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兴吆喝“传承及发展现状

2018-09-20 10:35漆玉棋隋剑
戏剧之家 2018年20期
关键词:起源传承价值

漆玉棋 隋剑

【摘 要】2016年7月7日,“永兴吆喝”正式审批为重庆市第五批非物质文化遗产,永兴吆喝是稻作耕种劳动中直接产生的传统民歌,极具当地浓郁民间特色文化。在现代文明的冲击下,传统民间音乐正面临极少有继承人传承、濒临消亡的状态。作为当代大学生,有责任、有义务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整理、宣传。为促进中国非物质文化民歌艺术的丰富和发展尽一份绵薄之力。

【关键词】永兴吆喝;起源;价值;传承

中图分类号:J60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1007-0125(2018)20-0054-02

一、永兴吆喝的起源

永兴吆喝是重庆市江津区永兴镇一带地区流传的民歌,永兴吆喝历史源远流长,据史书记载其源头可追溯春秋战国时期。这种民歌是当地劳动人民在稻作耕种时直接产生的,集体劳动时期可以看到在田野间三五个人结伴劳作时,劳动人民为减轻长时间劳作带来的枯燥和疲劳,使得劳作再次充满激情与干劲,提高劳动效率。这种由劳动人民劳作时自己创作的口头民歌“永兴吆喝”便直接产生了。

二、永兴吆喝的功能性价值

(一)减轻疲劳、自娱自乐

作为一种自娱自乐、自寻乐趣的一种演唱形式,吆喝中唱词多为即兴创作,由演唱者自由起调、自由抒发,现编现唱。当劳动者积极投入到音乐中来可以缓解劳作时带来的身心压力,暂时忘记长时间劳作带来的身体疲劳。使得其心情舒畅,充满激情与力量。

(二)鼓舞劳动

永兴吆喝是永兴镇当地人民劳作时创作产生的民间歌曲。凡在春夏秋冬的各种劳动时节,人们在田里山间、坡上地头,都可听见那此起彼伏的一首首高亢、粗犷、清脆、婉转、悠扬地永兴吆喝。每当听到一声声激昂婉转的吆喝声时,便知道是播种、收割的季节到了。吆喝声回荡在田土里,铿锵有力地歌声跳跃着,鼓舞着劳动者劳作。

(三)团结大众

永兴吆喝的演唱形式活泼多样,主要以对唱和合唱为主。对唱方式即两个或两个人以上在同一个内容上或聊天或开玩笑地唱;合唱方式即一人领唱,众人附和唱衬词。劳动者劳作时一起吆喝可以使得大家更有凝聚力、增进感情,加强交流,同时也提高了劳作效率。

(四)调解生活情趣

永兴吆喝的歌词内容丰富多样。1.情歌类“大田薅秧手牵手,妹儿不得嫌哥丑。薅秧不薅秧蔸心,心好妹儿跟哥走。”2.幽默搞笑类“大田薅秧窝对窝,男的没得女的多,男的薅了一支角,女的还在脱裹脚。”3.日常生活类,如“大田栽秧先栽角,脱了花鞋脱裹脚。过路情哥你莫笑,丈夫小了靠不着。”从各式各样的歌词类型中我们可以了解到永兴镇人民在吆喝声寄托了丰富的情感,使得生活更有情趣情调。

三、永兴吆喝的传承

(一)相关作品现有的整理现状

为进一步抢救永兴吆喝,使其得到更好的保存和发展。当地文化部门已经深入调查整理,从永兴镇文化综合文化站得知,据不完全统计,在永兴镇民间传唱的薅秧歌大约有300首,录制的视频材料约有500分钟,录音材料约有3000分钟。现已选出其中57首最具永兴吆喝的代表曲调,经过审查后将录入《江津民歌集》。其余现有与永兴吆喝相关的作品资料已存入当地文化馆,当地政府也设立专门机构使其得以更有效保护和保存。

(二)主要传承人物

现如今永兴吆喝的传承人出现断链状况,传承人不超过百人,只有两人今仍活跃在群众舞台。

1.梁荣兴,永兴吆喝的第二代传人。一直跟父亲梁树林(第一代传人)学习吆喝,他从小耳濡目染,他的吆喝声地道又正宗。梁荣兴也是永兴吆喝的传播者,他在当地公社文工团担任过演员,在这期间把永兴吆喝带到各种民间舞台。他精湛的吆喝表演得到当地及周边地区居民的一致好评。在永兴政府举办的“金色黄庄菜花节”开幕式上,他重新导演编排的具有本土乡间文化韵味的吆喝节目,深受各地游客喜爱。2012年,按照镇文化站的要求,他组织当地群众30余人继续学习永兴吆喝。同年,永兴吆喝申报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他积极热情地投身到申遗资料收集工作中。

2.黄德祥,永兴吆喝的爱好者。他对家乡的永兴吆喝有种别样情怀,从小时候产生的浓厚兴趣从而有学习吆喝的决心。于是跟着吆喝师傅学习吆喝至今,练得一副好嗓子。黄德祥深知,在多元文化飞速传播的时代背景下,如果不及时对这类民歌进行保护抢救,永兴吆喝的传承面临将重大挑战。2012年,他主动并带头参加永兴吆喝区级非遗申报工作,现在已是永兴吆喝保护工作的专门负责人,任江津区永兴镇综合文化站站长一职。

(三)成立特色文化分馆

为确保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的顺利开展,当地政府特成立永兴镇综合文化站(永兴吆喝特色分馆),永兴吆喝特色分馆位于江津西部地区永兴镇,永兴镇幅员162平方公里,总人口4.5万人,辖8个行政村一个社区,距江津城区46公里,站内编制人员5人,在岗3人,在职人员主要负责永兴吆喝的保护工作。2013年列入江津区级非遗名录,2016年正式列入重慶市级非遗名录。

(四)政府搭建舞台,提供演出机会

近年来,永兴吆喝以不同的方式被呈现出来,其中影响最大、群众反映最好的是舞台展演方式。为发扬传统民间音乐、传承本土特色文化,当地政府提供平台,搭建群众舞台。集中组织当地吆喝传承人和吆喝爱好者进行节目排练,编排出具有浓郁当地地方风格特色风味的文艺节目,各种特色文艺节目在各乡镇及区县进行巡回演出,使得永兴吆喝有更多的机会展现在大众眼前。与此同时,政府以当地“金色黄庄”菜花旅游文化节为契机,在文化节开幕式上大力展示永兴吆喝文艺节目,使得当地文化活动和旅游经济紧密结合,吸引了许多前来旅游的游客。节目展示折射出了一个个勤劳、朴实、善良、好客的永兴人形象。2012年以来,永兴吆喝以其独特的草根特色,以不同的形式展演,博得了重庆市及周边省相邻区县游客好评。

五、总结

随着日新月异的社会环境变化,在多元化现代文明的飞速发展下,永兴吆喝年轻一代传承人缺乏。许多80后、90后一代人从艺术偏好上很难接受永兴吆喝,目前能够演唱的传承群体平均年龄都在60岁以上,从而导致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传承断层的危机。为进一步发扬传统民间艺术,培养永兴吆喝下一代传承人,我建议当地政府与学校联合开展“吆喝”进课堂活动,将永兴吆喝深入到当地中小学课堂中,让吆喝表演者在课堂上近距离表演,与学生面对面交流展示,激发学生对永兴吆喝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更进一步了解本土独有的特色文化艺术,增强学生对家乡的自豪感。从而培养学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在潜移默化中让年轻下一代能自觉投身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中来。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每个炎黄子孙的责任,在此我呼吁广大群众提高对本土特色民间文化的关注度,继续将我国民族文化发扬光大,中国民族民间艺术是民族的,更是世界的。

参考文献:

[1]张红蕾.全球化视角下中国民歌文化的传承与传播策略[J].文教资料,2016(22).

[2]周雨城.湖北省民间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5.

[3]朱凡瑾.少数民族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2.

[4]皇冠新2官网.永兴吆喝入选市级非遗 古稀老人立志传承[OL].(2017-03-23)[2017-04-20]. http://www.dayuandong.cn/zhengwu/2017/0323/39.html

[5]张义.扎根山区32年 他挖掘出几项“非遗”[OL].(2016-09-26)[2017-04-20].http://art.cqnews.net/html/2016-09/26/content_38713493.htm

猜你喜欢
起源传承价值
圣诞节的起源
奥运会的起源
清明节的起源
万物起源
一粒米的价值
“给”的价值
青年怎样传承长征红色基因
小黑羊的价值
放大你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