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师刻板单一的语境分析

2018-09-25 02:53张烨
神州·中旬刊 2018年9期
关键词:写作阅读

张烨

摘要:近来连续走进一些年龄较长老师课堂听课,我发现随着课程改革的推进,课堂效率虽然不断在提高,但是却感觉课上得大同小异。这是为什么呢?经反复推敲,我发现原来不少教师的语言表达受到了某种固定套路模式的影响,这种套路模式很严重的影响到了学生的思想和语言表达。本文仅就语文老师的刻板单一话语困境做探究,结合教学实际,力在寻求摆脱语言困境的方法。

关键词:话语困境;阅读;写作;个性解读

一、刻板单一语境现状

1、阅读课上的话语单一化

走进常态课堂听课,听到了太多千篇一律、索然无味的模式化的语言。比如老师在总结人物形象时就一定会说“如见其人”、“如闻其声”、“活灵活现”、“栩栩如生”、“个性鲜明”……评价语言,说到描写景物生动就会说:“抓住了特点”、“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谈到写事情,照着套路会说“小中见大”、“详略得当”“巧设悬念”、“首尾呼应”……初学此类文章,感觉这样的语言运用精当,抓住了要点,耐人寻味。但是几乎每册语文书里都涉及了多篇写人、写物、写事的文章,如果一路这样讲到小学毕业,甚至中学老师还沿用这种模式,显然我们的思维活动的定式会让学生的收获很有限。教师课堂语言对课堂起着决定性的引导作用,意义深远。语文学科是个丰富多彩的学科,教师语言不该如此刻板单一。这种缺乏个性化和深入化解读的程式化的“语言套子”是让学生再熟悉不过的了,久而久之,学生对学习难有兴趣也是必然的。其实这些话语在不同的文本中是有不同内涵的,需要具体解析的,这种缺乏个性化解读的话语成了学生心目中放之四海皆可的解读。

2、写作上的语言套路化

翻翻我们孩子的作文本评语,会发现每班四十多篇同一题材的习作评语中,也存在着套路的语言:“中心突出”、“层次清楚”、“首尾呼应”、“语言生动”、“开门见山”、“结尾点题”“总分总结构严谨”等等评价语言,或者得到的是这些语言的否定式的评价。虽然课本里选择的名家名作形式多样,但频繁出现的这些教师评语无形中传达给学生一种写作的笼子,这种笼子有套路:比如开头一定要“开门见山”、必须结尾处点题。学生真正动笔,想到最多的就是“总分总”结构模式,老三段。而事实上文章开头的方法远远不止于“开门见山”一种方法,还可以描写景物,渲染气氛;议论开头,引发思考;诗文引入,揭示精华……多种方法。“结尾点题”同样也只是点题的方法之一,还有开头点题;让点题句在文中独立成段等等方法可用;结构模式也并不是只有“总分总”的单一模式。有老师觉得这种文章结构写起来容易,但是不应该用这种结构限制孩子的写作发展。

教师在阅读和作文教学中存在这么多“话语困境”,教学的乐趣性和创新性就抹杀了。换句话来讲,就是连自己都无法享受语文教学的快乐了,作为一个语文教师,还有比这更痛苦的事情么?

二、突破语言困境对策

1、打破教学思维定式,努力彰显个性化语言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语文教学的艺术是语言教学的艺术。要走出话语困境,真正动脑优化教学设计是第一要务,要避免模式化教学。课本内的课文,即便自己教过多遍,依然要沉下心来,反复研读。教学实际中,发现很多教师特别依赖教学参考书籍,所谓备课就是课前拿着教参看一遍,照本宣科去自己班里讲一遍。这种课首先自己没有沉浸到文章中去,深入浅出地教学又从何谈起呢?事实上,教师富有文学味儿的话语,往往讲究比喻、排比、反问、设问、夸张等修辞方法的运用,讲究意境的营造,讲究诗意和哲理的提炼,讲究话语的音律和节奏。这些优美的文学语言会让学生心灵沐浴明媚春光,激发对文学的热爱,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语言表达熏陶。

对于作者推敲、锤炼文字的匠心,一定要细心琢磨和体会。深入理解和把握作者的行文思路和溶入文字里的思想感情。每篇文章潜心研读都有不同的谋篇布局方法。深入读,才会有新的发现,教学的灵感才会不期而至。王崧舟老师谈到备《草船借箭》一课时,一口气读了13遍,精妙的教学设计才呼之欲出。老师领悟的深,才能发现文章精妙之处,个性之处。老师针根据每篇文章不同的精彩之处组织出的教学语言也就富有个性化了。

老师想能确立自己的话语个性,必须让自己有较高的语文素养才能实现。这就要求教师自己首先要不断扩大课本外阅读量,要有积累知识的方法。

2、老师的语言要与时俱进

不管老师的教风是比较幽默诙谐的,还是严肃朴实的。与时俱进的语言和新生词汇总是能提高孩子们学习的兴趣的,他们会觉得的这样的语言拉近了学习与生活的距离,亲切自然。比如某位同学回答让老师很满意,老师竖起大拇指说:“厉害了!我的孩儿!”,这种评价语言原型来源于当下生活,风趣自然,远远好于“你回答很棒!”、“你回答真好!”这些空洞的评价语言。这样一句个性化的评价也许会让学生终身难忘,也许从此激发了他探索求知的热情。

3、修辞多元化

多位语言修辞家都曾经说过语言修辞的丰富并非为了辞令修饰,而是任何沟通与论辩中不可或缺的元素。这说明了修辞的必要性,但修辞运用单一必然导致句子呆板,所以有必要对语言奉行多元主义。这样能摆脱句子的单一束缚,也有利于教师自觉地重视语言的锤炼。

4、顺应儿童成长规律

只有适应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年龄特点,才能真正俘获孩子们的童心。不要只站在成人的角度来分析问题,揣摩用语。记得有次听一年级语文课,课中老师说“黄山是我国自然风光中的一朵奇葩”,孩子们听后显然有点发蒙,他们这年龄对于“奇葩”这歌词理解确实有难度,如果老师不加以说明,直接影响了孩子们的理解。再如,有的老师在低段教学中常用到一语双关的词语,有时孩子理解力达不到,直接影响了孩子们对老师话语的理解。

其實教育者从事的就是一项言说的事业,尤其是语文教师,只有教师清醒地意识到这一点,才会自觉寻觅、拓展语言表达的可能性和丰富性。才能正视教学中的话语困境,自觉寻找出路。

参考文献:

[1][苏]B.A.苏霍姆林斯基著,杜殿坤编译:《给教师的建议》,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年版,2005年重印

[2]陆有铨著:《现代西方教育哲学》,河南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

猜你喜欢
写作阅读
基于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几点思考
如何让小学生写作返璞归真
高中英语阅读与写作有效结合
“以读促写”与“以改促写”英语写作教学对比研究
写作教学策略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