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好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攻坚战促进自治区经济平稳健康发展

2018-09-29 08:16肖龙沧
实践·思想理论版 2018年6期
关键词:金融风险金融机构债务

肖龙沧

近年来,我区部分领域、行业和地区金融风险不断累积,不良贷款持续高位运行;一些大企业经营状况不佳,相继出现贷款逾期和债券违约事件;金融机构规避金融监管和宏观调控,流动性风险不断积聚;很多法人金融机构规模小,实力弱,自我生存发展能力低;部分金融机构“脱实向虚”,资金在金融机构问“自我循环”,个别金融机构违规经营,潜藏风险严重;地方政府过度举债,债务率偏高,偿债能力不足,债务风险上升;非法集资涉众多、金额高、危害大,仍呈现高发态势。风险的积累,最终都要反映到金融工作上。

一、金融风险的成因

我国金融风险的成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是由于经济周期、结构性因素、体制性因素叠加共振的结果。从我区的情况看,主要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区域经济增速放缓,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不足。近年来,由于经济结构不尽合理,经济下行压力不断加大,全区经济增长明显放缓,企业投资意愿不强,民间投资乏力,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下降,部分行业产能依然过剩。涉外经济发展较为缓慢,涉外主体成长慢、外贸规模小、产品结构单一、外商投资水平低,经济增长内生动力不足。为拉动经济增长,政府不断加大投资力度,使得政府债务率高企,债务负担加重。

(二)实体经济缺乏现代企业管理制度,风险隐患突出。我区很多企业由于治理结构不健全、经营管理不规范、风险管理缺失,导致杠杆率过高、债务负担过重、风险隐患突出等一系列问题。一些大企业相继出现债务风险,经营陷入困境,同时也形成了银行的不良贷款。有限的银行资金如果被大量无效占用,银行资金使用效率将随之下降,形成恶性循环。

(三)经济增长过分依赖贷款的投放,银行业金融机构的信贷风险不断积聚。股票债券融资能力不足,一直是我区企业融资的短板。企业发展高度依赖于银行体系,传统产业负债率高,银行承担了过多的风险。经济的增长过分依赖贷款的投放,在经济环境发生变化、产业结构进行调整、出口环境变化、房地产业过热等因素影响下,实体经济的盈利和持续发展能力受到挑战。再加上银行存贷款期限错配问题比较突出,贷款投向过于集中,贷款期限结构不合理,最终将导致金融机构不良资产的大量增加和流动性风险的上升。

(四)交叉性金融业务快速发展,金融监管存在空白。近年来,我区跨市场交叉性金融产品发展迅猛,部分银行业金融机构为规避监管,不断推出各种花样翻新的“创新”业务,将信贷类业务借助信托、证券、保险、基金等通道或通过银行理财、同业等业务投向限制性行业或领域。在金融机构混业经营和分业监管的环境下,出现了大量的监管真空,风险的复杂性、隐蔽性和传染性增强。

(五)互联网金融发展,为金融创新和监管带来新挑战。随着互联网和智能终端的不断普及,互联网金融迅速发展,但是互联网金融风险的防范和监管措施缺失,使互联网金融一度呈现无序发展特征,成为互联网金融事件频发的重要制度性根源。互联网金融深化了金融业综合化和混业化经营趋势,加之信息化程度和科技含量高,跨界特征明显,对原有监管体制、监管理念、监管方法提出了挑战。

(六)金融机构的法人治理不完善,内部人控制现象严重。一些金融机构“三会一层”(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和管理层)流于形式,相互监督制约机制不健全,党的建设缺失问题严重,股东权利和经营自主权得不到充分保障。有些机构风险管理严重滞后于业务发展,超出自身风险识别能力,盲目拓展业务范围,制衡机制失效,授权体系不健全。一些金融机构大量从事同业业务、理财业务和表外业务,并将其当成募集资金的重要渠道,通过同业业务多层嵌套,相互交叉,规避金融监管。一些机构违法违规经营,造成巨额资本损失,大量资金在金融机构内部空转,将导致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不断下降。

二、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促进自治区经济健康发展

自治区党委、政府高度重视金融风险防控和化解工作,主动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已取得积极的效果,确保了辖区金融业平稳运行,守住了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但自治区金融风险隐患仍然较为突出,全面打赢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攻坚战,不仅要从“防”和“化”两方面入手,还要从根源抓起,靠发展来解决风险问题。

(一)转变經济发展方式,实现高质量发展。优化经济结构、促进资源转化增值,进一步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扎实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必须把重点放在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上,做强做优实体经济,大力培育新产业、新动能、新增长点,淘汰落后、低端、过剩产能,改变粗放型资源开发模式。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和军民融合产业,发挥呼包鄂协同发展优势,优化资源要素和生产力空间布局,提高能源资源综合利用效率,构建多元发展、多极支撑的现代产业新体系,形成优势突出、结构合理、创新驱动、区域协调、城乡一体的发展新格局。

(二)金融机构应牢牢把握服务实体经济的主线,强化防控金融风险的主体责任。金融和实体经济共生共荣,服务实体经济是金融立业之本,也是防范金融风险的根本举措。金融机构应回归本源,专注主业,增强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注重发展普惠金融、科技金融和绿色金融,服从和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引导更多金融资源配置到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坚守农村金融机构服务县域经济和服务“三农”的基本定位。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完善法人治理,健全内控机制,突出和强化服务功能。各金融机构要强化防控金融风险的主体责任,塑造健康的资产负债表,促进公司治理、内控体系的改革和完善。要加强金融机构股东资质监管,防止利益输送、内部交易、股东变相抽逃资本,避免脱实向虚和自我循环而滋生、放大和扩散风险。

(三)治理金融乱象,坚决打击违法违规金融活动。加强对薄弱环节监管制度的建设,整顿规范金融秩序,严厉整治金融机构乱搞同业、乱加杠杆,乱作表外业务,违法违规套利等行为,坚决取缔非法金融活动。打击乱办金融和非法集资活动,继续加强对互联网金融的专项整治工作。着力防控影子银行业务风险,综合治理各类交易场所。规范民间借贷,建立农村牧区高利贷综合治理长效机制。严格限制和规范非金融企业投资参股金融机构,规范金融综合经营和产融结合。

(四)加强金融监管协调,补齐监管短板。各金融监管部门应统一监管口径,通过对金融机构和金融活动的全流程、全链条、动态式监测预警,加强全过程监管、穿透式监管,及时有效识别重大风险隐患,积极进行防控。综合采取压力测试、现场检查、核查、风险警示和提示、限期整改等干预措施,做到风险早识别、早预警、早发现、早处置,在第一时间阻断金融风险蔓延和扩散,防患于未然。建立健全金融风险应急处置机制,各部门都要树立“有风险没有及时发现就是失职、发现风险没有及时提示和处置就是渎职”的理念,强化跨部门、跨区域协作,形成监管合力。

(五)优化企业股权结构,强化企业财务约束。进一步完善企业公司治理,建立健全激励约束机制,促进企业依法规范运作。优化企业股权结构,促进产权结构和投资主体多元化。加强企业自我约束,建立健全企业内部制衡机制,通过责任约束、制度约束、预算约束和风险约束,提高企业自我约束能力。强化外部监督,进一步加强约束企业财务行为的法规建设,加大执法监督力度,通过法律和制度约束企业的财务行为。加强企业家队伍建设,全面增强企业家经营能力、运用金融资源能力和创造价值能力。

(六)拓宽企业融资渠道,有效降低企业杠杆率。目前,我区一些企业杠杆率过高,一些大额融资企业贷款质量持续下降,已经严重威胁金融资产的安全。因此,应大力发展直接融资,积极推动证券公司、金融资产管理公司、股权投资基金、产业投资基金等参与企业兼并重组。鼓励企业通过中长期债券、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企业债等融资工具降低融资成本,拓宽融资渠道,保持企业资金链、担保链的稳定。积极通过债转股、资产证券化等方式,逐步改变企业过分依赖间接融资的格局。

(七)控制政府债务,切实防范化解政府债务风险。建立规范的政府性债务管理机制,有效控制债务总量,积极化解存量债务,严控新增债务。健全完善政府依法举债、规范用债机制,加强政府债务规模限额管理,结合自身偿债能力合理规划政府性债务的规模,力争将政府债务率控制在合理区间,确保债务规模与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

(八)优化不良资产处置环境,提高司法清收成效。法律诉讼时间长、抵债资产处置难是金融机构不良资产处置的主要困难。应进一步完善财政、稅务、司法协作配合制度,提高银行债权案件受理、审理和执行效率,加大金融债权案件仲裁和审结执行力度,提高债权司法清收成效。进一步完善抵押资产评估制度,规范评估机构的评估方法和金融机构抵押资产的拍卖程序,避免评估价格脱离市场价值而影响不良资产的处置效果。

(九)加强金融知识宣传和普及,打牢金融风险防范基础。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与每个社会成员、组织都息息相关。金融业属于竞争性服务业,有其固有的运行规律和基本属性,普及金融知识至关重要。金融手段用得好可以促进经济发展,提升社会生产效率、改善人民生活水平。如果用不好,出现通货膨胀或金融危机,对经济的破坏力也是巨大的。对各类非法高利诱惑、集资,公众应加强自我防范,做到不轻信、不盲从,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合适的金融产品,不被任何高收益的陷阱所诱惑,这既是保护自己,也是对防控金融风险工作的有效配合。

(作者系中国人民银行呼和浩特中心支行党委书记、行长)

责任编辑:刘秉承

猜你喜欢
金融风险金融机构债务
金融风险状态扫描
金融风险防范宣传教育
新常态下系统性金融风险度量与防范研究
试论金融管理中如何有效识别金融风险
不知情配偶是否应承担另一方因赌博等违法犯罪行为形成的所谓夫妻共同债务?
债务危机离我们有多远?
一季度境内金融机构对外直接投资17.79亿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