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简至纯
——解读设计中的极简思维

2018-09-22 02:09青岛大学
艺术家 2018年7期
关键词:日本设计

□金 青 青岛大学

一、极简美的伦理诉求

设计更像是一场品位的修行,在其中辨别出事物的美与丑。除外观方面外,还有制度与章程以及人性的美丑等。自古以来,中国人都受中庸思想不偏不倚、折中调和处世态度的影响,处事不喜欢独树一帜、孤雁出群。在从众心理影响下的中国人对待“丑”的态度十分宽容,所以经常能听到“各有各的好”的辩证说辞。设计作为关乎美的存在,倘若没有美的心境,品位自然就无法提升。审美意识的缺失导致中国设计行业产生出一系列的问题:一方面,客户及老板的审美水平往往决定了最终的外观上限,而设计师仅仅是戴着脚镣跳舞的舞者,设计的产品往往偏离了设计师的初衷;另一方面,就是由于从众心理导致的逆向开发设计,说白了就是抄袭,东施效颦。当前中国亟待一个发出批判之声的人,对“美”进行启蒙和再学习,通过揭示丑来发掘美,从而培养审美能力,提高对美的感知力。

置身于物质繁复乃至过剩的时代,与之相悖反而更需要勇气和智慧,快节奏的生活导致的精神负荷使我们常常无暇顾及自己的内心。而极简思维则利用简约的造型语言来传达设计信息[1],让人们学会去繁从简,通过做“减法”,削除设计上不必要的华丽装饰及功能,从而直面事物本质,以改善大众的品位及生活方式。

二、把握东方设计的极简思维

东方设计极具韵味和魅力,但大多数中国人却远远没有领悟到东方设计的精髓。西方设计更多讲究的是精准科学,而东方设计则更加追求人文精神。例如,筷子的设计,看似简单却极富内涵:中国传统筷子的长度必须为七寸六分,这是因为人有七情六欲,这也是告诫人们要克己复礼,吃饭要有节制;筷子两端是一面圆一面方,与“天圆地方”相暗合,用“天圆”的一头去夹菜,即民以食为天;使用筷子时是一根动一根不动,这是动静结合,也叫阴阳相生;拿筷子的姿势是三根手指分别在上中下,这被称为天地人三才之象,因为中国人凡事讲究“天地人和”[2]。一双筷子在使用和设计上蕴含着如此丰富的传统文化,这才是真正的中国精神设计,但这些知识又有多少人了解呢?在对中国文化一无所知的情况下,又怎么能做出优秀的东方设计呢?因此,多阅读像《论语》《道德经》《孙子兵法》这类国学典籍,体味中国传统文化下古人的智慧结晶,对当代中国设计师而言大有裨益。

三、日本设计极简思维的中国借鉴

(一)材质的张力

日本设计十分擅长对材料的运用,由此体现出原料的质感之美,强调与自然的和睦共生和对天然材料的爱惜与珍视。源于东方禅意的熏陶,日本的设计寻求以最简约的形态传达最多元的内涵,以精简的造型表现出材质的属性,既传达了其极简的艺术气质,又营造出纯粹宁静之美。

图1 木桶工艺制作的产品[3]

日本设计的美感产生于对细节的坚持,对原料的准确选用以及完美的技艺和造型。在日本,很多匠人摒弃了消费至上的物欲观,追求“雅致的简朴”,让生活回归本真,坚持创新和超高的手工艺,甚至令濒临失传的手艺,重新焕发出生机。

木桶是过去生活必需的器具,但时移势迁,大众的需求与昔日不可同日而语。在前景惨淡的情况下,木桶匠人逐渐转变思路,将传统工艺融入现代产品中,运用木桶技艺创制了很多造型简素的作品,如茶几、板凳、果盘甚至是宠物床等。无论是餐具还是家具,都拥有简洁明朗的线条,将功能最大化,造型最简化。原来只是生活器具的木桶,俨然成了优雅的艺术品,充满着与众不同的设计感。这些产品即便不使用黏合剂,依然可以严丝合缝,几乎看不出拼接的痕迹,可以说将木材运用到了极致。

中国的传统技艺也同样面临着失传的风险,在我看来,我国传统艺术保存不下来的很大原因是审美限制了创新,缺乏良好的审美教育导致无法做出融合时代美学的新产品,这正是我们需要向日本借鉴学习的地方。

(二)细节的极致

日本人对于细节的追求是近乎偏执的,这种精益求精的严苛态度使他们在生活中无时无刻不显现出精致感,这也从侧面展现出日本人对待细节的立场——在局部与整体间找寻到微妙的平衡,整体的和谐是基于对细节的详尽掌控,粗糙的局部则无法创造出优异的产品。他们在一切事物上都不接受模棱两可的观念,严于律己的认真作风令人为之动容:在今年的俄罗斯世界杯比赛中,很多日本球迷都随身携带着塑料袋。比赛中,他们将其作为助威道具般卖力挥动,待比赛结束,手中的袋子就成为用来清理杂物的垃圾袋,他们离开后的看台整洁得好像未有人来过。只要是日本人想要做的事情,就一定会做到位,绝不会马虎对待。而考究的设计作品,就是他们优待自己的最好回馈。

有人说日本设计推崇极简主义是因为可选择的材料太少,资源匮乏才会活得克勤克俭、一丝不苟,因此必须在有限的材料中做到极致。他们怀揣着对自然的敬畏之心,懂得将资源物尽其用、有的放矢,生活质量反而比我们高出许多。当我们不情愿被偷工减料的设计糊弄时,是否在不经意间流露出对粗制滥造的放任,敷衍着自己和别人对生活的理想呢?

(三)文化的继承

经济危机时期的日本,房价也在不断狂飙,可是即便如此,日本的拆迁量也一直维持平稳,没有像中国的数量那么庞大。因此日本建筑的寿命都比较长,无论是哪个年代的人都能在历史积淀的日式建筑中领略这个国度的历史和品位。如此和谐的关系可以令居住于其间的人坚信,即便是处于不同时代的器物也绝对能够在相同的空间中和睦相处,这种理念也使之在混搭盛行的当前可以轻而易举地融入这个时代。

日本设计善于将传统文化要素自然地流露于设计作品中。石头博物馆的创建和设计可以被奉为经典,隈研吾仅用石头作为建筑原料,利用部分“留白”的方式,将砖块形成一列列的孔隙,通过对自然光的巧妙运用,让阳光从孔隙中投入室内,营造出宁静自然的氛围。建筑的造型简约干练,将日本传统美学主张中“虚无与空寂”的意蕴做出现代的延伸,其形态背后是东方禅宗情致的发挥与对设计的探索,为人与环境的沟通交流提供了简素又平和的意境美。

图2 隈研吾设计的石头博物馆[4]

对传统的态度日本表达得十分鲜明:倘若完全摒弃传统留传于我们的主张与风格,就很难拥有其特殊性;倘若不主动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人们口中的传统唯有像文物般被爱护和观赏却不能够参与到现代生活中来。

四、北欧极简思维的设计启示

北欧的设计同样以简约而闻名,与日本设计追求空寂、简朴的禅宗意境美稍显不同的是,北欧的简约中带有一丝粗犷的味道,即便没有显著的符号化特征,也极具功能性。他们的设计恰好体现出北欧人追求简单、实用和品质的生活态度。

在挪威海岸沿线的海军潜艇纪念碑旁,一座个性的灰色建筑依山而建。动感的波浪造型简洁明快,与连绵起伏的山峦无缝对接、交相辉映,赋予了建筑浓郁的趣味性。令人惊讶的是,这竟然是一座公共卫生间,它非但没有破坏当地的自然景致,反而烘托出该处特有的风情。与此同时,建筑的设计和建设格外重视独创性和实用性。建筑在材质的选择上既有混凝土本身天然的肌理和质感,又有磨砂材质呈现出的朦胧美。待夜晚降临,半透明的玻璃则在光线的掩映下散发出柔和的暖黄色调,弱化了房屋周身材质所带来的冰冷感觉。

图3 挪威全球最美公共厕所[5]

北欧设计向来重视使用者的情感诉求,所以旅途中的游客无论是身处室内还是室外,都能置身于宁静的氛围中,阔别尘世的喧嚣和繁杂,欣赏到迷人的自然风光。在下雪之际,建筑也仿佛披上了神秘的面纱,为冬日增添了一丝童话色彩,带给人们静谧的温暖,表达出简单却又不破坏诗意的审美态度。

在环保方面,北欧设计展现出相当深厚的功力:由于海岸特殊的地理环境,卫生间设有独立的净化系统,不接城市排污,十分环保,真正实现了美学与功能性的有机统一。

五、褪去浮华的极简精神

令我印象深刻的莫过于课堂中老师分享的位于美国极简博物馆的那块巨石图像,虽未有幸亲眼看见,但还是可以在图片中感受到其体量的庞大,我感受到的是它传递给我的孤独感。这种感受让我想究其本源,与之交流,却不忍打扰,只能静静地观望与聆听,传达出一种直抵人心的冲击与震撼。这种孤独之美也让我联想到蒋勋先生的《孤独六讲》。书中从美学、哲学及生活的不同角度来讨论孤独,文中充斥着各种两难的境地,到处都是生活中的影子,虽然在很多问题上并没有给出明确答案,但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思辨的态度。如此看来孤独感又何尝不是一种极简主义风格的生活方式呢?孤独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没有孤独的心境,在设计的道路上可能本就是孤独的,Stay Hungry,Stay Foolish.在孤独中沉淀自己的思想、提升自我或许才是最重要的。

极简不单单是一种设计风格,它是生活的美学,也是一种生活方式。极简思维的设计目标是让一切都保持在刚刚好的程度,“减则无用,多则烦琐”是其设计理念所推崇的价值取向。“简”是干净又不丢失功能,在注重实用价值的同时,又为设计注入了人文关怀,这符合人们的精神需求和审美需求,这也应该是设计师不断尝试与契合的核心。

设计的发展也需要一些反思精神,不要一味地被固有形态所束缚,应当回到原点,探索出最佳的改造方案。

猜你喜欢
日本设计
日本元旦是新年
探寻日本
何为设计的守护之道?
《丰收的喜悦展示设计》
《黄金时代》日本版
瞒天过海——仿生设计萌到家
设计秀
有种设计叫而专
去日本怎么玩?它告诉你
日本混乱中迎接希拉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