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创新驱动发展的动因、态势与路径

2018-09-22 00:45菲,王
经济与管理 2018年5期
关键词:驱动北京科技

高 菲,王 峥

(北京决策咨询中心,北京 100089)

创新驱动发展已经成为世界范围内经济复苏和重振的重大战略举措。十九大报告再一次明确“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近年来,在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背景下,北京市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立足城市功能新定位,围绕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充分发挥城市创新资源优势,以创新为驱动力,大力发展新技术、新产业和新业态,打造高精尖经济结构,成为全球创新资源集聚程度最高的城市之一,创新驱动特征日益突出。

一、创新驱动发展的理论与实践

(一)创新驱动发展的理论内涵

创新驱动发展研究的理论基础主要来自波特(Michael E.Porter)对国家竞争优势构建的论述。他首次提出“创新驱动”概念,阐释了创新驱动经济发展的特征与机制:创新能力和创新产出是一个国家创新驱动发展阶段最重要的表征,当经济体内部各要素之间相互作用明显时,可以由此判定经济体实现了创新驱动发展[1]。目前关于创新驱动发展的理论研究主要集中在三个方向:一是以熊彼特(Joseph A.Schumpeter)为代表的学者,从微观层面,以企业(企业家)为研究对象,以技术创新、组织创新和制度创新与变革对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为核心研究内容[2];二是以波特(Michael E.Porter)为代表的学者,从中观层面,以产业为研究对象,以产业竞争力构建和要素投入与作用机制等对经济发展的作用为核心研究内容[1];三是以弗里曼(C.Freeman)为代表的学者,从宏观层面,以国家(区域)为研究对象,以国家(区域)间的知识流动和学习过程为核心研究内容,强调创新要素间相互作用的非线性机制和制度在创新系统中的支撑作用[3]。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正在重塑世界经济结构和竞争格局,国家间的竞争将更多地表现为创新体系的竞争。创新活动空前活跃,实践中涌现出的新趋势需要创新理论进一步丰富与发展。

国内学者对创新驱动发展理论的初步探讨始于20世纪90年代,并随着中国创新驱动发展的实践而不断拓展。目前国内学者对于创新驱动发展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方向:一个是回答什么是创新驱动发展的问题,即研究创新驱动发展的内涵与特征[4-6];一个是回答如何实现创新驱动发展的问题,即研究创新驱动发展的路径选择[7-8]。本文认为:不同于传统经济发展模式,创新驱动发展强调各种要素经过新知识和新发明的介入和组合,使科学技术在生产和商业上得到迅速应用和扩散,以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为核心,融合模式创新、组织与管理创新和金融创新等创新形式打造全面创新发展模式,通过创造新的增长要素,培育新的动能,实现高质量发展的目标。

(二)创新驱动发展的中国实践

从建设创新型国家十二年的经验看,创新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引领作用已经充分显现:逐渐破解了制约实体经济尤其是制造业升级的技术来源、服务业发展滞后、科技与经济“两张皮”和政策体系不配套等四个方面的问题[9]。但创新仍然是我国实体经济发展的最大短板,主要体现在:基础研究薄弱,部分领域核心和关键技术“受制于人”,企业创新动力不足和创新能力不强等问题还没有得到根本性解决,一些关键技术瓶颈亟待突破[10]。

新时代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特征是“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当前我国经济发展“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跨越关口的迫切要求和我国的发展战略目标”[11]。创新驱动发展是我国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战略支撑(图1):要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为理念,统筹创新驱动发展的实践;要以创新为发展的唯一驱动力,以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为“双轮”驱动全面创新;要在传统要素投入的基础上,引入知识和技术等生产要素,并通过创新活动优化生产方式、提升劳动者素质和重新进行资源配置,提高生产要素使用效率[6];要以现代化经济体系构建为主要任务,在现代化动力体系和现代化制度体系的共同支撑下,打造以“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和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最终实现以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为核心的高质量发展目标。

图1 我国创新驱动发展的一般模式

二、北京创新驱动发展的动因

(一)北京创新驱动发展的政策情境

1.国内宏观政策环境。创新驱动发展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在战略层面做好设计和布局[12]。从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到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再到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五年时间,我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顶层设计已经十分清晰和完整。2016年5月,国务院印发的《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中提出了三步走目标:到2020年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到2030年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到2050年建成世界科技创新强国。

为使创新驱动发展的顶层设计能够扎实落地,中央围绕创新驱动发展主题制定印发多项具有针对性的专题文件,如关于创新驱动发展试验区的政策文件《关于在部分区域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的总体方案》、关于区域创新发展的政策文件《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关于科技创新的政策文件《国务院关于印发“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的通知》、关于产业创新的政策文件《国务院关于促进云计算创新发展培育信息产业新业态的意见》和关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双创)”的政策文件《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等等。同时,国家发展改革委、科技部、工业和信息化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等部委也围绕创新驱动发展主题,出台一系列相关配套性政策文件,为各省市地方对接国家顶层设计,制定地方创新驱动发展实施方案提供了政策依据。

2.北京对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响应。创新驱动发展作为我国新时代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大战略,全面而深刻地影响着北京创新驱动发展总体目标和实施方案的制定。北京市政府根据习近平总书记对北京城市发展的重要指示,立足于城市功能定位,面向京津冀协同发展,以疏解非首都功能和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全国科技创新中心为主要抓手,围绕创新驱动发展主线,先后出台多项政策,初步构建出北京创新驱动发展的政策体系和实施路线。

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出早期(2012—2014年),北京市相关政策的重点集中在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改革领域,旨在全国范围内展开政策先行先试,进一步突破发展过程中的机制障碍。北京市政府及其相关部门先后出台《关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首都创新体系建设的意见》和《关于进一步创新体制机制加快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意见》等文件。在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率先实施“1+6”“新四条”等先行先试政策,其中有10多项的试点政策已推广至全国。随着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持续推进(2015年至今),北京市相关政策的深度和广度进一步拓展,人才、科技、产业和区域等领域的纲要、规划和实施细则先后出台(表1)。北京市从自身城市发展的实际情况出发,全面响应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表1 2015—2017年北京创新驱动发展主要政策文件汇总

(二)北京创新驱动发展的战略机会

1.新一轮技术和产业变革为北京创新驱动发展带来机遇。未来二三十年,能源革命、智能制造和智能社会建设将成为影响全球的三大变革力量,基于新技术、新模式、新产业的世界经济体系将重新建立[13]。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融合为例,二者的深度融合不仅仅对传统制造业生产方式产生了深远性的、变革性的影响,并将以此形成一系列新的生产关系、产业形态、商业模式和经济增长点。科技创新活动不断突破地域、组织、技术的边界,演化为创新体系的竞争。新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将是最难掌控,但必须面对的不确定性因素之一,抓住了就是机遇,抓不住就是挑战[14]。北京创新驱动发展要坚持和强化“四个中心”的城市功能定位,紧紧抓住世界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所推动的国际产业分工调整和颠覆性技术不断涌现的重大机遇,以基础研究为根基,布局前沿科技,占据世界创新网络中的关键位置。

2.京津冀协同发展为北京创新驱动发展提供重要支撑。2015年4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审议通过《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京津冀协同发展成为国家区域发展的重大战略之一。京津冀协同发展为北京创新驱动发展提供了新的物理空间和政策空间。北京与天津、河北的产业之间存在较高互补性,产业协同发展潜力巨大。产业结构相似度指数是用于衡量产业协同发展空间的指标,产业结构相似度指数越大,产业结构的互补性就越小。杜西平 等人的研究结果表明:以工业行业资产计算,北京和天津之间产业结构相似度系数为0.47,天津和河北之间产业结构相似度系数为0.90,北京和河北之间产业结构相似度系数为0.43[15]。同时,北京与天津、河北的工业行业有明显差异性,京津冀三地可以通过产业转移实现各地区产业分工水平的提升。北京已经进入工业化后期阶段,呈现高端化、终端化特征;天津处于工业化的中期阶段,制造部门较多,但专业化程度还不高;河北大部分行业还处于工业化的起步过渡阶段,以中间产品为主。

3.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将成为北京创新驱动发展的加速器。“科技创新中心”是中央在新的发展阶段,赋予北京城市功能的新定位,具有重大战略意义。科技创新中心作为一个国家(或地区)综合科技实力的集中体现和核心依托,其最突出的特征是:科技创新资源密集、科技创新活动集中、科技创新实力雄厚、科技成果辐射范围广大,在全球价值链中发挥价值增值功能并占据领导和支配地位[16]。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将引领北京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促进科技与经济的深度融合,加快北京创新驱动发展。利用科技创新中心在基础研究、关键共性技术和战略性技术等方面取得的原始性突破,产生的原创性、前沿性技术成果,提高科技持续创新能力,占据产业链高端,加速产业转型升级,实现北京经济结构向“高、精、尖”方向发展。利用科技创新中心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的创业氛围和创新文化,加快科技成果的扩散和商业化应用,开发和拓展新技术、新产品、新应用、新业态和新商业模式,依靠创新提高产品和服务的水平来刺激、扩大消费,形成促进北京经济发展的新动能。

三、北京创新驱动发展的态势

近年来,北京以创新为驱动力,大力发展新技术、新产业和新业态,打造“高、精、尖”的经济结构,成为全球创新资源集聚程度最高的城市之一,科技创新中心的城市功能定位更加明确,创新驱动特征更加明显。

(一)北京创新驱动发展的整体态势

1.经济总量持续快速增长,创新驱动特征明显。(1)经济规模呈指数级增长,北京进入创新型经济发展阶段。从1997年到2017年,北京GDP由2 077亿元增长到28 000亿元,经济规模总量扩大了近14倍。2015年北京人均GDP突破17 000美元,率先在我国进入创新驱动发展阶段[17]。2007年开始,北京经济增长速度与全国经济增长速度持平或略低于全国经济增长速度,表明当前北京经济发展已经进入新常态,面临着产业结构调整、经济增长动力转换等问题。(2)主要经济效率指标领先全国。北京全社会劳动生产率保持多年高速增长态势,经济发展方式由数量型向质量型的转变速度较快。1997—2016年,北京全社会劳动生产率由3.16万元/人增加至21.04万元/人,年均复合增长率为10%,与GDP平均增速基本持平。劳动生产率主要受技术进步的影响,北京劳动生产率的大幅提升,进一步突显出科技进步对北京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表2)。

表2 2016年全国及主要城市经济效率指标比较

2.产业结构向高端化迈进,服务业引领北京经济发展。(1)北京服务型经济特征突出,服务业结构高级化水平不断提升。2017年,北京市第三产增加值在GDP中占比80.6%,已经接近发达国家水平。近年,创意文化产业、科技服务业和信息服务业等新兴产业发展迅速,引领首都服务业向高端化发展。2017年,金融、科技服务和信息服务等优势行业对北京市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合计达到53.3%。(2)工业内部结构呈现出高端化态势。2017年,北京高技术产业增加值为6 387亿元,占地区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22.8%,年均复合增长率为22%,呈现出高速增长态势。高技术制造业逐渐成为北京工业发展的主导力量,其中信息产业总值在高技术制造业产业总值中比重最高。2017年,北京信息产业总值占高技术制造业产业总值的比重为62.3%。(3)新技术推动北京市新产业快速发展。2017年,北京市以“新产业、新业态和新商业模式”为代表的新经济增加值为9 085.6亿元,同比增长9.8%,占全市GDP比例的32.4%。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12.1%,增速快于规模以上工业6.5个百分点;其中,节能环保产业和生物医药产业分别增长25%和17.8%。

(二)北京创新驱动发展的比较优势

1.高端创新要素集聚,研发强度高居世界前列。(1)智力资源最为密集。北京高校、研究机构数量众多,科研基础设施完善,拥有国内独一无二的科教资源优势,是国内最有实力取得颠覆性创新成果的城市。截至2017年底,在京两院(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共有795人,约占全国两院院士总人数的48%。各类科研院所412家,数量位居全国首位。国家重点实验室120余家,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近70家,分别约占全国总量的33%和20%[18]。(2)研发强度高居世界前列。1997—2017年,北京研究和发展经费内部支出由53亿元增加至1 595亿元,规模扩大30倍,研发强度由2.34%增加至5.7%,远超发达国家平均水平和国家主要城市平均水平。其中,2016年,北京基础研究经费占全市R&D经费的比重为14.2%,高于全国平均水平9个百分点。

2.创新成果显著,辐射引领能力不断加强。(1)科技成果产出快速增长。2017年,北京市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为94.6件,位居全国第一,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0倍以上。“十二五”期间,北京市承接了11个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涌现出北斗卫星导航系统、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第三代核电技术、碳基集成电路、遗传诊断技术、三维感知技术等一批处于国际前沿水平的重大科技成果。北京市累计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奖项目数量在全国占比超过30%,中关村企业累计创制国际标准184项[18]。(2)辐射引领能力不断加强。2017年,北京技术市场合同成交额为4485亿元,在全国技术合同成交额中占比33.4%。其中,流向外省市的技术合同成交额(不含出口)占比51.9%。北京市通过发挥技术市场在科技资源配置上的基础性作用,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在服务全国技术创新的过程中也发展了自身的技术市场服务体系。

3.创新生态初步建成,创新效率不断提升。(1)创新创业环境进一步优化。创业孵化、创业金融和创业商务服务等创业服务快速成长。目前北京市众创空间超过200家,约占全国总数的40%。2010—2016年,每万人新设企业数量由51家增加至102家,新设企业中科技型企业占比由28%增加至45%。2016年,全市新设企业22.2万家,同比增长9.4%。(2)创新效率不断提升。2016年,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实现增加值6 254.1亿元,占北京地区生产总值的25.1%;中关村企业申请PCT专利3 187件,占北京市申请总量的47.9%;中关村每百亿元增加值发明专利有效量为987.8件,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016年,中关村独角兽企业数量达到65家,占全国总量的49.6%[19]。

四、北京创新驱动发展的路径

北京创新驱动发展要与城市功能定位紧密结合,紧紧抓住本轮世界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过程中弯道超车的机会,围绕原始创新实现以科技创新和体制机制创新为核心内容的全面创新,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高端产业体系和完善的创新生态体系,实现持续、绿色和包容性增长,在稳定的创新驱动发展格局中成为全球创新高地。

(一)北京创新驱动发展的路径方向

1.面向前沿科技,形成以新兴产业为引领,现代服务业为支撑的全球领先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新技术融合水平不断提升,先进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不断取得突破;以新产业和新业态为代表的新经济发展规模不断扩大,高端产业集群规模化发展,优势产业引领全球创新发展。

2.多元创新主体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更深层次实现协同创新,对全球创新合作和竞争具有较强的影响力。创新发展空间布局得到优化,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建设取得成效,创新成果对外辐射效应不断加强。创新链与产业链联结紧密,创新资源流动更加顺畅。依托原始创新成果,集聚全球创新高端人才,建设成为具有全球创新影响力的创业高地。

3.构建面向未来发展、迎接科技革命、促进产业变革的创新保障机制。制度环境、市场环境和文化环境更加优化,开放、共享和包容的创新价值理念深入人心,形成崇尚创新创业、勇于创新创业、激励创新创业的价值导向和文化氛围。激励创新的政策法规更加健全,知识产权保护更加严格,全社会形成创新活力竞相迸发、创新源泉不断涌流的新局面。

(二)北京创新驱动发展的战略举措

1.以现代化产业体系为内核引领北京创新驱动发展。本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过程中,新技术和新业态等新兴形式不断涌现,信息技术与工业技术融合不断深入,全球产业结构都在重塑。世界已经进入以信息产业为主导的新经济发展时期[15]。发展现代化产业可以加快推进北京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有力有序有效地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强化北京经济发展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结合目前北京产业发展现状,北京需要大力发展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兴产业,加速推动以“+互联网”为特色的传统产业升级,做好产业间的协同融合发展,进一步促进高精尖产业发展,打牢高质量发展的根基——实体经济。同时,面向未来科技做好产业培育,在能源、信息、材料和生物医药等领域瞄准世界前沿,加强基础研究和成果转化,培育先发优势,为在适当的时机实现“弯道超车”打好基础。

2.强化创新资源供给,激活创新主体,打造现代化动力体系。全面对接国家创新驱动战略,在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指导下,在更广的范围内、更大的空间上集聚配置优质创新资源,促进各类创新资源有机结合;依托北京城市功能定位,在全球创新网络中挖掘和凝聚高端创新人才,通过制度改革和创新强化金融资源对创新的支持力度;利用北京大院大所集聚优势,强化科学技术供给,深化供给侧结构改革,提高各类创新要素的产出效率,实现动力变革、效率变革和质量变革。

强化企业在科技、产业、人才、教育等公共创新决策中的重要作用,协调和调动全社会资源,在重点领域培育和发展创新型领军企业;深度挖掘优秀企业家精神特质和典型案例,弘扬企业家精神,发挥企业家示范作用,在京内打造一支优秀企业家队伍;完善创业生态系统,在人才的教育和创新实践、创新梦想之间搭建桥梁,全面激发社会创业热情,形成具有首都特色的创业文化氛围。

3.优化创新机制,升级创新平台,完善现代化制度体系。健全创新相关的法律法规体系,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鼓励知识创造和技术创新,结合城市历史文化积淀,形成具有北京特色的创新文化氛围;优化人力、资本、土地和技术等资源要素的配置,推动公正公平的市场机制的形成,营造良好的营商环境;激发创新创业活力,释放创新需求,推动新技术、新产业和新业态的蓬勃发展,从而培育和发展促进经济增长的新动能。同时,建立创新的风险防范机制。

健全完善创新平台体系,联通“官、产、学、研、商”各个创新环节,全面提升创新平台服务能力;深入实施京津冀全面创新改革试验,构建三地功能互补、分工合理的区域创新体系,强化北京对全国创新的辐射引领地位;积极推动京内机构参与重大国际合作项目,吸引国际顶尖科研机构和跨国企业在京设立研发机构,通过走出去与引进来相结合,构建全球创新网络平台,提升北京在全球创新网络中的地位,使之成为引领世界创新发展的新引擎。

猜你喜欢
驱动北京科技
数据驱动世界。你得懂它 精读
基于模糊PI控制的驱动防滑仿真系统分析
屈宏斌:未来五年,双轮驱动,砥砺前行
北京,离幸福通勤还有多远?
北京春暖花开
北京的河
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北京,北京
科技助我来看云
科技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