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软件前测下的课时整合

2018-09-28 05:26汤燕波
小学教学参考(数学) 2018年9期

汤燕波

[摘 要]在低学段的数学课堂上,一般都是按照单元划分教学内容的,但有的知识分散穿插在多个单元中,如果按照单元推进教学,那么这些系统的知识势必会被割裂。为了确保知识的完整性、教学的针对性,以苏教版教材二年级上册“2~5 的乘法口诀”的单元教学为例,展现如何通过网络前测,找准学生的知识起点,从而在教学中有效整合多个分散的知识点。

[关键词]软件前测;课时整合;乘法口决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8)26-0048-01

一线教师习惯按照课本和教参,逐步展开教学,低年级的数学课堂,则更是严格按照单元部署来完成教学,导致许多系统知识被碎片化。就此,笔者以苏教版教材二年级上册“2~5 的乘法口诀”的单元教学为突破口,从课堂检测、网络前测、调整重组、实践与反思等方面进行探究,探索整合相关教学资源、压缩课时成本、提高课堂效率的策略。

一、常规教学,耗时费力

本单元分为6个课时,其中“2、3、4、5 的乘法口诀”占4个课时。对照教学流程,四节课的结构特征基本趋同,都是按照“连加导入→简记为乘法算式→根据规律背诵口诀”的流程展开。从课堂教学效果看,教学目标基本实现,学生接受情况良好,随堂练笔大部分都正确。然而,细细回味师生的课堂反应,就会发现一些反常的现象:教师兴致勃勃,学生却没精打采,没有全情融入课堂;课堂上冷场的时间过长;整个课堂显得浅薄,没有深度。于是笔者思考:这样形式高度相似的单元课程教学能否有效集约化?

二、软件前测,重置起点

做好前測是进行整合的前提。那么,前测如何做到简便适用,为整合单元课程提供数据支撑呢?手机APP为笔者提供了有效的技术支持。

(一)前测安排

笔者对软件中的所有习题进行研习,遴选出20道前测题,对学生进行前测。

(二)学生情况

从前测数据看,约90%的学生可以多角度理解乘法算式,也能根据实际情况列式求解;约80%的学生能理解口诀的含义,知道乘法口诀是乘法算式的简述形式;约80%的学生能正确计算。前测结果显示,能计算出正确结果的学生约一半采用口诀,一半则需要转化成连加。只有约40%的学生对口诀有正确成熟的认识。大部分学生没能联系地看待每句口诀,无法巧妙地进行识记,没有形成体系。

可见,学生对口诀并不生疏,知识经验很丰富,认知起点很高。因此,完全可以在高起点上建立整合化教学,让学生坐得下来、听得进去、想得通透。

三、精简重组,创新实践

基于学生起点的精准定位,笔者尝试将4个课时合并到1个课时,并进行课堂教学实践。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你能从一双手中获得哪些数据?如何列式?说说你的答案。(5+5或5×2)

(二)多维探究,理解口诀

1.对接经验,引出5的乘法口诀

师:请根据算式与结果编口诀,谈谈你编这句口诀的由来。(介绍乘法口诀的来源)

2.自主思考,明晰口诀意义

师:含有数字5的乘法口诀你还知道哪几句?请写出你最熟悉的一句,并解释它的含义,列出相关算式。

3.合作交流,构建完整认知

点名让学生上台公示作业,并汇报交流,集体汇编数字5的全部口诀。

4.寻找规律,记忆乘法口诀

如何巧记这些口诀?

(三)方法迁移,沟通记忆

1.类比迁移,编制乘法口诀

师:你还知道哪些数字的口诀?按照同样的方法,试编数字2、3、4的所有口诀。

2.比对异同,记忆乘法口诀

找找这些口诀的特征,探索如何巧记它们。

(四)巩固应用,总结延伸

师(出示5×9 的点阵图,让学生观察交流):你能想到几句口诀算式?说说你是怎么想到的?

在本课教学中,教师营造了一个相对宽松的学习环境,以“5 的乘法口诀”为突破口,激活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尊重学生的现实起点,放手让学生独立思考、自由发挥,并用多种形式解释,革新了学法,同时引导学生对知识的学习从单一走向多元。整节课学生全情投入,思维活跃,精神集中,效果显著。整合后的课堂节奏紧凑,情节饱满,学生的探究欲望被彻底激发出来,学生的思维更加成熟,学生的学力和素养都得到了提升。

(责编 罗 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