予民以需的安置小区规划方法研究
——以襄阳市东津新区北安置区修建性详细规划

2018-09-28 05:41常建
建材与装饰 2018年40期
关键词:户型襄阳新区

常建

(襄阳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湖北襄阳 441000)

1 引言

《2012年中国新型城市化报告》指出,中国城市化率突破50%,这意味着中国城镇化人口首次超过农村人口,中国城市化进入关键发展阶段。2017年,中国的城镇化率为58.52%,达到一个新高度,随着城镇化率的不断攀升,城市空间逐渐向农村蔓延,失地农民面临着洗脚上楼,转变为城市市民的过程,如何解决失地农民的住房问题,成为城市管理者、城市规划师的重要研究课题。

襄阳市地处我国中部地区的腹地中心地带,湖北省西北部、汉水中游,襄阳市中心城区位于市域中部,处于汉江、唐白河、小清河交汇处,城区东西宽约21km,南北长约29km。2012年底,襄阳市提出了“一心四城、城市东进”的发展战略,东津新区成为了城市近期重点建设区域,为了保障新区建设的有序推进,优先做好村民征迁安置工作是刻不容缓的。经襄阳市政府研究决定,拟在东津新区起步区范围内建设南北两个村民搬迁安置区,本文探讨的方案为北安置区规划方案。

2 基本情况

襄阳市东津新区村民还建北安置区位于襄阳市东津新区以北,用地北临唐白河、西临内环东线、南临城市东西轴线、东临科技大道,呈“L”型。现状用地相对平坦,地质条件良好,景观区位优越。规划总用地规模约71.5hm2,总建筑面积108万m2,容积率1.5,安置户数约9600户,如图1。

3 规划方案

图1

规划研究了襄阳市云湾、王寨、黄坡、叶店等具有代表性的村民安置区的实践,总结了安置区规划的几点经验:①大多数村民不习惯高层的居住条件,因此还建小区尽量采用多层住宅为主,适当点缀高层的规划模式。②为满足村民的公共活动需求,还建小区应建设一定规模的中心公共活动空间,并合理配建公共服务设施。③为保持还建小区的环境品质,建筑底层不宜建设架空储物间。④建筑户型设计要考虑村民的传统生活习惯,设计有别于城市商品住宅的户型,同时要考虑公平性需求,户型种类不能太多。⑤建筑设计要考虑空调机位和太阳能板的设置位置,不能对建筑外形产生影响。⑥对于大规模的村民还建区,要合理设置商业街满足村民步行范围内的购物需求产业经营需求。

本次规划合理吸纳以上经验教训,规避传统安置区规划设计中的地域特色不突出、村民择居不均好、功能布局不合理、公服配套不健全、交通组织不便捷、景观资源不均衡等问题,提出“小尺度街区、开放式布局、多样化住宅、公共服务点轴生长、邻里空间重点营造”的规划思路,并通过四大策略,实现文化有效传承、功能复合利用、景观有机渗透的目标,如图2。

图2 整体鸟瞰

策略1:合理布局,打造小尺度街区

规划打破了传统的大街区模式,通过道路的自然划分形成14个街区,每个街区约4~6hm2,并于重要节点设置开敞空间,形成疏密有致的小尺度街巷格局。

规划形成以小区配套中心为核,以功能联系带为轴的“两核三轴四区”的空间结构。通过带状景观轴线串联各街区的景观节点,空间层次变化体现节奏韵律。

总体布局以多层为主、高层为辅,契合当地农民不习惯住高层建筑的生活模式,每个街区均点缀几栋小高层住宅,既增强单个街区的空间序列/又使相邻街区相互呼应。

街区内部采用人车分流的交通理念,通过“U”型或“L”型组团级道路联系各街区,保证整个小区形成一个完整的系统。

策略2:注重公平,实现均好性择居

根据服务半径,合理配置学校、幼儿园、社区综合服务中心、综合市场、商业、酒店、小区公园和游园等小区级公共设施,实现公共服务共享。建筑布局均采用偏东南朝向,保证良好的日照通风条件;中心绿地和庭院绿化渗透穿插,强调景观环境和公共空间均享。

规划结合襄阳民居的特点,设计了20多种户型供村民选择,采用村民投票确定的80和120m2两个面积标准及三种组合方式,既满足村民对户型的多样性需求又尽量减少户型过多产生的差异化。

策略3:尊重民俗,创建和谐邻里

充分考虑民俗生活的延续性,合理设置风俗场所。在11个居住地块内均结合中心绿地设置1处邻里活动中心,强化邻里服务功能,如图3。

图3

每3~5个邻里之间规划一处商业街,为村民红白喜事、亲友住宿等传统习俗提供接待场所和就业岗位。

(1)设置一个循环控制变量来实现递减或递增1;(2)for语句圆括号内的3个表达式是可选的,都可以省略,但分号一定要保留。如果省略了条件表达式,那么默认为真;(3)可在一个for循环语句中提供用逗号分隔的表达式3和表达式1,但表达式2只能有一个;(4)for语句变量初始化部分声明的变量,其作用域只局限于for语句内部。

设计公共活动场所和宅间绿地,为村民门前纳凉、邻里交流等生活习惯提供空间场所,增强村民的社区归属感。

策略4:精心设计,营造精品工程

建筑造型选用新古典主义风格,建筑整体风格现代时尚,单纯的几何形体与竖向线条构成建筑的主旋律。简洁明快又不失精巧,为所在区域增加新的城市亮点。屋顶采用红、蓝两种色调,住宅以蓝色为主,公共建筑以红色为主,增强安置区的可识别性。

建筑细部设计追求美观与实用。合理设置太阳能利用设备、空调机位等,美化建筑立面;结合村民需求在小区活动场地内设置晾晒设施,方便村民使用。

4 特色与创新

(1)时代性与地域性——新型社区形式、融合传统生活形态

结合村民意见反馈,融合本地村民的生活特点,设置风俗场所,凸显传统生活的地域特色;以新颖的居住模式和新型社区服务功能承载传统生活形态,形成识别度高、吸引力强和文化内涵深厚、个性魅力独特的街区,回归具有人文情怀的街坊空间,重塑亲密和谐的社区生活。

规划强调社区文化、功能布局、住宅类型的多样化,以满足不同村民的生活需求;均衡设置公共资源,通过提供多样化的选择,力争形成相对公平的社区环境。

(3)开放性与合理性——深度的公众参与、促进合理的规划设计

规划充分尊重居民意愿,倡导公众参与,用开放式的设计促进规划方案合理优化。

规划初期,通过村民宣讲和居住意向普查,掌握住宅房型、面积标准、配套设施等基础资料,并对村民投票确定的3~5种户型进行优化作为主导户型;

规划中期,多次向村民宣讲布局方案,积极吸纳村民建议修改完善方案;

规划后期,对规划方案进行广泛公示和意见征询;

工程实施阶段,倡导村民对方案的落实情况进行监督;

村民入住后对其进行回访调查,村民满意度高达90%。

(4)动态性与实施性——动态的设计调整、指导项目的实施落地

整个规划过程中,舍弃一次性的静态规划设计方法,不断地结合村民推选的监督员的意见调整设计方案;充分考虑规划实施的可操作性,项目组派遣驻村规划师,和规划分局管理员共同在规划实施过程中承担项目实施的指导员、矛盾的协调员、成果的监督员等角色。规划全程指导实施,保证精心设计得以有效落地。

5 结语

村民还建安置是一项重大的民生工程,规划设计师要肩负起政府与村民之间的联系纽带,通过一系列的创新与突破,寻求最合理的规划方案,为政府塑造一个展现城市新区风貌的高标准小区,为村民创造一个满足各类生活需求的安置之地。

襄阳市东津新区北安置区修建性详细规划自通过审批以来,有效地指导了东津新区北安置区的建设。目前该安置区已按照规划初步建成,部分地块已实现入住,与规划契合度较好,已成为周边城市新区安置小区的建设典范。

猜你喜欢
户型襄阳新区
雄安新区设立五周年座谈会召开
长城脚下坐望山——C1户型&D3户型
侨城一号A&E户型
襄阳市中小学优秀自制教具展评活动圆满结束
格局已变!最新数据揭示,广州楼市七成多户型超100m2!
神秘的包裹
郭靖夫妇为什么没能守住襄阳
谱写时代新篇——襄阳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雄安新区的期许
关于雄安新区,总书记最关注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