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逾越的艺术高峰

2018-09-27 10:49于秋雪
赢未来 2018年4期
关键词:咏史诗艺术特点李商隐

于秋雪

摘要:李商隐咏史诗达到了很高的艺术造诣,并显示出鲜明的个人风格。本文正以此为探究对象,由具体文本切入,探讨李商隐咏史诗中的特点。本文首先对咏史诗的发展脉络进行整理,从中揭露李商隐咏史诗在这一诗歌类型发展史上的地位,其后分三个方面概述李商隐咏史诗的艺术特点,期望为李商隐诗歌研究提供一些具有价值的借鉴。

关键词:李商隐;咏史诗;艺术特点

历代的诗歌研究者对李商隐的诗歌成就褒贬不一:褒之至极者,将李商隐推举为晚唐最优秀的诗人;贬之至极者,则认为李商隐不过是“浪子”、“才人”,专工绮艳之作。本文对李商隐的咏史诗进行探讨,有助于更为客观和公允地评价李商隐的诗歌艺术成就。审视李商隐的咏史诗创作,将会发现它是一座艺术高峰,他的咏史诗以巨大的艺术魅力丰富了唐诗宝库,增添了晚唐诗坛的光辉,将这一诗歌体裁发挥到极致。

一、咏史诗的发展脉络

咏史诗是一种发端很早的诗歌体裁,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中《颂》部分的《生民》《公刘》便可以视作最早的咏史诗。在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时期,咏史诗不断得到发展,左思等人的咏史诗创作增添了这一体裁的艺术性,使咏史诗真正成为一种诗体,南朝萧统在编《昭明文选》时将“咏史”确立为一种文类。但是从先秦到魏晋,都只有少数诗人涉足咏史诗创作,入唐以后,咏史诗才真正成为诗人青睐的体裁,并产生了大量优秀作品。进入晚唐,面对唐朝没落的国运,诗人心中常怀历史兴感,咏史诗创作进入繁荣期,晚唐的李商隐、杜牧、温庭筠都是咏史名家,其中又以李商隐为最。

二、李商隐咏史诗的艺术特点

(一)词极绮丽,持义正大

咏史诗中表现的内容和寄寓的情感思考是非常严肃的,但是李商隐却以绮艳的题材入诗,在其中表达了辛辣的讽刺。清人程梦星在读《骊山有感》时曾感叹:“义山词极绮丽,而持义却极正大。”李商隐咏史诗中有近二十首以帝妃或神人的爱情为题材,他的《陈后宫》中写出陈后主的荒淫无道,以古鉴今,警策敬宗莫步前朝后尘。李商诗还将批判的笔触伸向本朝君王,特别是唐玄宗。唐玄宗与杨贵妃的题材是历史诗、词、曲、戏剧等各类作品中的常见题材,其中也多寄寓批判之意。李商隐在处理这一题材时的出新之意在于触及到安史之乱发生的本质原因,并触及宫禁中少有人提的丑闻。对于李商隐书写唐玄宗的咏史诗,论者多有认为它内容浅露轻薄的,但是笔者在阅读这些诗时发现,李商隐毫未怀着猎奇宫禁的态度。更重要的是,李商隐对君王的末路也未像《长恨歌》一般显出同情唏嘘的态度,而是真正地表现出忧患意识,从史事中揭露当时朝政腐败的严重程度,又从中道出国运衰败之必然性,达到了咏史诗该有的深度。

(二)善用史料,不着痕迹

在诗中用典能够增加诗的含蓄性和思想性,但是如果使用得不精当,也会出现过分雕琢的问题。李商隐咏史诗中大量用典,却完全不露痕迹、浑然天成。首先,他活用典故,即使被前代诗人使用过无数次的典故在他手中也别有一分新意,有化原石为璞玉之妙。例如他的七绝佳作《梦泽》:

梦泽悲风动白茅,楚王葬尽满城娇。

未知歌舞能多少,虚减宫厨为细腰!

本诗所用的典故便是在诗作中被使用过多次的典故。早自先秦时期楚王好细腰的典故便不断被提起,主要用意在于警戒君王勿残暴荒淫。李商隐则别出心裁,用意不在讽刺楚王而在讽刺迎合楚王的世人,揭露为邀圣庞而节食自残者的无和可悲,可见诗人观史独具慧眼。

其次,李商隐用典时善于将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联系起来,用诗家的手法处理史料。他善于联想,为历史创设一定的情景或抓住某一典型细节再现历史现场,使得历史场景如在眼前。如《龙池》中“夜半宴归宫漏永,薛王沉醉寿王醒”十四字不仅写出了唐玄宗因得新宠大宴群臣的荒淫无道,还写出了酒宴之上各人的复杂心事。以“寿王醒”点明这次酒宴的荒谬,这一切,只有同时熟知史料和精通诗艺的诗家才能够做到。

(三)不避议论,情理并茂

在咏史诗的创作上有不宜议论的说法,但是李商隐咏史诗中许多正妙在议论。在他的咏史诗中,有的叙中含议,如“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本句原为叙述汉朝皇帝召贾谊问鬼神之事的史实,加上“可怜”二字,便融入了议论的意味,再加上“不问苍生”便表达了作者本人对朝政的观点,词锋屡利,光芒四射。他的詠史诗中,有的是以问为议,例如《咏史》中的末句“三百年间同晓梦,钟山何处有龙盘?”这些反问加强语气,深化了主题,而且许多反问句都是在诗的末尾处出现,出现在诗尾的反问语气给全诗添了一份独特的诗韵,读来颇有余意未尽之意。反问启发了读者对历史问题的思索,为咏史诗更添一份深意。还有托理而议的用法,其特点是只议论不叙事,亦不抒深情,其中《咏史》开篇二句“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最为典型。按照一般的逻辑,议论应出现于史实叙述之后,但是本诗以议论文字开篇,却毫不伤害诗作的含蓄之致,反而因真诚议理而为诗的叙事定调,并增添了气势。

三、结语

李商隐的咏史诗取得了极高的语言艺术造诣,他的咏史诗将这一诗类发展到了极致,这是诗人巨大艺术创作力的结晶。历代诗评家虽然对李商隐的整体成就褒贬不一,但是对其咏史诗却普遍评价甚高。后代诗人如王安石等在创作咏史诗时都从李商隐作品中找到灵感,但是李商隐后的任何诗人在咏史诗创作艺术高度上并未超过李商隐。他的咏史诗的悲壮朦胧之美,是其他诗人难以还原的。李商隐的咏史诗创作是一座令后人仰止至今的艺术高峰,成为我国古代文学宝库中最为珍贵的一部分。

参考文献:

[1] 康社教.沉郁情深婉 悲壮意朦胧——试论李商隐的咏史诗[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79.

[2] 高静,王新伟.诗外有诗,寓意深远——论李商隐咏史诗的艺术特征及其影响[J].职工学报,2011(2):31.

[3] 王娟.李商隐咏史诗研究[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03,5:13.

猜你喜欢
咏史诗艺术特点李商隐
宋代《春秋》学对史论体咏史诗的影响
嘲桃
石榴
咏史诗的哲学意蕴(外三则)
浅析贝多芬奏鸣曲《悲怆》第一乐章
非物质文化遗产“隆回滩头年画”的特点研究
浅谈《玫瑰三愿》的艺术特点和美学思想
文学作品与舞蹈的艺术融合
论李商隐《夜雨寄北》的“朦胧美”
《宋前咏史诗史》评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