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成课前预习好习惯的“四步曲”

2018-09-25 06:49黄惠珍
赢未来 2018年8期
关键词:四步曲养成预习

黄惠珍

摘要: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厨师做菜要备料,农民耕作要备耕,军队作战要备战,学习语文也是如此。教师授课要备课,学生上课更要备学,这就是预习。可见,预习是语文学习的一个重要环节,是激发学生求知欲,推动学生不断进取的“前奏曲”。

关键词: 养成;预习;习惯;“四步曲”

也许很多小学语文老师,在教学中都会遇到这样一种尴尬的情景:设计好的教学思路在课堂教学实施中却因学生的没有预习或不会预习令到很多新知与旧知无法很好地衔接而导致教学无法顺利进行,使课堂效率大打折扣。这种现象折射出课前預习在教与学中的重要地位。

那么,如何让学生做好预习,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呢?本学期笔者对学生进行了课前预习的研究实践,认为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教给方法,培养其兴趣。

语文课的目的,一是学习祖国的语言文字;二是训练分析、理解、综合的思维能力。从这些特点出发,老师应该根据不同的年段制定不同的预习要求,低中年段就应布置大部分学生能操作的预习要求,如:把课文读通顺,用自己的方法识记生字新词,当读文时,遇到写得好的地方,或是自己不理解的语句、词语,或认为有疑问的地方,可在课文边进行批注或是注上标记,不懂之处用“?”,重点之处用“△”,用了修辞的美言妙句用“~~~~”等符号。这样,当老师在讲解课文的时候,同学们也就容易领会了。而在高年段则要求更高一些,除了完成低年段的预习要求外,还要根据课文及练习题进行思考,想想课文为什么要这样写,这样写好在哪,也可提出一些有价值的问题,或自己独特的见解等等。对于高年段的讲读课文,通过预习来培养学生在自读中善于察疑、质疑、搜集、整理、分析的意识。但值得注意的是,让学生预习时,要遵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原则,切忌操之过急,所提要求不能过难,要让学生跳一跳就能摘到果子那样通过自己的思考有所收获,这样就不会抹杀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有了可参照的预习方法及要求,学生的预习兴趣就会自然而然地产生了,通过课前自己摸索,自己动脑,自己理解,培养自学能力,张扬个性,表现自我,从而也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二、结合实际,制定导学案。

对于学生理解起来有困难的课文,就需要有针对性地进行预习,制定课前预习导学案,布置学生自己去探讨解决一些问题。如:在教学《凡卡》一课前给学生制定如下导学案:(1)搜集作者契诃夫的资料,了解他创作《凡卡》的时代背景。(2)找出凡卡给爷爷的信的内容,用“——”画出凡卡乞求爷爷带他离开的语句,反复品读这些语句,你体会到了什么?(3)凡卡回忆了哪些事?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4)爷爷会收到信吗?就算收到信,会来接他回乡下吗?(5)结尾以凡卡的梦结束,有什么作用?学生们根据导学案的提示,以读为主,通过自读、品读、领悟,在读中了解凡卡悲惨的生活,体会他迫切希望离开此地回到乡下的心情,潜移默化地激发了学生对凡卡悲惨命运的同情。最后两个问题难度较大,因为孩子们生活的年代与当时的社会相去甚远,很难理解作者写作的真正意图,因此,笔者在教学中让孩子们联系课前搜集的作者及时代背景资料,重点引导学生讨论结局,感受人物命运。

这种导学案的制定在预习的开始,布置的问题简单些,随着阅读的深入,提出问题的难度不断加大,这样学生就能通过预习逐步掌握各类文章的规律,进而提高自学能力。让他们先扶着老师伸出的探路拐杖,逐步走向自学之路。

三、检查评价,鼓励促提高。

再好的预习方法,不去实施,那也是徒劳。因此,教师必须利用早读课或课前的时间认真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刚开始时,老师可安排时间让学生在课内完成预习,发现问题可及时纠正,对有困难的学生手把手地教,帮助他们尽快掌握预习方法,当学生掌握了基本的方法后,老师就可安排在课外进行。在检查中,对做得好的同学大加赞扬,为其他学生竖立榜样;对完成得不够理想的同学耐心指导;对没完成的同学则要了解原因后,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与批评,这样一段时间的预习训练,学生学会了预习,也养成了一定的习惯,教师就可放手培养小组长去检查,老师随时抽查,也可在讲课中通过提问来检查预习效果。久而久之,教师言必行,行必果的做法会让那些不自觉的孩子受到约束,每天不同的检查会督促他们在不知不觉中加入到这个预习行列中。

四、持之以恒,习惯成自然。

朱熹说过:“立志不坚,终不济事。”要想让学生把这种良好的预习习惯变成一种很自然的学习行为,习惯成自然嘛,这可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付出更多的的努力,时常提醒学生,耐心指导学生,真诚关心帮助学生,从一年级抓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持之以恒,让这种预习行为发自他们自己的学习需要,真正养成课前预习的习惯,并觉得是快乐的事。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学生通过预习,自己阅读课文,得到理解,当讨论的时候,见到自己的理解与讨论的结果相吻合,就有了成功的快感;或者看到自己的理解与讨论结果不相吻合,就作比量短长的思索;并且预习的时候绝不会没有困惑,困惑而无法解决,到讨论的时候就集中了追求理解的注意力。这种快感、思索与注意力,足以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增进阅读的效果,有很高的价值。”只有这样,这种良好的预习习惯才会让学生受用一生。

教师要在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的原则上,由易到难,由扶到放,进行课前预习指导,巧妙运用合适的预习方法,预习肯定会对学生的学习发挥事半功倍的作用,教师也会更顺利地开展教学工作。但能力的提高,良好习惯的养成,绝不是短时间内能奏效的,这是一个长时期的、细致的工作,还需要教师们付出辛勤的劳动去探讨去尝试。

参考文献:

[1]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S]

[2] 范亚莉﹒《浅谈课前预习方法》﹒《读与写:上,下旬》[J] 2015

猜你喜欢
四步曲养成预习
浅谈舞蹈演员良好个人修养的养成
分析素描训练与大学生艺术素养的养成
小学生养成教育之我见
例谈自主识字的有效方式
三步走,“鲜活”口语交际课
论高中生如何通过正确的预习、复习学好语文
浅谈职高生的数学课前预习
航母舰员安全意识养成探索与实践
古诗鉴赏“四步曲”
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之“四步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