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排有理,实施有责

2018-09-21 08:44徐斌
教育·综合视线 2018年7期
关键词:内容活动数学

徐斌

當今的数学教育正处在变革时期,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人类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需要更多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的人才。为了改变现行数学教育的内容和形式,一种更加开放的数学学习领域——综合与实践,渐渐进入专家学者的视线。新课标指出:“综合与实践”是指以问题为载体、以学生主动积极参与的学习活动。课堂中,学生将综合运用代数、几何与统计等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这是培养孩子应用意识、积累数学活动经验的重要途径。新课标提出:“综合与实践”活动每学期进行一次,在课堂上完成,或可课内外相结合。教师需开发设置一些适合学生特点且便于实现综合与实践课程要求的问题。下面试图从梳理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入手,寻求素材的来源与线索。

教材呈现和编排特点

苏教版小学数学每册教材中,都专门编排了两课时至三课时的“综合与实践”内容,其课型设计注重联系学生生活实际,注重动手操作实践,体现了本领域课程内容较强的现实性、综合性。题材的选择具有感染性,课型安排也呈现多样性。其中,第一学段安排的实践内容以操作实践型和生活情境型为主,第二学段安排的实践内容以课题探究型、数学调查型和数学探究型为主,这是由于此学段学生的年龄特征和思维特点的差异决定的。

内容校本化的实施建议

教材中对于“综合与实践”内容的设计不是针对某一个地区、某一学校的实际情况编写的,很难契合不同学校的实际情况,这就需要教师根据当地的实际进行适当增补、修改和调整,甚至是重新创造,自主研发一些有价值的、契合学生实际的实践内容。校本化的“综合与实践”的内容可以做以下几种开发:

更新一些生活情境型内容设计 情境是数学学习得以展开的背景和素材,教师要及时挖掘现实而有趣的素材和资源,让学生在生动有趣的情境中运用所学知识,加深对相关知识的理解。例如,六年级上册“校园寻宝”。在学生学习了“用方向和距离确定位置”之后,可以安排一个富有趣味性和挑战性的“校园寻宝”实践活动。活动以小组分工合作的方式,安排一小组学生负责在校园中先藏宝,设计藏宝图,再由另一小组学生根据藏宝图提示,错位寻宝。像“校园寻宝”这样的实践活动是动态的、开放的,学生在活动中理解数学,运用数学,享受探寻过程的愉悦和刺激,感受数学带来的价值和乐趣。

增补数学设计或制作型内容设计 教师提供一定的材料,让学生理解并利用材料有所创造。学生在制作和设计过程中体验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例如,六年级上册“制作长方体无盖容器”。利用一张长40厘米、宽20厘米的硬纸板,制作成一个尽可能大的无盖长方体容器。这样的问题来自于数学内部,学生通过操作、测量、比较、验证,探究出最优化的方案。

增补数学欣赏型内容设计 长期以来的数学教材过分注重其逻辑体系,学生感受的是冷冰冰的严谨和理性,忽视了数学的美。学生不光会学数学、做数学、用数学,还要会欣赏数学,感受数学学科的独特美,包括几何领域中的图形美、代数领域中的规律美等。例如,六年级上册“神奇的黄金比”。在学生学习了“比”的相关知识后,可以设计综合与实践活动“神奇的黄金比”,让学生初步了解“黄金比”,巩固和应用“比”的知识,感受数学的内在美。活动中,学生从建筑、美术、音乐等多个领域体会“黄金比”的神奇魅力,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创意设计,培养学生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增补数学文化型内容设计 数学所承载的人文精神是数学学习的重要内容;数学史是数学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此,教师可以收集一些历史上的经典名题,让学生像历史上的数学家们一样去思考和探索。例如,五年级上册“孙子定理”、六年级下册“僧分馒头”。在学生学习了“数的整除”相关知识后,再现出《孙子算经》中的“孙子定理”,组织学生展开研究;在学生学习了“假设策略”后,再现出《孙子算经》中的“雉兔同笼”问题、《算法统宗》中的“僧分馒头”问题,让学生尝试解答。

充实课题探究型内容设计 日本学者松宫哲夫曾针对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兴趣爱好,把教材内容和学生的生活实际结合起来,提出了CRM型课题教学,创设了“高层建筑中的数学问题”“铁路运输中的数学问题”“田径场上的数学问题”等探究课题进行了实践,并取得了好的成效。此外,笔者也曾对此形式的课型进行了一些探究,并设计了“小种植里的数学问题”“古诗文中的数学问题”“蔬菜大棚中的数学问题”等教学案例。

结束语

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内容的校本化设计,应当注意所选内容要紧密联系学生的已有经验,便于学生理解并利于开展相应实践活动;要具有开放性、挑战性和可操作性,有思考探索的空间,并且不同的学生在解决问题的活动中展示不同的方法途径和思考水平,能促使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方法、经验解决问题;要有活动性,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不仅要动脑,还要学会动手。事实上,“综合与实践”不同于其他三个知识领域,它没有特定的知识体系,只有活动的目标,根据目标设置问题;至于设置什么问题,用何种方式进行,可以由教师设计;教师还应该鼓励学生结合自身情况和特点,自主选择、设计本组的活动主题和方案。

参考文献

[1]任晓旭.初中数学综合实践活动的实证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2.

(作者单位:江苏省泰兴市济川小学)

猜你喜欢
内容活动数学
“活动随手拍”
第五届手操报系列活动优秀作品展示
我为什么怕数学
数学到底有什么用?
“四会合一”活动安排一览表
该活动活动筋骨了
错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