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在先主任医师辨治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经验探析

2018-09-18 04:38靳浩余在先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上半月 2018年1期

靳浩 余在先

【摘 要】 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是一种临床上比较常见的功能性肠病,该病迁延难愈, 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余在先主任医师从事消化临床工作多年,治疗该病用药经验丰富,其认为该病发病以脾虚为本, 肝郁脾虚为病机关键, 治疗上, 以健脾利湿为主,疏肝理气为辅,取得了确切的临床疗效。

【关键词】 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余在先;经验探析

【中图分类号】R249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7-8517(2018)01-0089-02

余在先主任医师系山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脾胃科主任,硕士生导师,从医30余载,擅长治疗消化系统疾病。每遣方用药,均细致到位。笔者自2015年以来师从余在先主任医师,获益良多,现将其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经验总结如下,以飨同道。

1 病因病机

肠易激综合征(Diarrhea-predominant 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D)是一种临床上比较常见的功能性肠病,以腹泻、腹痛为主要表现,其特征是肠道壁无器质性病变,但整个肠道对刺激的生理反应有过度或反常现象[1]。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主要临床表现是反复发作性腹痛、腹泻、腹泻物质稀量少,常伴焦虑、情绪不稳定、失眠等全身症状。该病症状顽固,易复发,迁延难愈,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我国IBS-D的发病率处于较高水平[2]。西医对此病的发病机制尚不明确,临床多采用对症治疗。 中医学中并无“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但依据其临床表现,可归属为“泄泻”、“腹痛”等范畴,其发病病位在脾胃、大肠、小肠,涉及脾、胃、肝等多个脏腑,中医药治疗该病有一定优势。其病因病机主要为各种原因导致的脾胃气机升降失常、运化失职,肠道泌清别浊,传导失司,從而影响水湿运化致泄泻;气机阻滞致经脉痹阻或失养,致不通则痛或不荣则痛。

脾胃属土,为气血生成运化之源,脾主运化,在食物消化和运化水湿方面发挥有重要作用;胃主受纳,有腐熟食物的功能,胃气宜降和;大小肠司泌清浊、传导,是食物再消化、排泄,水湿再吸收、排泄的重要场所;肝主疏泄,喜条达恶抑郁,“土得木则达”,肝调畅气机而主疏泄,通过调节气的运行而助脾胃完成受纳、运化、升降的过程,若情志不遂、郁怒伤肝致肝失条达、肝气横逆犯脾,会使脾胃升降运化的功能失调,气机受阻,出现腹痛、腹胀、腹泻等症。肝失疏泄,脾胃运化失常,小肠泌浊失司,大肠传导失常,均可使水湿不化,水谷不分而发为泄泻。该病关键在于肝郁、脾虚致气机阻滞和水湿分布异常[3]。

2 论治要点

2.1 健脾利湿为主 脾运化水谷,产生精微、糟粕等,运湿而恶湿,脾虚运化无权,生化乏源,无力输布脏腑四肢,则面色萎黄、神疲倦怠,水谷不分则清浊不分,大便次多、稀溏;脾虚为湿,致水湿分布异常,脾虚生湿,湿邪困脾,致症状迁延难愈。故治疗关键在于健脾利湿,临床常用参苓白术散合平胃散,前者长于健脾化湿,后者长于燥湿运脾,配合使用效果更佳。

2.2 疏肝理气、宁心安神与健脾和胃相结合 情志不遂、郁怒伤肝致肝失条达、肝气横逆犯脾,使脾胃升降运化的功能失调,腹中气机不利,不通而痛,治疗上宜肝脾同治,疏泄肝木调畅气机以止痛,临床常选用痛泻药方;现代生活压力大,使得情志、精神心理因素成为重要的致病因素,临床常出现焦虑、情绪不稳定、失眠等症状,常选用茯神、首乌藤、炒酸枣仁等宁心安神,缓解失眠症状;脾虚运化失常,则饮食减少,临床常予焦四仙、炒莱菔子健脾和胃。

2.3 慎用收敛止泻药 腹泻虽是此病核心,但不宜过度选用收敛止泻的药物,因湿邪未去,应因势利导,如大禹治水,宜疏不宜堵,若过度收涩,一则闭门留寇;二则夹杂它邪而又生变证。慎用收敛,也非绝对,临床应用中,乌梅较其它收敛止泻药,虽亦有敛邪之虞,但更具敛阴生津之效,能有效预防腹泻伤阴脱津,现代药理证实[4]乌梅能增强机体的免疫功能,从而增强机体对非特异刺激的防御能力,此外还可调节肠道微生态,若少量使用,可获得满意疗效。

3 验案举例

患者吕某某,女,45岁,2016年10月8日初诊。主诉:大便次数增多3年,加重1周。患者3年前因进食生冷始现大便次数增多,2~3次/d,便质稀溏,无黏液脓血便,时有便前腹痛,便后缓解,就诊于当地医院服用止泻药(具体不详)后症状有所缓解,但每因饮食不节或情志不遂复发;2015年4月于当地医院行电子结肠镜检查示:结直肠粘膜、血尿便常规及便培养均未见明显异常。1周前患者进食水果后大便次数增多,为求进一步诊治,就诊于我院脾胃科门诊。现症见:大便次数增多至3~5次/d,便质稀水样,无黏液脓血,便前腹痛,便后痛减,纳呆,易疲劳乏力,小便调,睡眠欠佳,舌质淡胖,有齿痕,苔白,脉弱。复查血常规、便常规、便培养及电子肠镜均未见明显异常,余在先主任医师予西医诊断为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中医诊断为泄泻,肝郁脾虚证,治以疏肝理气,健脾利湿止泻。处方:健脾止泻汤(自拟方)加减。药用:党参、生白术各20g,茯苓、薏苡仁、山药、白扁豆、炒白芍、防风各10g,炒麦芽15g,炒酸枣仁30g,乌梅、甘草各6g。7剂,日1剂,水煎400mL,分早晚温服,嘱患者注意饮食,调摄情志。

2016年10月15日二诊,患者症状较前减轻,大便2次/d,不成形,便前腹痛减轻,纳眠一般,小便调,舌质淡胖,略有齿痕,苔白,脉弱。处方:上方加焦山楂、焦神曲、茯神各15g,继服7剂。

2016年10月22日三诊,患者症状皆明显好转,大便1~2次/d,微软成形,便前腹痛消失,纳眠可,舌质淡胖,略有齿痕,苔白,脉弱。处方:二诊方继服14剂。

按:患者中年女性,平素饮食不规律,情绪易怒易郁,饮食不节易损伤脾胃,情志不遂易伤肝。脾主运化、升清,恶湿喜燥,肝主疏泄,调节情志,喜条达而恶抑郁。脾胃运化水谷,分为消化食物和运布水湿,脾胃虚弱,运化失司,则水谷不分而致大便稀溏、次多;肝主疏泄对脾胃运化水谷起促进作用,肝气郁结则疏泄失常,气机不畅,不通而腹痛,横逆犯脾,加重脾胃虚弱,使脾运更加失调,加重腹泻症状。综合分析,病人当属肝郁脾虚,湿阻气滞,治宜健脾化湿止泻,疏肝理气止痛,结合参苓白术散合平胃散方,选用自拟健脾止泻汤加减,方中党参、白术、茯苓、薏苡仁、山药、白扁豆及乌梅健脾益气,利湿止泻,炒白芍、防风健脾疏肝,理气止痛,炒麦芽健脾和胃,炒酸枣仁养血安神,甘草调和诸药。二诊师患者腹痛、腹泻症状好转,食欲不振,睡眠差仍比较明显,分别加焦山楂、焦神曲与茯神增强健脾和胃与养心安神之力,三诊诸症缓解,嘱其继续服用,巩固治疗。

IBS-D常伴失眠、多梦、焦虑、抑郁等精神心理症状,情志因素既是诱因,又为并发症[5],作为临床常见身心疾病,患者自身情志调摄与医生心理疏导在该病治疗中尤为重要;此外,患者需改变不良生活习惯,调整饮食结构。中医药在该病治疗上有长足优势,在治疗主要症状的同时,可兼顾食欲不振和精神心理等症状,值得临床借鉴。

参考文献

[1]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消化系统疾病专业委员会.肠易激综合征中西医结合诊疗共识意见[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11(05):587-590.

[2]李晓青,常敏,许东,等. 中国肠易激综合征流行病学调查现状分析[J]. 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2013(08):734-739.

[3]张声生,李乾构,魏玮,等. 肠易激综合征中医诊疗共识意见[J]. 中华中医药杂志,2010(07):1062-1065.

[4]许腊英,余鹏,毛维伦,等.中药乌梅的研究进展[J].湖北中医学院学报,2003(01):52-57.

[5]曹佳懿,侯晓华.精神心理因素在肠易激综合征中的作用[J].胃肠病学,2008(02):121-124.

(收稿日期:2017-11-25 编辑:程鹏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