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之约

2018-10-09 05:36
安徽园林 2018年3期
关键词:巢湖合肥

一百多公里的环湖路已贯通。对环湖村镇进行了整体规划,并采取实际措施对大多村镇面貌进行了整理。对沿湖的一些观光旅游设施给予了生态化改造。

国家环巢湖旅游休闲区,经过这几年打造,已颇有些形状,成了民众行走与休闲的好去处。

从合肥渡江战役纪念馆顺环湖路往东走,约摸十来分钟,过滨湖湿地公园,就能见到两拱漆成红色的跨南淝河的斜拉桥。其实,在过高耸漂亮的斜拉桥之前,我们还过了一个没有明显标识的小桥,也是南淝河桥。因为南淝河在进入巢湖之前分了叉,逸出一条细水,与主流同步入湖。所以在巢湖与南淝河交口,形成了一个小三角洲。小三角洲现为海事部门的一个停泊地。河道上舟楫繁忙,多为货船。可以看出,这里是合肥物资的重要出入通道。除了沿河修建有简易的轮船停靠于旅游设施之外,呈现出的是荒芜的原生景象。似乎有一点田地,耕作并不精细。多是湿地,零星散布着高高矮矮的一些杨树柳树,触目多的倒是疯长的芦苇,成片成片,劲拔直挺,棵棵茁壮,绿意盎然。察看这里的地形与风物,不由人想起肥美二字。

肥,多肉也。自古以来,都是褒义成分多点。今人所谓富饶实指肥饶。不爱珍器重肥饶之地(贾谊,《过秦论》)。若是肥字叠加,更是好上加好,肥硕壮美,丰腴多汁,天造地设。合肥地名,古史注释相互打架,捉襟见肘,屡理不清。引用最多《水经注》和《尔雅》,也解释牵强。“归异出同为肥”。我总以为有讹,常理应是“出异归同为肥”才是。最起码古人并不是同意分家为肥的。就是勉强同意此说,它也涵盖不了全部。安徽“多肥”(肥通淝),竟有四条淝水,要合也得四条,断无只合两条之理。但从地理空间看,四条淝水,淮北两条,淮南两条。两条在淮北,分别发源于河南的商丘和太康。出不同,却归于一,出口也都在淮河上,一个在凤台的峡山口,一个在怀远的四方湖。它们的流域均在安徽,都在淮河流域。淮河更是中华文明的主要发源地之一,在黄河夺淮之前,淮河可是丰饶肥美之地。但地理空间似与合肥不搭,相去甚远。淮南两条,东淝河和西淝河都发源于将军岭,是江淮的分水岭。一条北注淮河,一条即南淝河进巢湖后注长江。四条淝水,其流域实际涵盖了广袤的江淮大地。合肥实际地理只占有一条南淝河。南淝河从起源地算起,至此进入巢湖,全长也不过70余公里。

但合肥为什么叫合肥呢?

南淝河还有一个社会知晓度不高,但却非常古老的名字,叫施水。施,是上古之大姓,也是旗帜也,延展也,给也,予也。卓然有领导、领袖的寓意。南淝水是四条淝水中最短的,何来旗帜?《三国志》说,曹操在亳州“作轻舟,治水军”,“自涡入淮,出肥水,军合肥”。而南方孙吴北攻,是自裕溪河,经巢湖,来战合肥的。说明古时江淮相通。合肥是北上南下的咽喉之地。江淮相通,四条淝水的连接在合肥就有了说法,它归集的是四条淝水的地望。合肥应是指四条淝水的英华荟萃、精气聚集的风水和合之地,亦即整个江淮大地的结穴之地。并不是指简单的自然河流会合。当然是“四个胖子”(肥)而不是“两个胖子”(肥)的集合,当然是膏腴丰美、宜于养人的地方,才扛得起合肥名头。天地初开之时,人更近自然,初始之人与天地相通的。他们通过地名、遗址等物件遗漏的些许天意机关,是我们难以猜测度量的。读大学时,知道校名是毛主席亲笔写的。“希圣同志:校名遵嘱写了四张,请选用。沿途一望,生气蓬勃,肯定是有希望的,有大希望的。但不要骄傲,以为如何?合肥不错,为皖之中。是否要搬芜湖呢?从长考虑,比较适宜,以为如何?毛泽东。一九五八年九月十六日。”如今才不过60年。回看一下形势,天呢,这点穴之作、点睛之笔,是不是如神一样,洞穿天地古今?

从发展旅游角度,环顾这一小块三角地,我觉得若勉强找一处比较,可能就是德意志之角。德意志之角在莱茵河与摩泽尔河交汇处。那里经常举办音乐会、露天节日、烟花表演等,每年吸引大量的游客。我以为,我们这三角洲将来规划建设得好,一定是个生态文旅大发之地。想象一下,这南淝河贯穿全市,如果南淝河里将来都停满了合肥市民拟游巢湖的私家游船游艇,这三角洲会变成什么情景。问南淝河的分叉细流可有名字,众人只说这也是南淝河。我笑道,南淝河另一个名字施水,不如给它,给世人一点追想。南淝河出口处原来就叫施口,可以让它再具体化一点,给这小三角洲冠上名。且“施”字本还有扬旌之意,甚美甚好,扬帆上湖、旗帜招展,意气风发、万舸南指。状物形神贴切。将来作为旅游地名解释,相信不失冶游趣味。

经南淝河大桥,继续前行。

在绿树繁荫之中,远远地就看到中庙寺。过去合肥人下长江,多从南淝河进巢湖,出湖后经裕溪河达长江,再下芜湖与南京,出海这条路线。中庙在合肥与巢湖之中,是稍停留脚的适宜去处。中庙有名的建筑是中庙寺,它坐落在延伸湖面百米的巨大石矶上。矶呈朱砂色,伸入湖中,形似飞凤,通称凤凰台。赵朴初书“湖天第一胜境”,被镌在中庙大街的牌楼上。

中庙寺坐北朝南,又称中杰阁、圣姥庙。是庙非庙,是寺非寺,即庙即寺,寺庙一体。它坐落在红色矶岩上,凌空映波,更显高大巍峨。进得大门,庙前有对头杆。这是道教标志,是道士作法悬挂咒符用的。一进大殿,却是佛教供奉的弥勒佛。笑口常开笑世间可笑之人,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进入二殿,是大雄宝殿,院落中有坛,种植着当地名产牡丹,并有口深井,探头看去,发现它是凿开岩层,直接连通着巢湖的。井下湖水激荡,不断拍打岩壁,溅出浪花。方丈室是个幽静去处,面湖临崖而建,还带有一个小阳台。崖壁上生有一株巨大的朴树,洒下浓浓的荫。崖壁上凿有石阶,可以走到湖边,湖水伸手可掬。三进为后殿。是藏经阁3层,窗开八面,四角飞檐,角角系铃。走出中庙,旁边的昭忠祠是纪念清末淮军将领的。在不远处,还有一个懒王庙,供奉着一对懒王夫妻。不知其来头,估计是世界上唯一供奉懒人的。

站在藏经楼上,向内看,屋瓦栉比,林木郁秀,精致而和谐。经楼殿阁由于历代不断修缮,建筑风格多有差异,但不同年代、不同地区的建筑风格,与里面供奉着的诸神一样,也是完美地叠加在一起,毫无冲突、毫无不和谐感,不能不说是个奇迹。

完全不相干,忽然想到南淝河上游、大蜀山脚下的董铺岛。因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就坐落在此,所以董铺岛有科学岛之称。它名声显赫,现在是国家十个科学研学旅游基地之一。大片大片人工种植的树木业已成林。使得散落在林中的各个科研大楼,更显得安静、庄重,也透着点神秘。那里集聚了一些国家最前沿的科研装置。特别有两个国家级“大科学装置”。一个叫全超导托卡马克装置,是一种磁约束受控核聚变环性实验装置,所谓人造小太阳。一个叫稳态强磁场实验装置,是在极高磁场条件下观察研究物质的现象、变化、特性,涉及生命科学、药物学、化学等。都是今天人们膜拜礼敬的方物。中庙与董铺岛遥遥相对,分别代表了不同的时代和事物,但都构成了城市的DNA。

从中庙寺往外看,则可俯察巢湖。近处是姥山岛,远处是姑山岛。它们中间隔着万顷湖波,遥相顾望。曾想捕捉杭州西湖的湖光山色,捕捉到了山岚与山的倒影,山色有,湖光却出不来。细思,应该是湖面小了。哪有这巢湖长大,长湖三百里,四望豁江天,日气来残雨,风樯落晓烟。湖水浩荡,青山逶迤。云烟缥缈,天光入怀。不经意间,湖光山色都齐备了。巢湖形成年代晚,是个非常年轻的湖泊。陷巢州作为神话一直在民间流传,本身就说明这事是有民间记忆的。《淮南子》:“历阳之都一夕反而为湖。”地质学考证说是古生代褶皱层交汇地带,属断裂下陷而成。湖不深,也许湖里各种物质折射出水面成湖光了。书上说之所以名巢湖,是其呈鸟巢状。真不知从哪儿看巢湖是鸟巢状,莫不是从空中往下看所得结论。我宁愿相信,是因有巢氏居住在此,方叫巢湖。下者为巢 ,古者禽兽多而人民少,于是民皆巢居以避之。巢,窝也,家也,给人以卫养衍生之地也。

看着姥山上的文峰塔,忽然醒悟,偌大巢湖就是合肥的“水口”。我曾拿着世界地图比划,巢湖与合肥合并为一个行政区划后,巢湖就成了合肥的内湖。一城抱一大湖,如此大格局,全球独一无二。经天纬地,契合天地之心,方可造就风水宝地,光明未来。

中庙街上整齐地排列着若干餐馆。李鸿章杂烩,是纯粹的合肥菜。以鸡肉为主料,佐以海参、鱼肚、鱿鱼等辅料,还有其他多种食料,诸如鸡杂、火腿、香菇、山笋、面筋、鸽蛋、净鱼肉等,本具有多种不搭甚至相冲的味道,但配合烧烩后,却自成一味,且醇香不腻,咸鲜可口,补虚填精、健脾胃、活血脉、强筋骨。最有趣的它有个英文名字。lihongzhang assorted dish。据说合肥话“好吃多吃”,译成hotchpotch,再翻译回来的,即大杂烩。土生土长,出口,加工,再转内销,一个流程下来,却已不是原来模样,早脱胎换骨成混搭升级版了。吃着吃着,念头就如杂烩般纷杂收获,这南淝河、中庙、科学岛,加上这李鸿章大杂烩,它们之间一定有什么共通的东西,有一条隐秘的通道在勾连它们。哈,最起码都是观察游览合肥的窗口吧。

环城公园连接着稻香楼绿地,呈现出闻名于世的“翡翠项链”合肥公园城市特色景观

猜你喜欢
巢湖合肥
合肥杜威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合肥井松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合肥的春节
合肥的春节
合肥杜威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巢湖流域2020年洪水分析
巢湖 外一首
巢湖,我的母亲
巢湖,我的母亲
合肥蜂巢城市会客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