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中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

2018-09-25 06:11杨怡
赢未来 2018年6期
关键词:月光曲课文阅读教学

杨怡

摘要: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历程。”、“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浅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自主、合作、探究”是新课程倡导的一种学习方式,这就是说,教师要真正把学生的权力还给学生,转变过去教师一言堂的作风,真正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在教学活动中,阅读是小学语文学习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小学生的阅读能力。那么,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小学生的阅读能力呢?

关键词:小学语文 阅读能力培养

一、重视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

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很重要,它是学生学习知识的内在动力和关键所在。合理的提出阅读要求,引导学生阅读课文,要适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知识水平,过深会挫伤孩子们的学习积极性,过浅容易导致孩子浮躁。因此,在教学中遵循“循序渐进”的教育方针,一年级上阅读课文时,只要求孩子借助拼音读懂一句话,能用自己的话大体说出一句话的意思,就应该给予表扬和鼓励。二年级时,要求学生不仅能读懂、读通一句话,而且要准确地读断句,有一定的感情,且能用自己的话较准确地理解一句话的含义。三年级时便提出更高的要求,要求学生把各句联系起来读懂一段话,甚至一篇文章,能够理解句与句之间的联系,能从句与句之中体会作者的感情。正是这样一步一个台阶,不同时期提出不同的要求,久而久之,学生都能做到逐句逐段读懂,以至理解全篇内容。学生对阅读感兴趣,才能以内心深处对课外阅读产生主动需要,才能把阅读当成是一种享受,才能感受阅读的乐趣,由此,教师平时应推荐适合的、学生喜欢的读物,如童话、民间故事、科幻小说等引人入胜的读物;另外根据教学需要推荐相关的读物,如学习《卖火柴的小女孩》,可推荐学生阅读《安徒生童话》等等。这样不仅能有助于理解课文,也有助于语言积累,更重要的是养成了阅读的习惯,培养了学生的阅读兴趣。

二、突出学生在阅读中的主体地位

在阅读教学中,基本的对话就是教师与学生的对话,学生与学生的对话,但是教师要清楚的认识到对话的中心是每一个学生个人,而不是我们教师。教师必须强调学生阅读的自主性和独立性,文本的意义是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自行发现,自行建构起来的,要让学生自己阅读、自己会阅读。所以要从各方面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要想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必须要形成发展学生的“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因为创造性活动从本质上讲就是与众不同,有创造力的人在心理上必须有“自由”、感到“安全”,自由能使人的潜能得到最大发挥。所以在阅读教学中师生间应当建立一种平等、民主、亲切、和谐的关系,确立学生阅读的主体地位。

三、针对学生阅读理解水平,因材施教

传统的阅读教学中,普遍有着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的现象,老师往往低估学生,以为学生什么都不懂,篇篇老师精讲细析,甚至学生能一看就懂的句子,老师也不放心,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就不浓了,这大大抑制了学生的积极性。由此,我认为教师应针对课文内容,针对学生的理解水平,因材施教。学生能理解的,教师应注重朗读,让学生在学中悟,在读中不断提升自己的语文素养。当然对于有些课文内容,学生可能理解不准确,教师就应加以引导。如《我的长生果》一文,“长生果”是什么?乍看题目,学生就会想到许多不同答案,有的同学甚至说出:“像人形的果子,就是猪八戒吃的那种等等……”对于学生种种不同的理解,老师应引导学生阅读,以课文中叫学生明白题目中的比喻作用,“長生果”是指“书”,然后与学生一起体验课文中的内容。

四、创设阅读情境,激发学生主动探究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与思是紧密相连的,培养学生好问的习惯至关重要。学生如果带着不足去学习,就会有探讨的动力,收获的喜悦。如教《中彩的那天》时,教师设疑:“父亲中彩了为什么表情很严肃,闷闷不乐呢?”学生用他们在课外看到的、听到的和自己想到的一些中彩人的兴奋神情比较,就会发现这里面一定会有理由,这样就会激发他们深思,以而主动去探究其中的理由,全面理解课文的基本思想。可见,创设疑问激发学生的兴趣,能更好地让学生投入到课文的理解中去,全面提升学生的阅读水平。

五、激发学生的阅读思维

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从接受到读物的第一个信息时,他的阅读思维活动就启动了。他要对这个信息进行询问、作出猜测、产生期待。正是这种询问、猜测、期待,成为阅读活动得以自主、自由进行的内驱力。教师有热情,学生才会被感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适当的煽情能激发学生的阅读热情,增强学生学习的欲望,引发学生深层次的思考,让他们带头积极主动的进行学习。同时,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倍加珍视和把握学生情感活动的脉搏,使其随着阅读过程的推进得到强化。教师要适时牵住学生的情感纽带,引导他们去感受、去体验,学生情感的波纹必然会渐渐地涌动起来。如教学《月光曲》中描写《月光曲》的内容时,通过图片、音乐引导学生进入《月光曲》的意境,从而进行感悟、欣赏,再从贝多芬在幽静的小路上散步――走进茅屋弹奏――即兴创作的情感变化中找出贝多芬创作的灵感和激情,使学生用整个心灵去感受美妙的《月光曲》,驰而神往,激起孩子极大的兴趣,拨动他们的心弦。

六、引导学生阅读思考

由于小学生的知识水平、个性心理品质和获得信息的多少,取决于他们认识水平的深浅程度,也决定了他们质疑问难的水平。如果不加以引导,学生的提问往往会停留在字词句段和文章的表面情节上,得不到深入,起不到加深理解培养思维能力、扩大知识面的作用,所以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捕捉质疑点,把问题问到“点子”上,这个“点子”就是课文的重点、难点、知识点和语言文字的训练点等,同时还要教会学生质疑的方法和途径。一是从课题入手,抓住题眼发问。如《草船借箭》可以抓住“借”字发问,为什么用“借”而不用“骗”。二是抓住矛盾,把课文中看似矛盾的地方揭示出来。如《美丽的小兴安岭》中,“春天树木抽出新的枝条,长出嫩绿的叶子”,在这可提问为什么用“抽”字而不用“生”或“长”字?

总之,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学习内驱力被极大地激发起来,产生极强的学习动机。良好的阅读习惯一旦养成,便会成为个人的宝贵财富,终生受用。

猜你喜欢
月光曲课文阅读教学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背课文的小偷
“读”好《月光曲》,教出语文味
月光曲
月光曲
谈阅读教学中的快乐
阅读教学中的“追问”略说
关于初中课文知识拓展教学的若干思考
《月光曲》中的景物描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