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兴构式“真心+A/V非心理”的生成机制及相关思考

2018-09-21 11:04刘丹
现代语文 2018年5期
关键词:真心

刘丹

摘 要:副词“真”的确认义和程度义在使用中形成语义模糊、磨损,为适应语义补偿及适应强化主观性的需要,当代汉语“真心”发生功能扩展,语法化为评注副词,构成“真心+A/V非心理”构式。“真心+A/V非心理”是“类推糅合”而成的主观性评价构式,其构式义为:“A/V非心理”所言情状为“我”内心的真切感受,构式的话语功能是主观评价并且对“我”作出某种评价的“真切感”进行高度确认。基于“真心”副词功能的规约化,本文认为词典应标注“真心”的副词词性。

关键词:真心 功能扩展 类推糅合 主观化 词性标注

一、引言

现代汉语中有副词“真”修饰谓词性成分的组合形式“真+A/V”,表示对“A/V”情状的确认义,同时也有名词“真心”作状语修饰心理动词表达感受的组合形式“真心觉得/感到/认为……”。然而,一段时间以来,类似“真心好看”“真心(不)漂亮”“真心(不)应该”这样的“真心+形容词/非心理动词”(简称“真心+A/V非心理”)的表达形式不断出现并逐渐流行开来。我们利用百度搜索引擎抽样检索“真心好看”,结果高达约1680万个,检索“真心不漂亮”得到约200万个结果,检索“真心不应该”,得到结果约283万个(均为2017年9月2日检索数据),这些检索数据已可以显示“真心+A/V非心理”表达式的高活跃度、高流通度。例如:

(一)真心+(不)A

(1)《小时代》符合观众对原著想象,真心好看。(《羊城晚报》2013-06-28)

(2)这本书真心挺好的。(当当网书评 2016-08-23)

(3)携万元现金交水费 真心不方便(《长沙晚报》2015-10-24)

(4)正经活儿那两位都干了,我跟着瞎贫两句就能被夸成这样,可见我辛苦耕耘的编剧一行真心不容易。(著名编剧宁财神)

(二)真心+(不)V非心理

(5)刚看完电影频道的《中国合伙人》,觉得真心是部好片子(新浪论坛)

(6)我们对作者真心应该宽容一些。(百度贴吧)

(7)人是真心没法看啊。(影视剧《小爸爸》台词)

(8)网友稱真心不该占国家便宜。(《潇湘晨报》2017-09-01)

可见,无论是在纸质媒体还是网络媒体,“真心+A/V非心理”这种非常规组合形式都被频频使用。面对该构式旺盛的生命力,我们思考的是“真心”的功能何以得到扩展,“真心+A/V非心理”产生的动因和机制是什么。对这些问题的探究,不仅可以使人们对这一新兴表达式的认识得以深化,还能丰富我们对汉语句法创新手段的认识。

二、“真心+A/V非心理”产生的动因

(一)“真”的语义磨损及其补偿形式

1.从语法动态发展的角度来讲,语言在使用过程中存在着功能的磨损与补偿。功能主义也强调“用法先于语法,语法是动态的,在使用中逐渐形成的”[1],我们将词和短语等语言单位看成是语言在不停地进行系统重组过程中的任意一个截取点,其本身即有着各种可能,被磨损、被更替、被赋予新的功能和语义,这是语言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的一种规律。汉语不同语义语法范畴都存在语义磨损和成分更迭的现象,程度范畴表现尤为明显,如高程度副词“很、非常、特别”等的语义磨损,“超、巨”等新成员的加入。不仅如此,与程度相关的确认、肯定、评价等表达范畴存在的类似更迭情况,同样值得我们关注。

《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2]注释副词“真”意义为“的确、实在”①。在实际运用中副词“真”表示说话人对话语、命题真实性的确认,在使用过程中演化出主观程度义,表示某种情状在说话人看来的严重程度,如“真紧张”可以是对“紧张”这一真实性的确认,也可以表示“紧张”程度之高,因此其语义特征可概括为[+确认,+程度],即“真”具有二义性。在日常使用中,人们往往对常规组合“真+X”中“真”的确认义与程度义产生某种纠结、不明,也就是说某些含有“真”的语义表达具有模糊性,这就使得“真”所表达的确认义、程度义被打折扣,出现了语义磨损、语力降低。“真”语义表达的模糊和语义磨损,要求具有新鲜感且主观性更显著的表达形式出现,这便蕴含了相关表达形式变异与更迭的可能。

2.副词“真”的重叠形式“真真”就是对“真”语义磨损的一种补偿形式。“真真”一方面能够分化“真”的二义性,凸显“确认义”,表示“确实、实在”,如例(9),另一方面能够弥补“真”的语义磨损,主观程度义增强②,如例(10):

(9)四代赤贫但曾经拥有最高社会地位的工人家庭现在是个炸药包,真真是不能给点火星子。(池莉《你以为你是谁》)

(10)地方上藏龙卧虎,像我这样的人才,竟引不起你们的重视,真真奇怪!(孙犁《风云初记》)

另外,双音节词在现代汉语词汇系统中占优势,音节影响词义和功能,“真真”同其他双音节的“真是”“真的”与单音节“真”有一些互补分布的情况。汉语不同表达范畴形式更迭与补偿、语言自身调解的过程也伴随着对双音节的追求。

“真真”对“真”的语义消磨有补偿作用。当下,由热播电视剧促成的富有典雅风韵“甄嬛体”中,主观性更显豁的“真真”以“重启”的姿态被频频使用来描述事物,“是真真好啊”“这真真是极好的”等说法得到了观众的接受。然而,体式化所伴随的戏谑色彩也限制了这种表达式的广泛使用,汉语语言表达中需要新的语言形式来补偿“真”的语义表达上的局限。

3.现代汉语中“真心”为名词,表示“真实的心意”(如“真心话”“真心实意”)。“真心”的常规分布是作主语、宾语、定语,也可以作状语。名词“真心”作状语分布有限,一般与心理感受动词(高兴、喜欢等)、情感态度动词(赞赏、欣赏、反对、支持等)、部分行为动词(投降、帮助、鼓掌等)组合。新的组合形式“真心+A/V非心理”中“真心”在更大范围里突破了原有的句法限制,除能与更多的表心理活动的动词组合,还能与形容词、非心理活动动词搭配,功能逐步得到扩展,而且能够表达真切之感,强化主观意味,可以说,“真心”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对“真”部分功能的替代和补偿,是汉语语法动态发展的体现。

进一步说,绝大多数的形容词都能进入构式“真心+A/V非心理”,来表达说话人对该性状的评价;而能够进入该构式的动词语义上的共同特点是弱动作性行为,可以是心理行为动词“想”、判断动词“是”、能愿动词“情愿”“应该”、表示具有某种特征属性的“有”等等,而较少有表示具体动作行为的动词如“吃、穿、走”等进入该构式。“真心+V”表示的语义内容是对该弱动性行为的主观评价和高度确认。从句法功能上看,“真心+(不)A/V非心理”在大多数用例中是充当句子的谓语,此外还可以进入定语从句,如“真心好看的电影/书”,我们还找到了该结构式进入状语的从句的用例“她真心不情愿地点了点头”。可见,随着新兴构式“真心+(不)A/V非心理”使用频率的不断增加,流通度、接受度不断提高,“真心+(不)A/V非心理”也已经具有了“真副+A/V”所不具备的句法功能。

(二)构式“真心+A/V非心理”产生的语用动机

构式“真心+A/V非心理”的产生,不仅因为语言系统内部主观程度范畴的形式更迭、“真心”功能的扩展,还有一定语用动机的促动。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当代中国语文生活呈现多元化面貌,语言生活日益丰富多彩。网络为人们提供了进行时事评论、发表个人感受的平台,人们拥有更多的“话语权”,“自我”的表达得到了更为自由、平等的交际环境。因此,一些带有更强主观性意味的语言形式便应运而生、迅速流行。“真心+A/V非心理”作为一种新兴的主观化表达式,在不断扩散过程中体现出很强的接受度、流通度。这一方面满足了人们求异求变的语用心理和新颖、独特的表达追求,另一方面体现了人们明示自我感受和认识以使个人声音得到认同和接受的愿望。另外,“趋简避繁”是网络时代人们话语表达的方式,“真心+A/V非心理”符合语言表达的经济性原则,包含丰富的语义内容,能够简洁、准确的表达出说话人的认识和情感态度。

三、“真心+A/V非心理”的生成机制

“真心+A/V非心理”的产生,体现了“类推糅合”的句法生成机制。我们先以“真心好看”为例来解释“真心+A”的产生:

a.(我)真心觉得这孩子喜欢

b.这孩子真心喜欢

x.(我)真心觉得这孩子好看

y.— ←xb 这孩子真心好看

a、b是相关但不同的句式,都表示“喜欢”这一心理感受的真切,都是对一个命题的确认。“真心”在现代汉语中是名词,其基本功能是作状语修饰心理动词。汉语中原没有“这孩子真心好看”的说法,y项空缺,y项的产生是x项和b项糅合的产物,y项抽取了b项的结构框架“真心+X”和x项的词项“好看”,在x的基础上按照a和b的关系特别是参照b“类推”出来“这孩子真心好看”,这样就形成了a和b的关系对应于x与y的关系的格局。“真心好看”是由“真心+V心理”与“真心觉得+X+A/V”两个结构式糅合而成。

糅合产生新的表达式一是表达简洁,更重要的是说话人要表达一种新的意思。当说话者要表达一种原来没有的主观意义时,往往是通过两种已有的说法糅合。(沈家煊,2006)[3]“类推糅合”而成的新表达式能够产生浮现意义。“这孩子真心好看”表示说话人的一种主观评价,并表示“好看”是说话人的真切感受,伴随评价而来的确认义、“真切感”即是糅合产生的浮现意义。所以,我们认为“真心+A”是一个评价构式,其构式义为:“A所代表的性状是“我”内心的真切感受。”

“真心(不)應该”等“真心+V非心理”结构也是由两个结构式糅合而来:

a.(我)真认为他应该做某事

b.他真应该做某事

x.(我)真心名认为他应该去上课

y.— ← xb 他真心副应该去上课

a、b为两种并存的相关句式,原来只有与a类似的“我真心认为他应该去上课”,没有与b类似的“他真心应该去上课”,y项空缺。说话人抽取x的词项和b的结构框架,让二者糅合产生了y项(他真心应该去),y项产生之后,a和b的关系对应于x和y的关系的格局也就形成了。基于以上分析,我们认为“真心+V”的产生是基本句法结构“真心+V心理”与“真+V”糅合的结果。同样,糅合而来的新表达式有表示评价和V非心理所言情况是我内心真切感受的意义。

上文分析了“真心+A/V非心理”的概念糅合产生机制。概念整合前后的构式在语用功能上一般具有主观性差异。具体说来,概念整合前的构式描述一种事态,一般不涉及说话人对这种事态的态度或者看法,传递主要是一种客观性的命题意义,而整合之后不仅描述真实世界的一种事态,而且也表达出说话人对该事态的态度或者看法,语句中同时传递一种主观性的评价意义。[4]名词“真心”作状语表示“真心实意地”,是对后面心理感受等的一种客观描述,而“真心+A/V非心理”中的“真心”已经表示说话人的一种主观情感态度和认识评价,是一种主观认知,这说明“真心”由客观描述域投射到了主观认知域。“类推糅合”一般伴随着某种概念域的转移或由实到虚的投射。

可见,语言经济原则、效率原则及主观化表达需求的驱动下,基于概念隐喻而形成的心理现实性而进行的“类推糅合”是促动构式整合、塑造新表达式的最为简便的重要手段,“类推”是一种带有规律性的、具有类型学意义的句法创新手段和机制。

四、“真心+A/V非心理”是主观化评价构式

(一)“真心”的主观化

主观化是一种语义—语用的演变,即意义变得越来越依赖于说话人对命题内容的主观信念和态度。“真心+A/V非心理”构式的生成是一个概念整合、主观化的过程。[5]

构式成分“真心”表示评价的主观意味越来越强,随着功能的不断扩展,已语法化为一个评注副词。从语义上看,“真心”所涉评价内容一般是:言者所述事物属性或事件活动具有高程度;言者是依据内心真切感受而作出评价。

(二)“真心+A/V非心理”用来表示说话人的主观评价和情感态度,主语一般是第一人称,是典型的言者主语句;非第一人称主语则是说话人的移情对象,同样表达说话人的认识和态度,所以“真心+A/V非心理”是典型的主观性表达形式。另外,从认知心理学和传播学的角度讲,我们所说的话的内容实际上都是我们对主、客观世界的认识,而人们在作出判断、陈述事实或报道事件的时候,常常借助一些词语以表明可信度如何、自己是否有把握等。“真心+A/V非心理”表达言者对自身感受的高度确认,强调对所述命题具有“真切感”,具有传信功能,这也说明“真心+A/V非心理”是一主观性表达形式。

“真心+A/V非心理”由“类推糅合”而成,伴随着“真心”由客观描述到主观认知概念域的转移,具有强调主观评价的功能,其语义蕴含并不简单地等于原来的两意义之和,往往产生出主观化的新语义。基于对“真心”主观性的分析,结合“真心+A/V非心理”在使用过程中体现出的语义功能特点,我们似乎可以把这一主观化构式的构式义概括为:主观评价内容“A/V”所言情状为“我”内心的真切感受。

五、集体创新与词性标注

当今语言文化生活呈现出表达形式不断推陈出新,“个体创新”与“集体创新”并存的局面。语言中一种新的非常规用法,一般先是语言经济效率的语用原则、求新求异的语用心理驱动下的个人行为,可以称作是“个人创新”。“个人创新”行为往往伴随着对某种既有表达形式的替代和补偿,当这种既有形式没有磨损至被替代和更迭的程度,或个人创新而来的形式没有得到语言使用者的接受和使用,“个人创新”成果就没有扩展开来,就会随着人们新鲜度的降低而逐渐消失;然而当“个人创新”或符合了特定表达范畴语言自身调整、补偿、更迭的需要,或能够更好地表达原来没有的意义,或具备新的话语功能而被大家广泛采用,就变成了“集体创新”。“集体创新”使得创新成果不断扩展并呈现规约化的趋势,能够影响汉语某一表达范畴内部成员之间的竞争与更迭,也必然源于或致使某一表达形式的语义的磨损或语力的削弱。我们关注语言的动态发展过程,不但要区分这种“个人创新”与“集体创新”,而且要对可能给语言系统带来某种调整和冲击的“集体创新”予以充分的重视。

新兴构式“真心+A/V非心理”的流通度不断提高、使用频率日益增加,已成为一种“集体创新”行为。依托新兴构式,“真心”的新语义信息、新功能日益规约化,词典对“真心”词性的标注有必要加以调整。这里,我们可以将“真心”与结构、语义相类的“苦心”一词进行类比。《现汉》中对“苦心”词条的标注为:“<名词>辛苦地经营”,表示用在某些事情上的心思或精力,例如“煞费苦心”“一片苦心”; <副詞> 费劲心思,例如“苦心研究”“苦心经营”。根据语法化理论,我们认为副词“苦心”是由名词“苦心”虚化而来,其中的机制此处从略。词典分列“苦心”副词与名词词性,而非简单将其归为名词性成分作状语的处理方式,可供我们借鉴到“真心”词条的处理上。“真心”其功能的变化及其规约化已是不可忽视的汉语事实,我们认为《现汉》等词典中应标注“真心”名词和副词词性。汉语的发展呈现丰富性和精确性的面貌,我们作为语言研究者应充分尊重语言事实,关注变化中的语法,努力克服对语言变化认识的滞后,以保证汉语语法研究更具科学性。

注释:

①本文所涉释义及词性判断,均以《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下文简称《现汉》)为据,一般不再具体展开说明。

②“真真”除能表示确认义、程度义以外,还能表示“清晰、清楚”。例如:饭铺正斜对着圣保罗教堂,隔着窗子把教堂的前脸和外边的石像看得真真的。(老舍《二马》)表示此义的“真真”一般能够与“听、看”等感知动词组合作补语。

参考文献:

[1]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 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Z]. 北京:商务印书馆,2016.

[2]沈家煊.“王冕死了父亲”的生成方式[J].中国语文,2006,(4).

[3]江蓝生.概念叠加与构式整合——肯定否定不对称的解释[J].中国语文,2008,(6).

[4]张谊生.论与汉语副词相关的虚化机制——兼论现代汉语副词的性质、分类与范围[J].中国语文,2000,(1).

[5]Halliday,M.A.K.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J].London:Edward Amold,1985.

猜你喜欢
真心
谈谈教师的“四”心
“真心”礼赞
享受快乐,感受真心
班主任如何关注学生的健康成长
用爱与真心谱写孩子的人生
基于学生成长的班主任工作方法研究
农村学校管理之我见
用爱浇灌花朵
用爱心点燃希望的火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