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货膨胀率的区域差异解释

2018-09-27 10:48杨晶
经营者 2018年12期
关键词:政策建议影响因素

摘 要 区域间通货膨胀率差异的存在会影响统一实施的国家货币政策的效果,造成区域间经济发展水平差异的进一步扩大。本文将全国划分为东、中、西三大区域,首先通过泰尔指数分析三大区域内和区域间通胀差异现状,然后对2007—2016年间相关变量的面板数据进行回归,构建混合效应模型,分析造成区域间通胀差异的因素,最后为降低区域间通胀差异提出政策建议。

关键词 泰尔指数 面板模型 影响因素 政策建议

一、引言

通货膨胀基本会发生在每个经济体内,但即便是在同一经济体内实行统一的货币政策,经济体内的不同区域也会出现不同的通货膨胀率。中国国土面积辽阔,地区之间要素结构、产业结构、经济结构和经济发展水平均有所差异,所以一直以来,在国家制定和实施统一的货币政策的条件下,地区之间的通货膨胀率也不尽相同,甚至存在经济落后地区的通货膨胀率比经济发达地区的通货膨胀率高的现象,比如,2016年,北京市的通货膨胀率为-0.44%,而山西省的通货膨胀率为0.55%。区域间通货膨胀率差异的存在可能影响统一实施的国家货币政策的效果,当名义利率相同时,通货膨胀率的存在和不同会导致区域之间实际利率的不同,实际利率的不同又会刺激区域之间投资的流动和影响居民消费,造成区域间经济发展水平差异的进一步扩大,对区域间的均衡协调发展产生不利影响。因此,本文使用泰尔指数对区域间通货膨胀率的差异现状进行研究,并分析原因,最后为缩小区域间的通货膨胀率差异提出政策建议,以促进区域均衡发展。

二、文献综述

对于通货膨胀率区域差异的成因,国内外学者都有相关探讨。在国外的研究中,一些学者认为区域间通胀差异主要发生在非贸易部门,冲击是导致差异的主要原因。例如,Rabanal(2009)通过构建DSEG模型来解释经济货币联盟(EMU)与其成员国——西班牙之间的通货膨胀率差异的原因,发现国家间的通货膨胀差异基本出现在非贸易部门,生产率冲击解释了通货膨胀差异的85%,而需求冲击对其没有影响。[1]也有其他学者提出了不同的观点,认为总需求和总供给的冲击才是通胀差异的主要原因。例如,Hofmann(2005)在研究欧元区内的通货膨胀差异时发现,总需求和总供给的冲击与通货膨胀差异具有显著相关性。[2]有的学者还提出了第三种解释,如Andrés(2008)对EMU研究发现货币联盟的国家在商品需求弹性、价格惯性程度、对国外商品消费上存在差异,认为价格惯性程度是引起通货膨胀差异的主要原因。[3]

中国的区域经济也存在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区域间通货膨胀率差异较为显著。对于中国区域间通货膨胀率差异产生的原因,国内学者也从不同角度进行了研究。李若建(1996)首先用变异系数法得出东、中、西3个地区间的零售物價指数确实存在差异,认为改革开放以来,各地区的物价指数差别的总趋势是扩大,然后通过相关系数法分析得出物价上涨的主要影响因素是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和第一产业的增长。[4]赵崇生(1997)从经济流的角度分析了通货膨胀的区域差异,他认为区域经济实力的差异会间接对经济流产生作用,从而对区域内通货膨胀的产生和上升形成相应的影响。[5]肖芳芳(2013)从探讨通货膨胀空间传染性的角度出发,分析了通货膨胀的空间差异,认为区域间通货膨胀不仅存在差异,而且具有一定的传染性。[6]

上述研究均为本文的研究提供了必要参考。但是在现有的关于通货膨胀的研究中,研究视角大多集中于国家层面,有关区域间通货膨胀差异的研究确实较少。所以本文在已有的研究基础上,将研究视角放在省级层面,分析区域间的通胀差异。

三、区域间通货膨胀率差异状况

本文将中国的31个省份划分为东部、中部和西部三大区域,基于区域划分,以2007—2016年间各省年通货膨胀率数据为样本,用stata12实现泰尔指数的计算。

2007—2016年间,三大区域间的泰尔指数如图1所示。三大区域的区域间泰尔指数和区域内泰尔指数相似,总体也呈波动上升趋势,在2007—2012年比较平稳,基本接近于0,波动不大;随后,在2013年,东中和东西地区的指数再次突然上升,且上升幅度较大,东中地区的泰尔指数达到0.07281,东西地区达到0.05646,均创历史新高,而中西地区的泰尔指数基本和2012年持平,到2014年才开始有迅猛上升。目前,三大区域间的泰尔指数均有继续上升的趋势,这表明,在未来,三大区域的区域间通货膨胀差异有可能继续扩大。

四、区域间通货膨胀率差异成因分析

区域间通货膨胀率差异确实存在,通过理论分析可知,这种差异会影响区域间的协调发展。因此,为了找出差异产生的原因,本文以2007—2016年间的面板数据为基础,构建随机效应的面板模型,分析区域间通货膨胀率差异产生的原因。

(一)变量选择

1.通货膨胀率差异(infi,t)。该变量指的是东部、西部和中部各地区年通货膨胀率的平均水平与全国通货膨胀率平均水平的差。

2. GDP差异(GDPi,t)。该变量指的是各地区GDP的平均水平与全国GDP平均水平的差。传统的菲利普斯曲线描述了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之间的负向关系,当失业率下降,通货膨胀率将上升;而奥肯定律则描述了产出与失业率之间的负向关系,当产出增加,失业率将下降。所以由菲利普斯曲线和奥肯定律,我们可以得到产出与通货膨胀之间的正向关系,即当产出增加时,通货膨胀率也将上升。所以区域间的产出差异有可能导致区域间的通货膨胀率差异。

3.政府支出的差异(govi,t)。该变量指的是各区域的地方政府支出平均水平与全国地方政府支出平均水平之间的差。政府支出主要包括转移支付和购买性支出。转移支付将增加居民的可支配收入,进而刺激居民消费需求;购买性支出主要用于地方政府消费和投资,相当于增加了总需求。因此,政府财政支出的增加会拉动总需求增加,加剧通货膨胀;地方政府支出的差异将导致各省通货膨胀的差异。

4.贸易开放度差异(openi,t)。该变量指的是各区域的贸易开放度平均水平与全国贸易开放度平均水平之间的差。贸易开放度指的是一个地区的进出口总量与该地区国内生产总值的比值,值越大,说明贸易开放度越大。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学者认为,随着贸易开放程度的提高,别国的通货膨胀率更易通过价格、贸易、资本和货币供给等传导入国内,引起国内物价水平的普遍持续上涨,即输入性通货膨脹。我国幅员辽阔,各地区经济和地理结构差异很大,导致各地区的贸易开放程度存在差异,从而使各区域的通货膨胀可能存在差异。

5.交通运输条件差异(transi,t)。由于我国国内的运输基本依靠公路和铁路,所以该变量指的是各区域内铁路和公路里程的平均水平与全国平均水平的差。运输成本是影响物价的重要因素之一。便捷的交通可以提高运输效率,对抑制物价上涨有很大的作用。所以,区域间运输条件差异的存在可能导致区域间通货膨胀率差异的产生。

(二)模型的构建

根据研究的目的,本文以2007—2016年的相关变量的面板数据构建模型,经回归和检验,本文得出反映区域间通货膨胀率差异成因的模型如下:

infi,t =0.9557GDPi,t -10.1735govi,t -15.9595openi,t-0.2889transi,t+ 2.4384 (1)

从模型中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区域间GDP差异对区域间通货膨胀率差异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当某区域的平均GDP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0000个单位时,该区域的通货膨胀率平均水平将高于国家平均水平0.95个单位。

2.区域间政府支出差异与区域间通货膨胀率差异呈负向关系。当某区域的政府支出的平均水平高于全国平均1000个单位时,该区域的通货膨胀率平均水平将低于国家平均水平1.01735个单位。

3.区域间的贸易开放程度差异与区域间通货膨胀率水平差异呈负向关系。区域间的贸易开放程度差异的增加会减小区域间通货膨胀率水平差异。根据传统贸易理论可知,国际分工会提高劳动生产率,进而有利于抑制物价的上涨。由回归结果可知,当某区域的贸易开放程度高于国家平均水平一个单位时,该区域的通货膨胀率水平会低于国家平均水平15.9595个单位。

4.区域交通运输条件与区域间的通货膨胀率差异也呈负向关系。当某区域的交通运输里程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0000公里时,该区域内通货膨胀率的平均水平会低于全国平均水平0.2889个单位。

五、降低区域间通货膨胀率差异的建议

为了缩小区域间通货膨胀率差异,缩短区域差距,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中央和地方政府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共同努力:

(一)继续推进区域协调发展战略

自改革开放以来,国家不断推出西部大开发、东北振兴、中部崛起和东部率先战略,近几年又相继提出“一带一路”倡议、京津冀协同发展和长江经济带三大战略,随着雄安新区的设立,一批国家和区域中心城市快速发展。目前来看,这些战略的推行都取得了不小的成绩,如中西部地区从2008年至2016年连续9年经济增速超过东部地区,区域间总产出差异减小的速度也越来越快。因此,应继续推进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缩小区域间经济增长差异,从而降低区域间通货膨胀率的差异,形成一个良性循环。

(二)实施有差异的经济政策

如前所述,区域间通货膨胀率水平差异的存在可能影响统一实施的国家经济政策的效果,当名义利率相同时,通货膨胀率的存在和不同会导致区域之间实际利率的不同,实际利率的不同又会刺激区域之间投资的流动和影响居民消费,造成区域间经济发展水平差异的进一步扩大,对区域间的均衡协调发展产生不利影响。央行可以科学地根据区域经济金融状况,实施相关政策的差异化操作,从而达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目的。

(三)加快基础设施建设速度

由模型可知,区域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可以很大程度降低区域的通货膨胀率水平。因此,政府应加快建设铁路、公路等交通运输基础设施,尤其是落后地区,同时,也要建设与仓储物流相关的基础设施,努力降低商品运输的物流成本,降低区域通货膨胀率水平。并且,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还有利于区域间各种要素的流动,加强区域间的经济合作交流,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作者单位为中央民族大学经济学院)

[作者简介:杨晶(1994—),女,陕西商洛人,中央民族大学经济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区域经济学。]

参考文献

[1] P Rabanal . Inflation Differentials between Spain and the EMU:A DSGE Perspective[J]. Journal of Money Credit & Banking,2009,41(6):1141-1166.

[2] B Hofmann,H Remsperger . Inflation differentials among the Euro area countries:Potential causes and consequences[J]. Journal of Asian Economics,2005,16(3):403-419.

[3] J Andrés,E Ortega,et al . Competition and inflation differentials in EMU[J]. Journal of Economic Dynamics & Control,2008,32(3):848-874.

[4] 李若建.通货膨胀的区域差距及其原因[J].经济地理,1996(12):7-10.

[5] 赵崇生.经济流与通货膨胀的区域差异及对策选择[J].开发研究,1997(6):9-11.

[6] 肖芳芳.我国通货膨胀的空间差异及传染性研究[D].河北大学,2013.

猜你喜欢
政策建议影响因素
关于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的研究与思考
江苏省中小企业融资现状调查与思考
突发事件下应急物资保障能力影响因素研究
科研经费管理政策改革研究
农业生产性服务业需求影响因素分析
村级发展互助资金组织的运行效率研究
城市与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
基于系统论的煤层瓦斯压力测定影响因素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