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视频”在品德课堂中有效运用的策略

2018-09-28 05:23傅娜
教学月刊·小学综合 2018年7期
关键词:品德课堂微视频运用策略

傅娜

【摘 要】“微视频”集视与听、观察与体验、表现与再现于一体,能极大地满足学生多种感官的需求,符合儿童的身心特点和发展规律。在品德教学中巧妙运用“微视频”,能有效唤醒学生已有认知与经验,引导他们去观察生活、体验生活、感悟生活,获取真实感受。就其在品德课堂的运用而言,可以从“明晰价值取向、找准取材视角,有机融合运用”等方面来把握并实施相应策略,从而实现灵动而又高效的品德课堂教学。

【关键词】微视频;品德课堂;运用策略

“微视频”借助其独特的光、电、声、像,以生动形象、信息集中、直观性强等优势,能极大满足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的需求,进而丰富学生的道德体验和品德获取。就常态的品德课堂而言,“微视频”往往能够以较小的教学成本,呈现教学中值得学生关注或者重难点的部分,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活力,带来饱满灵动的课堂效益。因此,“微视频”在品德课堂的有效运用,是德育教师需要思考的问题。

一、明晰价值取向,指向教学实效

“微视频”应用于品德课堂教学的目的,意在发挥其直观性、形象性、生动性和生活性的特点,有效唤醒学生已有认知与经验,引导他们去观察生活、体验生活、感悟生活,获取真实感受。教师应明晰“微视频”资源的价值取向,优化资源,提高课堂实效,服务于儿童的道德成长。

(一)让教学环节更简洁

精心制作的“微视频”,可以让课堂教学更简洁明了,避免了烦琐、复杂的资料链接,提高了教学效率。例如,在浙教版《品德与社会》三年级下册《世界真奇妙》一课教学中,教师制作的“微视频”虽然只有几分钟,但包含了不同国家的民俗民情、特色服饰、自然景观等大量信息,生动形象的画面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學习兴趣,而且使学生跳出现有时空,直观感受世界各国丰富又奇妙的文化。“微视频”让教学环节更简洁,确保学生自主学习、当堂内化的自由时空,提高了教学效率。

(二)让学习任务更清晰

“微视频”制作的核心要素是浓缩图文信息。根据这些信息展开的教学,能让学习任务更清晰,指向更明确。在《我国的行政区》一课教学中,教师利用微视频呈现了浙江省的行政区域图,通过动漫人物向学生介绍与浙江省下辖地区相对应的景区。学生在欣赏美丽风光的同时,识记省内各行政区,并由此延伸至对全国行政区的学习。这样的学习方式趣味十足,不仅能激发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的兴趣,促进知识内化,而且有利于学生清晰地了解学习任务,目标明确地开展学习活动。

(三)让课堂增量更明显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智能手机的普及,“微视频”取材方便、信息量大的优势,让课堂增量更明显。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抓拍身边的事例,将真实生活引入课堂,提升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道德认知与道德判断的能力,践行正确的道德行为。同时,针对学生在课外探究活动中遇到的常见问题,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具有指导功能的“微视频”,帮助学生加深对活动的“认知”与“反思”,帮助学生建立清晰的模式,避免因缺乏指导而轻易选择放弃或半途而废的行为发生。

二、找准取材视角,拓展教学内容

品德课上使用“微视频”,并不提倡“拿来主义”。深入解析教材、把握真实学情、关注新闻热点是找准取材视角的关键。

(一)增补留白处,回归儿童生活

浙教版《品德与社会》教材上有许多留白处,可以作为“微视频”的重要切入点,旨在拓展教学内容,引导儿童回归生活。留白处的补充利于对话、交流的深入,使之成为学生作为主体与其他客体进行思想交流、心灵沟通、情感共鸣、共同参与的载体。因而,教师在整体把握教材体系的基础上,可以根据单元主题或关键词,将一些适用微视频的教学内容进行整理、分析、整合,选择合适的微视频片段植入教材的留白处。借助“微视频”将散乱的点变得简约凝练,选择适合时代气息的、具有区域特性的教学内容,以动态的方式呈现以充实教材中的留白处,从而开阔学生的视野,引发深入思考,帮助他们更好地把握道德认知,获取丰富的道德体验。

(二)架起时空桥梁,助推情感升华

由于受时空条件等诸多因素制约,学生的原认知与教学内容间会存在一定的“时空断裂层”,造成道德认知难以内化,进而影响他们的道德品质的形成。这就需要教师准确把握学生的认知空白,设计并制作合适的微视频来引导充盈。例如,浙教版《品德与社会》教材中有关“亲情”主题单元的课文,通常是以经典的感人故事来丰富学生的道德情感。在实际教学中发现,有的故事内容远高于学生原有的学习起点,给学生的情感体验带来一定的困难。这种教材内容和学生生活之间的“时空断裂”需要用有效的载体来链接,“微视频”便是可行的方式之一。学习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直面灾难”时,通过播放汶川地震的微视频,让学生直观感受解放军战士及全国各地的爱心人士万众一心,伸出援手的场景:他们在第一时间赶赴灾区,冒着余震的危险,不眠不休地寻找和解救幸存者……真实的画面为学生搭建了时空断裂的桥梁,让学生相隔千万里也能感受到“地震无情人有情,大灾面前有大爱”的精神力量,就此营造出感人的课堂环境,不断助推“多难兴邦”的情感升华。

(三)关注时事新闻,弥补教材滞后性

《义务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教材提供的只是一个范例,所引用的事例或图文也存在着一定的局限,联系实际,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显得尤为必要。因此,教师将教学内容向社会拓展延伸,将贴近学生现实生活、展现社会最新动态的教学资源制作成微视频,可以提升品德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例如,执教浙教版《品德与社会》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我们爱和平”时,教师截取了爱国主义影片《战狼2》的相应片段制作成“微视频”。片中主人公“犯我中华者,虽远必诛”的决心点燃了每一个学生内心深处的民族自豪感,对比世界上正在遭受战争之殇的民众,学生为自己生活在和平的国度而感到幸福,就此发出呐喊:热爱和平,拒绝战争!热点时事资源有效地弥补了教材的相对滞后性,成为保持课堂教学蓬勃生机的源头活水。

三、有机融合运用,突破教学“瓶颈”

在品德教学中,微视频的使用时机是需要认真思考、反复斟酌的。有机融合,适时运用,往往能突破教学“瓶颈”,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融入“导课”,激发求知欲

由于“微视频”具有形象直观、集音效、动感画面于一体的优势,因此,在“导课”环节中运用“微视频”能迅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将学生引向预设的教学内容。以浙教版《品德与社会》三年级上册《生活中的你我他》一课的导入环节为例,教师通过自编的童话故事微视频——《一双鞋的旅程》,简短地介绍了一双鞋从设计、生产、包装、运输直至到消费者手中的过程。“微视频”有趣的故事、精彩的画面、神奇的音效立刻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并将有关职业的信息渗透其间,使学生对本课研究的主题“各种各样的职业”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开启了探索“职业”的研究之旅。

(二)架构情境,提升道德认知

借助“微视频”创设道德情境,能让学生在已有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巧妙地融入新的信息,在看似熟悉的情境中,获得新的体验,拥有新的发现。

如教学浙教版《品德与社会》四年级上册《失败怕什么》一课时,教师设计了观看“人生AB剧”的环节,分三段播放微视频。首先,针对视频中“主人公身体瘦弱,是坚持练习跳水,还是改学绘画”的事例,组织学生讨论。学生根据自己的选择分别坐到A(坚持)、B(放弃)两个区块并阐述理由。接着,播放主人公坚持练习跳水遇到的各种挫折的视频,再次引发学生的思考并选择。最后,微视频揭示了故事的主人公就是悉尼奥运会10米高臺双人跳水冠军桑雪,学生对比自己的选择,思考桑雪成功的秘诀。教师三次播放微视频并组织学生三次选择和思考,使学生深刻体会到只有凭借毅力和勇气坚持下去,才能征服人生中的各种挫折,迎接成功。“微视频”架构的情境,不仅有效地解决了本课的重难点,也让每位学生形成了正确的道德认知和积极的道德信念。

(三)实践延伸,助推行为养成

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学生生活为基础、以学生良好品德形成为核心、促进学生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因此,将课堂上习得的道德情感、道德认知和道德判断能力,向课外拓展延伸,转化为具体的实践行为,促使课内学习和课外运用相结合,在实践中逐步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

例如,教学六年级上册《只有一个地球》这一课时,教师课后请学生拍摄自己家庭中用水状况的微视频。学生拍的微视频既有节约用水的好行为、好习惯,也有浪费水、不爱护水资源的现象。由此请学生用一个月的时间进行自我对照检查,改善家庭用水习惯,提倡节约用水、一水多用,通过水表统计出家庭节水量,逐渐养成良好的用水习惯。

实践证明,“微视频”是一种很好的教学载体。从“明晰价值取向、找准取材视角,有机融合运用”等方面来设计并运用“微视频”,能有效唤醒学生已有认知与经验,引导他们去观察生活、体验生活、感悟生活,获取真实感受,从而实现灵动而又高效的品德课堂教学。

参考文献:

[1] 范福兰,张屹,白清玉,林利.基于交互式微视频教学资源教学模式的应用效果分析[J].现代教育技术,2012(6).

[2] 胡铁生.微课:区域教育信息资源发展的新趋势[J].电化教育研究,2011(11).

[3] 张瑜.浅谈如何有效应用视频“增色”课堂[J].中小学电教(下半月),2014(8).

(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浦阳镇中心小学 311200)

猜你喜欢
品德课堂微视频运用策略
“合理情绪疗法”在引导学生交往行为中的运用
品德课堂“动态生成”资源的运用策略
运用法治思维做好秘书工作
游戏教学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运用
《算法设计与分析》课程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探究 
专题实践活动中的微视频教学
让有效活动激活品德课堂
适时有度用之有道
略谈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微视频的应用
浅谈在中学历史课程教学中慕课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