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屋漏痕”浅论

2018-09-28 08:01谢学海
文艺生活·中旬刊 2018年3期
关键词:笔法用笔

谢学海

摘要:“屋漏痕”是喻说书法用笔的一个经典术语。唐以后历代书家学者对其见解颇多,各持己见,众说纷坛。本文通过梳理历代各家的阐释,并结合原创者语境,力求对“屋漏痕”的用笔内涵作一个相对全面的考察。

关键词:“屋漏痕”;笔法;用笔

中图分类号:J29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8)08-0006-01

一、前言

“屋漏痕”一语出自唐代陆羽《释怀素与颜真卿论草书》:

素日:“吾观夏云多奇峰,辄常师之。其痛快处如飞鸟出林、惊蛇入草。又遇坼壁之路,一一自然。”真卿曰:“何如屋漏痕?”素起,握公手曰:“得之矣”。

颜真卿向怀素请教书法,怀素以“夏云多奇峰”、“飞鸟出林”、“惊蛇入草”、“坼壁之路”等自然物象喻指书法用笔,颜真卿觉悟了,并以“屋漏痕”相对,怀素听后激动地站起来握住颜真卿的手夸奖他领悟到了。

高手过招,话不说透,却意味深长。短短几句话,提出了多个书法理论史上的经典术语,如“孤蓬自振,惊沙坐飞”、“夏云多奇峰”、“飞鸟出林”、“惊蛇入草”、“坼壁之路”、“屋漏痕”,这些都是从自然物象中领悟出的书法笔法奥妙。古人从自然物象中领悟到笔法,又以自然物象来代指并传达出笔法的奥妙。清代朱履贞《书学捷要》中说:“前人立法传言,文字不能尽,则设喻辞以晓之,假形象以示之。”这种形象喻示式的书法术语,一方面能够彰显书法暗通自然之道,内含自然之美,另一方面能够表现更为立体完整的含义。但其所传达的美学思想具有一定的宽泛性和模糊性,对于同一术语,也会见仁见智。

以“屋漏痕”为例,到底指的是雨水在斑驳不平净的墙面上的流痕,还是屋顶渗出雨水之后将滴未滴的片状形象,到底是想通过这种现象引申出什么样的启示,由于每个人阅历见识的不同,可能会有不同的联想和看法。后人对“屋漏痕”这一书法命题所领悟到的内涵言之不尽,众说纷坛,没有绝对的对错之分,都是一种理解和阐发。

二、喻用笔中锋,中段丰盈

认为“屋漏痕”喻指中锋笔法的不在少数,清人徐用锡在《论书法》中做过细致形象的论述:

至唐人又出“屋漏痕”亦妙。屋漏行壁,委蛇曲折,而锋藏于中。观漏处干,两旁有晕,则中痕一路不偏不倚,显然可见。如善书者,看其所作,映日照之,中间行笔处墨淡,墨俱推在两旁,宛然不二。“绵裹铁”,于此可想。

屋漏痕,滚圆直中而下,墨彩偎锋而行也。

将中锋线条与屋漏之痕做了形象的对照,直观而具有说服力。并指出“屋漏痕”与“绵裹铁”有异曲同工之妙。并精简的表述了屋漏痕的运笔特点,笔墨汇聚、中锋运笔如水滴延墙滚圆徐徐而下。

清人倪涛《六艺之一录·徐铉小篆》也有类似的论述:

铉善小篆,映日视之,画之中心有一缕浓墨正当其中,至于曲折处亦当中,无偏侧,乃笔锋直下不倒,故锋常在画中。

“笔锋直下不倒,故锋常在画中”,正是指屋漏痕“中痕一路不偏不倚,显然可见。”从中我们可以感受中锋行笔的线条具有立体感和层次感。

晚清书家徐谦在其《笔法探锄中也有诚恳透彻的论述,

唐颜真卿与僧怀素论书曰:“何如屋漏痕?”此实言中段笔法之无上秘诀也。言笔锋两面界纸,若水糟,而笔心含墨盈满其中,徐徐进行,自成屋漏痕。

将笔锋缓缓行笔的过程与漏滴之“盈中”下注的过程相互比照,水流下注如笔心含墨徐徐而行,强调“屋漏痕”即藏锋、中锋行笔促使笔画中段丰盈。近现代书家沈伊默在《书法论丛》中也指出“而颜清臣则以‘屋漏痕譬喻中锋,更为显明确切。”屋漏之水流犹如书法之篆引,徐徐而下,水流得越慢痕迹越明显沉实,犹如书法的线条就越丰盈醇厚。

三、喻自然变化,不可预设

明代孙鑛《书画跋跋》中把颜真卿《争座位稿》结末数行“笔已倦意已懈”,比喻为屋漏雨迹下注至最后力竭势尽之时的自然情形。结尾意懈笔倦是一种书写情绪的自然流露。

此帖《争座位稿》首十余行尚觉屈强未舒,至“仆射指”以下,乃始活泼飞动;至“皆有等威”后,又更浑化入妙。结末数行,笔已倦意已懈,而余兴淋漓,更出屋漏雨迹。(孙鑛《书画跋跋》)

孙鑛通过对《争座位稿》作品细节的描述表明一种意懈笔倦、无强作之痕的自然,而王澍对“屋漏痕”的自然属性有更深一层的见解。

古钗脚不如屋漏痕,屋漏痕不如百岁枯藤,以其渐近自然。(王澍《论书剩语》)

所谓自然,是指没有认为的预设和规划,经过时间的洗礼、岁月的沉淀,书法线条表现出浑厚、苍劲的品质。

屋漏痕者,屋上天光透露处,仰视则方、圆、斜、正,形象皎然,以喻点画明净,无连绵牵掣之状也。(朱履贞《书学捷要》)

这句话除了可以喻指点画明净以外,“无连绵牵掣之状”即没有接连被牵引被规束的样子,方、圆、斜、正,随势流动变化,喻指点画形态不固定不死板,而是随势变化,舒展阔大,活力充盈。

四、喻藏锋隐骨,不露圭角

屋漏之水汇聚成足以下注的一滴水,难以看出其起始之迹,喻指书法起笔藏锋不露圭角,然后水滴慢慢下注呈圆滚之状,亦无锋芒锐利之感,谓之藏锋隐骨,水滴在墙上留下痕迹,水滴含水量却越来越少,直至慢慢消失,犹如墨色渐枯,直至笔锋渐隐,笔画无痕,亦可以看做藏锋。整个从屋漏之发生到消失的过程,都不见起始之迹,表现的含蓄且沉实。如:

屋漏痕欲共横直匀而藏锋。(姜夔《续书谱》)

大抵皆藏鋒隐骨,含蓄态度,谓之屋漏痕、锥画沙,皆此意也。(郝经《叙书》)

无垂不缩,无往不收,则如屋漏痕,言不露圭角也。(丰坊《书诀》)

锥画沙、印印泥、屋漏痕,皆言无起无止,即藏锋也。(康有为《广艺舟双楫》)

五、喻圆熟流畅,清利峻厚

董其昌对于“屋漏痕”以及颜体有其独到的见解,其《画禅室随笔》:

余近年临颜书,因悟所谓折钗股、屋漏痕者,惟二王有之,鲁公直入右军之室,不染褚欧轻媚习气。

此言褚欧轻媚,那么和轻媚相对的是峻厚沉实,这是从颜鲁公笔法中所体悟到的折钗股、屋漏痕之奥妙。另,《画禅室随笔》:

颜平原屋漏痕、折钗股,谓欲藏锋,后人遂以墨猪当之,痴人前不得说梦,欲知屋漏痕、折钗股,于圆熟求之,未可朝执笔而暮合辙也。

此论述突出“圆熟”二字,意为要想体会屋漏痕之笔法需要运笔圆熟,而不可使笔过于强调藏锋而至笔画迟滞浓重。运笔圆熟才会如屋漏之水下注与屋漏之痕一样干净清利,圆劲婉通。

六、喻点画明净,润妍丰丽

朱履贞认为屋漏痕是屋顶之漏痕,雨后屋顶渗水之形状方、圆、斜、正皆有,在阳光的映照下,形象皎然,明净清晰,喻指点画干净,墨色润泽。

屋漏痕者,屋上天光透漏处,仰视则方、圆、斜、正,形象皎然,以喻点画明净,无连绵牵掣之状也。(朱履贞《书学捷要》)

七、喻上下连属、气脉相承

屋漏雨,言相承溜下,滴滴不差移,而潴畜奔泻处有自然不变,不可预设,此在统视连行中得之。(李日华《论屋漏痕》)

“屋漏雨”一滴滴相继流下,顺势而不偏移,但至集水奔泻的地方,难以预想有无偏离变化,这应放在整个连续的行进中来观察和领悟。一方面强调书法运笔书写的自然变化,另一方面指出这种自然既是一种过程,也是一种结果的表现,是统视连行后感受到的整体的自然连绵、上下连属、气脉相承。

八、结语

综上所述,何为“屋漏痕”?如果回到颜真卿首次提出“屋漏痕”的这篇短文的语境来说,“屋漏痕”是回应怀素所讲的“吾观夏云多奇峰,辄常师之。其痛快处如飞鸟出林、惊蛇入草。又遇坼壁之路,一一自然。”其中“夏云多奇峰”的变化无常和“坼壁之路”自然曲折的缝隙,与“屋漏痕”所传达的自然意象较为接近,就是变化自然、不可预设。尤其是坼壁之路的形象与墙上之屋漏痕的形象极为相似,都能够传达出一一自然、顺势蜿蜒的含义。

“屋漏痕”经过历代各家的阐释,内涵逐步充实和延伸,虽然历代名家对此语各持己见,但体现的审美理想皆是自然天成。如果采各家之见解,综合而论之,或许可以这样理解:屋漏痕就是藏锋入笔,起止无迹,中锋缓缓行笔使中段丰盈,行笔过程要沉着自然,不刻意追求严整及人工修飾的痕迹,使点画润妍丰实,上下气脉相承。“屋漏痕?所要表现的是一种渐进、迟涩、温和的笔势,追求的是一种沉实自然、坚韧圆融的品质。

猜你喜欢
笔法用笔
不要用笔去玩电风扇
品读
论笔法势的作用
包饺子
飞白与枯笔的区别
连一连
张旭《述张长史笔法十二意》
《左传》笔法
春节
智力大闯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