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皇岛市朝鲜族村经济发展现状及发展趋势研究

2018-09-27 12:09李响
大经贸 2018年6期
关键词:民俗文化经济发展

【摘 要】 朝鲜族村隶属于河北省秦皇岛市北戴河新区,它远离朝鲜族聚居地,处在汉族的包围之中,是一个典型的语言文化孤岛。朝鲜族村南临渤海,位于秦皇岛市西南的洋河西南岸,北靠京山铁路和津秦公路,距秦皇岛市35公里、抚宁县城26.5公里、留守营镇6公里,距205国道只有两公里,之间有水泥公路连接,交通十分方便。朝鲜族作为北戴河新区唯一的民族村,发展出了以外出务工为主,农业和旅游观光为辅的经济发展模式,形成了具有朝鲜族鲜明特色的经济结构。

【关键词】 朝鲜族村 经济发展 民俗文化

一、朝鲜族村的历史沿革及行政隶属

关于朝鲜族村的历史沿革,根据调研所得资料,可追溯到1939年。1938年冬,东河南村杨子峰到黑龙江省做生意,结识了朝鲜族兄弟“大老朴”和“二老朴”。杨子峰得知他们是种水稻的能手,便介绍了西河南沿海一带适宜种水稻的情况。1939年春,兄弟二人随杨子峰来到西河南,买下了卢龙县燕河营镇大地主薛子行家的200亩盐碱荒地。当年春天便组织农民试种水稻,秋后获得丰收。于是,他们又先后从东北招来30多户朝鲜族亲朋好友,分别租房居住在西河南、水沿庄、前朱建坨村,并在沿海一带的荒滩上开垦了1843亩水田。1946年5月,这些朝鲜族变卖家产,迁到了当时的南朝鲜。他们走后,水田全部撂荒,直到1949年被中国人民解放军201师农场接收。

现在的朝鲜族村居民,最早是1952年由辽宁省昌图县一区新民村、开源县十一区马家窝房、昌北线艾母村昌新屯、洮南县等地迁来的,当时共14户55人。1954年春,这14户朝鲜族组织起来,成立了初级农业合作社“宁鲜社”。1956年春,初级社转为高级社,仍称“宁鲜社”,隶属渤海人民公社。当年年底,这些人全部迁到人口密集、交通比较方便的西河南定居。从此,西河南朝鲜族有了自己永久性的聚居地。1958年10月,由于朝鲜族人口少、孩子求学困难等原因,社长李钟泽代表朝鲜族农户向抚宁县政府提出申请,希望从外地引入朝鲜族农户,在原有基础上增加耕地面积。他们的申请得到了抚宁县政府的同意,并从原201师农场(该农场于1956年迁走)留下来的土地中拨出1059亩土地。1958年底至1959年春,宁鲜社从吉林、黑龙江、辽宁、内蒙古等地分两批迁来37户朝鲜族,共183人,其中第一批14户67人,第二批23户116人。1959年,渤海人民公社宁鲜高级农业合作社更名为水田专业大队,下设三个生产队,李钟泽任大队长,兼任渤海人民公社副社长。1976年唐山地震后,河北省人民政府为了解决因地震造成的住房困难,于1978年拨救灾款28万元,为朝鲜族村建了一砖到顶的新房270间。1982年3月,渤海人民公社更名为西河南乡政府,朝鲜族的水田专业大队改为朝鲜族村。撤乡并镇后,西河南乡归属留守营镇,与朝鲜族村一样,成为独立的行政村。

二、 朝鲜族村经济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

朝鲜族村现有156户513人,其中152户是纯朝鲜族家庭,4户为朝汉、朝满通婚家庭。全村朝鲜族人口509人,汉族2人,满族2人。汉族和满族都是嫁到本村的女性,其中1人离异,1人在韩国打工,1人在秦皇岛市打工。在全村513人中,108人在韩国打工或探亲(一般都在3~5年),其中女性33人,她们中有人已经嫁到韩国。此外,有11人在其他国家打工;在国内各地经商、打工者90多人。全村共有316个劳动力,而在外打工、探亲、经商、做小买卖的200多人中,大都是青壮年劳动力。

(一)抽样方法及主调查对象的确定。朝鲜族村中的家庭构成在民族成分上具有很高的同质性,即绝大多数家庭都是由朝鲜族单一民族组成。在有不同民族通婚家庭的4户人中,非朝鲜族成员都不在村里居住。在全村的513人中,有200多人在境内外不同地方打工或经商,有不少家庭长期无人居住,有些家庭则只有老人和小孩留守。这样,我们原先设定的按居民门牌号等距抽样的方法,就很难兑现。根据实际情况,我们采取了变通的方法,即按居民的分布片区进行入户调查,抽取20户作为深度访谈和入户问卷调查的对象,并从每户中抽取一名主调查对象,以调查员询问的方式填写问卷,共获得20份有效问卷。在做问卷调查的过程中,我们发现一些特殊问题,对这些特殊问题我们进行了又一次的深度访问。

(二)朝鲜族村的经济发展现状。从农业来看,2017年朝鲜族村共有农田1111亩,其中水田1057亩,旱田54亩。主要粮食作物为水稻,亩产平均在720公斤左右,由于朝鲜族村大量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或探亲,因而耕地大多承包给仍留在村里的劳动力耕種,每亩承包价格为600元每年,4户承包大户共承包水田821亩,村民租金收入总额为492600元,土地承包不仅增加了村民收入,同时使游离出来的劳动力有机会外出务工或经商。承包户水田每亩净收入约为650元,因而4户承包大户的年均收入为133412.5元。其余未承包的水田以家庭为单位耕种,收获的水稻除留出家庭自食水稻量以外,剩余产量基本作为商品销售,每亩地大约收入600元,以补贴家用。朝鲜族村粮食作物主要以水稻为主不仅与当地自然条件有关,也与朝鲜族人历来喜食稻米有很大关系。朝鲜族村主要经济作物为大白菜、土豆、萝卜等蔬菜,这些蔬菜除用作自家腌制泡菜外,主要通过集市出售给留守营镇附近的一些村民。朝鲜族村的大白菜以其包心紧、分量重、菜叶茂盛在当地出名,附近村民均喜购买朝鲜族村的蔬菜产品。但由于朝鲜族村面积较小、人口较少,因而该村并没有粮食种植所需的种子、化肥及农药经销商,需要购买种子、化肥和农药时要到其东边的西河南村购买。由于朝鲜族村的耕地以大面积承包为主进行耕种,因而农业机械在粮食播种、收获及运输等方面都得到了普及。

外出务工和经商是朝鲜族村的一大经济支柱,由于现在的朝鲜族村村民最初是由辽宁省搬迁而来,他们大多在辽宁省铁岭市、延吉朝鲜族自治州及韩国等地还有部分亲属,因而朝鲜族村村民经常去以上地区探亲,且探亲时间较长,一般以3~5年为期。在探亲期间,他们会在当地务工或者经商以赚取家用。甚至有些未婚女孩会选择嫁到探亲地,不再回到朝鲜族村。除探亲以外,还有90多青壮年劳动力在外打工、经商、做小买卖等,他们多选择在秦皇岛市区经商,以经营朝鲜族餐饮居多。在外探亲、务工或经商的200多村民的人均年收入约为5.89万元。在本村从事工副业的有14户,其中包括纸箱厂1户、朝鲜族烤肉店2户、台球厅1户、小卖部2户、泡菜商贩4户、理发店2户,其余经营养殖业。

从旅游业来看,2010年6月22日河北省省委常委统战部长刘永瑞到朝鲜族村调研朝鲜族民俗文化村开发建设项目,该项目总投资3.5亿元,由民俗文化商业区、传统文化旅游区、生态旅游农业区和文化艺术展示区四大功能区组成,建成后可实现年收入1.89亿元。自从该项目投资建设以来,朝鲜族村加强了基础设施建设,2013年修建了村民文化广场,村委会定期组织村民文化娱乐活动。在旅游观光旺季,村民身着朝鲜族特色服饰,为游客展示秋千、跳板、摔跤等朝鲜族特色体育活动,吸引了大批游客。但该项目在实施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7年以来,朝鲜族村并没有建成具有朝鲜族特色文化商业区,村内商业发展基本停留在满足村民基本生活需要的层面上。同时生态旅游农业区部分也没有得到很好地开发,朝鲜族村的农业仍以水稻种植为主,且未发展处优质稻米品牌。自该项目建成以来,年收入仍未达到1.89亿元,年盈利仅为预期的十分之一左右。

(三)朝鲜族村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分析。第一,朝鲜族村人才流失严重。发展朝鲜族村经济特别是发展以旅游业为主的经济需要大量具有高素质技能、具有创新精神的劳动者。而朝鲜族村由于历史和现实原因,很多青壮年劳动力选择外出探亲、务工或者经商等,留在村内的多为老人和儿童,发展旅游创意产业过程中缺少高手,在打造少数民族品牌过程中思路不清晰。人才储备不足导致朝鲜族村经济发展较为缓慢,虽然拥有发展旅游产业得天独厚的条件,但却没有发挥优势。第二,现代文明对民族文化冲击严重。由于朝鲜族村被汉族包围,且规模较小,附近没有其他朝鲜族聚居地,因而朝鲜族村村民普遍受到当地汉族的影响,在生活习惯上与汉族极为类似。我们在朝鲜族小学进行参观时,在双语学校大部分朝鲜族小孩和汉族小孩聚在一起,他们用很流利的普通话进行交流,朝鲜语基本已经退出他们的生活。而且由于现代文明的冲击,大部分朝鲜族的居民也都是身着跟周围居民一样的服饰,在外观上看不出跟其他民族的区别。这种现代化表象对民族地区的文化、思想冲击现象是比较普遍的。这是个值得深思的问题,一方面民族地区应该接受现代文明的洗礼,另一方面,民族地区过多的接触现代文明对民族文化的保护是极为不利的。并且,从长远来看这些现代文明冲击的影响还包括对旅游产业本身带来的损失。游客想看到的是朝鲜族特色的风俗习惯,但现代文明的冲击导致朝鲜族特色风俗习惯缺失,游客感到失望之余将不会再次选择来此观光。第三,朝鲜族经济发展过程中缺乏特色产业。我们在调研中发现,朝鲜族村除发展了特色旅游产业外,并没有根据自身优势发展出其他的特色产业。朝鲜族历来喜食稻米,其水稻种植技术举世闻名。朝鲜族村并没有抓住这个优势,打造优质稻米品牌,其稻米虽然受到附近村民欢迎,但影响较小。主要是由于其没有打造稻米品牌的意识,村内没有稻米加工工厂,导致朝鲜族村生产的稻米虽然颗粒饱满、粒粒精良,销路却比较狭窄。

三、朝鲜族村经济发展趋势分析

朝鲜族村没有矿产资源,也没有发展大型工矿企业的条件,因此在未来的经济发展过程中很难发展起支撑全村经济的大型工矿企业。

经过调研我们认为朝鲜族村在未来的经济发展过程中,应利用自身得天独厚的自然地理条件开发有机大米生产基地,同时利用民族特色优势发展旅游观光产业。通过旅游观光业的发展,吸引大批外出探亲、务工或经商的青壮年劳动力返乡发展本村经济,同时要提高当地劳动者素质技能,加强教育观念,培养创新型人才。

近年来,随着人们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对食品质量的需求也越来越高,开发绿色农业食品是今后农业发展的主要方向。朝鲜族村的气候和土壤非常适合水稻生长,同时由于大部分村民外出探亲、务工或经商等,村内耕地多承包给水田承包大户,因此建议朝鲜族村通过土地流转成立专业农场,实现规模化经营。同时建设有机大米生产企业,打造朝鲜族特色有机大米品牌。

依托朝鲜族民俗文化村项目的建设,建议朝鲜族村开发以下项目:

(1)打造朝鲜族农耕体验项目。将朝鲜族村农业生产设计成具有游客参与性。互动性的体验项目,让游客在农耕中亲近自然、享受过程,为朝鲜族村的旅游农业增添新的生命活力。当地的耕地均为每亩一格的网格状耕地,到这里休闲度假的游客可以种植经营自己的菜园,满足其休闲、养身、自给自足的需求。

(2)打造朝鲜族美食体验项目。将朝鲜族民俗食品的发展历史、特点等进行收集和整理,讲授给到这里休闲度假的游客,让他们在休闲度假过程中,了解更多的朝鲜族民俗知识,借此达到宣传和弘扬朝鲜族文化的目的。组织游客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制作朝鲜族美食,并在休闲度假的游客当中举办美食大赛。例如:打糕制作、泡菜制作、米肠制作等。同时,新建一批朝鲜族民俗餐厅,定期组织推出美食品尝等节庆活动,在留住休闲度假游客的同时,吸引短线游客,扩大朝鲜族村民俗美食品牌的影响力。

(3)打造朝鲜族民俗体育体验项目。朝鲜族民间体育活动种类繁多,且历史悠久。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有:荡秋千、跳板、拔河、摔跤等,建议组织休闲度假的游客进行跷跷板、荡秋千、拔河等竞技比赛,对获胜者给予一定奖励。同时,定期举办朝鲜族民俗体育运动会,组织周边村民参加,不断扩大朝鲜族村民俗体育活动的影响力。

(4)打造朝鲜族民俗购物商业街。销售民族特色的旅游纪念品,包括:服装、工艺品、图册、特色食品等。同时,建议提供打包和快递服务,便于游客购买产品直接邮寄,减轻游客旅途负重的劳累。

(5)打造朝鲜族特色民居。休闲度假的游客可通过入住朝鲜族特色民居体验朝鲜族日常起居,朝鲜族住房别具特色,门的隔扇做成落地,都为推拉门,房前都有回廊,进屋时把鞋脱在廊上,赤脚进屋,房间白天做起居室晚上则为卧室,室内外处处可以席地而坐。游客通过入住特色民居可以与朝鲜族村民共同生活起居,可以进一步感受朝鲜族特色文化。

(6)打造韩式洗浴和足疗体验项目。该项目主要针对休闲度假、旅游住宿的游客和附近村民。游客可通过韩式洗浴和足疗健康馆,体验朝鲜族特色足浴和按摩。对于休闲度假的游客,可以进行一些中医理疗和疗养,同时,该项目可以吸引周边自驾游的游客前来体验。

总之,朝鲜族村未来的经济发展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如何做到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不破坏朝鲜族特色文化,做到经济发展成果由朝鲜族村民共享,是需要进一步探讨的問题。

【参考文献】

[1] 张和青.区域民族旅游开发导论[M].中国旅游出版社,2005.

[2] 孙立坤.民族地区旅游业可持续发展中的问题与对策[J].大连民族学院学报,2005(4).

[3] 中国朝鲜族第一村旅游发展详细规划[M].延边大学东北亚旅游资源开发中心,2005.

[4] 曲秀梅,王述君.延边朝鲜族民俗旅游开发模式的研究.吉林工商学院学报,2011(1),第27卷(第1期).

作者简介:李响(1993-),女,河北秦皇岛人,中央民族大学经济学院研究生。

猜你喜欢
民俗文化经济发展
提高民俗文化意识,延续民俗文化
城市化进程中的民俗文化保护与传承对策分析
地方民俗文化的传承
探析伏牛山文化圈特色民俗文化传承创新中的存在问题与解决对策
产业结构调整与转型升级的路径探究
新常态下中国经济发展战略探究
经济“新常态”下产业结构调整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信息化管理在公路运输经济发展中的作用研究
我国对外贸易促进经济发展的研究
浅议河北民俗文化档案资源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