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堂乐歌”与我国近代音乐教育研究

2018-09-20 10:35李瑞彪
戏剧之家 2018年20期
关键词:教育模式音乐教育

李瑞彪

【摘 要】伴随着清末民初“学堂乐歌”的兴起,我国近现代学校音乐教育开始萌芽,这也意味着我国的音乐教育事业从非正式的“师徒传承”逐步向正式的“学校音乐教育”迈进,“学堂乐歌”的出现在我国音乐教育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对确立近近代学校音乐教育的地位也做出了划时代贡献。本文以“学堂乐歌”为切入点,分析了“学堂乐歌”前后的中国音乐教育,并深入探索“学堂乐歌”在我国音乐教育发展史上的历史地位、作用及意义,研究“学堂乐歌”对我国近现代各类音乐教育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有着重要的借鉴与启示作用。

【关键词】学堂乐歌;音乐教育;教育模式

中图分类号:J6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1007-0125(2018)20-0044-03

一、“学堂乐歌”之前的中国音乐教育

(一)“学堂乐歌”与我国古代音乐教育的反差。我国的音乐教育有着悠久的历史。据有关史料记载,我国最早的音乐教育在远古时期已经产生了。《尚书·舜典》中说:“夔!命汝典乐,教胄子。”《史记.五帝本纪》也说:“以夔为典乐教胄子。”夔即尧舜时期的乐师。他的任务就是教育王公贵族子弟。说明了尧舜时期已经有职业音乐教师了,音乐教育随之而兴起。早在五帝时期,出现了以实施乐教的“成均之学”,《春秋繁露》云:“成均,均为五帝之学。”郑玄在《周礼》《礼记》的注释中也曰:“均,调也。”乐师主调其音。并由此推断出“成均”是以音乐教育为主的学校,正从“成均”时初步开始,至周代“六艺”立处乐教次于“礼”,同时还出现了较为严密的学校教育网络,统治者为了利用音乐强化其统治,还设置了专门培养学生音乐的教育机构,也就是传说中的“大司乐”,这种音乐教育的内容覆盖了全国,而且主要起到了管理与协调作用,包括了各种“乐德”“乐语”“乐舞”,主要从这三方面进行音乐教育,成为早期影响力最大的音乐教育机构,在当时的反响力较高。随着历史的不断发展,社会经济的进步,在春秋战国时期,曾经兴盛的官学音乐教育逐渐深入民间,在儒家创始人孔子的影响下,国家更加重视教育,并将音乐融入当时的“六艺”体系中,音乐教育逐渐由官方教育走向私学教育,乐教私塾的兴起,成为当时青年人的必修课程,主要是起到了完善个人的人格修养的作用,也加强了社会教化能力,私学的勃勃生机,孔子的“有教无类”主张在全国得以迅速扩张,这对于当时的民间学习音乐具有较大的影响力。

由此看来,从尧舜时期到春秋战国时期的音乐教育,虽然是将音乐教育与学艺相互融合,但乐教与礼并重能充分反映当时育人的优良传统,而且乐教也体现出了音乐教育培养音乐人才的审美意识,显然“学堂乐歌”与我国古代音乐教育之间还存在一定的反差,充分发挥乐教育人的作用,能进一步提高音乐在整个社会教育行列中的重要位置。

(二)“学堂乐歌”与我国古代音乐教育模式的对比。從我国古代音乐教育发展史来看,学堂乐歌还未兴起之前,就立处世界领先地位,在多年来封建社会的影响下,音乐教育模式也发生了较大的变革。在我国音乐教育发展来看,学校的兴起相比西方而言较早,从官学到私学,曾实施过专科学校的课程设置,将音乐融入课堂之中,这也体现出了我国古代文化艺术与教育兴盛在世界各地的影响力是无可比拟的。当然,我国古代教育的课程设置覆盖面较宽,在官学课堂内容涉及了文史地理、儒经算律、医书画武等,在私塾音乐教育课程内容设置方面主要是诗词歌赋,但以文学创作为主,而音乐教育课程即使融入了各学科内容,但音乐教育内容设置的地位相对不高。

那么,从古至今,我国音乐教育是如何传承的呢?这要源于我国古时非常重视文化传统,在文学中融入了音乐文化,产生了宫廷音乐教育与民间音乐教育模式。其中,宫廷音乐教育模式具有一定的官权主义,在当时具有一定的垄断性,是当时贵族服务的教育,而一般的老百姓无权参与,如秦汉乐府、魏晋清商署、隋唐宋教坊梨园等,这些都覆盖了每个朝代设置的音乐教育机构及音乐教育,但是宫廷音乐教育模式通常为了宫廷的宴会娱乐与祭祀典礼活动等方面需要而设定的,凸显了当时封建统治阶级特有服务。民间音乐教育是在宫廷音乐教育及儒家文化的影响下,主要以世代相传的师徒授艺的教育模式,这常常包括了家族的时代相传,师徒之间的相传及班社的传承等多个方面。

当然,民间音乐教育传承在一定程度上虽然实现了培养人的功能,但是其教学目的在于音乐技艺的谋生,这是封建礼乐发展下的残留。究其原因,这离不开封建社会的变革及古代选拔官吏的科举制度的影响。我国音乐教育伴随社会变革与科举制度的创立,从育人审美转向学艺行乐,这离不开墨子的“排乐”思想,这对于封建社会影响巨大。在墨子看来,音乐本身单纯为娱乐行为,若沉醉其中,势必引起不良恶果,应当将音乐列为禁止教育项目。古时官吏科举制度的盛行,在当时对官吏教学与私学影响较大,教师的考试项目与科举制度考试项目相同,也就是现在所说的应试教育。而音乐作为娱乐项目,自然不在科举考试之内,未列入正式音乐教育课堂。

所以,我国古代音乐教育模式涉及到的宫廷音乐与民间音乐教育通常以1+1=1的模式呈现,受教育的范围与群体较窄,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推崇社会群体学习音乐热潮,教育通常只作为手段而对社会未能起到真正的教学作用。而真正将音乐纳入课堂教育是从清末民初的“学堂乐歌”开始的,这相比古代宫廷与民间音乐教育模式,更突出了音乐在培养国民素质及社会化教学的优势。

二、“学堂乐歌”在我国音乐教育发展史上的历史地位、作用及意义

(一)“学堂乐歌”的作用及影响。学堂乐歌最初起源于20世纪早期,是伴随新式学堂的兴起的歌唱文化,学堂乐歌主要是指在学堂开设的歌曲或者为学堂而创作的歌曲。学堂乐歌早在1898年百日维新中得以重视,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是康有为对新式学堂开设乐歌的见解,这正是我国音乐史上乐歌设立的重要主张。至1903年,我国深入音乐课程,尤其是设立在女子师范学堂课程中,音乐逐渐形成了音乐文化传承,以传授新式音乐与借鉴西方音乐知识为主要音乐教育课程,这在我国音乐史上呈现了崭新的一页。在当时,出现了大批出国留学的爱国知识分子,在归来之后对学堂乐歌及音乐教育深入了分析,具有代表性的人物有沈心工、曾志忞、李叔同、萧友梅等。虽然“学堂乐歌”大多只是一些采用日本、欧美的流行曲调,配上不同类型中文歌词的填词作品,在严格意义上的音乐创作方面并无很多建树,但是它对中国近现代音乐教育所产生的影响,却是广泛而又深远的。

通过为期十多年的“学堂乐歌”运动,西洋音乐的基本理论和各种表演形式被介绍进中国,源自西方的乐理知识和简谱、五线谱等近现代记谱法、提琴、钢琴、风琴等西洋乐器,合唱曲、舞曲、进行曲等西方音乐形式逐渐为中国人民所熟知和掌握;从“学堂乐歌”的倡导和实践者中产生了第一代新音乐家和作曲家,这支前所未有的音乐教师队伍为日后新音乐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人力保障;“学堂乐歌”运动的发展使我国第一次有了正式出版的学校音乐教材,中国传统的音乐教育大多是没有音乐教材的。

虽然有乐谱,但很多乐谱只是标明指法、奏法、音位、弦位(如古琴字谱)。音乐教材的出现,改变了中国音乐以口传心授为主的传承方式。1904年至1919年间,出版的音乐教材和音乐理论专著有八十余种,其中“乐歌”教材就有三十多种。一些优秀的教材不仅表达了时代的呼声,甚至一直传唱至今,丰富了中国的音乐文化。集体歌咏的这种外来艺术形式,对新一代青少年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为后来的工农革命歌曲和群众歌曲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学堂乐歌”无论从思想内容还是教学内容方法上,对以后我国音乐教育产生了持久和长远的影响,特别是以歌唱作为音乐课的主要教学内容以及唱歌课必用风(钢)琴伴奏等教学方式一直延续到20世纪末。最重要的是“学堂乐歌”在教学体制和教学法等方面,为近代音乐教育及近代音乐的发展初步定下了基调。

(二)“学堂乐歌”的历史地位。“学堂乐歌”运动借鉴西方音乐发展的经验,确立了音乐在整个教育体系中的位置,并突破了“中体”与“西用”之间的界限,虽然“学堂乐歌”的整个发展时间并不算长,但是对确立近现代学校音乐教育在教育体系中的地位作出了贡献,为以后我国专业音乐教育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学堂乐歌”虽然是清政府的教育主张,但政府对“学堂乐歌”的具体教学内容目的,内容、方式、教材的编写等并没有明确的要求,而“学堂乐歌”的开创者以及后继者也都没有一个严格统一的“教学大纲”,因此,各自在实际教学中的主观随意性是不可避免的其局限性也是客观存在的。

首先,“学堂乐歌”在传播西方音乐文化知识的同时从而忽略了中国的传统音乐文化。“学堂乐歌”把发展重点则放在了对西方音乐文化的引进。一是引进日、美的曲调,填词制作乐歌;二是直接引进西方的记谱形式乐理等等。三是引进西方乐器及其器乐曲。中国具有几千年丰富的传统音乐文化,如具有文人音乐性质的古琴音乐,处于自生自灭的状态的民间传统音乐(民歌、说唱、戏曲、器乐)等,因中国音乐教育史上没有先例,这些宝贵的民族音乐文化也被排除在了“学堂乐歌”教学之外,从而直接导致了我国优秀的传统音乐文化没能够得到应有的传承和发展,也没有能够将之搬到音乐课堂教学之列,造成了很大的损失和流失。

其次,從教学内容到教学模式都是在模仿西方的。一是教学内容的模仿,当时的教材编写者几乎都是归国的留学生,以曲填词的这种创作方式是当时的主要创作手段。二是对教学方式的模仿,如集体歌咏,风(钢)琴伴奏、教授乐理知识、简谱、五线谱等等。虽然,模仿西方在当时确实有了很大的成绩,然而中国音乐教育一直没有走出模仿。“学堂乐歌”对我国音乐教育的影响是多方面的。无论是从学校音乐教育,社会音乐教育还是专业音乐教育,都产生了广泛且深刻的影响,从教学体制、教学方法、音乐理论、音乐创作等领域都产生了巨大影响,确立了音乐教育在整个教育体系中的位置。

三、“学堂乐歌”之后的我国音乐教育

(一)“学堂乐歌”时期产生的音乐家对我国音乐教育的影响。“学堂乐歌”运动的倡导者和实践者中所产生的音乐家和作曲家,这支前所未有的音乐教师队伍为日后我国新音乐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人力保障。主要代表人物有沈心工、李叔同、曾志忞等,除了在私塾中讲授乐歌外,还积极的宣扬乐歌的思想内容及乐歌运动的目的。如沈心工在务本私塾、龙门师范、南洋中学、“沪学会”等学校、团体讲授乐歌,培养了一批从事乐歌运动的初步人才。李叔同、曾志忞还创作了大量的优秀歌曲,如《春游》《西湖》等。创办音乐社团组织、编撰音乐书籍,像李叔同的《国学唱歌集》、曾志忞的《乐理大意》《唱歌及教授法》等,推动了“学堂乐歌”运动的普及和发展,促进了我国音乐教育事业的进程。“新音乐家”以音乐的启蒙、教育、创作、演奏和理论研究为生的一代新型音乐工作者,他们大多都接受过比较系统完整的西式音乐教育,不少人还远赴日本、欧洲留学音乐艺术,他们的意识形态、知识结构、社会地位、经济状况等与中国传统社会的旧式音乐家相比有了根本改变。

(二)“学堂乐歌”时期产生的教学模式对我国音乐教育的借鉴。“学堂乐歌”的发展历史较短,但在我国近代音乐教育史上影响较大,标志着学校课堂音乐教育的开端,也预示着歌曲教育逐渐走上正式课堂。同时,历年来我国音乐家们对学堂乐歌的探索,并未对其展开全面的声乐表演相关理论,但对演唱方法、姿势及发声等有着基本的要求与分析,表明“学堂乐歌”与我国近代声乐教育史存在密切的联系。

从学堂乐歌发展史来看,我国传统音乐教育通常以口传心教为主,即使在后来开发了乐谱,但大多数只是用来表明指法、奏法、音位、弦位,在实质上缺乏全面且系统化的音乐教材。在音乐教材的出现,整体上改变了原有的口传心教的传承教学模式,逐步将音乐演唱技巧及音乐表现等编写而成音乐教材。早在1904年,由日本引用而来,由沈心工编著的《学校唱歌集》,成为我国音乐教材历史上最早的一本。伴随音乐教材的推广,之后曾志忞、李叔同等人积极主动学习西方乐理、风琴弹奏及演唱教学等内容的音乐教材,虽然在初创的学堂乐歌的内容相对基础,但学堂乐歌以口传心教逐渐转变至音乐教材施教模式,正为我国近代音乐教育未来持续健康发展做出了较大的贡献。

(三)“学堂乐歌”之后中国音乐教育的繁荣发展。早在1919年,我国“学堂乐歌”受“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影响,伴随学堂乐歌的全面展开,纷纷建立起新音乐社团,不过这些社团常常带有业余娱乐的性质,如北大音乐研究会与上海中华美育会等,在一定程度上充分发挥了培育音乐人才及音乐师资力量的作用,这正为以后我国“学堂乐歌”深入学校音乐课堂奠定了基础,也为我国近代音乐示范与专业学校音乐教育积累丰富的音乐教学经验。

自国立音乐学院建立以来,我国近代专业音乐教育走上了正式学校音乐课堂,在音乐教学领域有着显著的提升,这种国家自办的音乐教学体制与规模比较完善,设定了有关音乐各学科教育,如作曲、声乐、管弦及钢琴等,为以后各大专业音乐教育机构的发展做出了较大的榜样。自“学堂乐歌”后,我国中央音乐学院、西安音乐学院及武汉音乐学院等独立音乐学校进入了蓬勃发展阶段,也标志着我国民主主义新文化萌芽,为群众集体歌唱、军哥、工农歌曲题材开创先河,使我国近代音乐教育体系走上系统化与规范化之路,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我国音乐文化素质,促进了中西音乐文化的相互交流合作,推进了音乐教育的繁荣发展。

四、结语

从学堂乐歌发展历史功绩来看,最初阶段效仿西方国家的乐理知识、演奏方法、学制、教学模式、音乐课程教材及创作题材等方面,虽然对我国近代音乐教育创新有着积极意义,但也存在不少盲目崇洋的不良思想,影响到我国近代音乐教育理论体系的构建,还存在重西轻中的不良思维价值取向,影响到学堂乐歌与近代音乐教育的繁榮发展。当然,“学堂乐歌”兴起在我国近代音乐教育史中占据着重要地位与作用,对音乐教育发展也有着深远影响,这是我国近代音乐教育发展重要转折,也标志着我国近代音乐教育发展步入崭新的发展阶段。

参考文献:

[1]汪毓和.中国近现代音乐史[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6.

[2]夏滟洲.中国近现代音乐史简编[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

[3]金桥.萧友梅与中国近代音乐教育[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1.

[4]钱仁康.学堂乐歌考源[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1.

[5]孙继南,周柱栓.中国音乐史简编[M].山东:山东教育出版社,2003.

[6]夏野.中国古代音乐史简编[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

[7]刘再升.中国古代音乐史简述[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3.

[8]郑祖襄.中国古代音乐史概论[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4.

[9]王树民.中国史学纲要[M].北京:中华书局,2005.

[10]张静蔚.中国近代音乐史料[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8.

猜你喜欢
教育模式音乐教育
基于MOOC的大学英语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研究
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在新课改背景下的改革
论陶行知教育思想在幼儿音乐教育中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