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本清源,回归德育原点

2018-09-25 08:05胡松华
赢未来 2018年9期
关键词:学校德育德育工作公民

胡松华

一、当前的德育无法承受之重

富裕之后的国人追求优质教育的热情空前高涨,然而教育的发展往往有滞后于经济的发展。在这种大背景下,人们对教育的要求也变得浮躁起来了,表现为对教育的期望与要求严重违背教育发展规律,甚至出现打着“关心教育“的旗号,人人都大胆地妄议教育、人人都来给教育发展开“良方”,社会各方神圣纷纷介入教育、插手教育。在社会各方舆论的压力之下,学校的教育生态也出现一些失衡,学校德育自然也就无法独善其身。

当前学校德育工作中,背本就末的现象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种。

第一、道具化。不可否认在各种考核指标的笼罩下,各部门为了争取考核高分,于是纷纷“创新”活动,纷纷从孩子抓起,于是表演主义、形式主义大行其道,学校和孩子也成了他们重要的道具,各种与教育无关或关系不大的启动仪式、宣誓大会,把学生请去了,还要美其言从学生抓起,拍下几张宝贵影像,写下精彩的报道之后,便烟消云散,到此为止。如“食品安全周启动仪式”,给百姓放心的食品是食品药品管理局光荣而又神圣的使命,怎么就变成教育学生要学生自己去辨认食品是否合格呢,变成教育如何防范不安全食品呢?诸如此类的活动一般学校每学期至少要参加四五次以上,其实这些活动的目的不是教育,是相关部门为了完成他们任务、“创新”和总结,学校和孩子仅是帮助他们演戏的道具而已。

第二、被矮化。在校园安全至高无上的今天,学校德育也被矮化或降低为安全教育。我初略统计了一下,到本学期的11月份,通过教育事务指导中心下发给学校德育处的安全文件就有30多份;德育处光是完成校园安全的各种报表就做了十二次之多;接受食安、消防、交通、卫生安全检查达6次之多,本学期学生上网做网上安全作业近10次,学生电脑课基本上成了安全知识网上答题课。德育处应付各类安全会议、安全检查、安全工作资料、安全教育活动已经是应接不暇,哪还有时间、精力去系统地思考学生素质和心灵培育的工作。

第三、时髦化。在这浮躁的年代,人们心神不宁、焦躁不安,冲动、盲目、博眼球的事情就频频发生。学校教育也不可能不吃人间烟火,自然也会染上此病,表现为迫不及待地、毫无思考地、新瓶装旧酒地迎合新思想、新观点、新号召,总想在舆论、媒体中“敢为天下先”。例如现在国家教育部提出“核心素养”教育,这是非常正确的,可惜这个好“经”,被一些好大喜功的学校念歪了。我们有些学校就不加思索就推出“核心素养”培养展示会。我想要问,该校“核心素养”提出的背景、内容和它的培养目标你了解多少?既然你对“核心素养”的认识还是一知半解,那搞所谓的“核心素养”培养展示还有教育的意义吗?纯粹就是为了满足当事人的虚荣心。

3.运动化。在没有独立思考的时间、空间和精力的情况下,又遇上各类浮躁病的传染,于是学校德育工作出现运动化、碎片化和被动化是不可避免的。于是跟走上级有关部门的“运动”走,各类没有明确教育目的、没有教育内涵、不能触动学生心灵的各类教育活动的启动仪式轰轰烈烈地遍地开花,“禁毒日”搞搞禁毒宣誓,“读书节”搞搞启动仪式……,看似丰富多彩、眼花缭乱,其实只不过是刺激感官,赢得镁光灯,至于教育意义则是所剩无几。

二、中小学德育的任务

然而中小学德育真正的任务是什么?《中小学德育工作规程》,第二条告诉我们“德育即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道德和心理品质教育,是中小学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和学校工作起着导向、动力、保证作用”。那么德育工作如何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提供导向、动力和保证的作用?《中小学德育工作规程》第五条指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基本任务是,培养学生成为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具有社会公德、文明行为习惯、遵纪守法的公民。在这个基础上,引导他们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不断提高社会主义思想觉悟,并为使他们中的优秀分子将来能够成为坚定的共产主义者奠定基础。”[1]简而言之,德育工作就是培养良好的习惯、健康的心灵和合格的公民。

三、如何回归德育工作的原点

明白了德育工作的“本”之后,我如何“清源”呢,如何把學校德育工作回归到正常轨道上来呢?我认为学校德育应该做到“一个拒绝,三个回归”。

第一、教育行政部门要有勇气拒绝各方“面子工程”。学校是一个弱势群体,靠它自身的地位很难拒绝来自社会各部门的“关心”,这就需要上级主管部门给予必要的保护,特别是镇一级教育主管部门的积极协调,让学校德育不受到外界过分的干扰,回归到德育原有的生态,专心育人。当然学校也要勇气提出自己的看法,自觉拒绝一些违背德育规律、违背德育内容的活动,从源头上正本清源。

第二、德育工作要回归到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我们都不会忘记这样一个回答。1978年,全世界诺贝尔奖获得者在法国巴黎聚会。有记者问当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卡皮察:“您在哪所大学、哪个实验室里学到了您认为是最主要的东西?”这位白发苍苍的老人回答道:“是在幼儿园。”

记者愣住了,又问:“您在幼儿园学到了些什么呢?”

老人如数家珍地说道:“把自己的东西分一半给小伙伴们,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要拿,东西要放整齐,吃饭前要洗手,做了错事要表示歉意……”从根本上说,他学到的就是良好的习惯。因此培养良好习惯是中小学德育重要任务之一。大而言之,我认为良好习惯包括良好的学习习惯、生活习惯和处事习惯。

首先、中小学生要掌握良好习惯的内容与要求。学校首先就要组织学生、教师、家长认真学习《中小学生守则》和《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让教师、家长了解良好行为习惯的内容与要求,让学生理解和掌握中小学生行为习惯的规范要求,明确行为、实践的目标与方向。

其次、要习惯培养落实到学生日常的学习、生活中去。学校把学生守则和行为规范的要求融会贯通到班规、校规制定中,和落实到日常班风、校风建设中,通过学校、家庭长期的引导、督促检查,和学生的不断自我努力、自我管理、自我提高,帮助孩子养成良好习惯。

再次、提高家庭教育的影响力。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素质和家庭教育的质量直接关系到孩子的健康成长。因此政府要主导家长教育的投入和防线,学校要成为家长教育的主力军,通过提高家长素质,来提高学生的素质;通过提高家庭教育的质量,来落实学生的良好习惯和品德的教育。

第二、德育工作要回归到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灵。

德育其中一个重要任务就帮助孩子的心灵成长,通过经历一些事情、通过心灵的对话,使孩子认识自己、否定自己、提升自己,并在这个过程中使自己心靈不断成长、不断强大,从而能够勇敢地面对生活、智慧地面对生活。

一是立足通过课堂教学成长学生的心灵。要善于通过在教学中设计一些情感体验、情感交流、学习感悟等类型活动,体验真善美, 追求真善美,培养学生丰富的、健康的、高尚的情趣,远离丑恶,促进学生情感发育。实现以文激情,以文育情,以文明志,以文明道。例如在理科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科学家故事,激发学生对热爱科学、献身科学的情感,或者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又如在历史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对历史,学生感悟到“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历史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感悟到人类兴衰给予我们的启示。再如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文本阅读,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陶冶自己的情操。

二是开展情感体验类的主题活动拨动学生心弦。情感体验类的主题活动它具有场景真实性的特点,让学生在真实的环境中,触动自己的心灵。例如开展亲子活动、感恩活动、慰问活动、社会实践等,让孩子在真实的场景中,感受到父母的关爱、师长爱护、人间的真情、大自然的馈赠,唤醒孩子美好、丰富的情感体验。激活孩子尘封已久的美好情感。例如利用“母亲节”和“父亲节”举办“感恩父母”的主题活动,通过制作“感恩卡”“对父母的一天调查”“给父母写封信”、“给父母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务”等,培养学生知父母、爱父母和敬父母的感情,进而实现爱的升华,把爱父母、爱家庭的感情扩展到爱师长、爱他人、爱社会、爱祖国的崇高境界,实现情感道德的升华。

三是关注学生生活实际,重视学生生活情感体验的积累。例如当学生踏进初中的第一天,我们可以布置学生给自己写封信——《给三年后的自己写封信》,对从理想、学习、生活、友情、身体等方面对自己提出希望。半个学期过去了,我们布置学生给父母亲写封信,一方面关心父母的身体、生活和工作,另一方面汇报自己学习和生活情况。新年到了,给明年的自己写封信,一方面总结过去一年的自己,给明年的自己提出期许和实现期许的一些措施。通过给自己心灵写封信或给家人写信,使孩子有机会一次又一次冷静思考自己、解剖自己、否定自己、改进自己,在一次又一次感受喜怒哀乐过程,并在这个过程中使孩子的心灵不断成熟,不断强大。

第三、回归到公民素质的培养

教育必须服务于当下的社会。《中学德育大纲》,就规定“中学德育工作的基本任务是把全体学生培养成为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具有社会公德、文明行为习惯的遵纪守法的公民”。因此,德育工作首先在于造就一代有公民知识、公民价值、公民道德、和公民政治素养、法律素养、能够自强自立的现代社会公民。”[2]

一是用好中小学的思想品德课主阵地。在义务教育阶段,公民素养教育主要途径就是小学的“道德与法制”和初中的“思想品德”课堂,它们是培养合格公民的主阵地,依托思想品德的教学,传授政治、法制、道德、伦理的知识,提高学生爱国主义精神、法制精神、平等意识、环保意识和社会公德,培养合格的公民。

二是拓宽公民素质教育的辅助渠道。公民素质教育仅仅依靠课堂是不完整的,公民素养教育离不开现实生活,因此政府和学校要大力构建公民素质教育的辅助渠道。例如妇联、司法、团委、安全生产等部门要结合中小学的实际开展贴近学生生活的、喜闻乐见主题的教育活动。学校要依托节庆日,开展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丰富学生对国家、法制、公德等的认识。

当然我们也非常清楚,学生的思想品德培养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长期的、反复的教育过程。但只要我们学校和德育工作者牢记德育之本,不偏离德育航道,我们的德育工作必定不辜负社会和人民的重托,培养出好学生、好孩子、好公民。

参考文献:

[1]陆占全.新世纪大学德育面临的挑战及对策研究(硕士学位论文)[D].东北师范大学,2006.

[2]杨东平《培养合格的公民》.中国青年报, 2013年4月16日.

猜你喜欢
学校德育德育工作公民
内生德育:九年一贯制学校德育路径探索
论公民美育
学校德育工作的方法和途径
初中班主任德育工作的实践探索
农村初中学校德育管理工作探究
德育工作的实践探索
对当前我国学校德育实效问题的理论反思
隐私保护也是公民一种“获得感”
班主任如何做好德育工作
十二公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