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贡献

2018-09-29 08:16龚云
实践·思想理论版 2018年6期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特色习近平

龚云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中国发展新历史方位,围绕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理念、新战略,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行动指南。

贯穿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主题是:新时代坚持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如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进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

围绕这一理论主题,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从指导思想层面提出“八个明确”,从行动纲领层面提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十四个坚持”基本方略,“八个明确”和“十四个坚持”紧紧围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推进到一个新的阶段。具体理论贡献有:

在指导思想方面,强调马克思主义是共产党人的看家本领,毫不动摇地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我们党从诞生之日起就把马克思主义写在自己的旗帜上。马克思主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理论基础,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是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是共产党人经受住任何考验的精神支柱,是共产党人的毕生追求。在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一元化这个根本问题上,习近平总书记一方面反复强调老祖宗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一定不能丢,丢了就丧失根本,并旗帜鲜明地强调经典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意义。另一方面,他又强调要讲新话,以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运用,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发展21世纪的马克思主义。在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的问题上,坚持是发展的基础,发展是最好的坚持。

在制度属性方面,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而不是其他的主义。习近平总书记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置于世界社会主义500年的历史长河中进行考察,系统地梳理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世界社会主义500年中的地位,旗帜鲜明地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而不是其他的主义,是历史的结论和人民的选择。他还分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前苏联社会主义模式、改革开放前30年社会主义建设探索的关系,提出要正确认识改革开放前后两个历史时期的关系,驳斥了那种割断历史的错误观点。为了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始终是科学社会主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必须坚持改革的社会主义方向,在当代中国,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真正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继续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篇大文章写下去。

在目标方面,提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并在国内国际多个场合,对中国梦进行了深刻的阐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梦凝聚了几代中国人的夙愿,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与世界各国人民的美好梦想相通,实现中国梦要靠实干,必须走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中国梦这一重要战略思想,通过形象化的语言,反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目标,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全体中国人民的庄严承诺,是党和国家面向未来的政治宣言,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担当和使命追求,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注入了崭新内涵,成为中国走向未来的鲜明指引和激励中华民族团结奋进、开辟未来的精神旗帜。

在战略布局方面,提出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局出发,适应时代和实践发展对党和国家工作的新要求,立足中国发展实际,坚持问题导向,逐步形成并积极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布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具有内在逻辑关系的有机统一体,是一个整体战略部署的有序展开,确立了新的历史条件下党和国家各项工作的战略部署和战略举措,是中国共产党在新形势下治国理政的总方略,是事关党和国家长远发展的总战略,共同支撑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局,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奮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了重要保障。

在发展途径方面,提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发展对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决定性意义。为了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准确把握我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主动适应、把握、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鲜明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坚持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始终把“三农”工作牢牢抓在手上,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

在依靠力量方面,强调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主人翁精神,保证人民当家作主;必须在全体人民共同奋斗、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上,加紧建设对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具有重大作用的制度,逐步建立社会公平保障体系;必须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的方向稳步前进;必须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增强社会创造活力,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国家长治久安。

在制度保障方面,强调不断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在不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需要不断完善。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制度建设摆在突出位置,提出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高运用社会主义制度治理国家的能力,把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同基本经济制度以及各方面体制机制等具体制度有机结合起来,坚持把国家层面民主制度同基层民主制度有机结合起来,坚持把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结合起来,充分发挥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优越性,坚持以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推动制度创新,坚持和完善现有制度,从实际出发,及时制定一些新的制度,为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打下基础,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为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提供更加有效的制度保障。

在领导力量方面,强调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最本质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重要优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我们党领导的伟大事业。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最本质特征,要确保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面临“四大考验”“四种危险”,落实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任务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繁重更为紧迫,要全面从严治党,加强和规范党内政治生活,把纪律和规矩挺在前面;加强党内监督,全党特别是高级干部,首先是中央政治局各位同志,要坚定理想信念,坚守共产党人精神追求,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坚定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矢志不渝为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和共产主义远大理想而奋斗;密切党群、干群关系,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始终是我们党立于不败之地的根基,一个政党,一个政权,其前途和命运最终取决于人心向背。如果我们脱离群众、失去人民拥护和支持,最终也会走向失败;反对腐败、建设廉洁政治,保持党的肌体健康,始终是我们党一贯坚持的鲜明政治立场,旗帜鲜明地反对腐败,坚持“老虎”和“苍蝇”一起打,做到科学有效地防治腐败,努力实现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保持共产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永葆共产党人清正廉洁的政治本色。

在精神力量方面,提出要坚持“四个自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心聚力。习近平总书记在坚持“三个自信”基础上,创造性地提出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他指出:“当今世界,要说哪个政党、哪个国家、哪个民族能够自信的话,那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民族是最有理由自信的。”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成功开创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和文化,使中国人民富起来了、中华民族强起来了,创造了人类历史发展史上的中国奇迹。当代中国的伟大社会变革,不是简单延续中国历史文化的母版,不是简单套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设想的模版,不是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实践的再版,也不是国外现代化发展的翻版,而是中国人民历经千辛万苦探索出来的发展道路,具有鲜明的独创性。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归根到底是要坚定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这种自信,来自于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来自于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创造的激昂向上的革命文化和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内核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来自于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文化自信是民族自信的源头,历史文化传统决定着道路选择。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同5000年绵延不断、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融合起来,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正是深深根植于中华民族独具特色的历史文化,文化自信是对“中国特色”的最好诠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全党全国人民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胜信念,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心聚力,不为任何风险所惧,不为任何干扰所惑,在追求崇高理想的征程上书写新的“中国故事”。

在外部环境上,提出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推进全球治理体系变革,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党的十八大以来,以習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顺应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时代潮流,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统筹发展安全两件大事,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提出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坚定不移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推动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提出“一带一路”倡议,推动与各方关系全面发展,坚决维护国家核心利益,推进全球治理体系新变革。习近平总书记的国际关系和外交战略,推进了我国外交理论和实践创新,开启了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新征程,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造了有利的国际环境。

在发展方向上,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最终发展方向是实现共产主义。实现共产主义是共产党人的远大理想,也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最终方向就是实现共产主义社会,我们所走的每一步都是朝向共产主义迈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在中国实现共产主义的必经阶段,是党的最高纲领和基本纲领的统一,是共产主义最高理想在现阶段的具体体现,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与实现共产主义最高理想本质上是一致的,忘记最高理想而只顾当下,就会迷失方向,变成功利主义、实用主义;离开现实目标而空谈最高理想,就会脱离实际,变成空想主义。

在当代中国,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最重要的就是要坚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我们要深刻领会这一思想的精神实质和丰富内涵,更好地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奋力谱写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的壮丽篇章!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执行副主任、研究员)

责任编辑:康红波

猜你喜欢
马克思主义特色习近平
习近平的外交足迹
Chinese Attitudes towards the 1995—1996 Taiwan Strait Crisis
特色睡床满足孩子们的童年梦
标题党
2009年热门特色风味小吃
抓普及、促提高、创特色
论马克思主义党建学说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内在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