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通天河上溯,探秘江源深处

2018-09-20 01:02
旅游 2018年9期
关键词:石墙白塔玉树

三江源纪念碑挺拔雄伟。

三江源雄奇辽阔的精神家园

10:30,越野车驶离玉树,沿共玉高速向东31千米的三江源自然保护区驶去。

翠绿的巴塘河一路相送,直到东流在坎果下2千米处汇入通天河,与通天河交汇后即为金沙江起点。因前几日下雨,此时的通天河携带着冲刷下来的泥沙,浑浊发黄,以致两河相汇处形成戏剧般的一半绿、一半黄的水面景观,“泾渭分明”。雨季过后通天河的水是翠绿色的。

15分钟后,抵达通天河大桥旁的“三江源”。一排高茂的杨树洒下一地绿荫。进入铁栅围起的院门,是一方开阔的场地。左首一尊青石碑刻,上书红漆大字“三江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简介”:“三江源自然保护区地处青藏高原腹地,是长江、黄河、澜沧江发源地,被誉为‘中华水塔……保护区平均海拔4200米,面积1523万平方公里,有18处核心区,涵盖三江源湿地、野生动物、森林灌丛。是我国面积最大、海拔最高、生物多样性最集中的保护区。”人类文明依河而生,河流与人类文明息息相关,是人类文明的源泉和发祥地。从这个角度讲,三江源不仅是地理水文意义上的三江源头,更是整个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所在。

向右走过一排宣传栏,灼烈的阳光下,赫见远处山丘上崛起一柱挺拔雄伟的花岗岩石雕,背衬着连绵青山蓝天白云。石雕造型像双臂贴举,双手掌心相对而捧,寓意“倾情呵护三江源”。碑体正面刻有原国家主席江泽民题写的“三江源自然保护区”八个殷红大字。台阶两旁的草坡下,从左到右分置着象征澜沧江、长江、黄河红字石雕。据知,纪念碑基体高6621米,象征长江正源地格拉丹冬雪峰海拔6621米;基座面积316平方米,象征着三江源保护区31.6万平方千米;基座高4.2米,象征三江源区平均海拔4200米。

由此理解,生态是玉树乃至整个青海最大的价值和潜力所在,保护生态,就是保护文明。在大自然中感味环境和文化,是玉树旅游的鲜明特征。

回首作别时,纪念碑下绿油油的水葱丛里,蓝紫色的翠雀花与乳白色的岩茴香正盈盈绽放。

叩访江源深处的拉布寺

沿通天河上溯,走817县道。县道在通天河畔的高山峡谷间穿行,景色十分壮观。只是路况较原始,时而砂石,时而是残旧的水泥路,偶尔还遇到前几日下雨留下的水坑。左侧贴着河岸,右侧挨着山体,几头小黄牛见有车来,乖巧地紧贴石壁凹处躲避。略开阔处则镶嵌块块农田,绿色的青稞正在秀穗,土豆花白白紫紫,予人柔怀。渐渐地,路旁植物开始发生了微妙的变化,出现了小灌木丛,玫紫粉白的花簇开在石壁缝隙,颇有几分对比强烈的荒艳感。

传统牦牛毛毡房搭建在群山花海间。

左侧两山之间出现了开阔的水面,这里是极富传奇的渡口白塔,在此先按下不表。对岸崖壁上掠过一处藏族古村落。临近,山脚下开始渐渐开阔,渐次出现了村舍,高大的杨树,成畦的青稞,有紫粉的花丛组成田埂,一派葱茏闲适的田园风光。

山顶上的郭吾古堡。

从三江源行驶90千米山路,来到位于拉布乡拉司通村的拉布寺。

拉布寺是玉树地区的格鲁派大寺之一,早期,这里是一座萨迦派小寺。明永乐年间,宗喀巴弟子代玛堪钦元登巴1419年奉师命来此建寺,改建原有萨迦派小寺,新建经堂1座,僧舍6间,聚僧10人,形成拉布寺。寺院初建,即受到宗喀巴和明王朝的支持。据传,宗喀巴曾赐赠自己的头发、衣饰等作为泥塑佛像的装藏物,并赐度母像1尊。寺院后改宗格鲁派。清道光年间,该寺活佛吉热多杰入京觐见清朝皇帝,得到丰厚赐赠。清同治三年(1864年),清朝敕赐小金匾一块。此后10年,拉布寺进入全盛时期。

毡房门口的倩影。

拉布寺大經堂内景。

拉布寺大经堂内景。

拉布寺“视树为玉”的传说,说的是拉布寺活佛嘉央·洛松尖措的故事。20世纪初,嘉央·洛松尖措活佛因佛事来到西宁,看到西宁路边栽种的白杨树,于是他用布施来的钱,买了2000棵树苗。每棵树苗都裹着牛毛毡,根部还用泥土包着,雇了500头牦牛驮运,历时3个多月,长途跋涉带回拉布寺,2000棵树苗仅存活了60棵。或许是嘉央·洛松尖措活佛的诚意打动了上苍,这60棵树苗在拉布乡扎下了根,繁衍至今,甚至延伸到整个玉树地区。这或许正是玉树之名的传奇缘起吧!

拉布寺6年前新建的经堂巍峨辉煌,真正是江源深处的锦绣庙宇。

车子继续往草原深处开,蓝天白云下,青山怀抱里,草甸花开成海。一弯清澈的溪流,彩色经幡装饰的小桥,席地围坐的红衣少年僧人,用牦牛绳扎围在草地上的黑色牦牛毛传统毡房。毡房女主人、美丽的卓玛摆上了古早的藏式美食美酒。草原的微风吹拂着溪流野花,也轻轻地吹拂在远方客人的心头,那样清爽,那样忘我,那样纯粹。

渡口白塔的秘密

回程走对岸的山路。

车子开出20几分钟,在一个叫作郭吾的藏族古村落停下。午后阳光猛烈,远处山顶上,数层石块垒砌、整齐森严的古堡,堡顶悬挂着五彩经幡。山下扁石墙面,密密麻麻贴满了棕黑色的圆牛粪饼。房舍简朴,有的是土坯泥墙,有的是传统藏式砌石工艺垒砌的石墙。院里堆着晒干的树枝垛,几条电线在院落间架起。街巷随地势上坡,从不高的石墙望去,两旁房院处阒寂无人,让人十分纳罕。

正对着山顶古堡处有一高置起在方石墙上的灰黑石块,上面用藏、汉、英三种语言标注的“郭吾古堡”阴刻绿字。古堡在高高的山顶,行程的原因,惜乎不能爬上去细细观赏了解。

走过一个院落,房子石墙石门石窗,只是窗子涂上了黑漆,上方有绛红雪白方块相间,传达独特的藏式气息。院落不大,中间水泥甬道晒着成片的散牛粪,甬道两边杂草丛生,西面石墙下停着一个盖着苫布的小农用机车。两旁石墙墙根下,长着一簇簇齐腰高的荨麻草,一不小心会捌手。微小蓝紫的细叶美女樱在草丛里探头探脑。

继续前行25分钟,远远地,看到河边伸向波心的小岛上,有一座耀眼的白塔。走过一片扎着细铁丝围栅的花草园,左边是从两岸青山之间滚滚涌下的开阔河面。一座石砌的三门四柱牌楼正中,是一通用藏文书写的玄色石碑,应该是相关的介绍吧。白塔左侧,有一方写有“白塔及古渡”的石碑。

白塔近观秀美而宏伟,整个白塔面积为2800平方米,高45米。塔尖宝瓶金光灿烂,塔周围着一圈五彩布帘,帘下一圈金色的转经筒。塔周摆满了彩色经刻。白塔的前方,是通天河宽漫的湾流,湾流中央区,浮现出一道流线型三角状碎石洲渚。传说文成公主当年就是在这里渡过通天河,前往拉萨的。如今,千年的风烟散去,古渡岸边山清水秀,白塔亭亭青春依然。

另一个神秘之处就是,约公元810年,莲花生大师亲临康区降伏邪魔,在长江回湾三角地带发现天降伏魔塔一尊,该塔逐年自然生长,颇为神奇。为保护自生宝塔,他在塔上加盖了白塔,兴建了这座著名的镇魔塔。关于白塔,据说,卫藏地区的藏人看到千里朝圣的康巴藏人时常会好意劝说,三步一扣到千里之遥的拉萨拜谒觉悟本尊佛像,不如虔诚顶礼近在咫尺的康区自生佛塔。可見,渡口白塔在整个藏区的重要地位。

我也入乡随俗地围着白塔转了三圈,然后顺着阶梯,下到河岸的药水泉。药水泉在河岸高崖的稍下方,看上去是崖面挖开的一个可容数人的屋洞,泉水从深处滴落,积入塑桶,供信众品饮洗沐。洞外挂满了花花绿绿的珠串和洁白的哈达。旁边的木牌匾上书写着“尕白塔圣水”及介绍:“尕白塔圣水被称为空行成就水,是莲花生大师从尕白塔地底空行坛中掘出的伏藏水,也是诸菩萨加持而恩赐于众生的甘露水”,右上方还特别注明:“秋英多杰仁波切道歌中云:尕白塔的圣水,犹如甘露,能洗净罪障;亦像妙药,能遣出恶魔。”

通天河古渡口。

传说这泓洁净甘泉,饮之可以祛病延年,沐之可以禳福消灾。果然,品尝几口,泉水甘甜;捧起濯面,神清气爽。

秀丽神秘的白塔。

猜你喜欢
石墙白塔玉树
“复活”白塔寺
玉树新城
我家门口的玉树
东山白塔
不一样的数字墙
余生,请多多指教
名人
遇到幸运的石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