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汉至清朝新疆舞蹈与中原地区的交流状况

2018-09-29 05:44翟清华
文艺生活·中旬刊 2018年6期
关键词:新疆舞蹈交流

翟清华

摘要:笔者以历史为脉络,探究从西汉丝绸之路的开通至清朝,新疆舞蹈与中原地区的交流现状,通过层层分析说明新疆是一个多民族融合、多文化荟萃的圣地,通过与各地各民族的交流促成新疆舞蹈的繁荣发展。

关键词:新疆;舞蹈;唐;交流

“西域”这个概念早期是于西汉时期所定的称呼,指玉门关以西地区的统称,新疆这块广阔的土壤也包含其中。中原地区指黄河中下游地区及广大腹地,中原人民为了同西域十六国建立起友好关系,专门派张骞出使西域,张骞在不惧艰难困苦两次出使西域后,沟通了亚洲内陆交通要道。

自此,从我国的河西走廊到甘肃、新疆、伊朗等广大地区的陆路交通“丝绸之路”得以正式开拓,这条连接着商品贸易、连接着风土人情的丝绸之路逐渐成为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渠道,西域乐舞也就是沿着这条路线传入到中原地区并得以发展。

东汉时期,经济发展,西域乐舞对中原的传入已成规模,东汉灵帝时期据记载:“灵帝好胡服、胡帐、胡床、胡饭、胡箜篌、胡笛、胡舞,京都贵戚皆竟为之”。通过文史资料的记载可知,西域乐舞在中原以及广大地区得以盛行。此时,“尚胡”的社会风气在中原已成为一种时尚。宫廷内,严格规定的乐舞组织自周代便已形成,汉代宫廷中也有了专门管辖四夷乐舞的机构,在宫中由舞人教习表演。兄弟“四夷乐舞”也随丝绸之路这股热潮传入中原宫廷。“四夷乐舞”,顾名思义是指四方乐舞,成为宫廷乐舞中的一部分,作为礼仪性乐舞在宫中为王公大臣表演,这也体现了汉武帝的大一统思想。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一个特殊的历史阶段,长期封建割据加上连续不断的战争使各民族又进一步融合,文化也进一步交流,西域乐舞跟随民族与文化的传播渐渐入住中原,主要有“康国乐”、“安国乐”、“龟兹乐”、“疏勒乐”。其中“龟兹乐”是新疆最为著名的乐舞,流传于现今新疆库车一带,“龟兹”是汉代西域三十六国中的大国,不仅经济发达,文化也是繁荣昌盛。龟兹乐主要采用七声音阶,运用多种音调,音乐分“歌曲”、“解曲”、“舞曲”三个部分,其中“舞曲”,属于龟兹乐中的舞蹈部分。《大唐西域记》对龟兹乐舞做了高度评价称:“屈支·龟兹国……管弦伎乐,特善诸国。”库车地区的克孜尔石窟壁画上乐舞形象宏伟壮观,敦煌莫高窟、龙门石窟等壁画上的乐舞形态在龟兹乐舞中也是屡见不鲜,这也说明龟兹乐舞是融合吸收多元文化的产物。现如今的民间乐器伴奏中,腰鼓、琵琶等敲击和弹拨乐器与龟兹乐也存在很大的关系。

隋唐时期,为显示国力强盛,宫中已有了较为规范、系统的乐舞组织形式,形成了宫廷内具有严格礼仪制度的“十部乐”。经由丝绸之路传入中原地带的民族舞蹈也被逐渐列入“十部乐”中。分别为《龟兹乐》、《疏勒乐》、《高昌乐》、《安国乐》、《康国乐》,西域乐舞占据整个宫廷十部乐的半壁江山。《通史》载:“舞二人,白袄,锦绣,赤皮靴,皮带,红抹额。”这是古史对西域乐舞《高昌乐》的记载,不难发现,高昌乐舞是一种双人舞,“红抹额”是其独有的,可能与中原汉族乐舞化妆习俗有关,龟兹乐、高昌乐所用乐器中,筝、笙、箫等都是汉族乐器。从服饰和乐器可见,“龟兹乐”、“高昌乐”在传播到中原地区的过程中,不仅对中原乐舞艺术带来影响,同样也受到汉族文化的影响,有了汉族文化的特征。

清朝政府在统一西域的过程中大范围屯垦,从乾隆年间开始,新疆建省以后又开始有大批内地的移民来到新疆屯垦,无论是军屯还是民屯,屯垦的目的是扩大生产,恢复发展经济,随着汉族移民的到来,汉族地区的各种民间信仰和民俗文化也在新疆这块土地上生根发芽。包括汉族人民的年节习俗、庙会社火等,成为屯垦区一片繁盛的文化场景,庙会和社火由于特色鲜明、人多熱闹成为最受群众欢迎的活动,成为展现各地区各种民间文化及风俗关键且重要的场合。汉族人所举办的“庙会”以寺庙作为活动场地,整场活动以歌舞表演和娱神祭祀为主,似为娱人,实则娱神,是一种原始思维的遗存。

在清乾隆时期,随着汉民族的逐渐增多,新疆祭神所用的寺庙、灵堂也渐趋增加。庙会成为新疆汉族人民最为重要的娱乐方式,各种群体的民间艺术形式参与其中,像秧歌、花鼓灯、闹元宵、舞狮子、高跷秧歌等各地汉族民间舞蹈都在庙会上表演。在社会中,可能扭秧歌的是汉族人而吹唢呐的则是维舞尔人,群众们不分民汉,相互结合,成为一个开放的系统。汉族迁驻西域的同时也将汉舞蹈带入新疆,极大的丰富和发展了新疆地区的舞蹈文化。

舞蹈需要发展,发展的过程中交流是关键,只有这样,舞蹈艺术才能得以源远流长,固步自封,只会使舞蹈文化停滞甚至倒退,阻碍舞蹈艺术的发展。

猜你喜欢
新疆舞蹈交流
如此交流,太暖!
舞蹈课
交流平台
交流平台
雪地上的舞蹈
新疆多怪
卷首语
新疆对外开放山峰
新疆对外开放一类口岸
新疆小巴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