,教师是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取向的关键。要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有机结合起来,把思想品德教育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中华优秀传 统文化教育结合起来,通过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实践,把自信传递给学生,让学生领会科学理论的实践 价值、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智慧力量、中国发展的时代意义。只有教师对核心价值有深刻的理解,明确课堂教育中的德育责任,才能在教学过程中自然而 高效地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递给学生。

2精准转化阵地,促进与推动思政教育多样性实现途径

高职院校多属于省部属或地方政府管辖,有着鲜明的专业优势和地方生源特点,思政资源区域化较为明显。高职院校要依据地区特色思政资源,从地方人才实际需求出发,充分发挥办学优势,整合统筹协调资源,建成健全以课程思政为核心的思政教育体制机制。在人才培养方案等方面,不断强化教师的理论自信,要从国家意识形态出发,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有机结合起来,把思 想品德教育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中华优秀传 统文化教育结合起来,通过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实 践,把自信传递给学生,让学生领会科学理论的实践价值、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智慧力量、中国发展的时代意义。只有教师对核心价值有深刻的理解,明确 课堂教育中的德育责任,才能在教学过程中自然而高效地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递给学生。在课程设置管理等方面,要科学设计目标,制订课程标准、激励测评机制和教学管理制度。在课程教学研究等方面,通过探索教育教学 多种方式手段来增强思政教育各项功能,比如创新专题讲座,丰富课堂实践,深化课题研究,推广论文应用,编写校本教材,开设选修课程,尝试建设慕课、微课、翻转课堂以及蓝墨云班课等网络教學平台等。

3拓宽育人阵地,聚焦与发挥第二课堂成绩单作用

建设好“第二课堂”,重在发挥校园文化育人功能。在高校思政工作领域中,校园文化历来就是不 可或缺的重要阵地。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 这意味着思政工作领域的拓宽和内涵的丰富。发挥校园文化育人功能,营造良好校风和学风,以润物无声的方式塑造学生的思想世界,将思政教育形式多元化,充分调动与发挥学生管理部门、校团委的实践育人作用,将第二课堂成绩单切实落入思政学分计量,实现学生的知识技能成绩与实践锻炼成绩双提升,发挥社 会实践、社会活动以及校内各类学生社团活动对拓展学生眼界和能力、充实学生社会体验和丰富学生 生活十分有益。西部计划志愿者、三支一扶等活动,都展现了学生的风貌和服务社会、报效 国家的情怀。整合思政课实践教学、大学生社会实践和专业课实习实训等实践教学环节,形成统一规划、分层实施、分类管理的实践教育体系是当务之急。

对高校来说,要将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与国家与党中央的要求有机结合起来,引导师生走进基层,走进群众,让广大师生在社会实践中接受思想政治教育。 建立健全志愿服务制度,广泛开展社会公益活动。加强实践育人基地建设,完善实践育人长效机制。要创 新方式,拓展途径,为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创造更多机会和舞台。既要不断拓展学生社会实践的平台和路径,也要办好学生社团、抓好学生创新实践。

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其宗旨在于坚持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结合,运用可以培养大学生 理想信念、价值取向、政治信仰、社会责任的题材与内 容,进一步融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通过“大思 政”工作格局,全面提高大学生缘事析理、明辨是非的能力,让学生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

参考文献

[1] 冯刚.增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文化力量[J].思想理论教育,2017(07).

[2] 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重要文献汇编(1978-2014)[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5.

[3] 石长起.高校思政课程教学的改革途径[J].黑河学刊,2014(01).

猜你喜欢
第二课堂成绩单实践育人课程思政
高校“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对中小学综合素质评价的启示
基于实践育人理念的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路径探究
共青团在地方高校第二课堂建设中的作用分析
高校新生入学教育工作的改革与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