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办高校大学生法律素养的现状与对策分析

2018-09-25 08:05王丹
赢未来 2018年9期
关键词:法律素养对策分析民办高校

王丹

摘要:大学生是我国未来的建设者,是我们国家的希望。然而,当前民办高校的大学生的法律素养的状况不容乐观。 本文针对民办高校大学生的特点,就如何改善他们的法律素养,促进其综合素质的培养与提升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民办高校;法律素养;对策分析

习近平总书记提到“青年强则国家强”,大学生是未来我国社会的建设者,是实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生力军,也是国家未来的希望。 近年来,从马加爵杀人案到林森浩投毒案,在国内产生重大影响的大学生犯罪案件时有发生,大学生陷入网贷和传销的新闻也屡见不鲜。作为民办高校,学生的自身素质较重点高校的学生略有欠缺,对自身没有清晰的认识,自制力也较弱。 如何在互联网的新时代,针对民办高校的大学生的法律素养进行提升,是我们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大学生法律素养不仅仅包含着自身的守法与懂法的问题,还涉及到能不能正确运用法律途径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的内容。

一、民办高校的大学生法律素质现状分析

法律素质是法治社会良性运行的重要保障,而衡量一个国家法治建设成熟与否的重要标尺就是公民法律素质的高低。而大学生的法律素质是指大学生通过不断学习法律知识,正确运用法律知识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能力和水平。这包含了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方面,对自己,要能够学法和守法,做到了解并遵守。另一方面是对法律,要能够尊重法律,并很好的运用法律知识。因此,大學生的法律素养的高低除了关系到个人的发展,还关系到整个社会是否有一个良好的法律环境,大家是否对法律怀有一颗敬畏之心,能不能够拿起法律的武器来保护自己。

对在校大学生的一项调查显示,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的法律素质不容乐观,提升大学生法律素质已经刻不容缓,是当今社会时代发展的迫切需求。

(一)民办高校的大学生法律知识欠缺。

目前,全国各大高校普遍开设了法律基础类的通识课程,但是该类课程的教学效果还仅仅停留在普法层面,将法律基础教育混同并从属于道德修养教育。 加之高校在课时安排、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存在诸多不利因素,严重影响了大学生对法律知识的了解和掌握。 由于对法律无知而无畏,没有形成对法律的尊重和法律权威的认同,守法意识相对较弱。

(二)民办高校的大学生法治观念淡薄。

大学生正处于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形成和发展阶段的重要时期,是建立他们对自身,对社会正确认识的关键期。 大学生在该时期思想波动较大,容易受外界诱惑,心智发展不够成熟。很多学生分不清“不道德的事”与犯罪”的区别,认为自己的行为只是不合适。一些同学认为违法犯罪行为离自己还很遥远,在无知中不知不觉触犯了法律而不自知。

二、民办高校大学生法律素质不容乐观的原因

(一)家庭法律教育观念缺失。

由于我国的国民法律素质水平的限制,有的家长法律素质本身就不高,在日常生活中的不当行为对孩子产生了不良的示范,同时也限制了子女法律素养的提高。 有的家长也不明白有的行为本身已经构成了违法。据调查显示,在导致大学生违法犯罪的行为的原因中,最直接的原因就是来自家长的影响。由于家长法制观念的原因,甚至是不良的教育方式,最后导致自己子女走上违法犯罪道路的比比皆是。

(二)学生对法律通识课程的学习重视不够

随着高校招生规模扩大,民办高校中的大学生的基本人文素养和法律素养的水平本身就参差不齐,地区之间也存在着发展不平衡的现象。 大学生就业压力骤增,导致了现在的大学生重视就业而轻素质的培养,很多大学生热衷于考取各种有利于就业的资格证书, 而轻视了法律知识的学习,认为学习法律知识知识进行政治教育,与自己关系不大。因此,当前的教育模式下,教学更侧重的是书本知识的传授,而不是个人素养的提高。

(三)社会法律教育环境不良。

我国的第一部法律至今只有几十年的历史,而欧美有的国家的宪法已颁布了上百年。因此,全民社会的法律素养的基础本身是很薄弱的。当前社会也存在一些不良的风气,这都对整个社会的法律教育环境带来了一些不良的影响。这种现象不仅对大学生正确认识法律,产生消极影响,也会让他们对法律的严肃性与尊严性产生了怀疑,在自身的权益受侵害时,选择了其他的非法方式,而不是法律来保护自己。

三、提高民办高校大学生法律素质的对策和建议

要实现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新时代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定要实现依法治国。而要实现依法治国,需要全面的提升全体公民的法律素养,而这其中最关键的是要提高大学生的法律素养。随着法治社会和法治时代的到来,对大学生法律素养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挑战,这直接关乎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能否实现。

(一)提升学生法律信仰,维护法律尊严。

法律也是在不断发展进步的,在不断的完备并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对法律素养的培养和提升也应该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因此,大学生必须了解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内涵和精髓,而不是仅仅只是对法律条款的学习,这样才能够对所学法律有更深刻的理解,对我国的法律体系有一种认同感,才能提升学生的法律信仰。

(二)“学校与家庭”共建,提高大学生法律意识。

学校与家庭的教育不应割裂开来,而应形成一个整体,相辅相成。在学校层面,改革传统法律教育模式,积极开展互联网教学,案例教学、课堂辩论等学习形式;而在家庭层面,需要家长与学生进行良好的沟通,重视家庭法律教育,配合学校完成全面的法律教育。与此同时,社区、街道、村委会也应积极营造一个良好的全面学法的氛围,形成学校与家庭相辅相成、有机统一的法律素质教育体系。

(三)改进法律通识类课堂的教学形式

在高校的课堂上,学生普遍对法律法规类课程重视程度不高,觉得该课程“没意思”,在上相关课程的时候没有参与到课堂中。这导致了,虽然我们进行了法律法规的教育,但是学生并没有吸收到。

因此,需要改变课堂教学模式,将学生吸引到课堂中,不在觉得该类课程是无聊的,而是愿意参与,有意思的。教师可通过各种互联网教学平台,多媒体的形式,进行案例分析。结合法律知识,让学生自己来评价,讨论。在课堂外,还可以组织各式法律法规类活动,如辩论赛等,学生懂法,才能做到守法。在此基础上,才能够去维护法律的尊严。

参考文献:

[1] 高校大学生法律素养的现状与分析[J].余果.电子世界. 2013(06)

猜你喜欢
法律素养对策分析民办高校
大学生法律素养现状及改善策略初探
高职院校学生法律素养养成探析
浅议如何提升人民监督员监督质效
法治中国视域下大学生法律素养的培育
重大疾病保险的产品定价和产品设计风险管理对策
广东高乐玩具股份有限公司出口现状及对策分析
关于民办高校人才培养适应市场需求的研究
浅谈民办高校中的人才培养模式
民办高校“脱困”要多从自身找原因
民办高校大学生人际关系与自我概念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