休闲的心理价值与辅导策略

2018-09-20 10:52程灵
新教师 2018年6期
关键词:辅导策略休闲

程灵

【摘 要】休闲具有松弛身心、消除疲劳,调节情绪、获得慰藉,拓展经验、开发潜能,加强互动、适应社会等心理价值。然而,当前许多中小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休闲管理自觉性差、休闲方式单调、休闲层次低下、休闲能力不足和休闲行为失范等问题,影响了休闲功能的发挥和学生的健康成长。为此,学校应重视休闲辅导,教导学生正视休闲生活和休闲价值,引导学生选择休闲内容和休闲方式,指导学生制订休闲计划和休闲攻略,培养学生兴趣爱好和休闲技能,矫正学生不良休闲行为与休闲习惯,让学生能热爱休闲、善于休闲,从而提高生活品位和生命质量。

【关键词】休闲 心理价值 辅导策略

暑假来临,这对于久在学校苦读的中小学生来说无疑是一件乐事。然而,暑假的打开方式五花八门,“中午睡到12点、晚上玩到12点、零食吃到12分饱”的散漫有之,“复习补习欲再战,培训机构赶场子”的辛苦有之,“网游世界主沉浮,如入深渊难自拔”的迷恋有之,“天天在家无聊得都快发霉了”的感慨也不少见。暑假、寒假、周末,加上法定节假日,学生们每年有170天左右的时间可以不必上学,这些时间理论上都属于可自主支配的休闲时间。休闲时间有何价值?休闲生活需不需要心理辅导?休闲辅导如何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这些问题成为现代教育关注的热点之一。

一、休闲的心理价值

人倚木而休,“休”在《康熙字典》和《辞海》里有“吉庆、欢乐”的解释;“闲”,通“娴”,具有娴静、思想的纯洁与安宁的意思。休闲是指在本职活动时间外以各种“欢乐”的方式求得身心放松与安宁的一种业余生活,是个体摆脱了义务与责任的束缚后而享有的自由时间和适意状态。

1918年美国联邦教育局的一份报告指出:“每个人都应该享有时间去培养他个人和社会的兴趣。如果能被合理地使用,那么这种闲暇将会重新扩大他的力量,并进一步丰富其生活,从而使得他能更好地履行自己的职责。相反,如果滥用闲暇时间,将损害健康、扰乱家庭、降低工作效率,并破坏其公民意识。”高品质的休闲生活对人的生活品味和生命质量产生的积极影响,主要通过其心理价值得以体现。

1. 松弛身心,消除疲劳。

中小学生日常的学习生活紧张而忙碌,生理和心理极易疲劳。若闲暇时间里,学生能根据自己的能力、性格和兴趣爱好,选择适合自己特点和需要的活动,就可以让与学业相关的神经系统得到舒缓和放松,帮助脑力和体力的恢复。如休闲体育,不仅能提高输氧量和肌肉力量等生理功能,还能带来身心舒畅的感觉,从而达到积极的休息效果。

2. 调节情绪,获得慰藉。

学校统一的校园生活和作为学生本职的学习活动,往往难以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心理需求,尤其学业失败、竞争压力等不良刺激更易引发不良的情绪体验。丰富多彩的休闲活动可以改变刺激源,通过转移兴奋中心诱发积极情绪体验,如沉浸在文学或音乐的情境中、品尝自制的美食等,能有效地释放和排解负面情绪,并可在获得心理补偿和愉悦身心的基础上提高学习和工作效率。

3. 拓展经验,开发潜能。

休闲中的人由于摆脱了本职和义务的约束,在内在动机的驱动下行动,专注于自己感兴趣的、认为有价值的活动,处于情绪激昂、思维敏捷、想象活跃的状态,最容易迸发出创造的火花。如牛顿发现万有引力定律,正是休闲式地躺在苹果树下对掉落的苹果“胡思乱想”所催生而出。因此,休闲活动(如艺术欣赏、服饰搭配、舞蹈、绘画等)常常是富有表达性和创造力的,有助于扩展个体的生活经验,挖掘人的潜能,促进自我展示、自我认同,并指向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中最高层次的自我实现需要。

4. 加强互动,适应社会。

良好的人际互动有利于获得社会支持,有助于儿童的社会化。许多休闲活动(如社团活动、公益志愿活动等)都包含与他人的密切交往,学生走出校园环境、走向社会,在这个过程中相互合作、互相欣赏、共享共进,就能增强亲近感、融合感,产生“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心态,促进其成为能适应文化环境、参与社会生活、履行社会责任的社会人。

二、中小学生休闲存在的问题

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中小学生正式學习时间之外的闲暇时间的利用越来越受到教育者的关注。潍坊市教育科学研究院2010年就曾下发了《潍坊市小学闲暇教育指导方案》,一些学校也探索了各具特色的闲暇教育路径。然而,考察当前我国中小学生的休闲生活,仍不同程度地存在一些问题与不足,如闲暇活动类型比较单一、闲暇观比较消极等。

自觉性差。相当一部分青少年缺乏对休闲的正确认识,缺乏管理自由时间的意识,视休闲生活为纯粹自由的状态,对休闲活动无计划、无目的,没有意识到休闲也是一种需要设计和选择的生活方式,随意支配自己的自由时间,休闲活动具有很大的临时性和偶然性。另一方面,由于学生不能自觉有效安排好休闲生活,家长和教师往往想方设法“占领”他们的闲暇时间,使他们实际的休闲时间大幅度“缩水”,影响了休闲应有的功能。

方式单调。一项调查显示,在假期有高达62?郾8%的学生把时间用于上网或看电视、电影,而只有31?郾1%的学生把一些时间用在学习上,把时间用在其他方面如运动、旅游、逛街、阅读等的更只有6?郾1%。调查还显示,有16?郾3%的学生认为本次假期过得非常好,有接近一半的学生认为本次假期还可以;只有19?郾4%的学生认为以往假期满意,61?郾2%的认为一般。由于休闲方式过于单调,不少学生认为自己的休闲生活缺乏生机和活力,感到空虚、无聊、焦虑。

层次低下。在中小学生常见的休闲活动中,以一般消遣和被动逃避的休闲方式居多,如闷头睡觉、街头闲逛、上网聊天或玩游戏等;少有娱乐充实型和提高修养型的休闲方式,如审美活动、技能锻炼、社会交往等。而长期选择低层次的简单输出式休闲的人,休闲除强化其逃避正视自己、逃避正常交往、逃避压力挑战等负面情绪外,是无法发挥积极影响的。

能力不足。欣赏美、体验美、创造美,前提都需要一双发现美的眼睛。休闲能力是选择休闲方向、保证休闲质量的重要条件,高质量的休闲活动离不开必要的知识基础和技能准备。不少学生正是由于缺乏语言文字、数理逻辑等学科教学之外的能力培养,所以无法体验高层次休闲的乐趣,只能以低层次的方式消磨自己的自由时间。

行为失范。在当今社会变迁加快、传统规范约束力减弱的背景下,在独生子女受宠、隔代抚养溺爱的框架中,一些青少年的个人欲望没有得到社會和家庭的适当节制,出现了失范的休闲行为,如赌博、酗酒、飙车、破坏性行为等。有的学生滥用休闲时间甚至导致“休闲病”,如“卡拉OK综合征”“网络成瘾”等。

三、休闲辅导策略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只有当孩子每天能按照自己的愿望随意使用5~7小时的空余时间,才有可能培养出聪明的、全面发展的人。离开这一点谈论全面发展,谈论素质爱好、天赋才能培养,只不过一句空话而已。”于光远先生也强调:“玩是人类基本需要之一,要玩得有文化,要有玩的文化,要研究玩的学术,要掌握玩的技术,要发展玩的艺术。”

人教版六年级《品德与社会》教材中特别安排了《健康文明的休闲生活》一课,然而光靠这一课的引导是远远不够的,有必要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增加休闲辅导的分量。即引入休闲教育的理念,依托学校开设的音乐、体育、美术、书法等课程和课外活动,对学生进行休闲意识、休闲能力、休闲选择等心理品质的培养,引导和指导学生科学合理、有价值地安排休闲活动,为学生的发展开拓更广阔的空间。

针对当前我国中小学生常见的休闲问题,可立足学生休闲生活的实际,将学科教学、心理健康教育、主题班队活动等有机结合,以“整理、交流、辨析、行动”为体验方式,引导学生以“发现者”的身份探究休闲的合理选择问题。

1. 真情流露:教导学生正视休闲生活和休闲价值。

在不预设任何前提的条件下,先调查了解学生的课余生活状况,然后引导学生进行课余生活满意度测评,让学生对休闲的认识和情感真实流露。顺接学生的真情流露,教师可借助多媒体手段呈现高品位休闲和低质量休闲的不同情境,或组织学生通过角色扮演展示不同的课余生活状态,引发学生更强烈的感受。当学生因对比产生不满意之感的时候,引发学生思考:我们需要休闲吗?休闲=休息?休闲=娱乐?休闲=消磨空余时间?休闲与心理健康有什么关系?课余生活现状与理想中的休闲差距在哪里?

立足身边真实的第一手资料,学生能更真切体会到休闲活动有健康与不健康之分,懂得有些休闲活动有益身心,有些则不然。由此增强休闲的主体意识。

2. 七彩生活:引导学生选择休闲内容和休闲方式。

在一个圆圈中,让学生按比例画出自己最常从事的休闲活动及时间分配。然后让学生自由汇报,看看学生的主要课余生活内容是什么。

教师归纳学生休闲活动的内容,将其划分为消遣娱乐、审美怡情、旅游观光、社会活动、体育健身、教育发展、其他等类别,并分别以红橙黄绿青蓝紫七种颜色标注,用百分比形式画在圆上。

让学生根据最常选择的休闲类别分组,先在组内讨论该类休闲活动带来的好处、遇到的问题等,然后各组派代表在全班介绍。学生讨论过程中,教师可做必要的提示和延伸展示,侧重指导学生提高分辨能力。如,谈到审美怡情类等较高层次的休闲,可提供山川之自然美、社会之生活美、艺术之创造美的短视频等素材,让学生体察世界之美好,将审美休闲作为重要的方式。

课后,还可组织社会实践活动作为课程资源的延伸和补充,如调查健身业、文创业、旅游业等与休闲有关的新兴产业的发展等,让学生进一步深化体验。通过充分的交流,学生才能学会明智地进行休闲活动的选择,懂得选择符合自己需求和社会价值观的休闲方式,丰富和提高闲暇生活的质量。

3. 合理规划:指导学生制订休闲计划和休闲攻略。

科学的休闲安排是闲暇时间、休闲空间、休闲方式的合理组合,最好能动静结合、内外结合、休闲与“充电”相结合。“动”指运动健身等,“静”包括静坐静读静思;“内”如室内家务整理,“外”指社会交往活动;“充电”,指参加一些学习培训。

对于较长的自由支配时间,如寒暑假等,可在放假前指导学生制订计划表,然后依照计划行事。计划表不需要像学校的课程表那样精确到每个小时做什么,但计划中应包括共同的每日常规,如两小时假期作业、1小时体育锻炼、半小时阅读或朗诵、半小时帮助家长做家务等;还应制订不同的每周重点,如第一周学习游泳、第二周社会实践活动、第三周外出旅游等。尤其围绕每周重点,可进一步搜集信息、细化方案,使其成为迈向“深度休闲”的“休闲攻略”,以这样投入事业般的专注,有系统地从事某种活动,可以获得更为充实且有趣的感觉,获取及展现特殊的技巧、知识或经验。

4. 因势利导:培养学生兴趣爱好和休闲技能。

休闲辅导应充分体现个性和特长的培养,教师要善于了解、把握和挖掘学生不同层次、不同方面的兴趣爱好,采用灵活多样的方式,发展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和特长。如,学生每人选择一项自己感兴趣的活动,教师将有共同兴趣爱好的同学组成团队,利用团队合力提升学生从事各种闲暇活动的能力,如体育运动能力、求知审美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等等,用积极向上的行动抵制不健康活动的侵害。教师还可以借助社会教育资源,如博物馆、科技馆、少年宫、图书馆等校外文化场所,组织“科技探秘”“书中寻宝”等特别行动,丰富和充实中小学生的休闲生活。

5. 特别行动:矫正学生不良休闲行为与休闲习惯。

针对一些有不良休闲行为与休闲习惯的学生,一般性的休闲教育难以直抵心灵产生实效,还需要教师综合运用塑造、渐隐、链锁等行为养成技术,选择运用示范模仿法、代币强化法、系统脱敏法等行为矫正技术,展开心理辅导的“特别行动”。如:对于闲暇时间习惯性地沉浸在网络时空中,已对网络游戏等产生痴迷的学生,一方面要使之理解并唤醒其对“网络成瘾”伤害和痛苦的体验,诱发其改变的愿望;另一方面,要与其协商制订计划,签订行为契约并进行系统脱敏练习,使其逐步减少上网时间;同时,还要寻找和培养替代性的爱好(比如游泳、打球、登山等户外运动),以健康的休闲替换原有的不良习惯。

教育,不仅要为“谋生”服务,而且还要能够导向“快乐生活”。休闲辅导是一种心灵关怀,也是一项推动生命自我完善、推进社会和谐进步的教育改革。学生学会自主调控时间精力,热爱休闲,而且善于休闲,生活才会充满七色阳光。

(责任编辑:林彦 黄晓夏)

参考文献:

[1]周正怀,袁建华. 论学生休闲的心理健康意义[J]. 中国西部科技,2006(30):85-87.

[2]张烜华. 大学生休闲教育的心理健康价值探究[D]. 天津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 1.

[3]柯雅婷. 闲暇教育是基础教育不可忽视的课题[J]. 教育与现代化,2001(3):34-38.

[4]于光远. 竞赛论[M]. 北京:国际文化出版社,1995. 5.

[5]张继安. 为学生自由发展开路——南京市东山小学闲暇教育探索[J]. 中国德育,2017(16):41-43.

[6]孙彬. 苏南地区普通高中学生闲暇生活现状及教育对策研究[D]. 四川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 12.

猜你喜欢
辅导策略休闲
促进小学生阅读困难转化的个别化辅导策略
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公民休闲教育的当代价值
高校辅导员辅导职责及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