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局观教材,“见树更见林”

2018-09-20 10:52肖书琴
新课程·中旬 2018年3期
关键词:教材

肖书琴

摘 要:解读数学教材时,教师要有全局观,能从整体上把握知识脉络,注重理顺知识的前引后伸,有计划地引导学生建构自身的知识体系,从教材的整体结构入手,抓住教材特点,分析教法,实现三个统一。

关键词:教材;全局观;结构解读

教材是教师实施教学活动的重要依据,选取和加工的角度及水平不同,必然会导致教学方式方法采用的不同,产生效果的差异。解读数学教材时,教师要有全局观,能从整体上把握知识脉络,注重理顺知识的前引后伸,有计划地引导学生建构自身的知识体系。这就需要教师改变以课时为单位的备课模式,避免知识沦落为孤立散落的“点”,谨防“一叶障目,不见泰山”的狭隘。因此,教师应重新并不断更新学习,储备好系统的小学数学教材知识,使数学课堂“见树更见林”。

一、整体结构解读,实现阶段性和连续性统一

解读教材,先从整体结构上进行把握,能够让教师产生“心中有丘壑”感的从容。小学数学教学内容分成了“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综合实践活动”这四大知识领域,按照数学学科知识体系的逻辑特点和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及规律,以不同的目标层次,分成板块单元,分布在各年级的教材之中。知识的编排主要呈现螺旋式结构逐步上升,直线式与分支平行式为辅的综合排列方式。因此,教师要通读小学数学全套教材,才能理清纵横交错的知识网络结构,弄清本单元教材在全套教材中的地位,搞清学习的基础是什么,又能为哪些后继内容提供基础。只有从全局的视角解读教材,才能把教学的阶段性和连续性统一起来。

例如,对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解决问题的策略”进行整理,课程标准所指导的策略学习在各册中的分布一目了然:一、二年级的教材中,解决问题比较重视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联系直接的生活经验,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解决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在三年级上册教材中,解决问题时由未知看可知,由因到果,“从已知条件出发分析问题”;三年级下册教材,则是从未知看须知,知果索因,学习“从所求问题出发分析问题”,实际上,两种策略相辅相成,不能割裂开来,没有哪一种解决问题的策略是单一路线的。由此在四年级上册中,灵活运用从已知条件出发和从所求问题出发分析问题,列表整理信息,总结解题步骤;四年级下册教材,学习解决问题的常用策略“画图整理信息”时,不难回想起此前三年级上册培养学生“看懂图”和三年级下册学生“尝试完成不完全的线段图”,为这部分内容的学习早已埋下了伏笔。五、六年级进一步学习了“列举”“转化”“假设”这些解决问题的常用策略,也都最终服务于学生通过对实际问题的分析和判断,“选择和运用适当的策略”解决问题。

二、教材特点解读,寻求认知和心理协调统一

数学教材的编写是遵循学生认知发展水平和心理规律的。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在學习上会反应出不同的特点。低年级的学生,更容易被新奇好玩的事物吸引。例如,一年级的学生第一次学习统计时,教师结合教材,通过创设动物运动会的场景,让学生分别统计出参加跳远、跳高、跑步的动物,学生被动画情境吸引,学习热情高涨。中年级的学生开始思考数学的“有用”。例如,三年级的学生学习统计“条形统计图”时,教师以年段学生校服尺码为学习背景,收集教学素材,出示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学生通过观察,发现条形统计图更直观具体、印象深刻,从而激发了学习绘制统计图的求知欲望。而高年级的学生则对具有挑战性的“任务”更有兴趣。例如,六年级的学生在学习统计时,结合生活实际,分组合作完成“调查本市各种品牌冰箱的市场占有率”的学习任务,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动机。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发挥教材的特长,用生动的情境或丰富的现实材料,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产生对数学的好奇,感受学习数学的价值,实现认知欲望和心理需求的协调统一。

三、教材教法解读,趣味性和启发性和谐统一

随着教学内容载体的多样化,教学手段的现代化,教材在教法的解读上也呈现出了更生动和丰富的线索。但教材毕竟是静态有限的,教师研读教材时就需要变静为动,挖掘出具有趣味性和启发性的教法,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发展探究的科学思维方法。如果解读教材时,没有站在全局的角度分析教法,就往往容易被局部的教学素材限制,把课堂的环节变成了教材剧,失去了教学课堂的灵动性。

例如“认识11-20”这节内容,教材呈现了三个数学活动,分别用小棒、计数器表示数,然后写数。这三个不同层次的活动遵循“形象思维—表象活动—抽象思维”的思维发展过程,是趣味性和启发性和谐统一的体现。在教学过程中,要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体验用小棒捆、摆的过程,然后借助计数器这种半直观半抽象的数学工具实现到写数的过渡,最后要重视学生的交流,启发学生反思回顾,沟通出十几的由来。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数学的美是含蓄内敛的,解读数学教材的美更是高远深沉的。高瞻远瞩的教材观,方能指引出清爽分明的数学之林。

参考文献:

[1]谈备课的四个角度[J].河北教研,1999(3):36.

[2]李小元.例谈研读小学数学教材的策略[J].小学教学参考,2013(5):70.

猜你喜欢
教材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模因论对开发对外汉语教材的启示
源于教材,高于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