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放式创新模式下的知识流动:过程与管理研究

2018-09-21 11:12吴川徽
新世纪图书馆 2018年6期
关键词:开放式创新知识管理

吴川徽

摘 要 论文从探讨开放式创新中的知识流动过程出发,分析了知识流动与开放式创新的倒U形关系,以及知识在开放式创新中的自流动风险及相关影响因素,指出开放式创新中的知识流动分别为知识获取、知识转移、知识整合、知识创造与应用。基于各阶段的自流动风险因素和知识流在组织边界的活动过程,从知识管理的角度,为规范企业开放式创新中的知识流动提出相应对策。

关键词 开放式创新 知识流动 知识管理

分类号 G251

DOI 10.16810/j.cnki.1672-514X.2018.06.002

知识经济时代,从知识资源角度来看,企业的创新竞争主要体现在对于知识的利用与创新。隨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组织的传统边界范围逐渐弱化,知识的外溢作用明显,相较于传统的内源式创新,注重获取外部知识源进行的开放式创新已逐渐成为企业创新的新型范式和实践。开放式创新注重对内外知识的获取和开发,其本质是综合利用跨越组织内外边界的知识流动以加速内部知识创新的过程。从这个角度看,开放式创新的过程也就是知识流动的管理与应用的过程。因此,本文从探讨开放式创新中的知识流动视角出发,通过研究二者的关系模型,基于知识流动过程的自流动风险因素,提出开放式创新下的知识管理机制,以期规范组织内部的知识流动过程。

1 相关概念

1.1 知识流动

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不再是晦涩的学术名词,而更多的是从资源角度来看待。知识经济同样也是市场经济,竞争优势的形成也体现在知识资源掌握的禀赋差异中。在由企业所构成的知识网络中,基于嵌入式视角,知识总是处于一种流量的动态中,这种知识流动通常有两种方向性矢量的解释,从水平矢量来说,由于知识在知识主体间的不均匀分布以及专业化知识对于载体的要求较高,这种知识的异质性带来的内部需求与市场需求导致了知识在主体间的流动[1]。从纵向矢量上来说,由于社会分工与资源禀赋的差异,主体间的知识存量落差带来的知识势差导致了知识的方向性流动。

1.2 知识管理

从知识资本的角度来看,知识管理是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发展来影响组织管理模式的变化,即从过去注重产品流程管理转变为当前注重对于企业的知识资本、人力资本的管理。对于知识管理的定义,国内外大多数学者注重从知识流动过程来解释知识管理,Maryam(2001年)[2]认为知识管理是对组织知识资本进行知识创造、知识存储、知识转移和知识应用的过程。Kirkman(2011年)[3]认为知识管理是通过甄别、获取以及分层组织内部协同知识以提升企业竞争力的活动。北京大学董小英教授认为知识管理的首要阶段是提炼获取的企业内外部知识,即知识获取阶段,其次是将外部知识纳入到企业内部的知识内化阶段,最后是内化的知识转化为企业的竞争力产品输出,即知识应用阶段或知识的商品化阶段[4]。

1.3 开放式创新

开放式创新是相对与封闭式创新而言的一种创新范式,最早由哈佛大学Chesbrough教授于2003年提出,他认为相较于通过利用企业内部科研团队和知识源进行创新产出不仅成本较高,且随着创新周期的加快和传统组织边界的弱化,企业应当通过获取内外部知识来加速内部创新。近年来关于开放式创新的研究集中于其模式、方法、能力及绩效等方面,以知识流动角度研究开放式创新过程的文献相对较少,Chesbrough教授本人于2006年扩展关于开放式创新定义时就认为开放式创新的本质就在于综合运用知识的流入(Inward) 与流出(outward) 以加速内部创新和扩大外部创新市场[5]。Cleveland (2015年) 认为开放式创新的企业主体应当主要集中在高新技术产业,通过外部知识的获取(即知识流入) 来增强自身研发能力,并且利用外部路径来完成内部知识的市场化(即知识流出)[6]。Cassiman(2016年) 研究认为知识流入流出的同时可以增加企业的创新产出,而通过整合知识的流入与流出可以减少企业的认知成本、交易成本和组织成本[7]。

2 开放式创新中的知识流动

从知识流动的角度来看,开放式创新范式中的本质定义内涵了创新的前置阶段,即知识流动。开放式创新本质上基于跨越组织边界的知识流,二者的关系和连接内置于开放式创新自身的定义与过程之中。

2.1 文献回顾

国内外文献中关于开放式创新过程中的知识流动过程的相关研究较为丰富。通过相关文献的整理与分析,我们发现在一定程度上,开放式创新过程就体现为知识的流动过程。国外学者Marcelo在研究产学政三螺旋结构中的知识流动中发现,知识的流动过程体现为三个阶段,知识吸收、知识整合以及知识的转化。他认为在开放式的创新环境中,仅仅有三个部门参与是不够的,基于此,他将三维螺旋加入公众部门发展为四维螺旋,在此基础上再加入自然环境发展成五维螺旋以及N维螺旋式的开放式创新模式[8]。Amira(2012年) 认为开放式创新是外部环境,内部的知识流程基于产生、转移、运用和再生4个阶段[9]。West(2014年) 认为在开放式创新下的知识流动体现为知识获取、知识整合与知识的商业化[10]。国内学者的相关研究在此不一一赘述,根据相关具体见表1所示。

2.2 开放式创新过程中的知识流动过程

通过对表1进行共词分析,得出词频次数从高到低依次为知识应用与创造、知识转化/转移、知识整合、知识获取/共享/吸收。由此,基于相关文献研究分析,我们将开放式创新过程中的知识流动展开为4个阶段:知识获取阶段、知识转化阶段、知识整合阶段、知识创造与应用阶段。

知识获取是指企业通过搜索、吸收、共享内外部知识为开放式创新提供知识库储备,为下阶段的知识转化打下知识源基础。开放式创新框架中的知识流来源可以是多元的,例如上游供应商、大学科研机构甚至竞争者[11],这些知识流通过吸收、共享进入知识库存,提升了企业的知识存量。知识获取本身意味着企业在进行知识源寻找时要建立强大的搜索能力机制,以便快速寻找企业目标性的互补知识或增强知识[12]。值得注意的是在开放式创新中,大多数企业过于着重于寻找“开放”知识而忽略了企业自身知识的开发,企业本身具有大量隐性化知识,这些知识通常表现为员工的智力资本,在外部知识获取后,企业和员工通过吸收内化于自身的知识储存,知识共享在这一过程中起到中介作用。

知识转移是知识源的运输与转化过程。Andreas(2011年)认为知识具有时间价值性,知识的价值性随时间的逝去而逐渐降低,也会带来组织知识库存的萎缩[13]。从形式上来说,知识转移是隐性知识通过编码化和组织正式渠道的扩散而外化的过程;从知识流动的角度来看,知识转移是将获取后的知识源转移到知识需求个体或部门;从外在表现来看,个体层面的知识转移一般通过沟通交流等非正式渠道来进行,部门层面的知识转移通常使用会议、团队合作等正式渠道实现[14]。

知识整合是指通过“指令、组织、惯例和独立任务组”对现有知识进行组织、重组和解释,以期创造新知识和最大限度实现知识协同。这一过程通常表现为对于编码化知识的储存、融合及组合,知识整合过程内含了个体知识向集体知识的转化与融合,通过不同单元知识的多重组合,企业的知识存量和质量都得到提升。曹兴(2009年) 认为知识整合是一个循环过程,在企业内部由结点与子网构成的内部网络中,知识整合使得结点知识通过网络扩散为子网知识,而子网知识又被结点所接受,这一过程使得零散的个体知识整合为组织集体知识[15]。但需要注意的是,知识整合常常通过组织的传统知识融合机制,即管理者的惯例与指挥,这会导致知识主体的盲目行为从而带来创新绩效的下降[16]。

知识创造与应用是“知识创造价值”的形象体现,是整个知识流程与开放式创新的结果体现。从知识存量来说,通过前期的知识获取、转移与整合,此时的知识存量相较于获取时已大幅下降并且显现出高度编码化,专业化极强。与此同时,流动速率也相对加快,形成了知识的增值过程,这种知识增值并不是线性的、水平的,而是螺旋上升式的。此外,知识创造与应用的价值性体现为企业的创新绩效和创新产品,即知识的商品化与市场化。通过对开放式创新中的知识流动过程分析,我们可以清晰看出一条自流动链条,知识链条的产生动力是知识流动的主体性需求和知识势差的带动,而知识链条的客体即知识流本身。在这一过程中,由于组织边界的弱化和网络科技的发达,自链条的每一阶段都会发生知识流出,主要包括两大部分,一部分是在知识获取阶段未能及时甄别和发现的、不能满足创新要求的知识,另一部分是阶段性的知识产出导致的知识损失。

3 知识流动风险与影响因素

知识流动伴随着开放式创新的全部过程,并通过整合组织内部的知识库存与升级转化后的外部知识源加速企业的开放式创新流程,在这一流程中,随着知识流动的过程企业产生了一条自发的知识链条,在这个形成的自系统中,知识流动是否就意味着积极的、成功的开放式创新实践?知识流动与开放式创新的关系如何?知识流动的无序性、难以管控性是否阻碍了开放式创新的实践?这就引起了我们对于开放式创新过程中,知识的自然流动风险对于创新本身的破坏性作用的研究。

3.1 倒U形关系理论假设

知识流动的产生是由于知识异质性和知识势差的存在而导致的知识方向性流动。一方面,知识异质性意味着大量不同特质的知识源,直接拉动了企业的创新知识库存,通过异质性知识的输入,企业也将降低专项创新的风险[17]。但过度的异质性知识的输入也会使得企业的处理成本、协调成本、研发成本提升,从而导致创新绩效的下降。适度的知识异质程度是企业提升创新绩效的关键,这种关系在函数上的表达呈现一种倒U形,即随着知识异质度的增加,创新绩效也随之增加,但上升到一定程度时,创新绩效会随着知识异质度的增加而下降。另一方面,知识势差的产生是由于知识主体的知识容量差异所导致的位势差异,知识势差自发形成了组织内部知识流动的动力,通过连续的知识补充,企业的知识活力和知识存量得以不断上升。但过于拉大的知识势差不仅容易导致组织内位于低位势知识主体的创新动力消减,也会导致创新过程中由于某一知识主体的知识不足带来的整个组织创新绩效的下降,造成“木桶效应”,特别是该知识主体承担着重要创新任务时[18]。同样地,知识势差与创新绩效的关系也可以用函数上的倒U形表示。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对于整个知识流动和开放式创新的关系提出了一种理论分析假设,即随着知识流量的流动,开放式创新绩效随之提升,但随着知识流量的进一步提升给企业带来整合成本的增加,导致了创新绩效的下降,知识流动与开放式创新呈现一种倒U形关系(见图1)。

3.2 影响因素

通过上文所述,在开放式创新中,知识的自流动对于开放式创新具有一定的破坏性作用,知识流动与开放式创新呈现一种倒U形关系,这是基于知识流的动因解释下的理论分析假设,反映到知识流动过程,其本质过程中也存在大量自流动风险因素。

3.2.1 获取—共享风险

从知识流本身出发,知识获取与共享风险主要集中于知识流主体、知识流客体、知识流动环境三个方面。首先,知识流的客体主要是指知识的本质属性对于开放式创新实践的影响。知识的显隐性特征给企业进行外部知识获取和内部知识共享带来困难,尤其是价值性较高的隐性知识难以发现,而随着知识竞争力直接体现为个人知识存量的差异,知识共享的发生动机缺乏内生性动力。此外,知识的复杂性也影响了企业的搜寻获取,Daniel(2009年)认为有时企业太过注重寻找过于复杂的科技知识会导致企业的搜索成本和处理成本的上升,从而导致创新绩效的下降[19]。其次,知识流主体是指知识流动的参与方,一般分为知识需求方与知识提供方,通常知识获取的流动方向是由知识提供方流向知识需求方,这一过程随知识主体的共享意识、合作关系以及吸收能力而转移。第三,知识流动环境主要分为内外部两个方面,内部环境主要体现为企业内部的信任氛围,知識共享在一定程度上带有一种志愿性色彩,缺乏信任氛围的组织是很难发生知识共享意愿和行为的。外部环境表现在知识获取时的情报分析工作,包括搜索、甄别、吸收机制,这直接与目标知识质量相挂钩。

3.2.2 转移—整合风险

知识或价值创造最重要的特性是稀缺性,Lrina(2011年) 认为评价知识的指标一般有3个:可编码化程度、价值性与扩散性。例如组织内隐性知识其流动速度较慢,扩散度较低,长期来说却更具价值性,而编码化的显性知识应用性较强,但缺乏稀缺性和价值性。这就产生了一种价值悖论:当一种知识的实用性越大时,其稀缺性就愈不稳定[20]。价值悖论严重影响了组织内知识的流动速度和知识主体的转移意愿,以及知识在组织内的扩散,从而阻碍了知识创新。其次,知识转移与整合风险还来自于组织结构与沟通渠道。一方面,传统的科层制组织形式通过法规流程来进行决策处理与知识传递,此时的知识流动是单方向的自上而下,不仅容易导致组织内部知识异质程度的加大带来知识协同成本的提高,也会使得组织内部底层成员的创新能力难以发挥,造成知识流动的木桶效应,直接导致知识流动的负面效应。另一方面,组织内部沟通渠道的正式化与非正式化对于知识转移的影响。Cleveland(2015年) 认为组织沟通的正式化是指组织内部知识提供者与需求者之间的沟通可编码程度,例如协议或者内部程序对于组织内显性知识流动作用明显,但对于隐性知识的开发与流动成效甚微[6]。非正式化的沟通一般是指内部成员交互方式的私密化、默会化,由于组织内部的知识距离较近,隐性知识得以借助非正式化沟通渠道进行流动。此外,知识整合容易受到决策者有限理性影响,此时整合风险主要来自于决策者对于知识管理的认知水平和认知行为的盲目[16]。

3.2.3 创造—应用风险

知识的创造与应用风险主要来自于三个方面,组织的知识协调与控制机制、企业文化与外部环境因素。此阶段主要注重对于整合后的知识进行加工创造及知识创新产出,在这一过程中,由于知识客体已经经过动态调整,客观因素的影响已降到最低,主要风险来自于主观规制,体现于企业文化和协调控制机制之中。企业文化通常影响到员工的行为方式,在一个鼓励研发、提倡创新的文化氛围中,相对较快的知识流动速率能够快速体现在创新产出中。反之,一个鼓励竞争、倡导个人主义的企业文化,由于组织内部的低信任度和高度竞争态势,其知识流动与扩散也较慢,从而创新产出也相对较低。其次,由于协调控制机制的缺乏,每一阶段由于知识主体的衔接不流畅导致的知识溢出不仅影响到企业的内部运作,也反映到最终的创新产出的速率和质量上。外部环境因素范围较为广泛,多位学者认为创新产出阶段的外部环境影响主要来自于社会环境、政府因素和经济因素,其中政府的职能与角色对创新产出具有重要意义[21],尤其是政府对于科技创新的财政激励、金融支持和产业科技政策[22]。

4 开放式创新的知识流程管理机制

知识流的有效管理需要发展良好的组织知识管理机制,这些机制应当集中于评价、整合和分享内外部知识。因此,开放式创新也可以称之为内外部知识流动的管理与应用活动。从知识流动的过程角度来看,开放式创新下的知识管理机制在于消除知识自流动风险因素,合理引导知识流动,并界定最佳知识流动区间。基于知识流进入组织边界的过程,我们将开放式创新下的知识管理机制表示为三段,即过程前、过程中、过程后,具体见图2所示。

4.1 过程前——知识分工机制与知识地图

开放式创新要求企业在积极利用内部知识源时要注重开拓外部知识市场,由于知识客体具有显隐性和复杂性等特征,价值性较高的隐性知识无法通过市场交易进行获取,因此,基于异质性知识上的分工机制成为开放式创新的必然选择[23]。企业的知识获取应当是两部分战略的齐头并进,即针对外部知识的分工协同获取机制与针对内部知识的知识协同开发地图。知识分工协同机制对于外部知识获取的积极作用表现为3个方面:首先,在组织结构层面,知识分工一般需要设立专门的组织单元和团队进行专项负责外部知识获取和合作,这一过程通常通过两种形式进行,独立进行与外包。独立进行由于企业内部知识分工明确,专业化明显,其对于目标知识获取的針对性显著提高,带来知识积累效率的提升。外包一般是企业通过与高校、情报科研机构进行,最后产出以项目报告、市场分析、竞争情报分析报告等形式体现,这一过程即减少了企业的搜寻难度,也加深了与知识型机构的知识互补和合作,提高了外部知识库存。其次,知识分工机制通过明确的制度划分,提高了显性知识的编码程度,减少了显性知识的流动成本,节约企业的培训与组织学习成本。此外,知识分工使得组织内部各单元相互独立又保障了团队合作,有利于化解组织内部的潜在利益冲突,加强了组织内部的信任氛围,保障组织知识能够在知识主体间的顺畅流动。但企业在进行知识分工时必须严守知识流动过程的边界,研究发现随着知识分工的加深,知识异质化程度也会逐渐提高,从而导致企业的协同成本提高,陷入倒U形模型的负面效应区。

知识地图是知识管理的工具之一,它是对组织中的各种知识资源、载体、人员及相关因素进行可视化的表达,有利于组织成员的对于知识的快速获取和共享[24]。知识地图详细呈现了组织内部各员工角色所需的特定知识层面,对于组织目标性知识界定和搜寻具有重要意义,它包括三个构建层面:①知识资源,包括人力资本、结构节本与消费者资本;②知识管理活动,包括知识产生、知识转移、知识运用、知识再生;③知识影响,包括科技、企业文化、组织制度规范[9]。

4.2 过程中——SLC与SE-IE-CI

当知识在组织边界内部自流动的过程中,知识流动速度和知识转移意愿都相对较低,由于缺乏相对的知识处理转化机制,价值性较高的隐性知识的转化速率过慢,知识扩散度较低,产生了一种价值悖论。在此,我们引入Lrina(2011年)[20]提出的价值悖论解决机制——社会化学习循环(SLC),其主要分为4个步骤。首先是扫描阶段,主要任务是在大众化知识库中确定那些未扩散的隐性知识,大众化知识库是内外部知识库的总称,扫描阶段类似于提供了一种知识获取时的甄别机制,使企业更具针对性的进行知识吸收。其次是问题解决阶段,在价值悖论中,知识的稀缺性与实用性(即可编码程度) 呈反向关系,当稀缺性知识被企业吸收后进行加工和编码工作,使其实用性和流动性提高。再次是扩散阶段,编码后的知识稀缺性较低,其流动性较高容易被组织员工进行使用。最后是吸收阶段,编码后的知识逐渐通过学习内化为组织成员自身隐性知识的一部分。

当完成获取知识的编码化工作后,显性知识通过内化吸收为组织成员的隐性知识,成为进行知识整合和价值创造的知识储备基础。但受到组织结构和沟通渠道的影响,隐性知识并不能很好的转化流通,在此,我们引入员巧云(2013年)[25]基于SECI模型提出的知识转化机制SE-IE-CI模型,其提出的网络集体智慧参与机制很好地解决了由组织机构和沟通渠道所带来的效率低下和协同成本较高的问题。相较于传统的SECI模型中的潜移默化、外部明示、汇总组合与内部升华四阶段,她认为随着Web2.0技术的发展,用户可参与的低成本的网络平台在知识创新中的作用越来越明显,这种基于“网络知识创新的企业组织形式、竞争优势、创新模式与20多年前野中郁次郎提出的SECI模型时相比已发生巨大变化”。在外部明示阶段和汇总组合阶段中,她加入了组织外部内化(I) 和组织外部社会化和外化(E) 阶段。在前一阶段,网络用户开始参与到组织知识创新中来,带动大量知识源与内部知识行为相交互,形成网络甄别与知识参与机制。在后一阶段,由于外部网络用户的大规模参与,在内化组织知识的基础上激发了自身的创新愿望,将自身知识和经验与已有知识平台相结合,产生创新产出,此时由于网络代入,组织结构由硬式的科层制软化趋向于扁平化发展,组织沟通更加有利于隐性知识的流动。

4.3 过程后——反馈监控机制

反馈监控机制具体针对开放式创新的知识产出过程,其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对于整个知识链流程进行监控,首先,在知识的自流动系统中,由于组织边界的虚化和网络技术的发展,每一阶段的知识流动存在不同程度的知识外溢,除去知识获取时未能甄别的杂质,一部分其实是在流动过程中创造的阶段性产出,由于难以对其进行产权定义,也就难以获取相关收益。因此,在知识流动全过程进行动态监控有利于规范知识流动过程以及组织内外的知识市场交易,保障企业创新绩效。此外,动态监控机制的建立对于管理层正确把握组织内部知识流动过程,规避有限理性决策具有重要意义。另一方面,对于最终的知识创新产出进行动态反馈检测机制是十分必要的,及时掌握市场反应改进相关建议也是开放式创新的优势所在,例如国内较早采取开放式创新的海尔,旗下多款产品的相关改进建议都是通过大数据工具和网络分析提取消费者、工程师乃至竞争对手的相关建议与情报而进行相关产品的升级换代。Amira(2012年)[9]认为在构建知识管理框架中,动态的知识管理评估战略和执行计划对于开放式创新下的知识管理具有重要意义,这其中最主要的工作是企业绩效测量指标的建立。

5 结论与展望

5.1 研究结论

本文基于知识流动的视角探讨了开放式创新中的知识活动过程,首先是通过界定知识流动、知识管理及开放式创新三者的定义与关系来分析在开放式创新过程中,组织边界内的知识流动过程,即知识获取、知识转化、知识整合、知识应用与创造。研究发现,由于知识异质性和知识势差的存在,知识流动存在一种自发态势,呈现一种自系统状态。而由于过度的异质性知识输入和过大的知识势差存在,知识流动对于创新本身具有一定程度的破坏作用,我们对此关系作出假设,即随着知识流的快速涌入使得组织创新获得充足创新知识源和盘活组织动力,但随着知识流入的剧增,不仅降低企业内部知识共享意愿,也会导致企业知识协同成本、知识创造加工成本的迅速提升,从而导致创新绩效的下降,因此知识流动与开放式创新呈现一种倒U形关系。其次,对于这种倒U形关系,除了从知识流动的动力源解释之外,知识流动各过程中的自流动风险因素对于创新本身也存在一定的破坏作用。在知识获取共享阶段,企业注重于对外部知识源的获取与吸收,这一过程的知识流动过程风险因素在于知识客体、知识主体、知识内外环境。在知识转移整合阶段,企业注重对于获取后的知识进行知识分类、知识运输和整合,这个过程的自流动风险体现在知识价值悖论、组织结构的影响以及组织内部沟通渠道的正式化非正式化影响。在知识创新的产出阶段,即知识的创造与应用阶段,知识的自流动风险来自于组织的控制与协调机制、企业文化和外部环境的影响。

针对倒U形关系及相关影响因素,笔者在基于知识流的管理角度和知识流在组织边界的流动过程,提出了基于过程前的知识分工机制与知识地图构建、基于过程中的社会化学习循环SLC和知识网络平台转化循环SE-IE-CI以及基于过程后的知识动态反馈监控机制,以期对知识流动风险和开放式创新中的知识流动过程加以引导解决,为企业规范开放式创新中的知识流程提供域外思路。

5.2 后续研究

本文的后续研究着重于实证检验本文提出的理论假设,即知识流动与创新绩效呈现倒U形关系,基于开放式創新下的知识流动影响因素构建知识流动测量表,利用结构方程模型构建二者的相关关系模型是未来研究的重点。此外,本文的后续延伸有两个方向:第一,探讨开放式创新中的知识管理作用机制,分析知识管理对于开放式创新的作用;第二,延伸知识管理的范围,探讨情报分析和情报保障对于开放式创新的作用,即开放式创新中的情报工作作用机制。

参考文献:

余以胜,赵浚吟,陈必坤,等.区域创新体系中创新主体的知识流动研究[J].情报理论与实践,2014,37(7):59-63.

MARYAM A, DOROTHY E L. Knowledge management and knowledge management systems: conceptual foundations and research issues[J].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s Quarterly, 2001,25(1),107-136.

KIRKMAN D M. Knowledge management strategies in an open innovation environment[J].Proceedings of the Academy of Strategic Management,2011, 10(1): 53-60.

董小英,蒋贵凰,刘倩倩.知识管理提升企业创新能力的实证研究[J].清华大学学报,2006,46(S1):956-963.

CHESBROUGH H.Open business models: how to thrive in the new innovation landscape[M].Boston: 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ress,2006.

CLEVELAND S, MITKOVA L, GONCALVES L. Knowledge flow in the open innovation model[C].IEEE Southeastcon, 2015:1-2.

CASSIMAN B, VALENTINI G. Open innovation: are inbound and outbound knowledge flows really complementary?[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2016,37(6):1034-1046.

AMARAL M. Knowledge flow management: open innovation+3/4/5/N-Tuple Helix[C].Budapest: The XXVI ISPIM Conference-Shaping the Frontiers of Innovation Management, 2015.

AMIRA A, EZZ I. Investigating the critical success factors and infrastructure of knowledge management for open innovation adoption: the case of Glaxo Smith Kline (GSK) in Egypt[C].Hawaii,2012.

WEST J, BOGERS M. Leveraging external sources of innovation:a review of research on open innovation[J].

Journal of Product Innovation Management,2014,31(4):814-831.

UZIENE L. Open innovation, knowledge flows and intellectual capital[J].Procedia-Social and Behavioral Sciences,2015(213):1057-1062.

何郁冰.企業开放式创新中知识链模型及管理策略[J]. 科技进步与对策,2013,30(16):147-151.

ANDREAS A L, TZABBAR D, AMBURGEY T L. The dynamics of knowledge stocks and knowledge flows: innovation consequences of recruitment and collaboration in biotech[J].Industrial and Corporate Change, 2011,20(2):555-583.

孙红霞,生帆,李军.基于动态能力视角的知识流动过程模型构建[J].图书情报工作,2016(14):39-46.

曹兴,徐焕均,刘芳.企业内部知识流动行为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财经理论与实践,2009,30(160):69-74.

王雎.开放式创新下的知识治理:基于认知视角的跨案例研究[J].南开管理评论,2009,12(3):45-53.

叶江峰,任浩,陶晨.知识异质度推进企业创新的机制研究:基于文献回顾与整体框架构建[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4(9):120-129.

廖志江,高敏,廉立军.基于知识势差的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知识流动研究[J].图书馆学研究,2013(1):78-83.

DANIEL P, GIL I, GARRIGOS F. The impact of knowledge management on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in the biotechnology and telecommunications industries[J].Small Business Economics,2009,32(3):291-301.

IRINA S,MARKO T. Open innovation: a strategic management of knowledge approach[EB/OL].[2017-03-13].http://www.ispim.org/members/proceedings/Wellington11/commonfiles/files/340211761_Paper.pdf.

LU Y, TSANG E W K, PENG M W. Knowledge management and innovation strategy in the Asia Pacific: toward an institution-based view[J]. Asia Pacific Journal of Management,2008,25(3):361-374.

MARQUES C S, LEAL C, MARQUES C P, et al. Strategic knowledge management, innovation and performance: a qualitative study of the footwear industry[J]. Journal of the Knowledge Economy,2016, 7(3):659-675.

余维新,顾新,万君.开放式创新模式下知识分工协同机制研究:知识流动视角[J].中国科技论坛,2016(6):24-30.

唐钦能,高峰,王金平.知识地图相关概念辨析及其研究进展[J]. 情报理论与实践,2011,34(1):121-125.

员巧云,GLOOR P A. Web 2.0环境下网络知识创新螺旋转化模型SE-IE- CI研究[J].中国图书馆学报,2013,39(204):63-70.

猜你喜欢
开放式创新知识管理
开放式创新与合作创新的比较研究
人力资源管理实践、知识管理导向与企业绩效
基于知识管理的高校图书馆管理创新
提升企业知识管理能力 增强企业的强劲发展态势
大数据时代高校学生知识管理
企业风险投资(CVC)对于开放式创新战略目标的实现
我国高新技术企业实施知识管理的重要性研究
开放式创新视角下企业技术创新模式研究
我国中小企业结盟能力与开放式创新模式耦合机制研究
开放式创新下的专用性知识获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