录取通知书,学子心中永不消逝的书信记忆

2018-09-28 05:23
高中时代 2018年7期
关键词:通知书志愿大学

盛夏未央,许多还没踏进大学校门的准大学新生们,早早就在朋友圈里晒起了刚刚收到的录取通知书。仔细想想就会觉得不可思议:在这个扁平化的时代里,文字和照片都被压缩成了二维码,朋友圈的点赞取代了线下聚会,逢年过节的寒暄问候也简化成了微信红包,眼看书信就要步电报的后尘,封印在沉寂的历史博物馆里,但有趣的是,每年夏天还是会有一封又一封的纸质书信,从各个大学的校园里,从不缺席地按时邮寄到准大学生们的手中。

录取通知书——这种不肯消逝的古老传统,无法被电子邮件或短信息所替代,也无意打破次元墙进入虚拟空间。它以一种拒绝跟信息时代讲和的姿态和不可取代的地位,数十年来持续为千家万户带去或喜或悲的消息,也成为学子心中永不消逝的记忆。

一书鸿信,与子神交

寄送录取通知书这件事,在中国自古有之。古时录取通知书被称为“捷报”,与古老的科举制度同龄。《儒林外史》中有名的故事范进中举,说的就是范进收到捷报时的事。当然,从古至今,录取通知书不是没有变过。比如说最近的变化,是寄送方式由平邮变成了快递,更加高效和快捷;通知书的内容也不再单一,多家大学在录取通知书之外,开始在信封里装入了情怀。

近两年的录取通知书里,最“豪华”的莫过于北京大学的“开学大礼包”。除了通知书,邮包里还有一本《初入燕园》指南、一张《预习北大》光盘和一款叫做《英雄》的3D电脑游戏。这款游戏以北大的实地场景为背景,并将新生报到、开学典礼、社团招新等新生经历作为游戏的主线剧情,让新生在入学前,就能真正地“玩”转大学。

北大的邻居清华大学,文艺起来一点儿也不输北大。从2015年开始,清华大学的“文青校长”邱勇就开始亲手为新生挑选名著作为迎新礼物,有路遥的《平凡的世界》,有梭罗的《瓦尔登湖》。校长还在录取通知书里写下隽语:“希望你们感受到宁静的巨大力量,寻找到自己心中的瓦尔登湖。”

还有以“水墨江南”为主题设计录取通知书的江南大学,一纸三折的录取通知书,仿佛古代的戏折子,装饰以云纹、水纹、莲花、墨梅等古典意象,淡雅别致的江南气息扑面而来;还有自10年前开始,每年都请来老教授用毛笔书写录取通知书的陕西师范大学,其“厚德、积学、励志、敦行”的校训,以力透纸背的劲道,字字印入学生的心扉……

从这些形式各异的录取通知书里,可以读出各所大学不同的“人格”:北大是“微微一笑很倾城”的游戏大神,清华像低调内敛的文艺青年,江南大学撑一把油纸伞从小巷缓缓走过,陕西师范大学安居一隅默默习字,浑然不觉窗外又是一载春秋……这些大学的性格或含蓄或张扬,不是简单的分数线可以描绘,也无法等同于“文科”“理科”这些浅薄的标签,却都以窥斑见豹的形式,被一张录取通知书淋漓书写。可以说,早在进入校园之前,新生们就以阅读来自母校的第一封信的方式,与母校相识了。一书鸿信,与子神交,这样的体验当真颇有古风。

然而时代毕竟是在进步着的。不同于早些年单调的文书通知,大学这些年在录取通知书上花的心思越来越多,新生们也越来越愿意在网上晒出母校的“花式录取通知书”。这让许多网友惊觉:录取通知书变了,大学也变了!但其实,变的只是外表,不变的是内里红通通的喜庆颜色和散着墨香的方块字,年年岁岁,一如昨夕。学生们对于录取通知书的翘首以盼,也如大学对于寄送录取通知书的坚守,多年来不曾变化。甚至在可以上网查询录取情况的今天,很多学生还是觉得,即便早早查到了“录取”,却还是只有在收到那个印着大学名号和校徽的大号信封时,才真正觉得心安。

为什么一封录取通知书就能够这么轻易地挑动国人的心弦?不用說,这是因为录取通知书作为国考的结果,代表了准大学生们过往人生的总结和今后各自的起点,自然备受关注。

在见到录取通知书的那一刻,难以名状的复杂情绪扑面而来。除了对未来的幻想,高考前艰辛学习的画面仍然历历在目,封面上仿佛也读得出“心酸”二字。这或许也是大多数高考生最普遍的感受。在高考这座独木桥上,为了得到这张珍贵的录取通知书,绝大多数人都经历了夏暑冬寒的辛苦,经历了上干张试卷的洗礼,经历了一轮又一轮模考的打击。这过程,有挣扎,有迷惘,有惊喜,还有柳暗花明。接过录取通知书的手总是感觉很沉,是因为这录取通知书承载了太多有关高考、有关青春的复杂记忆。

绝大多数人对于录取通知书的到来都是欢欣鼓舞的,但对于贫困家庭而言,录取通知书是一种“甜蜜的负担”。对于普通家庭而言不过数干元的学费,对于贫困生来说却是一笔巨款,为此,他们往往要在入学前凭自己的力量赚取学费,提前领略到了社会的艰辛。不是所有人生来就拥有无忧无虑的生活,只有知道这一点,在进入大学之后,面对那些因家境困难而捉襟见肘的同学时,才能多一些理解和尊重,少一些歧视和嘲弄。

无论理想的录取通知书收到与否,惊喜或者失落,都不是新生一个人的小事,而是牵动全家的大事。有的父母为了孩子能够金榜题名,与孩子一道“备考”,背后的努力甚至不输给考场上挥汗如雨的孩子。掏空心思准备“爱心早餐”、为孩子报名各种“特训班”“包过班”,甚至花天价租“高考房”陪考……这些都将成为永远珍藏在心底的珍贵记忆。

对努力最好的回答

我对大学录取通知书的第一印象,是震撼,并且早在进大学之前就有这个印象了。依稀记得还是我十二三岁的时候,有一次暑假去乡下的姑姑家玩,在老式又略显陈旧的房间里,一个暗红色的床榻和暗黄色的电视柜旁,一张老旧桌子摆着一堆看起来不属于这个世界的神秘纸袋。走进了才发现,这一个个写了学校名字的密封纸袋,原来就是堂哥的大学录取通知书。当时我一下子就震住了。那些勾折有力的大字一直深深地印在我心里,我第一次知道原来上大学是一件这么有仪式感的事情。

自小我就是一个农村留守儿童,虽然是家中的“宝贝”,没有干过啥农活,但诸如“鲤鱼跃龙门”这种传统的农村观念还是深深地影响了我。大人嘴里那种“考大学出人头地”的思想传来传去,也就使我心向往之。让我对大学有了憧憬,大学通知书在我心中增添了一种神圣感,我也开始暗暗期待属于自己的录取通知书到来的那一天。

高中三年是我前所未有地用功的三年,我比别人更加高要求地管理着自己的学习,常常在别人放松玩耍的下课时间做上课老师布置的作业,在第三节晚自习过后的20多分钟内自行留下来学习。可以说别人学习时我在学习,别人休息时我也在学习。我的勤奋刻苦跟堂哥有很大的关系,因为同样勤奋的堂哥收获了理想的录取通知书,这让我知道,只要付出就会有收获,只要努力终有一天我会实现我的大学梦。

终于,三年前高考结束的那个夏天,我接到了学校的电话,通知我去领取苏州科技大学的录取通知书。在接到电话的那个瞬间,高中三年来被期待和焦灼所煎熬的心情陡然变得开朗起来。当真正把录取通知书拿到手的时候,我看到信封里的银行卡、饭卡、就学手册、通知书,心中更是涌起了一种对新事物的新鲜感和对未来的激动和兴奋。我知道这就是对过去三年努力的回答,这就是我的未来。

(李欣怡)

报中传 全家闹翻

6月29日,本科一批报志愿最后一天,纠结了好多遍,我最终还是把中国传媒大学放在第一志愿。点击确认那一刻,心里默念:要对自己的选择负责。

从小我就是这样,对于自己想要走的路非常固执,对于想要上的学校也有着很深的执念。从高二开始我就确定自己以后想学传媒想考中国传媒大学。高二打算艺考被阻止,高三自招受挫断了念想,高考前不久更是完全没了希望,觉得自己肯定是考不上了。但是高考出分后分數比预期高了挺多,好像又可以搏一搏了。虽然,以我的分数可以冲外省更好的985名校,但是,曾经的梦想摆在自己面前,我实在没办法说服自己不去尝试。

关于报考中传,爷爷、爸爸都反对,更甚,加上我妈我奶奶,七大姑八大姨,集体反对,理由是:离家里远,照顾不到。他们觉得既然我可以稳上中山大学就不要去那么远冒险。这次,我是孤军奋战但义无反顾。按照往年中传分数线,与在中传念书的师哥师姐们的经验,我考上中传应该没有问题,但是想要上我心心念念的传播学,有点够呛。查录取结果前两天,为了求心安,我一直在微博上转锦鲤,求保佑,那两天我紧张得大气儿都出不了几口。

结果我不仅考上了中传,而且上了我想都不敢想的传播学。本来还以为自己会被调剂到汉语言文学,吓死了!那一刻我开心得尖叫大笑,直到楼下都打电话上来问怎么回事,真的激动到不行。不过有点伤心的是,我跟高中最好的同学约好一起考中传,结果她差三分没上,特别遗憾。

(邱海恩)

今儿个真高兴!

对于那些“三年高考、五年模拟”的人来说,录取通知书的到来是“皇天不负有心人”的告慰:对一不小心开挂成黑马的人来说,则是“无心插柳柳成荫”的惊喜。不管哪种,理想大学的录取通知书总是来得让人如沐春风。

高考志愿填报结束后的第四天,我就和小伙伴们迫不及待地登上了前往湖南张家界的飞机。当我在天门山感慨大好河山时,我妈打来电话,她说预录取我被心仪的东南大学录取了,叫我赶紧回来,我说不着急。当我在猛洞河漂流被溅得一身水花时,我妈又打来电话,说已经确认我被东南大学录取了,让我赶紧回家,我告诉她我还没玩儿够呢,别着急。当我在凤凰古城的水边散步时,我妈第三次打来电话,说她已经给我买好回家的机票了,第二天务必要回家。哎,真不知道母上大人为什么这么着急地让我回家,不过母命不敢违,我只好匆匆收拾行囊,第二天一早独自踏上了回家的路。

回到家的次日一早,快递员按响了我家的门铃,妈妈让我赶紧下楼去取录取通知书。不知怎么的,那一刻我的心里居然“咚咚咚”跳个不停,见到东南大学录取通知书红色封面的那一刻,一种复杂的情绪朝我汹涌而来。那种情绪里,交织着梦想实现的喜悦,对未来生活的憧憬,还有对曾经那段艰辛的学习生活的感恩,还有一些对青春花季的小小怀念。

那晚,母亲告诉了我她自己的故事。三十年前她考上大学时,她是那个小山村里的第一个大学生,因为家庭经济条件不好,高考一结束她就和几个同乡去县城打工以贴补家用。有一天中午,外婆走了近十里山路去县城找她,让她回家亲自去村委会领取录取通知书。她告诉我:“虽然这么多年过去了,但那一刻的心情至今还很清晰,所以我也想让你亲手接过通知书,这样的体验,人生只有一次。”

(张 奕)

选了个“失业”专业

说实话,收到录取通知书的时候,我内心是有些惶恐的,因为我违背了家人的意愿,偷偷报了没人看好和认可的历史学专业,而他们都认为这是毕业即失业的专业,但我却偏偏喜欢历史。大家都觉得要死记硬背知识点,我却能轻松记住每一个人物事件。我不仅喜欢看历史书,还喜欢研究每段历史背后的故事,我觉得历史能让一个人变得冷静与聪慧,不盲从不浮躁。

高考成绩出来后,家人一起帮我填志愿,筛选“靠谱”专业。“女孩子嘛,学师范当老师,或者进医院当医生都挺好的,选择会计等热门专业也不错。”“是呀,要为就业着想。”我听着他们帮我规划人生,默默躲在一角不吱声。等到正式填报专业的时候,我悄悄在最后一栏最后一项报了历史学专业,当时并没想着能被录取,只是单纯满足一下自己的愿望。

谁知最后我竟然真的被历史学专业录取了。得知消息后,我姑姑大吃一惊:“你就等着找不到工作吧!”从这个时候起,我便感觉像被上了诅咒,要迈上一条黑暗的道路。于是,进了大学后,我就告诉自己要努力夯实专业知识。没事我就喜欢泡图书馆看各种历史书籍,和专业老师沟通交流,有机会就去博物馆欣赏各种文物。我一个人单枪匹马地战斗着,希望让家人看到这个专业的精彩和自己选择的正确。

大四毕业前,我找到了历史文化旅游方面的工作,上班前一天我打电话告诉了姑姑,她很为我高兴,并让我好好干。听到电话里的祝福,再回想四年前受到的“诅咒”,我突然明白了,工作机会都是自己创造的,只要努力结果都不会差。历史培养了我整个人的气质和对生活的态度,让我对这个世界充满了好奇与探索。如今看到很多人都不喜欢甚至抱怨自己的工作,我庆幸自己能在所爱的专业和工作中找到快乐。

(王春元)

我的志愿很任性

我拿到录取通知书的过程真的是挺惊险的,因为我的志愿填得很任性——不服从调剂!

我高考考了630分,对分数还是有一定信心的。所以当老师在长篇大论的讲怎么填志愿的时候,我没好好听……

我填的志愿是浙江大学、同济大学和厦门大学。浙江大学填了3个专业,但是差2分没能上。同济大学就填了1个专业,德语系,而且填的是不服从调剂。同济大学的德语系今年在我们省就招一个人,这意味着如果只要有1个人比我分高,我就会掉档。其实我也知道,考大学填志愿不能随便,但是同济大学的德语系非常好,我一心一意就想进德语系,所以很任性地没有填其他专业。

那时候我以为,就算同济大学也不能上,我还能被第3志愿的厦门大学录取。但事实并不是这样。大学录取是要打时间差的,就算填了3个志愿,一旦录取工作开始,很快别人就选完了,好学校也招满了,后面填的志愿也完全没有用了。如果我没有被同济大学录取,等同济大学后面的大学开始调档的时候,就只有比较差的学校还在招。也就是说,如果同济大学去不了,厦门大学也基本没戏。

我是在等录取状态的时候才知道自己所理解的大学录取方式和实际是不一样的,真是吓死宝宝了,担惊受怕了好几天,刚刚知道这件事的那天晚上都没有睡好……

因为这个专业是我自己硬是要填的,所以也没有让爸媽帮忙。他们虽然知道我填的专业,但不知道这样填有多冒险。我当时很紧张,但我觉得这是我自己做的事,就要对自己负责。我就自己问了录取状态出来得比较早的同学,先了解了一下录取流程;又给学校招生办打了电话,几经辗转,得知自己在同济大学德语系专业里是第1名,确认录取是没有问题的,才把结果告诉爸妈。

后来录取通知书很快就来了,到学校去拿的那天,虽然天气很热,但一下车我就开始狂奔。拿到通知书的瞬间就觉得,天啊,心里的石头终于落地了,总算去了自己想去的大学了,接下来要考虑的就只有好好读书了。

估计是拿着通知书走出校门的样子实在是太骄傲了,保安叔叔都跟我说恭喜,让我进了大学以后好好学习。假期里我给自己安排了很多事情,先去旅行了一圈,然后学了吉他,又报了游泳班和德语学习班。新学期就要开始了,我希望以最好的一面,去迎接我的新同学和新人生。

(Lemon Jane)

雨过天晴

不知道别人有没有过极度焦虑之后突然雨过天晴的经历,但那种感觉我到目前为止只体验过一次,那就是我等待大学录取结果的时候。记得那时候为了考试,只身一人从大阪坐新干线去东京,一下车就紧张得想吐,到了学校门口更是胃痛。如果不是新干线的车票真的很贵,浪费了太不划算,我几乎就想转身打道回府了。

在日本考大学也是一件很漫长很煎熬的过程,有笔试,还有面试,两次笔试和最终出结果之间都各自隔了几个星期。在等待最终录取结果的那段日子里,我深刻地体会到了什么叫做坐立不安。和在国内考试不一样,在国外考大学常常有一种“没有退路”的危机感,如果这次没考上,“复读”的代价巨大,不仅仅是时间,还有高于国内数倍的金钱。害怕失败,害怕落选,这种情绪一直紧紧地揪住我的心,让我连日常的日语课都没法好好上。出录取结果的那一天,我把手机藏在抽屉底下,偷偷地刷新学校的官网。在刷到结果的同时,被老师发现我在玩手机,可是我高兴地大喊出来:“我考上一桥啦!”这时,就连老师也顾不上生气,开始祝贺我。

显示录取结果的页面上,没有考生的名字,只有考号。我一遍又一遍地核对考号,生怕自己看错了,把别人的考号看成自己的,生怕自己其实没有考上,却误以为考上,那该有多么失望。这种紧张不安甚至疑虑的心情一直持续到我收到录取通知书为止。那是一个很大的信封,里面装了一桥大学的简介资料,和校长的致信,当然,还有合格通知书。我把通知书一遍又一遍地看来看去,看了很久才终于安下心来。没错,我考上了,我将是一名真正意义上的留学生了。

第二年4月,当踏上一桥大学铺满樱花的大学路时,我仍然会回想起录取通知书里校长的话:“收到录取通知书并不是结束,而是开始。接下来的学习时间会非常紧张,不如从现在就开始准备自己未来的研究方向吧。”这种紧迫感一直激励着我,让我更加珍惜留学的时光。

(Koran)

好事多磨

我虽是个农村孩子,可是雄心一直未减。从懂事开始,我就以考上清华北大为梦想,但是最后高考实力还是差一点,拿到分数条的时候,我明白,清华北大应该是我的人生盲区了,就连复旦上交可能也危险。

于是我想都没想,马上找到班主任,准备办理复读相关事项,想复读再冲一年,一切都很快地办妥了。可是到了填志愿的那天,看着同学们都在如火如荼地填志愿,我的心又开始动摇了。班主任像是看懂了我的心思:“你填不填?”我说:“不填了吧。”结果在送到教务处的最后一刹那,我还是理性战胜了感性,抱着“万一考上了呢,填一下吧”的想法,只填了复旦,也按规矩填了五个专业交上去了。

直到7月的一天,镇上的邮递员匆匆赶来,说录取通知书到了,我打开来一看,是复旦大学的,而且是第一志愿专业。居然真考上了!我的第一反应不是喜悦也不是惊讶,而是:我的清华北大梦要碎了么?那天,我一个晚上没睡着,不是兴奋,是纠结,我是去呢还是再复读呢?反复比较甚至作了无数的表格对比。

第二天一想,不对,万一是骗子呢?不是让我瞎折腾一场吗?于是我在复旦大学的官网查到了复旦大学的电话,组织了半天语言,然后心情忐忑地打过去了,结果无人接听,连续打了一天,都是无人接听。第二天继续打,还是无人接听。这下我“石化”了——复旦大学官网给出的电话号码是无人接听的,难道真是骗子发的?

于是我们一家人整天坐在桌子上研究录取通知书,左看右看都没有问题,弟弟妹妹像看稀有动物一样,抖抖这抖抖那,像希望能抖出个玩具来。老爸拿出了放大镜,在上面来回研究,老妈拿出了鉴别人民币那套方法,左右里外对纹路对光线,看看有没有破绽。忙了几天,也看不出个所以然,倒是把我快折磨疯了。

青春短暂,我实在不想纠结了,于是给复读班的班主任打招呼“明天就过去报道”。正在这时班主任给我打了个电话,说我确实已经考上复旦了!我的小心脏像过山车一样,一会儿悬着,一会儿落下,直到这一刻,才算落地,应该不是假的了。于是又给复读班班主任打了个电话,说我要读大学去了!

(贾 宁)

没有惊喜但有成长

收到录取通知书,也就意味着未来四年将要生活的城市,接触的人群,听到的方言和经历的气候。然而这对于七月末收到本省一所大学录取通知书的我来说,并没有什么意义。虽然报志愿时,我十分坚决地想要逃离家乡,到更广阔的地方去,然而因为二本的局限,更因为家庭的束缚,当我的同学们在全国,甚至全世界四处游玩的时候,我所看到的,只是妈妈失业,以及没有惊喜的未来生活。

既然录取大局已定,我就开始四处寻找可以做的工作,希望能凭自己的力量减轻家庭的负担,然而并不顺利。需要凭借智慧的工作如家教、辅导班老师,因为高考分数拿不出手而放弃,最后好不容易才谋得在家门口超市搬啤酒的工作。一天150元工资,相比起需要承担的重量,这并不轻松。幸运的是,大概因为我是其中唯一的女生,又刚刚成年,周围的“工友”们很照顾我,一天12个小时的工作,也并没有那么长。虽然才工作十几天,但我收获了太多之前没有感受过的真理。我不认同穷人的孩子早当家这句话,不管家庭背景如何,在相应的年龄承担一定的家庭责任是很有必要的。同时我也真真切切地体会到了知识的重要,我尊重每一位劳动者,但更也希望自己能对得起未来所学,凭借真才实学有所获益。

(包 敏)

我和爸爸的“战争”

得知录取通知书最近要到,我爸一天能跑八遍小区传达室,把门口大爷烦的,一看到我爸,离着老远就喊:“还没到还没到!”我知道我爸是高兴,养了这么多年的闺女,终于等到了她“金榜题名”,是家里的大好事,更是他的大好事。

往前倒半个月,我爸可不这样,为了给我选专业,他天天急得四处找人给我做参谋,但知道我要学新闻,他吃不香睡不好。有一次我接到一个小时候邻居叔叔的电话,一听叔叔就是喝大了,带着醉汉的执着和唠叨,在电话里规劝了我一万遍别学新闻。这事蹊跷得太明显了,除了我爸,还有谁能干得出来。

有什么样的轴爸爸,自然有什么样的轴闺女。最后我几乎是排除万难,“大义灭亲”地选择了新闻专业。弄得爸爸时常在我耳边嘀咕:“随便你吧,你以后后悔可怨不着我。”其实我心里知道,我们家没人做过这行,他怕以后罩不着我。而当时我翅膀刚刚能硬,哪里还想要被“罩着”,巴不得快点飞起来,远飞翱翔。大学开学之前,趁着爸爸午睡,我偷偷地在他手机备忘录里写下这么一段话。“老爸,我知道我想要什么,我也会为我的选择负责。你一直都是我的骄傲,这一次,希望我能成為你的骄傲。”

大学四年,因为热爱,我专业课学得不错,还拿了些小奖,也获得了些肯定。这让爸爸对我有些刮目相看,但还是对我的未来有些担心。现在,毕业一年的我在家乡的某大型传媒集团做了一名基层记者,我的每篇稿件每条新闻他都看在眼里,我一点一滴的进步他也都放在心里。有时在电视里看见我,爸爸会很自豪地跟别人说:“这是我闺女。”

五年的时间,我兑现了我的诺言,也感受到爸爸那颗爱我的心。对我和爸爸来说,这些都是不可复制的幸福时光。

(晏婷莉)

全家的实地考察

刚刚经历完大学生活的第一年,回想起收到录取通知书后的时光,我仍觉得那是至今最纠结的一个暑假。我从小生活在广东,却阴差阳错被录取到了北京,偏偏我又是个极端恋家的人。那段时间我很忐忑,也很懊恼。害怕有太多的不习惯,也害怕浓浓的恋家情绪会一直缠绕着我。幸运的是,当我的父母看出我的不安时,提出提前去学校看一看,好让我放心。于是我们开启了“实地考察”模式。

八月初的北京还很热,我们走在校园里偶然跟几个留校复习的学姐交谈了起来,一方面我初次感受到了大学校园的亲切,另一方面也得知了一个“噩耗”:学校没有空调。这对于怕热的我而言简直比没考上大学还痛苦。然而爸爸什么也没说,那个下午带着我和妈妈绕遍了学校周边,寻找了好几处能让我舒适度过夏天又安全的酒店。还特地拜访了在当地的亲戚,拜托他们帮忙照顾我。这样我才逐渐定下心来,彻底放下了包袱。虽然以上种种在现在的我看来,显得太过娇气和矫情,却也真正感受到了“儿行千里母担忧”的真谛。只要子女有苦恼,无论看起来多么无理或困难,冲在前面的一定是我们的父母。

(Echo)

这专业是我报的吗?

人生的四大喜剧之一,是“金榜题名时”,四大悲剧之一,是“金榜题名时——没我”。没考上理想大学,所以就算收到了录取通知书,心里总还是委屈、悔恨、不甘。不管是接受现实勇赴前路,还是卧薪尝胆卷土重来,这份通知书的重量,总不会太轻。

“丛余强……丛余强!你的快递。”楼下EMS小哥喊了半天,我心底也犯着嘀咕:这名字也真是够了。什么名字不取,叫什么余强,还跟我的名字有点像。突然手机一响,果然是楼下传来的声音。对方直喊我“丛余强”,因为名字是手写的,教务处的人大概写得有点分家,让快递小哥误会了。

配合着颤抖的手、激动的心,我展开了日盼夜盼的录取通知书。可是看到录取通知书扉页时,我愣住了:理论与应用力学是个什么鬼?我第一志愿不是物理学吗?后来我把家里翻了个底朝天把填志愿的底稿找出来了,发现我的第五志愿就是理论与应用力学,想来是当时实在是找不到别的专业就随便填了一个凑数,结果连自己都不记得了。

人生就是这么“奇遇”,你越想得到的得不到,你不想得到的却在冥冥之中与你相遇。我做梦也想不到凑数的一个专业竟然就搭载我了。接下来,就是与父母的磋商。摆在眼前无非就两条路,要么就范,要么放弃。想着高三一幕幕非人的生活——起得比鸡早、睡得比鬼晚、干得比牛多,我果断斩断了后路——绝不复读。那么问题来了,看似眼下只能“认怂”了。

我不是个认命的人。我认为“认怂”是必须的路,但绝不是最后的路。我完全还可以在这一条路上选择其他的路。于是,在我拿到通知书的第二天,我不是兴奋地去选择完全解放,也不是按通知书一条条去准备大学的必须品,而是开始规划我的大学之路。说起来,不怕人笑话,也许你不信,我第二天就又开始拿起英语了。

爸爸说得对:“人生放下很难,但是放下之后再拿得起就难上加难。”与其如此,不如从来不放下,一直拿着吧。我查阅了相关资料,也问了表哥表姐,知道大学里不管什么专业,必过的就是四六级英语、计算机二级等等,所以,我给自己立了一个目标——趁着高三这股热劲,一鼓作气在大一就把英语四六级的考试拿下。其余时间开始把自己的专业甚至是其他感兴趣的专业学习提前准备,这样才能有选择转专业的权利。

于是,接下来的一半暑假时间里,早上又能看到一个琅琅读书的少年倚在窗边攻读英语。我不知道,我接下的路会是什么样,我只知道只有尽力做了,才会创造奇迹,才会有美好的明天。

(徐 强)

猜你喜欢
通知书志愿大学
The Price of Beauty
入学通知书
一张录取通知书
至善
四川省高考志愿填报流程简图
通知书
中国最美的十所大学
门槛最高的大学(前10名)
偶的大学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