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中的内蒙古与蒙俄文化交流

2018-09-29 08:16王启颖
实践·思想理论版 2018年6期
关键词:中蒙俄蒙古国文化交流

王启颖

加强与周边国家的“民心相通”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目标之一,也是“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的应有之意。内蒙古作为我国向北开放的重要窗口,既是我国与蒙俄开展经济合作的通道,也是对外宣传国家形象、传播中华文化的前沿。内蒙古应立足自身优势,通过开展与蒙俄的文化交流与合作,不断增信释疑,加深三国民众问的相互了解,以民心相通带动经济联通,为“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奠定良好的民意基础。

一、加强内蒙古与蒙俄文化交流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一)有利于促进内蒙古与蒙俄的经贸往来。经贸往来往往伴随着人员的交流和文化的碰撞,商品、经营者都是文化的载体,是一个国家的文化表达。积极推动内蒙古与蒙俄的文化交流,可以对彼此的传统、习俗、礼仪、法律法规等有进一步的了解,从而在经贸往来中做到遵纪守法、有的放矢,推动内蒙古与蒙俄的经济合作不断向前发展。

(二)有利于推动内蒙古对外开放以及“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通过开展深入、全面的文化交流活动,有助于加强蒙俄民众对中国和对内蒙古的了解和认识,巩固和发展睦邻友好关系,为“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夯实社会基础和民意基础。

(三)有利于促进内蒙古地区文化的发展。在我国大力推动文化事业发展的背景下,扩大对外文化交流,可以在吸收借鉴国外优秀文化成果的基础上使自身文化更加丰富、多元。保护和传承草原文化是当前内蒙古文化建设的重要任务之一。通过积极发展与蒙俄文化交流,吸收和借鉴蒙俄优秀文化成果,能够丰富和发展内蒙古地区文化,不断提高内蒙古文化产业的竞争力,推动草原文化的对外推广和传播。

二、当前内蒙古与蒙俄文化交流的情况

(一)政府主导,顶层推动。内蒙古政府历来十分重视推动文化发展和对外文化交流。在2017年自治区新出台的《“十三五”文化改革发展规划》中提出要推动民族文化宽领域高层次“走出去”,加大与蒙俄文化交流合作。随着“一带—路”以及“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的推进,2016年自治区专门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与俄罗斯和蒙古国进行文化交流的意见》,提出要以推进与蒙俄文化交流合作为重点,加强文化交流机制建设、打造中蒙俄文化交流品牌。2017年以文化部《“一带一路”文化发展行动计划(2016-2020年)》为指导,我区制定出台了《自治区“一带一路”文化发展行动计划》,提出了与蒙俄以及其他国家文化交流合作的具体举措,推动草原文化“走出去”。在這一系列政策的支持和推动下,内蒙古与蒙俄开展了全方位、多层次的文化交流活动。

(二)搭建多种交流平台。中蒙方面:随着“一带一路”以及“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的不断推进,为两国提供了更多的人文交流平台。截至目前,“乌兰巴托一中国内蒙古文化周”已成功举办四届。2015年10月和2017年9月,在呼和浩特已先后举办了两届“中国一蒙古国博览会”。活动期间,举办了中蒙摄影油画作品展、国际蒙古服装装饰展、中蒙歌会、国际蒙古舞大赛,为两国民众的相互了解打开了一扇窗户。

中俄方面:2012年内蒙古文化代表团赴俄罗斯图瓦共和国,开展了“中国文化节内蒙古文化周”活动。2013年2月,由乌海市歌舞团和内蒙古自治区杂技团组成的内蒙古艺术团—行,赴俄罗斯开展“欢乐春节”演出活动。2014年10月,“俄罗斯·中国内蒙古文化周”在俄罗斯布里亚特共和国和伊尔库兹克州举办,期间举办了包括文化、艺术、教育、媒体、卫生等领域的近50项活动。除现有活动外,自治区还积极谋划与蒙俄开展“文化那达慕”“美丽的草原我的家一内蒙古文化周”等活动,为双方文化交流开发新的合作平台。

(三)积极开展多领域文化交流。教育合作不断深化。根据2005年中蒙签署的《教育交流与合作计划》,中国每年接收100名蒙古国大学生到内蒙古自治区留学,享受中国政府奖学金。2014年习近平主席访蒙又提出今后5年中方将向蒙方提供1000个培训名额,增加1000个中国政府全额奖学金名额。蒙古国现在每年有约8000名留学生来中国学习,来自蒙古国的留学生是内蒙古留学生的主要群体,占自治区留学生总人数的73%。内蒙古与俄罗斯在教育领域的合作也在不断突破,在2014年举办的“俄罗斯·中国内蒙古文化周”上,6所内蒙古自治区高校与俄罗斯相关高校就合作办学、学生互换、年轻教师培养、科研学术合作等达成了合作意向。

学术交流不断推进。内蒙古与俄罗斯、蒙古国在学术层面的交流和互动主要以蒙古学为中心,围绕蒙古语言、历史、文学、文化等内容,以学术会议、学者互访、田野调查等形式开展。由内蒙古社会科学院牵头主办的中国蒙古学国际学术研讨会,是国内首个国字头蒙古学国际学术会议,目前已成功举办四届。来自世界各地的蒙古学学者就相关议题展开研讨,成为中国蒙古学国际学术交流的重要平台。除蒙古学外,历史、文化也是中蒙俄三国共同关注的学术议题。已举办多届的“中国北方及蒙古、贝加尔、西伯利亚地区古代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由内蒙古博物院主办,中蒙俄三国轮流举办,旨在推进中国北方及蒙古、贝加尔、西伯利亚地区的考古及历史研究。此外,内蒙古自治区一些科研单位及高校也同蒙古国、俄罗斯的高校和科研院所通过互派留学生、互派教师、科研合作、共同举办学术会议等形式建立了比较稳定的合作关系,并签署了多项合作协议。随着“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的推进,三国联系日益密切,也为三国开展学术交流与智库合作提供了平台和契机。2015年9月在乌兰巴托举行了中蒙俄智库合作联盟成立暨首届三方智库国际论坛,中蒙俄30多家机构参加了此次智库合作联盟,在中蒙俄三方智库及学术交流方面迈出了重要的步伐。智库论坛每年举办一届,来自中蒙俄三方的专家学者围绕论坛主题进行学术演讲与讨论,为推动“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建言献策。

鉴于传媒在信息传播和舆论影响方面表现出来的控制力和影响力,内蒙古也积极加强与蒙俄两国在传媒领域的合作。中蒙新闻论坛自2010年创办以来,到2017年已连续举办7届,合作层次和规模逐步扩大,逐步形成了多层次跨领域多角度的合作交流机制,成为增进两国友谊、促进两国人民相互了解的重要桥梁。随着“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的推进,也为三方传媒合作带来了新机遇,中蒙俄将共同制作30集纪录片《茶路》,内蒙古广播电视台参与制作;此外,内蒙古电影集团将与俄罗斯及蒙古国电影制作单位共同拍摄3部电影并发起成立“—带一路”国际影视联盟。

旅游业也是文化交流的重要内容之一。蒙古国和俄罗斯一直以来都是我区入境旅游的主要客源国。内蒙古与俄罗斯每年举办一次边境旅游协调会议,就双方边境旅游事宜进行交流和磋商。为推动“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促进中国与蒙俄旅游合作,2016年7月在呼和浩特召开了首届三国旅游部长会议。

中蒙两国在考古、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以及合作申遗方面均有合作,并取得了一定成绩。2015年由内蒙古文物考古所与蒙古国游牧文化学会共同举办的“中蒙联合考古十年成果展”和“草原游牧民族与丝绸之路”国际学术座谈会在呼和浩特召开,回顾了中蒙合作考古的成果,并达成了今后继续合作的意向。

三、多措并举促进内蒙古与蒙俄文化交流,推动“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

(一)传承和发展草原文化,打造对外文化交流品牌。草原文化是内蒙古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继续发扬和传承草原文化不仅是内蒙古文化创新的坚实基础,也是内蒙古建设文化强区的内在要求,只有增强自身文化的实力和竞争力,才能在对外文化交流中更具吸引力和魅力。为此,一方面要继续推进对草原文化的研究,深入挖掘草原文化内涵,研究解决草原文化学科建设的重点、难点问题,完善草原文化的理论研究。另一方面要不断提炼草原文化的精华,打造草原文化品牌,加快推进草原文化产业化发展。在已有文化品牌如无伴奏合唱、安达组合、蒙派杂技等基础上,继续挖掘具有民族特色的文艺项目,加以指导使其发展成为新的品牌;此外还应积极推动文化旅游、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博会展的产业化发展,以产业带动交流,使内蒙古更多优秀的民族文化能够“走出去”。

(二)扩大对外文化交流的民间主体。文化交流只有让民众成为主体,才能富有活力、持续发展。内蒙古在发展对外文化交流中,应注重让民众成为交流对话的主体,积极构建全民参与的交流平台,扩大文化交流的广度和深度,实现“民间先行”“以民补官”“以民促官”的目的。一要打破文化交流活动参与者的领域界限,吸引各类社会主体参与文化交流活动,实现文化交流主体范围从政界到普通民众的转变;二要充分利用沿边地区地理优势,制定多元化优惠政策,促进边境人民往来,发挥友好关系的辐射效应,带动内地人民的热情;三要注重发挥民间团体的作用,鼓励一些规模较大、实力较强、层次较高的民间组织积极参与、组织或承办有关对外文化交流的国际性会议及其他有关活动,特别是经济、教育、科技、文化、体育等方面的国际交流与合作。

(三)加强蒙古语、俄语人才的培养。针对当前蒙古语、俄语人才缺乏问题,内蒙古应充分发挥已有蒙古语、俄语的比较优势,加强蒙古语、俄语人才的培养,为做好对蒙、对俄文化交流储备语言人才。为此,一要充分发挥内蒙古高等院校和职业学院在蒙古语和俄语教学方面的主渠道优势,培养精通蒙古语、俄语的专业语言型人才;二要在高校实行蒙古语、俄语+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优化课程设置,在学习语言的同時学习其他专业知识,培养实用型蒙古语、俄语人才;三要加强与蒙俄高校的沟通交流,可以通过联合办学、互派教师及学生等方式,通过融入当地语言环境,加强对相互文化的感受和理解,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增强语言沟通能力。

(四)进一步拓宽对俄文化交流的广度与深度。内蒙古作为国家联通蒙俄、向北开放的重要窗口,应将对蒙、对俄人文交流放在同样重要的位置,在继续加强与深化同蒙古国各个领域交流的同时,也要不断拓展对俄文化交流的广度和深度。为此,一方面要充分利用边境口岸城市的地理优势,以点带面,以边境城市带动其他城市,实现边境与内地城市对俄文化交流同步发展;另一方面要进一步丰富对俄文化交流的内容,在现有文化交流基础上,加强内蒙古与俄罗斯在智库、教育、科技、医疗卫生、旅游等方面的交流与合作,并通过搭建如博览会、论坛、学术会议等平台,拓宽对俄文化交流的内容和渠道。

(作者单位:内蒙古社会科学院俄罗斯与蒙古国研究所)

责任编辑:张晶

编后语

2013年9月和10月,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分别提出建设“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合作倡议,简称“一带一路”倡议。这一倡议高举和平发展的旗帜,旨在与沿线国家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站在历史与未来的交汇点,“一带一路”倡议提出的“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为建设美好世界铺就了一条欣欣向荣的坦荡通途。倡议提出以来,得到了国际社会的积极响应与广泛赞许。延续2000多年的古老丝路在“共商”“共建”“共享”的原则下,焕发出前所未有的活力,从历史走向未来,从宣示走进人心。

2014年9月,习近平主席在出席中俄蒙三国元首会晤时说,中方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倡议,获得俄方和蒙方积极响应,可以把丝绸之路经济带同俄罗斯跨欧亚大铁路、蒙古国草原之路倡议进行对接,打造“中蒙俄经济走廊”。“中蒙俄经济走廊”作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一部分,为“一带一路”倡议提供了物质依托和民意基础。三国发挥各自优势,实现了资源的优化配置,加深了民众间的相互了解,实现了互惠互利和民心相通。“草原文化,与世界共享”。我们要全面提升中蒙俄三国合作水平,共创丝绸之路新辉煌,为增进沿线人民福祉、推动沿线国家共同发展、促进世界和平稳定繁荣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猜你喜欢
中蒙俄蒙古国文化交流
中德音乐文化交流途径探究
特殊时期中俄文化交流持续在线
蒙古国被列入反洗钱“灰名单”
薛范:毕生译配只为中俄文化交流
蒙古国也想接办美朝峰会(相关链接)
蒙古国任命新总理
中印文化交流五十年——回顾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