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三角区域一体化、地区专业化与产业布局的实证分析

2018-09-21 05:43洋,吴
统计与决策 2018年16期
关键词:珠三角产值专业化

宋 洋,吴 昊

(1.吉林大学a.东北亚研究院;b.东北亚研究中心,长春 130012;2.吉林大学珠海学院,广东 珠海 519041)

0 引言

随着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和地区竞争意识的加深,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思想逐渐成为解决区域经济发展问题的一项重要手段和方法,尤其在解决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地区由于资源要素枯竭而导致的经济发展缺乏后劲、提升区域整体竞争力等方面都起到了重要的支持作用。经济一体化的主旨是将具有一定联系的分散的经济体组成一个更大范围、更大规模的综合经济体,它要求各组成部分之间具有一定的互补性或相关性,可以形成合理的产业分工与合作,区域内各种资源要素能够以较低成本甚至零成本地自由流动,形成资源、要素最优化的配置和合理共享,将区域产业、市场、资源、管理等多方面优化整合,形成区际分工与协作,从而达到区域经济发展的最佳效率和最优结果,其本质是加强互利合作,减少不合理竞争所带来的损失,从而增强一体化区域整体竞争力。

本文首先采用地区间专业化指数和地区相对专业化指数分析珠三角地区的九个城市之间制造业的结构差异程度,从横向和纵向的角度分别分析珠三角地区各市的专业化水平以及产业布局状况;其次,通过测算珠三角各市的产业平均集中率,进一步考察珠三角产业的专业化分工以及制造业转移的情况;最后,利用空间分散度指数(SP指数)分析从2000—2015年珠三角地区制造业各行业的空间集中程度的变化趋势,并辅以产业份额指标,更加清楚详细地分析珠三角各地的产业布局变动状况。

1 珠三角产业布局与地区专业化水平测度分析

比较常见的测度地区专业化水平的指标主要有以下几个:区位商、产业集中度、部门内贸易指数、地区结构差异指标以及产业结构相似性系数等。本文对地区专业化程度的测度采用地区结构差异指标和地区相对专业化指数来进行衡量。克鲁格曼(2000)在《地理与贸易》一书中提出了考察两个地区之间的结构差异性程度的指标——克鲁格曼专业化指数,该指数的计算公式:

其中,GSI表示克鲁格曼专业化指数,i、j表示两个不同的地区,k表示某个行业,sik为地区i产业k在所有制造业就业中的份额,sjk为地区j产业k在所有制造业就业中的份额,n为全部制造业部门数。

然而随着制造业的产业升级、技术变革,机器设备对劳动力的替代规模不断扩大,本文认为利用行业的产值数据比就业人数数据更能体现某地区在该行业上的领先地位和专业化水平,因此,将式(1)中的就业份额用行业产值进行代替,计算公式为:

其中,Gij是衡量i和j这两个地区间制造业结构差异程度的指数,即地区间专业化指数,qik、qjk分别为i地区和j地区的k行业的工业总产值,qi和qj是i地区和j地区的工业总产值。Gij的取值介于0~2之间,Gij=0意味着两个地区之间的产业结构毫无差异,而Gij=2意味着两个地区之间的产业结构完全不相同,可以认为两地区完全实现了专业化生产,Gij数值越趋近于0,地区之间的产业差异性越小,地区专业化水平越低,反之,Gij数值越趋近于2,则地区间的产业差异性越大,体现出地区的专业化水平越高。

1.1 珠三角九市专业化水平比较分析

利用式(2)分别计算2000年、2010年、2015年珠三角各市之间的地区专业化指数,用以分析近15年间珠三角各市之间的产业分工水平和专业化程度的变化趋势。从表1中的数据可见,每年珠三角九个城市之间两两对比的地区专业化指数共36个,即36对城市,其中有22对城市之间的专业化指数是呈明显上升态势的,有5对城市之间的专业化指数基本持平,专业化指数呈下降态势的有9对城市。专业化指数上升的比例较高,说明珠三角整体上专业化分工水平仍然在不断提升。在专业化指数下降的城市中,广州与惠州之间的专业化指数下降幅度最大,说明两市的产业结构朝着相同方向的发展,这与近年来惠州大力发展石油化工行业有关,而惠州与深圳的专业化指数有所上升,产业相似度有所减弱。肇庆与珠三角各市的专业化分工指数基本都有所上升(除江门以外),说明肇庆的主导产业与其他城市都有较大差异,受到的广州、深圳等发达地区经济辐射作用也较小,缺乏产业分工协作的能力,市场尚待开发。

表1 2000年、2010年、2015年珠三角各市的地区间专业化指数

1.2 珠三角各市的地区相对专业化水平

另一个衡量专业化程度的指标——地区相对专业化指数,主要是反映某一地区的产业专业化水平与全国其他地区平均水平的产业结构差异程度,进而衡量该地区的分工和专业化水平。式(3)中qik表示i地区k行业的产值;qi表示i地区制造业的总产值;qk表示k行业全国总产值;q表示全国制造业总产值。若Si=0,则意味着某地区产业结构与全国其他地区平均水平完全相同;若Si=2,则意味着某地区产业结构与全国平均水平完全不同,根据该指数大小可以大致衡量某地区产业的专业化水平,即0≤Si≤2,Si越大,说明该地区产业专业化水平越高;Si越小,则表明该地区产业结构与全国平均水平同构性越大。

根据式(3)计算出2000年、2005年以及2015年珠三角各市与全国平均水平对比的专业化指数显示(见表2),广州的地区相对专业化指数较低,15年间与全国平均水平对比的专业化程度变化不大。而深圳与全国相比的专业化水平较高,深圳的电子信息产业无论是科技水平还是产能总量都处于全国领先地位,发展势头迅猛,使得深圳的专业化水平持续提高。然而,珠三角其他地区相对于全国平均水平的专业化指数却有明显的下降趋势,这也说明珠三角地区的专业化程度正在被国内其他地区所追赶,甚至赶超。

表2 2000年、2010年、2015年珠三角各市相对专业化指数

综上所述,珠三角地区各城市的制造业结构差异还是比较明显的,广州、深圳这两个一线城市对周边地区的产业形成了辐射带动作用,产业分工协作良好发展态势也逐渐显露,虽然存在着若干产业同构的现象,如深圳、惠州、东莞之间以及佛山和中山之间的产业相似度较高,但珠三角一体化的水平仍然有较大的提高。

2 珠三角地区制造业的平均集中率变动分析

为进一步分析珠三角产业转移和区域专业化水平,本文将通过计算珠三角各市的产业平均集中率指标进行分析,平均集中率的计算公式如下:

表3 2000年、2010年、2015年珠三角各市的产业平均集中率

如表3所示,从2000—2015年,珠三角各市的制造业平均集中率大部分呈上升态势,只有广州的制造业平均集中率有所下降,说明广州的制造业已经向其他地区转移,佛山的制造业平均集中率上升幅度最大,从两地的区位和政策上来看,佛山极有可能接受到了广州制造业的转移和辐射。从整体上看,珠三角的制造业产业集中度有所上升,除深圳保持较高的集中率以外,佛山、东莞、惠州制造业的集中率也增长较快。

3 珠三角地区制造业的行业空间集中度测度分析

空间分散度指数也可叫作SP指数,其计算方法如下:

根据SP指数的含义,SP指数下降,反映行业在空间上呈集中态势,反之,SP指数上升,则表示行业在空间上呈扩散态势。表4中的结果显示,2000—2015年间,珠三角地区制造业行业的空间集中程度有所上升,28类制造业行业中SP指数下降的有16类行业,则说明这16类行业的空间布局呈集中趋势,有12类行业的集中程度下降,呈扩散趋势。SP指数下降幅度比较大的行业是纺织业、服装业、橡胶和塑料制品业,说明这三类行业的空间分布的集中程度更加显著;而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通用设备制造业这几个行业的SP指数上升幅度较大,这三个产业的空间布局呈扩散趋势,这一结论在行业产值份额上也有所体现,2000年通用设备制造业产值份额最高的是广州市,占整个珠三角的比重是37.41%,而2015年通用设备制造业产值份额最高的是佛山市,其产值份额为21.39%。随着珠三角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各地依据自身优势资源进行分工合作,各地的优势产业伴随着规模经济和市场占有率的逐渐攀升,大部分制造业行业都有集聚现象,而由于受到一些产业政策及地方追求GDP贡度大的行业等原因,珠三角多个地市都在积极发展先进制造业,如装备制造业、交通运输制造业、电子信息产业等高新技术产业,因此,在珠三角内这些行业也出现了一定程度的扩散,但扩散程度不大,因为新引进这些产业的城市必竟缺乏产业基础,实力较小,且这类产业更多需要规模经济和上下游产业链集聚带来的成本优势,可以说,市场的力量有时更大于宏观的调控,但重化工业的产业布局受到政府作用的影响更大。产业扩散的具体方向可以通过各地制造行业的产值份额的变动情况进行分析。

表42000 年、2015年珠三角制造业行业SP指数及最高产值份额所属地区

从制造业各行业最高产值份额所在城市数据结果来看,广州、深圳逐渐将纺织、服装、造纸、橡胶和塑料制品业、金属冶炼等制造业转移到佛山、东莞、江门、肇庆等地,广、深两地的制造业比重都在不断精减,制造业做精而不做大,做专而不做广。在此过程中,广州、深圳的第三产业增长迅猛,第三产业增加值的比重逐年大幅增长,2015年广州、深圳的第三产业增加值的比重分别达到66.77%和58.8%。2015年28个制造业行业产值份额最高的城市名额中,广州仅占8个,深圳占5个,而佛山占据11个,佛山逐渐成为珠三角新的制造业重心。同时,惠州、珠海、中山等地也在不断扩大装备制造业的比重。重化工业主要集聚于广州及珠江口西岸的港口型城市。

4 结论

本文根据新经济地理学的理论框架分析珠三角地区的区域一体化与地区专业化水平、产业空间布局之间的关系,通过分析珠三角九个城市制造业专业化发展程度,得出珠三角地区各城市之间的专业化水平有所上升,形成了较为鲜明的特色制造业产业集群,根据行业空间分散指数和产值份额数据的变动,显示出广州制造业向佛山的空间转移,广佛之间的产业分工与合作效果显著,佛山的装备制造业发展优势突出;而产业相似度最高的是深莞惠经济圈,电子信息产业是该经济圈最主要的主导产业,该产业在深、莞、惠三市的产值比例均达到40%以上。依据新经济地理理论中的“倒U型”曲线理论,珠三角地区更符合一体化的中级到高级阶段,各地区的专业化程度上升,区域中心城市的制造业发生了有序地扩散,各地区制造业结构的差异性也逐渐增强,在经济一体化的子区域中,存在不同的产业分工与合作的模式,有的利用产业转移和产业升级改变经济增长模式,如广州;有的则通过加深产业专业化发展、精耕细作,与周边城市紧密配合,如深圳。无论何种模式,珠三角区域的一体化与专业化水平都在稳步提升。

猜你喜欢
珠三角产值专业化
生产专业化促进农户收益提升
养殖面积逐年减少!珠三角这条鱼曾风靡一时,为何现在渔民都不愿养殖它?
6口塘出虾43000斤!产值超100万元,“万亩虾塘”的成功密匙你了解了吗?
2020年阿根廷大豆产值将达205亿美元
促进幼儿园保育教师专业化成长的策略
对幼儿园听评课专业化的思考
“一米菜园”有颜值更有产值
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
制造业“逃离”珠三角?
珠三角世界级城市群建设进入施工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