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是如何以最匪夷所思的方式影响历史的

2018-09-25 03:49
奥秘 2018年9期
关键词:吸血鬼尼采

在历史长河中,一些人物,事件有时会左右历史,书写历史。殊不知,疾病也能够以最奇葩的方式改变你的命运。那些历史上真实发生的疾病对人类和历史进程曾造成了一定的冲击。

或许流感曾对重要立法造成了重大影响,或许肠道感染曾引爆了一场政治运动;也许你的一位祖先曾把使他患上隐疾的寄生虫传给了一只蝴蝶,从而引发了连锁反应,以至未来有更多的人感染上了这种奇痒难忍的、难以启齿的暗疾。下面,就让我们一起了解一下疾病是如何以最匪夷所思的方式来影响历史的吧!

重度腹泻要了约翰国王的命,却拯救了《英格兰大宪章》

英王约翰声名狼藉,在人们眼里他肮脏得就像是一个皇家马桶。按照英国《电讯》报的说法,这位13世纪的英国君主视朋友和敌人为粪土,真是一视同仁啊!他把自己的臣民关进监狱以霸占他们的土地,他残忍地将敌人活活饿死,他甚至还谋杀了自己的亲侄子。他把英格兰带入战争的深渊,却在战场上临阵脱逃,陷盟友于险境。一位学者曾恰如其分地评价道:约翰就是屎一样的人渣,这再贴切不过了,因为这个令人不耻的暴君正是因拉屎拉到虚脱而死。

1215年,英格兰国王约翰签订了《英格兰大宪章》。

1216年,约翰死于痢疾,BBC对此有如下评论:“腹泻非常严重,引发了大出血并导致死亡。”致命的痢疾不仅要了约翰的命,同时还使此前刚刚被枪毙的《英格兰大宪章》重获新生。在发生了贵族叛乱,叛军包围了伦敦后,约翰于1215年签署了这份文件,如果施行,这一能够改变英国命运的宪章将很可能对王权起到约束作用,阻止肆意把人关入监狱、流放以及强行侵吞他人财产等行为的发生。据大英图书馆的评价,它甚至为建立英格兰议会奠定了基础。但是约翰没有丝毫要推行《大宪章》的意愿。

约翰只是在文件上签上了自己的名字,他本意是想以拖待变,等到天气转坏,反叛他的贵族们无法继续发动攻击,他就又可以为所欲为了。为了破坏《大宪章》,他派人给教皇送去一份,后者即宣布文件无效。但他一死,他9岁的儿子继承了王位,大臣们便立即重新起草了文件,《大宪章》所保证的各种自由最终得以真正施行。

阿金库特战役:六百年前的英法对決。

在整个南北战争中,有超过170万北方军士兵患上了痢疾或腹泻。

失控的屁股可以毁掉士兵的荣誉

痢疾不仅仅钟情于约翰王,它还侵袭了很多人,尤其是士兵们。

约翰霍普金斯医院在1900年发布的公报中指出,那些细菌中的坏分子“对于军队来说,比炸药和枪击更为致命”。据史料记载,在英国最著名的军事胜利之一的阿金库特战役中,开战之初英军即已因痢疾减员至少三分之一。据称,弓箭手不得不撕开自己的内裤以保证在战斗中可以随时解决燃眉之急。

除了使战争更具攻击性之外,诸如痢疾一类与腹泻相关的疾病也在一些重要的冲突中扮演了关键角色。《消化道药理学和治疗学》认定在克里米亚战争、拿破仑战争和普法战争中腹泻类疾病都是一种决定性因素。而且这类疾病很可能也改变了美国南北战争的结果,蒙大拿州立大学的学者们对比解释称在底格里斯堡战役中,南方军总司令罗伯特·李将军就被腹泻严重折磨着,这使得南北战争的军迷们推测腹泻对他在此役中战败负有一定责任。

姑且不说李将军是否被腹泻毁了,这类疾病的确在美国历史上留下了浓重的一笔。在整个南北战争期间,有超过170万北方军士兵患上了痢疾或腹泻,南方军也有不计其数的士兵受到同样的折磨。战场上也是要有骑士风度的,不能向蹲在那里正在狂泻不止的敌军士兵射击。

总统中风使白宫成了第一夫人的天下

虽然伍德罗·威尔逊有着聪明过人的头脑,但他的脑健康却有着很大的问题。在1912年就任美国总统之前,这位普林斯顿大学的前教授就已经有过两次中风经历了。亚利桑纳大学对此有过详细介绍,两次急症损害了他的右手和左眼,在总统的第一个任期内,他又出现了第三次中风,对他的左臂造成了伤害。尽管医生非常担心,但威尔逊对自己的病情却一直不以为然。是啊,如果三次中风都不能击垮他,还有什么能做到呢?

但非常不幸的是,又发生了第四次中风,那是在1919年。威尔逊曾经历身体残疾以及第一任妻子因肾病离世等磨难,但他很快重新振作起来,再度结婚,并成功连任。可是,当那次严重的脑血栓袭击了他时,他却是那么的无助。据美国公共广播公司报道,这次中风造成他身体左侧瘫痪和右眼失明。威尔逊的第二任妻子伊迪丝精心策划对总统的病情进行掩饰,并开始秘密地操控白宫事务。

基于已建立的ELV充电站选址评价模型,对评价指标进行确定和量化分析。具体求解流程基于地市级进行配网投入产出综合评价,并进行效益对比分析:

尽管伊迪丝后来否认自己做出过任何正式决定,但正是她决定着哪些文件会交到丈夫手上。她还对她认为不敬的那些政府官员进行处置,据国家第一夫人图书馆介绍,当国务卿召集了没有总统出席的内阁会议后,伊迪丝想办法解除了他的职务。另外,她还阻止了英国大使递交的一份旨在推动成立国联的国书被提交议会讨论,原因只是因为英国大使助理的一句玩笑话让她很不高兴,认为那是不尊重她的表现。《总统夫人》一书中讲到,她可能还通过敦促议会表态反对,试图阻止关于成立国联的外交努力,从而进一步滥权。

美国总统伍德罗·威尔逊和他的夫人伊迪丝

邮票上描绘了要求恢复妇女投票权,以及当时妇女们在纺织业等领域谋得了工作。

流感患者和有影响力的女权主义者

伊迪丝从某种意义上讲的确创造了历史,但她并没有做过意义非凡的事情。作家威廉·黑泽尔格罗夫曾指出,这位把持着白宫的女人无法容忍女权主义者,极为讽刺的是,她之所以有机会在总统官邸发号施令的一个原因,正是那些支持女权运动的州在总统选举中投票支持威尔逊连任。事实上,威尔逊总统在1917年即宣称应该给予妇女投票权,而伊迪丝却主张把上街举行抗议活动的女权运动人士关进监狱。也许最大的悖论就是当伊迪丝对女性选举运动大加诋毁时,她却正是以与女权主义者一样的方式获得了权力:即从一个被恶劣的健康状况束缚住的男人那里接掌了权力。

1918年美国流感蔓延,2000万人丧命。

美国于1917年加入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翌年,一场全球性的灾难袭击了美国。1918年的大流感使全球人口骤减,据美国国家档案馆提供的资料记载,全球有约五分之一的人被感染,而美国有四分之一人口感染,美国人口的预期寿命也因此一下子缩短了12年。而这次流感对男性的伤害更大,据“对话”网站介绍,更多的美军官兵死于流感而不是战斗,军事活动要求人员近距离接触,导致流感得以在军中迅速传播。

当男人们倒下时,女人们却挺身而出,她们承担起了男人们留下的生产工作,她们在诸如纺织业等之前被禁止涉足的领域内谋得了工作。到1920年时,在全美有收入的雇员中女性占比达到了百分之二十一,考虑到她们显而易见的能力,阻止她们获得投票权显然是荒谬的。

吸血鬼是欧洲人面对死亡疾病生出的幻像

在欧洲,从来都不缺少关于吸血鬼的恐怖传说。吸血鬼让你兴奋得夜不能眠,它们不是虐待狂一样的怪物,而更像人们幻想中的颇具诱惑力的蚊子,在刺破你的皮肤的同时给你带来快感。但是在很久以前,被吸血鬼咬上一口却是那样的令人恐怖,人们是的的确确地害怕它们,并试图进行激烈反抗以阻止它们。那么,到底是什么改变了这一切呢?

几个世纪以前,吸血鬼并不属于娱乐范畴,细菌理论直至19世纪才出现,即使是那时,由于信息传播速度有如蜗牛爬行一样慢,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该理论也并非广为人知。在那之前,人们并不知道疾病是如何传播的,也不懂得尸体是如何腐烂的,所以就有了吸血鬼的幻想,它们是迷信思想泛滥的必然产物。据《美国国家地理》杂志介绍,人死后尸体开始萎缩,给人以牙齿和指甲开始生长的错觉。同时,液体开始从尸体的孔洞中流出,又给人以流血的错觉。这些过程看起来是那么奇异,所以人们把它定义为超自然现象。当像瘟疫、结核一样的传染病爆发时就会有大量尸体,人们就猜想这是亡灵以活人为食的结果。

人们给这些吸血鬼原型冠以各种各样的绰号,16世纪时,意大利人称它们为“史崔加”(strega),这个词既有吸血鬼的意思,也有巫婆的意思;17世纪时,德国人称它们为“nachzehrer”,有死后还活着和夜里出来的意思。恐惧的居民们创造了各种别出心裁的方式来保卫自己免受吸血鬼的伤害。例如,在尸体的嘴里放入石头,或烧毁它的心脏并用燃烧得到的灰烬喂食病人。这些误导性迷信思想在欧洲广泛传播,而且还飘洋过海传到了美国。据《大西洋报》报道,在19世纪末,东欧的吸血鬼神话传到了爱尔兰作家布拉姆·斯托克的耳朵里,正是他创作出了最受欢迎的吸血鬼——电影《惊情四百年》中的德古拉伯爵。

麻风病成了蓄奴者的遮羞布

经济学家亚当·斯密视科学为“热情和迷信的毒药的最佳解药”。但不幸的是,并不是所有的研究古代学的科学家都有着斯密一样的见识,一些人用晦涩的语言把迷信的东西包装一下,然后就无比激动地称之为科学,黑人是患有麻风病的高加索人这一谬论就是一个例子。

炮制这一想法的目的是试图解释人种差异并为种族歧视找借口。据作家大卫·惠特福德介绍,当16、17世纪横跨大西洋的奴隶贸易起步时,欧洲人把黑人遭奴役的原因推责于《圣经》,在“创世纪诺亚”部分有诅咒诺亚之子哈姆的后代世纪为奴的记述,显然奴隶贩子们对此进行了发挥,他们认定黑人就是哈姆的后代。美国人继承了这种说法,但美国公共广播公司指出,18世纪的时候,他们试图找到种族差异的“科学”原因。

号称美国精神病学之父的本杰明·拉什认为,黑人患有一种轻型麻风病,值得深思的是,人们那时也将麻风病视为一种神的诅咒。但在拉什的助力之下,这种说法竟从迷信层面发展成为了一种伪科学。拉什宣称这种轻型麻风病能导致肤色变黑、嘴唇变厚,以及对炽热的煤没什么反应等症状。为支持自己的“科学理论”,他还举出了一名黑人似乎变白了的例证,诡辩称这种轻型麻风病是可以治愈的。事实上那个黑人患有白癫风,是这种病使他的黑肤色变浅了。令人没想到的是,拉什是“反对”奴隶制的,但是他同时也反对跨种族婚姻,他的理由是这种婚姻可能会导致其后代遗传上轻型麻风病。

结核病曾经是那么“美”

如果你的名字不是霍利迪医生(美国西部历史上的传奇人物,是一位赌徒同时也是一位百步穿杨的枪手,死于肺结核),你也并不真实地活在电影《墓碑镇》里,那么结核病就绝不是什么多么可爱的事情了;即使你是霍利德医生,早晚也有死的一天,最好的结果是死的痛快一点,最坏的结果可能会是一直咳嗽到死。那么,如果你生活在英格兰的维多利亚时代呢?根本就不需要塑造出一个脾气火暴的枪手形象以使得这种呼吸障碍性疾病看上去很酷。

维多利亚时代的人们称肺结核为痨病,是的,这种病的的确确是把人的身体一点点消耗枯竭。据一位名叫卡罗琳·戴的教授介绍,1780至1850年间,痨病症状成了“女性美的标志”。该病导致人的皮肤苍白得吓人,而且骨感纤瘦,而这种体态竟是旧时代英国女性的时髦追求。当然,无知也是造成这种错误时尚的原因。与结核病非常相似,瘴气理论当时也非常盛行,许多人认为是“不好的空气”传播了结核,其它人则将之归咎于不良基因。

有一段时间,人们都试图模仿结核病人。但到了19世纪晚期,细菌理论的出现吹散了瘴气理论的阴霾。1882年,罗伯特·科赫发现细菌是导致痨病的罪魁祸首,很快医生们就开始号召人们摒弃穿长服饰、蓄须以及其它可能为细菌提供滋生条件的不良习惯。20世纪二、三十年代,当医生为预防结核和佝偻病开出了日光浴的药方后,潮流发生了重大转变。据美国公众健康协会介绍,人们越来越多地认为晒黑的肤色才更具魅力。

玛格丽特,维多利亚时期巴黎著名的交际花,23 岁死于结核病。小仲马以她为原型创作了《茶花女》。

结核病的研究催生了现代主义运动

当研究人员发现痨病源自可防治病原体时,医生们对痨病宣战了。庆幸的是,对医生来讲,他们的战争目的是健康,因此他们没有设计出小巧的子弹,而是建起了名为疗养院的大型公共设施。据《医学史》杂志介绍,这些设施内建有门廊、阳台、宽敞的窗户、平顶和阳光房,因为知道阳光可以减轻结核病症状,所以医生们尽其所能让病人们生活在更加明亮的环境里,以使他们的未来更加亮丽。

建有门廊、阳台、宽敞的窗户、平顶和阳光房的疗养院。

《茶花女》剧照

这种以健康为中心的思维方式催生了现代主义运动,该项运动出现于19世纪末。建筑师们热衷于奢华的单一设计,他们刻意地复制着疗养院的建筑风格。现代主义居所推崇阳台和大窗,公寓都是平顶的,家庭建筑的颜色更加趋于白色。一战后,欧洲绝大部分地区被战火夷为平地,这种设计风格开始被广泛采用。在德国还诞生了包豪斯造型学院,它号称是“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建筑、艺术和设计学院”。

包豪斯造型学院建立在现代主义准则之上,其创始人沃尔特·格罗皮乌斯把简朴的工业主义与卫生美学结合在一起,住宅设计特别考虑到有利于防治流感和结核病的需要。据BBC报道,1933年希特勒掌权后查禁了包豪斯造型学院,于是格罗皮乌斯前往美国,给美国建筑设计领域带来了一场风暴。苹果公司创使人乔布斯就非常喜欢包豪斯的建筑风格,早在1983年,乔布斯就认为包豪斯的“简约主义”将成为未来产品设计的主流,之后他就开始实践他的这一预言了。

作家、疾病和他的作品

在英国作家乔治·奥威尔1948年完成他的代表作《1984》之前,“大哥”指的是打碎你的玩具、没事老欺负你的人;在那之后,“大哥”则成了反乌托邦独裁者的代名词,他夺去了你的自由,并打碎了你美好的梦想。如果有人妄图攻击社会主义,你可以用你最后的一点财产和人打赌,在他们滔滔不绝地发泄自己的仇恨时,一定会大量引用《1984》书中的描述。

英国作家乔治·奥威尔

没错,该书创造出了一个新词“新语言”,这个词用一种全新方式来描述政治及其宣传方式。但据传染病专家约翰·罗斯称,奥威尔之所以能描绘出那么一个令人窒息的监视无处不在的社会,也是出于对他自己遭受肺病困扰呼吸困难的沮丧状态下的心态的一种反映。作者在与气管炎和肺结核进行着抗争的同时,还患有不孕症。实际上,在创作《1984》期间,奥威尔正在肺结核的折磨下日渐虚弱。显然,书中主人公温斯顿·史密斯就是作者自己年轻时的缩影,用奥威尔的话说,“真正令人恐惧的是他的身体日渐衰弱”,这正暗示着史密斯“遭受着某种恶性疾病的折磨”。

《1984》中那种沮丧、压抑的氛围正是奥威尔对自己糟糕的健康状况的写照。《卫报》记者罗伯特·麦克拉姆评述,作者“大多数时间感觉非常不好”,奥威尔遭受长期治疗的煎熬,他是有可能做出“为了除掉几只耗子而凿沉整艘船”这样的事的。巧合的是,书中主人公温斯顿·史密斯最怕的就是老鼠,那些东西常常折磨着他。

美国西部英雄怀特·厄普与霍利迪医生的故事曾被多次搬上银幕,包括1957年柯克·道格拉斯主演的《OK镇大决斗》、1993年库尔特·拉塞尔主演的《墓碑镇》等。

脑疾和哲学巨匠尼采的悲剧

笔,也许比剑更锋利,但它们都掌握在手中,而手却是由大脑控制的。一个强大的大脑可以使一切尽在掌控之中,但一旦大脑凋零了,事情就会失控。

1889年,哲学巨匠尼采的悲剧就诠释了这一点。据《纽约客》杂志介绍,当时尼采已经创作了《悲剧的诞生》《扎拉图斯特拉如是说》等11部巨著,在其作品的关键处,他经常提及“超人”的概念,他认为“超人”具有远高于常人的道德水准。但不幸的是,尼采并没能摆脱自己的宿命。

哲学巨匠尼采

44岁时,已经非常衰弱的尼采精神错乱了。批评家声称尼采是因从一名妓女那里感染了梅毒,才会变成这样。然而,2003年,一位名为伦纳德·萨克斯的医生对上述说法提出了质疑,他认为尼采的症状更像是一种类似脑癌的疾病。不论是什么原因,尼采最终落到了他的妹妹伊丽莎白·福斯特-尼采手里,并因此导致了一场悲剧。专家克里斯蒂安·尼迈耶解释称,福斯特-尼采仇恨犹太人并曾试图在巴拉圭建立一个“亚利安”伊甸园,但没有成功。而尼采本人痛恨反犹主义,并在《超越善恶》一书中建议把这些人逐出德国。

非常不幸的是,尼采的妹妹已远非邪恶一词所能形容的了。一旦哥哥丧失写作能力,她就立即把她的意志强加于他,在他的作品中添加反犹语句,进行改写,还假造书信。希特勒把她恶毒的笔当作了一把剑,纳粹把尼采的“超人”哲学当作了亚利安人至上主义的利器。如果不是人们都知道他已患上严重精神疾病,恐怕尼采真的难得以洗脱罪名。

猜你喜欢
吸血鬼尼采
虚无与轮回:《悲痛往事》的尼采之维
“吸血鬼”要开派对
“格言中的体系”——尼采的“反哲学”及其写作
我和吸血鬼的三次战斗
闯入吸血鬼的旅馆
不再羞于自己
邪恶的吸血鬼
一个作为音乐家的尼采——尼采音乐思想探析
杀死一只吸血鬼
吸血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