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脾胃、肝胆论治手足心热临证经验

2018-09-18 09:24谢莲波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下半月 2018年2期
关键词:验案肝胆脾胃

谢莲波

【摘 要】 分析手足心热病因病机,从脾胃、肝胆论治或升阳、或清降、或辅以疏肝利胆等方法使中焦气机调畅,升降、出入协调,郁热、郁结消散以达到治疗目的。

【关键词】 手足心热;脾胃;肝胆;验案

【中图分类号】R255.1 【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1007-8517(2018)04-0122-02

目前临床上治疗手足心热有从阴液亏虚[1]、脾气不足[2]、瘀血阻滞[3]、寒盛格阳[4]等方面论治者,但笔者发现手足心热患者多合并脾胃、肝胆功能失调,通过恢复脾胃肝胆功能可起到良好的临床效果。现总结如下,以飨同道。

1 病因病机

《素问·调经论》指出“阴虚则内热”。帝曰∶“阴虚生内热奈何?”岐伯曰:“有所劳倦,形气衰少,谷气不盛,上焦不行,下脘不通,而胃气热,热气熏胸中,故内热”。其所言阴虚生内热与临床常见的“阴虚阳亢”不同,“阴”是指太阴脾,包括胃,即太阴脾虚产生的内热;劳倦伤脾,脾失去运化,脾不能升举,胃不能下降,谷气既不能上走,也不能下行,在中焦停滞,积而生热;“甘温除热”之法即指此种热证,如补中益气,通过升清达到胃降,胃热消散[5]。

许叔微在《普济本事方》中指出:“胃热者,手足心热”,指出胃热可导致手足心热。李东垣在《内外伤辨惑论》中指出“内伤及劳役饮食不节之病,手心热,手背不热。外伤风寒之病,则手背热,而手心不热”,提出手心热为内伤,病因为内伤及劳役饮食不节;同时他在《兰室秘藏》中指出五心烦热的病机是“火郁于地中。四肢者,脾土也,心火下陷于脾土之中,郁而不得伸”。皇甫中《明医指掌·发热证》认为:“阴分郁热者,手足心热,肌肤不甚热,热不伸越也”。提出阴分郁热致手足心热病机。武之望在《济阳纲目·厥证》中指出:“因醉饱入房,湿热郁于脾土,不能渗荣四肢,阳气独盛,故手足心热”,提出湿热郁于脾土导致手足心热的病机。

“五运六气有所更,世态居民有所变”[6],临证应灵活运用。顾植山[7]认为李东垣时期大司天为寒水司天,湿土在泉,整个大的时段都是偏寒湿的,李东垣遇到的疫病病机多属脾胃内伤,治疗重点是调理土的气化功能。许继宗[8]认为目前处于第七十九甲子(1984~2043年)厥阴风木司天、少阳相火在泉(在人体应肝胆两经);临床中肝气不舒的患者,虽然与现代生活节奏快、压力大有关,但也离不开大司天运气的影响。情志不遂、肝胆失调导致的脾胃升降失司,在临床较为常见。

综上所述,劳倦、饮食不节、情志失调、时空运气环境等,均可导致脾不升清,胃不下降浊,湿热、火热郁于脾土中,结聚而不得发越也,当升不升,当降不降,则手足心热。

2 治 疗

对于火郁的治疗,《素问·六元正纪大论》指出:“火郁发之”;“发,发越也,…故当因势而解之,散之,升之,扬之,如开其窗,如揭其被,皆谓之发”[9]。简言之,“火郁发之”即因势利导,通过宣发郁热,疏散郁结,透邪外出,以达到气机调畅,开合、升降、出入协调,使机体恢复阴平阳秘,从而保持一种动态平衡[10]。李东垣在《兰室秘藏》中使用“火郁汤治五心烦热”。朱丹溪在《丹溪心法·发热》云:“手足心热,屬热郁,用火郁汤”。火郁汤组成:羌活半两,升麻半两,葛根半两,参半两,白芍半两,柴胡三钱,甘草(炙)三钱,防风两钱半,葱白三寸。全方通过升阳散火治疗手足心热。许叔微在《普济本事方》中使用竹茹汤治疗胃热手足心热。药用:干葛三两、炙甘草三分、半夏三分、姜汁半盏、生姜三片,竹茹一弹大、大枣一个;全方通过清胃降逆和中以治疗手足心热。

同时综合目前的时空运气环境,治疗时注意肝胆对脾胃的影响。通过辨病因、辨病机,治疗上或升阳、或清降、或辅以疏肝利胆等方法使中焦气机调畅,升降、出入协调,使郁热消散。

3 验案举隅

3.1 病案1 廖某,女,62岁,因“手足心热1年”于2016年12月12日就诊。患者1年来手足心热,冬天寒冷时仍需将四肢置于被子外。多次服用中药效果欠佳。刻下症见:体型适中,面色红,手足心热,口干口苦,反酸,背心发凉,入睡困难,早醒,小便正常,大便干,舌质红,苔黄腻,脉滑。辨证脾虚胃热、湿热中阻。方用半夏泻心汤加减。药用:法半夏10 g,黄芩9 g,黄连3 g,干姜9 g,党参10 g,大枣9 g,茵陈12 g,紫苏10 g,建曲10 g,鸡内金30 g,藿香10 g。3剂后于12月15日二诊,诉足心发热消失,手心热好转,无需将手足置于被子外,仍有口干。前方减干姜为3 g,紫苏为5 g,加用天花粉12 g,继续服用3剂后手心热明显好转,口干、反酸好转。1月后随访,患者无足心发热,仅有轻微手心热,不影响日常生活,未继续服用中药。

按:初诊时,患者口干苦、舌苔黄腻,有胃热之象;又有反酸,提示胃气不降;结合背心发凉,考虑虚实夹杂,使用半夏泻心汤为主方治疗。半夏泻心汤出自《伤寒论》,“…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之,宜半夏泻心汤”。痞者否也,天气不降地气不升之义也,芩、连大苦以降天气;姜、枣、人参辛甘以升地气,所以转否而为泰也。同时半夏通阴阳,行湿浊,降逆;紫苏、藿香行气开胃;茵陈除湿利胆;建曲、鸡内金健胃消食。全方辛开苦降,行气利胆,可恢复脾胃升降。二诊时患者无足心热,手心热好转,但有口干,减少辛燥之药,加用天花粉润渴生津,以获良效。

3.2 病案2 张某,女,62岁,因“乏力、手心热半年”于2016年10月27日就诊。刻下症见:形体偏瘦,面色暗,下肢乏力,手心热,口干明显,纳可,二便调,舌质暗红,苔薄白,脉沉。初诊辨证为气血不足,使用十全大补汤加减益气养血活血。药用: 党参10 g,焦白术12 g,茯苓10 g,黄芪15 g,山茱萸15 g,当归12 g,熟地15 g,川芎6 g,白芍10 g,肉桂3 g。3剂后于2016年11月2日二诊:患者表情焦虑,口干稍好转,但仍有手心热,且出现恶心纳差。结合患者面色暗,表情焦虑,舌质暗红,苔薄白,考虑患者合并有肝郁气滞、脾虚胃逆,故更方,治法以行气疏肝、运脾和胃为主兼以养阴。处方:藿香10 g,紫苏10 g,玫瑰花10 g,合欢花10 g,佛手15 g, 山茱萸10 g,山药10 g。1剂后恶心纳差消失,7剂后手心发热消失,随访2月手心热未再发作。

按:初诊时,患者诉下肢乏力,考虑为气虚;手心热、口干考虑阴血不足,因未重视患者面色及舌诊,而误用十全大补汤补气血,服用后患者反而出现恶心、纳差等脾胃不适症状。再诊时,仔细观察患者有表情焦虑及舌质暗红,苔薄白,考虑患者有肝郁气滞、脾虚胃失和,而养血阴柔之品容易碍脾胃,当以行气疏肝运脾和胃为主治疗。方中藿香助脾开胃、止吐;紫苏开胃下食,行气宽中;玫瑰花柔肝醒胃,疏气活血,宣通郁滞;合欢花安神解郁;佛手舒肝悦脾,和胃止恶;因考虑患者为绝经后女性,口干、形体偏瘦,阴血多有不足,行气药物不可过于辛燥以防伤阴,同时加用山茱萸、山药既养阴柔肝,又可防香燥药物伤阴。全方行气疏肝运脾和胃而不过伤阴血,故患者手心热消失,取得良好效果。

参考文献

[1]张家锡.中医学基础[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1:252.

[2]严惠芳,马居里.“手足心热”的临床意义新思考[J].陕西中医函授,1995(2):19-20.

[3]洪海都,王蕴涵.从血瘀发热论治手足心热[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6,25 (6):76-77.

[4]潘远根.悟透寒热说辨证[J].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2016,36 (12):21-22.

[5]仁廷革.任应秋讲《黄帝内经》[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4:497.

[6]刘完素.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403.

[7]老鹰荣.顾植山谈“补土派”[J].中医文献杂志,2015(1):53-54.

[8]许继宗, 石玉君,乔宪春.傅山伤风方治验及其引发的五运六气大司天理论思考[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0,26 (9):2157-2158.

[9]张介宾.类经(下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65:946.

[10]刘建设,薛燕星.“火郁发之”浅议[J].中医杂志,2011,52 (22):1793.

猜你喜欢
验案肝胆脾胃
吴盂超:肝胆医学创始人的创新灵感
好脾胃 养出来
脾胃失调该如何调理
“中国肝胆外科之父”吴孟超
脾胃升降平衡才健康
脾胃气滞多因肝胃不和
多处肝切除术在复杂肝胆管结石中的应用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