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谈数学教学中的障碍教学法

2018-09-27 10:49陶君
赢未来 2018年4期
关键词:教学应用数学

陶君

摘要:"障碍教学法"以疑难情境为载体贯穿整个教学过程的始终, 能够帮助学生在解决与探索相关问题时激发出自己的学习兴趣,对于优化数学课堂教学、提高学生自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等有着极为深刻的作用。本文就障碍教学在数学课堂中的实施策略作了探讨。

关键词:数学 障碍教学 教学应用

1.障碍教学的含义

所谓障碍教学,是指教师在数学教学中有意地设疑问难、制造矛盾、引起认知冲突、形成思维障碍,以激起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引发学生积极思考、寻找突破障碍的思路和方法,最终达到解决疑难、获得学习活动经验及成功体验的做法。

在实际的教学实践中,许多教师经常会根据自己的生活和教学经验,有意制造一些似是而非的矛盾、疏漏甚至错误,造成学生思维的困惑,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或是人为地设置一些解决问题的阻碍,造成学生学习上的疑难,然后再引导学生自己开动脑筋,寻找解决问题的思路或方法。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所谓障碍教学也是一种情境创设,通过创设一种疑难情境,激起学生的好胜心和求知欲以达到教学目的。教学中恰当地设置障碍,犹如一块石头投入学生的脑海,激起思维的浪花,荡起智慧的涟漪,从而使学生兴趣盎然地投入到有趣、快乐的学习探究中,而学习过程和结果则会给学生留下深刻难忘的印象,课堂因此而生动,学习效率得到提高。

2.障碍教学的意义

2.1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

数学由于其抽象性的特点,课堂很容易因为理论的枯燥、解题要求的严谨而气氛沉闷。这时,如果教师能够科学合理地设计一些疑难障碍,让学生感知矛盾,产生疑惑,形成认知冲突,课堂气氛可能就会为之一转。学生的思维一旦开启,开始进行数学探究学习活动,課堂气氛自然就生动活泼起来。

2.2有利于提供成功体验,增进数学情感

教师根据具体情况人为地设置解决问题的障碍,引起学生思想上的困惑,开动学生思维,后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寻找到排除障碍的思路,再由学生自己开动脑筋,排除障碍得出结论。经过这样迂回曲折的探究经历后到达目的地,学生不仅体会到成功的喜悦,且能提升对数学学习的自信,增进数学情感。

2.3 有利于提高学生数学发现能力,培养创新意识

如果我们通过设置障碍,把数学课设计成学生自我发现的创造课,则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数学发现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学生的数学发现是是一种“再发现”,既需要教师的设计和引导,又需要自我的开动脑筋。只有这两方面的有机结合,才能取得相应的效果。如果我们在数学课上人为地设置障碍,在设置障碍中又给学生以开启解决问题的“钥匙”,然后通过学生的积极思维发现结论,就能达到培养学生科学发现能力、培养创新意识的教学目的。

2.4有利于巩固记忆,强化数学认知结构的形成

心理学的记忆规律是,刺激的信号越是跌宕起伏,记忆的效果就越佳。数学课上教师巧妙设置障碍进行教学,使得学习探究活动更加迂回曲折,加强了对学生大脑的信号刺激,提高了学生大脑的兴奋性,引起学生思想的交锋和深层次的思考,有助于深入理解某些重要的概念和定理的实质,因而有利于学生巩固记忆,强化了数学认知结构的形成。

3.障碍教学的策略及举措

3.1利用新旧知识的矛盾引起认知冲突,设置障碍

案例1 在学习了用公式法分解因式后,学习分组分解法分解因式时,可以这样引入:

同一道题却出现了两种不同的答案,就出现了矛盾,产生了认知冲突。哪个答案对呢?用以前学的公式法做的,应该没错啊?那为什么答案不一样呢?学生就会兴致盎然的探讨,寻找产生矛盾的原因。这时老师适当引学生观察、分辨、推理、判断,最后得出结论,引进新的分组分解法。这样的教学效果比直接讲解分组分解法要好得多,学生的印象也深刻的多。

案例2 学习中位数和众数的概念时,我们可以举这样一个生活中的实例:

某工程咨询公司部门有总工程师1人,工程师1人,技术员7人,见习技术员1人;现急需招聘技术员1人。小王前去应征,总经理说:“我们这里的报酬不错,平均工资是每月1900元,你在这里好好干!”小王在公司工作了一周后,找到总经理说:“你欺骗了我,我已问过其他技术员,没有一个技术员的工资超过1900元,平均工资怎么可能是每月1900元呢?”总经理说:“平均工资确实是每月1900元。”下表是该部门月工资报表:

问题(1):请大家仔细观察表中的数据,讨论该部门员工的月平均工资是多少?总经理是否欺骗了小王?

问题(2):月平均工资能否客观地反映员工的实际收入?如果你是小王,应该怎么要求工资?

我们知道,总经理并没有欺骗小王,月平均工资确实是1900元。那为什么小王会有受欺骗的感觉呢?矛盾产生的原因在于,他不懂得月平均工资并不等代表多数职工的收入,而中位数和众数更能代表。由此引进中位数和众数的概念,相信学生会更有兴趣来了解这个发生在生活中的真实案例,也想学会用数学知识让自己更聪明不受欺骗。

3.2 利用生活数学与学校数学的矛盾,设置数学化过程中的障碍

案例3 有理数

师:((看城市天气柱状图)如果你是天气预报员,请问你该如何让播报?

生1:北京气温零度以下10℃。

生2:哈尔滨零下15℃。

生3:广州零上10℃。

……

在同学们的模仿中用了“零上或零下” 等日常说法,我们可以接着再问:广州的温度比北京高多少?怎么用数学式子表示呢?这就遇到现学的“数不够用了”的障碍,自然地引出“负数”的概念来弥补对生活的进一步认识。这样结合学生生活实际创设问题情境,既有利于学生理解枯燥的数学知识,又有利于学生领会“数学来源于生活,数学服务于生活”的道理,从而在今后的生活中自觉的应用数学,实现数学的价值。

案例4 圆的特性

师:车轮为什么做成圆的?

生:因为圆的才能滚动。

师:(画出正方形和长方形)看来大家说的都是对的,不做成这里画出的形状,就是因为他们不能滚动。那么,为什么不做成这种可以滚动的形状呢?(画扁圆形)

生:(感到问题的幽默,活跃)滚起来不平稳,颠簸。

师:为什么不平稳呢?

生:……

这就给学生设置了疑难,司空见惯的生活经验告诉我们问题的正确答案,但是我们就是说不出为什么,不会用数学语言表达出来,就无法抽象出本质特征。这时候教师在引导大家观察车轮(最好是有车轴的)的特点,从中心(圆心)到圆周上每一点的距离都有什么关系?从而抽象出圆的特性。整个过程不仅有趣,而且也引导学生体验了生活常识数学化的过程,经历了数学抽象的过程。

3.3 利用学生常犯易犯的错误设置陷阱,形成思维障碍

师:完全正确!其他同学都明白了吗?

此题老师就是故意利用同学们的思维定势容易造成的错误而设置的,一般学生由于受小学算术的影响,对代数符号的意义不甚明确,认为 就表示正数, 就表示负数。这样故意设置陷阱,让同学们先“掉下去”,老师再一步步引导同学思考,通过上述问题的辨析,不仅使学生从“陷阱”中跳出来,增强了防御“陷阱”的经验,更主要地是能使学生参与讨论,在讨论中自觉地辨析正误,取得学习的主动权。最后达到同学们都走出陷阱,且印象深刻的效果。

教师提出让学生感到不可思议的问题,让学生质疑,从而产生对问题刨根究底的欲望,这是一种特殊的思维方式,常用于错题分析、一题多解的问题之中。 教师直接给出学生认为正确而实为错误的答案,让学生剖析、诊断、批判、改正自己的错误,是学生精神是为犯错感到痛苦,后又为改正错误成功而快乐。

3.4利用相似性知识、有交叉的知识、易混淆的知识等设置障碍

案例7 解一元一次不等式

数学思维就是以数量和空间关系为对象,以数学的语言和符号为载体,认识和发现数学规律为目的的一种思维。阻碍思维正常运行主要有概念不清、理解肤浅、思维定式、条件干扰等因素,只有学会发现障碍,才能成功瓦解障碍。因此,教学中学会构造障碍,让学生发现并成功跨越,能够提升思维发展,帮助学生形成更成熟的理解。

此处教师根据自身经验通过设置障碍,引起学生认知冲突,再通过分析启发,引导学生逆向思维,把关于不等式的性质及其应用中易混淆的知识彻底搞清楚,深刻理解不等式性质,以在今后的解题中不再是似而非,提高解题效率。

3.5 在学生知识的盲点处设置障碍,引起困惑

案例8 我们班30位同学,每两个人握一次手,一共可握手多少次?

对此问题,学生完全不知如何下手,但又不甘心就此罢休,因此学生产生困惑以及想消除困惑的动机,此时老师适当点拨:同学们,我们把问题简化一下好不好?变成:如果我们班只有两个人,那么可以握手几次?一次!,如果增加一个人,是三个人呢?3次!增加了几次?2次!我们在增加一个人,四个人呢?(想了一下)6次!那增加了几次?3次!那同学们发现了什么规律没有?不行的话我们就来列个表格,看看人数的增加与握手次数的增加有什么规律,好不好?此时同学们就兴致盎然开始画表格找规律,最后不仅探究出30个人握手的次数,还掌握了一般规律,体会了化难为易的思维方式,经历了探究过程,不仅学到了数学知识,还积累了数学活动经验。

俗话说: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不断反思,我们认为:根据学生的生活背景、认知结构、认知水平及思维发展水平巧设“障碍”,能更好地引起学生思维的活跃及学习的兴趣,从而进一步掌握知识、鞏固知识、增加数学活动经验,丰富解决问题的策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张奠宙,宋乃庆. 数学教育概论【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版,2009

猜你喜欢
教学应用数学
我们爱数学
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多媒体的应用
中等职业学校开设三维动画课程的教学研究
多媒体教育技术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
翻转课堂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学案式教学模式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一阶微分方程的初等解法及应用
我为什么怕数学
数学到底有什么用?
错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