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思想研究

2018-09-29 08:16闫安
实践·思想理论版 2018年6期
关键词:话语权话语体系

闫安

话语体系是一定时代经济社会发展方式、时代精神和文化传统的表达范式。每个时代都有反映这一时代的话语体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正确认识当今时代潮流和国际大势的时代产物,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话语体系。建构话语体系的关键在于话语权的生成。话语权是引领时代变革发展的重要力量,是客观存在的权力空间和竞争的重要内容,代表着一个国家发展道路、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念对世界的影响力。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要“不断增强意识形态领域主导权和话语权”,这是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践的必然选择。

一、新时代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提出新要求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日益成为世界关注的焦点,国际社会不仅高度关注中国的成功秘诀,而且关注中国解决问题的未来走向以及这种走向所具有的世界意义,在关注和解读中出现了形形色色的对中国发展的误读和曲解。2015年,习近平总书记在访问英国时曾指出:“在当今世界复杂多变的形势中,中国发展日益受到各方关注。一段时间以来,国际上对中国的各种看法和评价众说纷纭,其中有‘唱多,也有‘唱空,还有‘唱衰,有赞许、理解、信心,也有困惑、疑虑、误解。”“冷战思维、阵营对抗已不符合时代要求。”

从国际看,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把意识形态话语权作为维护其国家利益的重要手段,始终坚持冷战思维和双重标准,通过话语权掌控意识形态主导权,对中国充满了偏见、歧视和敌视,试图通过话语霸权构建并维系其世界霸权。近年来,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中国的误读和曲解,归纳起来无非一种是“中国崩溃论”,一种是“中国威胁论”。“中国崩溃论”自己先崩溃了,变成了一个国际笑柄。“中国威胁论”虽然有了新的翻版,但却更加不得人心。2017年12月,英国《经济学人》杂志炮制了“锐实力”的概念诋毁中国。“锐实力”是最新版本“中国威胁论”,由美国国家民主基金会首创,反映了西方顽固势力以意识形态划线,充满了偏见、歧视和敌视,本质上这是“中国威胁论”的新版本。

从国内看,当前仍存在种种错误思潮的话语陷阱问题。比如,社会上仍不同形式、不同程度地存在“普世价值”、民主社会主义、新自由主义、历史虚无主义等一些错误思潮。在主流意识形态建设上还存在思想政治教育和理论宣传的内容空洞、苍白说教倾向,理论脱离实践的所谓“正统学术”研究倾向,脱离马克思主义指导的所谓“解放思想”倾向。国内部分重点人不断突破马克思主义的“禁区”和“底线”,试图改变我国的社会主义方向。这些错误思潮的危害性不容低估。

摒弃国际国内“戴着有色眼镜的人的主观臆断”,是习近平总书记构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权的历史逻辑和现实逻辑。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崭新境界。党的十九大确立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深深扎根于中国大地、符合中国实际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提高文化软实力,增强国际话语权,构建具有自身特质的话语权体系,是回应国际社会对中国发展道路的关切和在全球治理中发挥更大作用的迫切要求。“不断增强意识形态领域主导权和话语权”,摒弃国际国内“戴着有色眼镜的人的主观臆断”,构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权,这是“为人类对更好社会制度的探索提供中国方案”的题中应有之义。

二、构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面临的问题

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与我们创造的伟大实践相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的建设依然任重道远。

首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的建设与体现我国大国地位、展示我国大国形象等新时代的新要求还不匹配。国际话语体系中“西强我弱”的态势没有根本改变,中国声音的国际传播还相对弱小,国际影响力、引导力不强,不能很好地体现我国的大国地位和展示我国的大国形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不断涌现的中国成功故事,都迫切需要中国声音。“世界那么大,问题那么多,国际社会期待听到中国声音、看到中国方案,中国不能缺席”。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指出:“面对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的新形势,如何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增强文化软实力、提高我国在国际上的话语权,迫切需要哲学社会科学更好发挥作用。”

其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还不能充分表达和反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经过40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经济竞争力、科技创新力和文化影响力有了历史性提升。中国成为全球经济增长的主要贡献者和全球减贫事业的主要贡献者。在过去5年,中国通过提出共建“一带一路”等重大倡议,已成为参与全球治理、维护贸易自由化和开放型世界经济的主要贡献者。生动实践必然要在理论上有所概括和反映。目前,中国的理论研究、新闻宣传、文艺创作和讲好中国故事等方面还不能完全反映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和变革。一些人仍然习惯于简单套用西方的范畴、理念和结论,习惯用西方话语来解读我国丰富多彩的发展实践,削中国实践之足、适西方理论之履。

最后,体现中国话语权的中国特色哲学社会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整体建设水平还有待提高。一是整体建设水平不高,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阐释当代中国的专家少,高质量成果少。习近平总书记在谈到我国哲学社会科学领域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问题时指出,“面对新形势新要求,比如,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战略还不十分明确,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建设水平总体不高,学术原创能力还不强”“有一些同志对马克思主义理解不深、理解不透,在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上功力不足、高水平成果不多,在建设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上功力不足、高水平成果不多。社会上也存在一些模糊甚至错误的认识。”二是缺少在國内外有巨大影响力的大师。“我国哲学社会科学还处于有数量缺质量、有专家缺大师的状况,作用没有充分发挥出来。”三是主体性、原创性、有特色的理论观点少。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以我国实际为研究起点,提出具有主体性、原创性的理论观点,构建具有自身特质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我国哲学社会科学才能形成自己的特色和优势。”

三、构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的“中国方案”

当代中国呼唤能够体现“硬实力”和“软实力”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不是好,要看事实,要看中国人民的判断,而不是看那些戴着有色眼镜的人的主观臆断。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完全有信心为人类对更好社会制度的探索提供中国方案。”那么,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权应该反映和表达哪些方面内容呢?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代中国的伟大社会变革,不是简单延续我国历史文化的母版,不是简单套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设想的模板,不是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实践的再版,也不是国外现代化发展的翻版,不可能找到现成的教科书。”

一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要反映、表达当代中国的伟大社会变革。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取得的伟大胜利,使具有5000多年文明历史的中华民族全面迈向现代化,让中华文明在现代化进程中焕发出新的蓬勃生机;使具有500年历史的社会主义在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成功开辟出一条正确道路,让科学社会主义在21世纪焕发出新的蓬勃生机;使具有近70年历史的新中国建设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彻底摆脱被“开除球籍”的危险,创造了人类社会发展史上惊天动地的发展奇迹,让中华民族焕发出新的蓬勃生机。只要我们咬定青山不放松,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奋勇前进,我们的国家必将日益繁荣昌盛,必将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必将日益为人类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二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要反映、表达“不是简单延续我国历史文化的母版”的内容。中国是世界上历史文化积淀最悠久的国家之一,历史文化和语言资源极其丰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要反映、表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遗产中的合理元素;要把沉淀在深层民族心理结构中的、至今仍活跃在中国人生活和思想中的优秀传统文化继承下来,结合新时代特点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三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要反映、表达“不是简单套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设想的模板”的要义。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马克思、恩格斯关于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分析没有过时,关于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也没有过时。”构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权,必须坚定不移地捍卫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当然,“坚持马克思主义,坚持社会主义,一定要有发展的观点”,要充分反映、表达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实践成果和理论成果。

四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要反映、表达“不是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实践的再版”的观点。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华民族的必然选择,而不是照搬别国模式。中国道路,需要吸收和借鉴人类一切先进文明的成果,但本质上是符合自身实际的伟大实践。

五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要反映、表达“也不是国外现代化发展的翻版”的思想。马克思在《资本论》序言中曾指出的“工业较发达的国家向工业较不发达的国家所显示的,只是后者未来的景象”,即工业发达国家为工业落后国家树立了后者未来实现现代化的样板与前景。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前无古人的事业,没有现成道路可供模仿。我们必须旗帜鲜明地反对“中国文明要融入世界文明的大潮中,中国必须全盘照搬西方的自由主义经济模式和政治模式”等把西方模式视作“标准答案”的错误观点。西方模式迄今为止也只在极少数西欧北美等国家实现,二战后一些国家照搬西方模式之后,出现社会动荡、政权更迭、人民生活得不到有力保障。

六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要反映、表达“中国是一只和平的、可亲的、文明的狮子”。习近平总书记在中法建交50周年纪念大会指出:“拿破仑说过,中国是一头沉睡的狮子,当这头睡狮醒来时,世界都会为之发抖。中国这头狮子已经醒了,但这是一只和平的、可亲的、文明的狮子。”爱好和平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深层的文化基因。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那样:“中华民族历来是一个爱好和平的民族,爱好和平的思想深深嵌入了中华民族的精神世界,今天依然是中国处理国际关系的基本理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紧扣时代脉搏提出了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的时代课题。构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不可能找到现成的教科书。我们要善于提炼标识性概念,打造易于为国际社会所理解和接受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我们要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精心构建对外話语体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阐释好中国特色。我们要提高文化软实力,努力创造反映伟大时代、展示中国物质成就和文化魅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

(作者单位:内蒙古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责任编辑:康红波

猜你喜欢
话语权话语体系
画与理
话语权是一种暴力
亚太区域合作的话语消退与重新激活
仁爱至和 笃行达慧——至和教育的理念体系与实践体系构建
雷人话语
雷人话语
陈年凡客创始人
争衡·重塑·掌控
“曲线运动”知识体系和方法指导
话语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