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个纳税问题的教学发现

2018-09-25 06:11李红
赢未来 2018年6期
关键词:辅助教学税率小学数学

李红

摘要:作为一直执教于小学毕业班数学的我,每年教学到税率章节,都会遇到有关税率的超难问题,之所以说它难,主要是这类问题难于向小学生解说清楚。此类问题通常以国家公布的个人所得税的缴纳方法为主要条件,然后给出某人某月的应纳税额,求出其实际工资。由于国家对个税的征收方法复杂多样,分级分段,出现多个税率。正向核算个税都复杂抽象,更别说根据应纳税额逆推出个人工资了。所以,大部分学生在面对此类问题时都是“丈二的烟杆——摸不着头脑。”如果遇到教师讲解时条理不清,那真是越听越糊涂了。因此,此类问题按常规方法教授,真正听懂的学生少之又少,导致有的教师甚至绕开不讲。

关键词:小学数学;税率;辅助教学

从参加工作至今,我都是在担任毕业班的数学教学。每年都在被同样的问题困扰,面对同样的问题,都是依靠教参的答案照本宣科,老师讲得不透彻,学生听到不彻底。教师浑水摸鱼,学生囫囵吞枣。师生间都存在着一个谜团,常吃“夹生饭”。直到今年,在和本班学生的共同研讨琢磨下,终于找到了解决此类问题的好方法,现与各位同仁一起分享,望各位提出宝贵意见。

现以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英才教程》第27页培优闯关题为例,介绍此方法。题目内容如下:

根据国家税法的规定,个人工资超过3500元的部分按下面的标准缴纳个人所得税.李叔叔的月工资每月缴纳的个人所得税是385元,李叔叔每月的工资是多少元?

初读题目,是很难理解题目的真正含义的。要理解题意,唯一的办法只有不断读题,反复推敲,直到明白题目要求,这一步是个关键点,也是一个难点。

此题目只告诉李叔叔缴纳的税款为385元,然后根据缴纳的税款和对应的税率逆推出李叔叔的应得工资。由于个税缴纳方法级别多样而存在多个税率,所以,对应税率的确定便作为了本题最为重要的难点。

由题目可知,起征点为3500元,现在李叔叔已缴纳税款,说明李叔叔工资应高于3500元。那到底高多少呢?我们只有采取“步步为营”的办法逐个击破,分段解析,求出答案。

接下来我们看看缴纳方法:纳税第一级,不超过1500元的部分,按3%的税率缴纳。在这里,我们可以假设李叔叔超过起征点的部分刚好为1500元,则李叔叔在此段应缴纳的税款为1500×3%=45(元),而45元与李叔叔实际缴纳的税款385元相比,相差甚远。这说明李叔叔的月工资除了超过起征点1500元之外,还有多余;也就是还在采用第二级的方式缴纳税款。第二级缴纳范围为:超过1500元至4500元的部分,对应税率为10%。刚才说了,45元离385元还有一大截,那我们假设的步伐也就大胆一点。假设此段缴纳金额全满,那此段应纳税所得额即为4500-1500=3000(元),则李叔叔在此段应缴纳的税款为3000×10%=300(元)。300元加上第一级的45元,一共是345元,与李叔叔共缴纳的税款385元相比,还差40元。由于一二级已按全额缴纳,那说明这40元就只能属于第三级缴纳的了,故确定对应税率为20%。于是,便可求出李叔叔在第三级的应纳税所得额。根据对应量÷对应分率=标准量,列式为40÷20%=200(元)。

到这里我们小结一下:实际上李叔叔的工资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不用交税的部分,即为3500元;第二部分则为交税部分,此部分分为三级:第一级为1500元,应纳税额为45元;第二级为3000元,应纳税额为300元;第三级为200元,应纳税额为40元。税款总额为45+300+40=385(元),工资总和为:3500+1500+3000+200=8200(元)。

結果总算出来了,李叔叔的月工资为8200元。大部分教师都采用此类常规方法讲解,但相信,就按这个方法教学的话,很多同学是越听越糊涂,教学效果不好,收效甚微。现我采用我近来发现的新方法,即“数形结合”教学法,我采用类似“数轴”的图表方式进行补充:

与数轴类似,用一条向上的射线来代表李叔叔的工资,每个单位长度代表1000元,结合题目,分析如下图:

最后列式如下:

(1)1500×3%=45(元)

(2)(4500-1500)×10%=300(元)

(3)385-(300+45)=40(元)

(4) 40÷20%=200(元)

(5)总工资: 3500+1500+3000+200=8200(元)

同样的列式,但通过“数形结合”,我们把李叔叔的工资形象化、具体化;让学生看得更加清楚,听得更加明白。

随着教学的不断深入,经与学生共同研讨发现,此方法还可以进一步升级简化。我们知道,起征点位3500元,超过3500元部分才按不同级别进行缴税,那在绘制数轴时,数据可以只标纳税部分,与起征点无关,具体如下:

为了让大家更清楚地读懂此图,我举个例子:假设李叔叔工资为8500元,他应缴纳的税款是多少元呢?

计算如下: 8500-3500=5000(元)在数轴上,用点A表示5000元的对应位置(如图):点A处在第三级,那说明在一、二级全满,一、二级应纳税额为:300+45=345(元), 那么在第三级李叔叔又应纳税多少呢?5000减去第三级下限4500元等于500元,500×20%=100(元) 总纳税金额为:

345+100=445(元)

反过来,如果知道某君的应纳税款为400元,他的工资又该是多少呢?我们也可以通过此表快速的算出其对应工资。方法如下:

由图可知,三级全满,纳税总额为845元;一、二级全满,纳税总额为345元。现某君应纳税额为400元,说明他在一、二级全满,三级超出一部分,即:400-345=55(元),也就是说,他在第三级缴纳的税款为55元,对应工资缴纳额为:55÷20%=275(元),最后各级工资汇总:

3500(起征点)+1500(一级)+3000(二级)+275(三级)=8275(元)

是啊,有图表辅助讲解,工资这块形象多了,具体多了,学生也容易明白,听懂此类题目的人数有之前的10%上升至90%,教学效果良好。仅仅一道题,让我想了这么多,的确,恰当地改变方法,是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张琪雯. 小学数学学案导学的实践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5.

[2]丁玉芬.“纳税”教学设计[J].黑龙江教育(小学文选),2007(09):48-49.

猜你喜欢
辅助教学税率小学数学
5月起我国将对煤炭实施零进口暂定税率
计算机辅助教学过程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如何运用多媒体平台辅助小学数学教学
论初中物理实验课堂的创建
浅析体育教学中的柔韧性练习
农村学校数学生活化教学探析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策略研究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培养数学意识发展思维能力的研究
从黑水城文献看西夏榷场税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