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动模式下初低年级日语泛读课教学模式的应用探究

2018-09-28 10:37徐媛
东方教育 2018年24期
关键词:互动学习分享

徐媛

摘要:阅读是获取知识、信息的主要途径。低年级日语泛读课面临讲解单词、语法和有效课堂时间内大量阅读的矛盾。传统的教师“授”,学生被动“受”的模式难以体现泛读课大量阅读的特点,并且在提高学生阅读兴趣培养学生阅读习惯方面也难见其长处。而互动模式则是以学习者为中心,通过激发学习者主观能动性达到生生之间分享、互动,从而建立学习者阅读习惯,在分享中增加阅读量提高初日阶段日语泛读课教学效果。

关键词:泛读;互动学习;分享;大量阅读

1.前言

外语学习中听、说、读、写技能分别承担着知识“输入”和“输出”的功能。特别是阅读理解在外语学习中起着重要作用。对于初级阶段的日语学习者来说,阅读是获取新单词,新句型,新语法的主要手段。对于中高级阶段的日语学习者来说,阅读是了解日本文化、日本文学、日本社会的主要途径。由此,提高阅读课教学效果在衔接基础日语教学与高年级日语教学中起着重要作用。泛读课在高校日语课程设计中主要担任“阅读”技能的培养。如何利用有限的课堂资源,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建立良好的阅读习惯,优化学习效果还值得进一步探讨。

2.传统泛读课教学模式与问题所在

泛讀在日语中表达为“多読”,由此可见泛读课的最大特点是大量阅读。然而客观的教学条件和课程设计,无法做到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达到大量阅读的目标。这是泛读课难上的一个因素。其次,泛读课对学生的词汇量、语法、句型、理解力提出了综合性的要求,任何一项环节如果薄弱都可能影响阅读速度和文章理解力。由此,普遍的日语泛读课教学模式主要采用“自下而上模式”进行教学。所谓“自下而上模式”指,强调在阅读过程中对所读文献逐一读解,从字到单词,从单词到句子,从句子到小句,最后从小句到段落来读解,最后理解文章整体。虽然这样的泛读课教学模式,在新单词、语法、句型方面排除了学生可能存在的障碍,提高了阅读理解力,然而它并不符合“泛读”课大量阅读的特点。由此,如何利用有限的课堂时间,做到大量阅读,以往的“自下而上模式”无法满足,需要通过其他模式进行尝试。本文主要以互动教学模式为中心进行探讨。

3.互动模式下的低年级日语泛读课教学

互动教学模式是由“合作学习”的理念发展而来的。所谓“互动教学模式”就是把教学过程看作是一个教与学统一的相互影响,交互活动的过程,通过调节师生关系及其相互作用,形成和谐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从而提高教学效果的一种教学模式。互动教学模式的主要特点是,强化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积极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参与课堂教学活动中。打破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学生只是课堂被动参与者的教学模式。

低年级日语泛读课如何协调语言知识学习与大量阅读之间的矛盾,可以看出调动学生主观学习能动性尤为重要,以下将从笔者实际教学出发总结探讨互动模式下低年级日语泛读课教学效果。

3.1课前预习环节

泛读课的特点是大量阅读,而上课时间有限制约了课堂时间的大量阅读。为了能够做到大量阅读,需要学生在课后积极配合教师。泛读课主要锻炼的是学生阅读理解的能力,单词语法讲解并不是重点,因此单词语法学习可以交给学生课前学习。学生在课下通过查字典等方式先行解决单子语法难点,通读教师指定的阅读材料,标注不理解的长句及逻辑关系,作为课堂主要讲解范围。

3.2课堂热身环节

一般的泛读教材题材涵盖交广,涉及散文、说明文、报刊、短篇小说,随笔等各种形式。其话题有的具有趣味性或社会性则能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他们的阅读热情,如与日本美食、风土人情相关的文章。有的在趣味性方面有所欠缺则难以引起学生兴趣,如说明文,散文等。还有一些小说作品因受内容影响,篇幅较长难以作为课堂泛读教学素材等都将影响阅读的多元化和学生的阅读积极性。由此,本着多阅读、多分享、多交流的宗旨,课堂热身环节可以安排10到15分钟学生自由发表时间,围绕日本近现代名家名作展开。如将夏目漱石、川端康成、太宰治、芥川龙之介等日本文坛有名作家及代表作介绍给学生,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利用课后时间一人一作品的形式进行阅读,并在课堂热身环节以读书报告形式向其他同学介绍作者生平及作品主要人物关系、故事情节等。在这样的互动分享环节中,虽然其他同学主要是聆听者,但对被分享的作品创作背景和作品内容也能有所了解,为今后文学鉴赏课和高级日语课积累一定知识储备。而对于发表者,可选用中日双语作品,不仅能够辅助理解还能扩大阅读范围,了解日本主要小说家,小说作品等,对于学生跨文化交际都有积极作用。

3.3答疑解惑环节

互动模式主要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在互动中进行学习提高能力。由此,针对泛读教材的讲解应弱化教师逐字逐句解释,而应有的放矢的解答主要长难句,帮助学生梳理文章逻辑关系等。因此,课前预习环节显得更为重要,课堂外学生自主学习也成为重点。

3.4延伸阅读环节

以往传统的泛读课教学模式,主要以教师所选教材为中心,其涉及的文章内容很多不能引起学生兴趣。互动模式下的泛读课应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其主观能动性不仅体现在课前预习中,也应该体现在延伸阅读选材环节中。比如,教师围绕教材内容提出若干角度,供学生参考,搜集相关小文章开展延伸阅读,并在课堂中将所读文章与他人分享。如围绕《日语泛读教程2》第13课《満員電車》,学生以小组形式,分别从日本工薪阶层、日本电车特色、日本人工作意识等角度选取了3篇1000字以内的小文章介绍相关内容。因选材权利全部交给了学生,他们以课堂所学文章为主要线索,从中选取自己更感兴趣的角度,并以个人学习能力为标尺选择自己能够理解、驾驭的文章进行分享。这不仅能激发学生的热情还能与学生现阶段能力相匹配,使延伸阅读环节的内容满足具有不同学习能力学生的要求。另外,小组选材能激发学生间的讨论,如何选取适合课堂与大家共同分享的阅读材料,需要小组通过课后大量阅读,从中挑选合适资源。由此,通过互动学习,学生在各个关节都能发挥中心作用。通过兴趣增加阅读量,无论是发表者还是听者都能从他人的分享学习中获得更多资源,阅读更多文章,体验真正的泛读课课程特点。

4.总结

传统的泛读课自下而上模式,强调教师“教”,学生被动“学”。以单词、语法讲解为主要内容,在有限时间内难以做到分享更多阅读素材。并且以教师为主导的模式,忽略了学生的兴趣,弱化了课后学生主观学习的积极性,由此难以突出泛读课课程特点。互动教学模式主要以学生为中心,教师只起引导者、指挥者作用。主要阅读任务都是在课下完成,围绕课堂主题,学生通过大量阅读选取自己感兴趣能驾驭的素材与组员讨论,与其他学生分享,生生之间进一步扩展阅读领域从而达到大量阅读的效果。在可理解的大量阅读上达到提高阅读能力培养阅读习惯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吴卫平.“互动交流模式”理论下日语报刊课程教学模式的构建.[J]教育教学论坛.2016.236-237

[2]吴卫平.日文报刊课程教学模式初探.[J]日语学习与研究.2005.34-36

[3]楚水娟.体验式教学模式在高校日语教学中的应用.[J].教育探索.2012.29-31

[4]胡尚峰,田涛.体验式教学模式初探[J].教学探索.2003.49-51

猜你喜欢
互动学习分享
以学定教 教学相长——基于UMU互动学习平台下的混合式学习
基于互联网UMU互动学习平台下地理教学——以“我们身边的自行车”一节为例
以学定教 教学相长——基于UMU互动学习平台下的混合式学习
谈如何提高高中英语学习的策略
浅谈游戏经验分享对于幼儿成长的价值和作用
浅谈如何培养幼儿的交往能力
孩子,我们慢慢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