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高效物流”背景下,温州物流信息化体系建设研究

2018-10-08 11:04陈再波
商情 2018年43期
关键词:互联网

陈再波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政府及企业对于物流信息化也越来越重视。作为实现物流现代化以及国际化的必经之路,尤其是随着“互联网+高效物流”的出现,在较大程度上推动我国物流信息化技术的发展。因此,做好物流信息化对于企业以及社会的发展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互联网+高效物流” 温州物流信息化

一、引言

发展“互联网+”高效物流,是适度扩大总需求、推进结构性改革尤其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举措,对有效降低企业成本、便利群众生活、促进就业、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政府及企业对于物流信息化也越来越重视。作为实现物流现代化以及国际化的必经之路,尤其是随着“互联网+高效物流”的出现,在较大程度上推动我国物流信息化技术的发展。因此,做好物流信息化对于企业以及社会的发展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2015年,为有效突破要素瓶颈制约、增强经济发展动力、推进商业模式创新,温州市委市政府出台了《关于实施信息化战略的决定》,实施信息化战略,拥抱互联网经济,融入“互联网+”时代。

二、温州物流信息化现状及问题

(一)现状

笔者通过对温州本地物流企业、政治职能部门以及相关制造业、商贸流通企业物流部门的走访调研,研究发现温州市物流企业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一般,对物流信息化的认识不够,不具有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分析各种信息的能力。企业的信息化软件产品缺乏,大多数物流企业信息自动化管理的普及、应用程度不高,货主、车主、站场及行业主管部门之间采用现代化的网络系统进行信息互通的程度不高。全市尚未建成跨行业的公共物流信息平台,难以实现资源信息共享。

调查显示,温州企业物流信息系统互联增长率仅为5.36%,与杭州、宁波的21.2%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同时,温州市重点营运货车卫星定位数据合格率为92.19%,而全市所有物流企业的合格率不足34.86%,远低于杭州、宁波的69.01%。

(二)问题

1、物流平台无法互联互通,共享性差

温州市虽已初步建成“4+16+N”的物流布局,但是各节点的信息化管理平台和物流信息交易平台,由于信息化建设投入资金不足以及物流信息标准不统一等原因,难以将节点所需的货物需求、物流信息、数据交换、通关口岸、仓储服务、报关报检等功能高度集成。同时,温州市多式联运站场比例较低,缺乏实现多种运输方式无缝衔接的综合型、现代化的物流节点,对企业的集聚能力有限。

2、物流信息技术运用率较低

首先,EDI技术运用范围有限。在温州市物流相关企业中,EDI仅在从事进出口的企业与海关和商品检查等管理部门之间使用较多。

其次,条形码技术普及率不足。據统计,我国约有70%以上的物流相关企业已经运用这一技术。而到2017年为止,温州市申请注册商品条形码的企业只有55%左右。可见,还有将近一半的零售企业并没有采用条形码。

再次,物流方面的软件还没有广泛应用。物流管理软件是信息技术在当代物流中广泛使用的标志。然而,据调查显示,FMS(货代管理系统)、WMS(仓储管理系统)、TMS(运输管理系统)等物流行业的主流集成系统软件在温州市物流企业中使用的比例不超过25%。

3、物流人员信息化意识薄弱

在温州物流行业中,传统仓储和运输企业是大部分物流企业的前身,因此,大部分物流企业的运作方式和管理模式与传统的做法并没有多大的区别,对物流信息化建设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此外,物流信息化建设由于与现有的物流操作方式有所区别与冲突,必然会带来企业经营管理的不确定性,从而引起企业领导与员工的不配合,甚至反感。

4、物流信息化发展战略不科学

目前,温州市政府对物流信息化发展有明确的规划与指示,但由于物流企业起步较晚、物流信息化建设比较落后,大部分物流企业对物流信息化的发展缺乏足够的了解,因而也没有详细的物流信息化发展规划,有些重点物流企业有规划,但也处于探索阶段,缺乏有效的指导与合理的方法。

三、温州物流信息化体系构建

(一)温州物流信息化问题根源剖析

分析上述问题,究其原因,温州市物流信息化体系的问题根源在于:

一是,温州市物流行业缺乏一定的市场协调机制,市场分散较为厉害。当前,温州市物流企业工作的具体实施大多数是由自身来完成的,整个物流市场较为分散,社会协作水平较低。企业决策者并未形成一种社会化大物流的思维模式,大部分物流依然是各自为战,并未形成一体化规模化的物流竞争优势,在信息资源共享方面也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且大多数物流所服务的对象为中低端市场,且服务质量较低,由此,导致了温州市物流行业在全省全国范围内的竞争力明显偏弱。

二是,物流信息化管理水平较低且信息资源有待整合。目前,温州市大部分的物流企业依然处于技术落后、管理粗放、效率低下的初级发展阶段,尽管很多企业已经实现了信息化,但是由于诸多原因,并未将信息化管理的实际作用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除此之外,在基础设施网络化建设方面并未得到有效的发展,且布局不合理,在较大程度上造成了资源浪费,资源整合能力较差,严重阻碍了温州市物流行业长期稳定发展。

(二)发达地区典型信息化体系模式

经资料查阅,发达地区对物流信息体系的模式、物流信息服务平台的关键技术等方面都有过广泛、深入的理论和应用研究,并建立了相应的物流信息服务平台,比较知名的有新加坡的Portnet口岸物流服务平台、英国的FCPS/Destin8/Felixstowe服务平台、美国的FIRST物流配送服务平台和香港的数码贸易运输网络系统DTTN等。

1.美国FIRST物流配送服务平台

FIRST是交通货运信息实时系统Freight Information Real Time System for Transport的缩写。

2.香港数码贸易运输网络系统

香港“数码贸易运输网络系统”涵盖买方、卖方、发运人、承运商等九类主要用户。这些用户为贸易链不同阶段内的业界人士,彼此紧密联系,促成区内电子商贸的普及,最终令商界得益,其构架体系见图2。

(三)温州物流信息化体系建设探讨

通过对温州市物流信息化现状与问题的分析,借鉴发达地区典型模式,本文认为,温州市物流信息化体系的构建需要从基础设施网络出发,充分考虑各类信息资源在供应链物流中的应用,做好物流业务的评价分析,真正解决物流相关企业的业务协同问题,从而更好的实现信息资源的集成和共享。图3为温州市物流信息化体系总体设计框架,具体说明如下:

1.基础设施

物流信息化体系基础设施应包括internet网络、物流基础设施、物流信息安全等内容。Internet网络是实现“互联网+”的必备条件。高效物流还应该包括必要的物流基础设备如物流园区、港口、码头、铁路仓库等物流节点和设施,作为物流信息化体系的核心要素。为保证物流信息化体系的顺利进行,信息安全也是必不可少的,因此基础设施中还需要加入信任体系、监控体系等。

2.信息资源

物流信息化体系中,应具备物流业务的基本信息,如必须要提供货物吞吐量、货车定位系统、物流设施设备标准等,这些资源能在基础设施上进行高效运作,还能提供事后的评价对比分析,为提升业务能力打下基础。

3.业务应用

物流信息化体系的最终落脚点还是在各家物流相关企业,这些企业应能从信息资源中找出匹配的信息,为自己的物流业务操作提供相应资源,同时能与不同的业务进行有效衔接和协同。

最后,作為服务行业,此体系最终还是要为客户提供服务,所以还需要配备必要的门户网站或市级信息平台,方便客户进行查找和应用。

四、温州物流信息化体系建设的可行性建议

(一)做好顶层设计,建立物流基础设施网络化建设

要想实现物流信息化,笔者认为,应该加快现代化物流信息化平台建设,加强物流基础设施网络化建设。市政府应加强物流行业的顶层设计,统筹规划,建立一个社会化大物流网络体系;其次,要不断完善物流信息标准化和安全体系建设,为物流行业智能化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第三,是加强对物流顶层的监管力度,不断提高物流规范化管理水平。

(二)强化物流信息管理意识,提高信息资源分析能力

物流信息化建设的首要任务在于转变物流相关企业人员的信息化观念,提高供应链管理意识。突出信息化在流通领域的重要性,并其发展提升到重要的战略性位置。加强对从业人员的培训,对物流信息化体系中的货物吞吐量、物流成本信息、物流设施设备标准等信息资源要充分理解,并能从定期的业务评价分析体系中查找问题的根源,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加强物流信息技术运用,提升物流业务协同能力

现代物流发展要对物流信息化建设提速,就不能忽视物流信息技术的运用,大力发展物流信息技术是关键。物流信息技术的运用一方面强调连锁、配送、代理及其电子商务等业务形态的物流信息化常态,另一方面又要求在物流园区生产组织与业务管理过程强调智能化与信息化,提高企业间的业务协同能力,有效促进整个物流业的发展。

五、结语

本文通过分析“互联网+高效物流”背景下物流信息化建设的内涵,从温州市物流信息化现状及问题出发,剖析问题的根源,借鉴其他国家或地区的先进经验和模式,构建温州市物流信息化体系总体框架,并从基础设施、信息资源、协同业务等方面,提出物流信息化建设的对策,以期给温州市的物流信息化建设提供全新的思路,从而为温州市物流信息化的发展贡献力量。

猜你喜欢
互联网
互联网+背景下数学试验课程的探究式教学改革
基于“互联网+”的京东自营物流配送效率分析
互联网+医疗保健网的设计
试论网络大环境下音乐作品的法律保护问题
浅谈大数据在出版业的应用
浅析互联网时代维基百科的生产模式
“互联网+”环境之下的著作权保护
“互联网+”对传统图书出版的影响和推动作用
从“数据新闻”看当前互联网新闻信息传播生态
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的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