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知

2018-10-09 03:50
文史博览 2018年8期
关键词:满语啤酒马克思

关于中国的未来,马克思这样说

肖鹏等 《马克思的20个瞬间》

1853年,流亡伦敦的马克思成为美国《纽约每日论坛报》的通讯员。在马克思为该报撰写的300多篇文章中,有10余篇是直接讨论中国问题的。其中,马克思对中国的未来做了天才的设想。

在马克思看来,一方面,中国将对世界文明进程产生新的重大影响。恩格斯把马克思的这一思想作了一个极其精彩的表述,他说,随着中国革命的深入,“过不了多少年,我们就会亲眼看到世界上最古老的帝国的垂死挣扎,看到整个亚洲新世纪的曙光”。中国的工业化将会产生大量过剩人口,形成中国向国外的移民潮,并影响世界的劳动力市场,从而加速西方革命的步伐,加速资本主义的崩溃。

另一方面,中国将会产生独特的新文明类型。随着中国引进西方的先进生产力,旧的文明即以农业和手工业相结合为基础的文明将被消灭,新的工业文明将建立起来。用恩格斯的话说,“在陆地和海上打了败仗的中国人必定欧洲化,开放他们的港口以进行全面通商,建筑铁路和工厂,从而把那种可以养活亿万之众的旧制度完全摧毁”。马克思预见到,随着中国的发展,贫富两极分化现象将出现,人们将要求重新分配财产,甚至要求消灭私有制。这样一来就有可能产生“中国社会主义”,并且与“欧洲社会主义”完全不同。他说,“中国社会主义之于欧洲社会主义,也许就像中国哲学与黑格尔哲学一样”。他甚至给出了新中国的名字,即“中华共和国”。可见,马克思期望中国的革命能够批判现行的资本主义文明,再造一个人类新文明类型。

清朝皇帝上朝时,到底是说汉语还是满语

宗河 《清朝皇帝上朝时,到底是说汉语还是满语》

皇太极时期,大部分权贵都是满族的亲贵,此时的早朝与皇太极的家族聚会差不多,所以都说满语。

顺治亲政之后,汉人还是不受到重视。此时正是清朝让汉人剃发易服的时候,顺治还是以说满语为主,并且已经开始推行国语骑射,满语成为私塾包括汉军旗子弟的必修课。

康熙中后期开始,随着康熙汉语水平的提高,汉族官员的增加,康熙在召见大臣的时候会对汉族官员使用汉语。不过此时受重用的汉族大臣一般都精通满语,如张廷玉父子。但朝廷为了缓解满汉之间的矛盾,要求满族官员也需要懂汉语,否则会被免职。

雍正本人从小被康熙请的名师教导长大,精通满蒙汉三种语言,因此在满语和汉语之间可以流利切换。且雍正曾推行过一段时间的官话改革,基本上就是说北京话,东南一带说不好官话的甚至不允许参加科考。虽然到了乾隆朝这项命令被废除,但是毕竟已经推广过一些年头,而且此时旗人已经深受汉文化的影响,满族官员对满语的读写能力开始大幅度下降。

乾隆虽然会写汉语诗,但是他推行满语不遗余力,因此在多个正式场合,乾隆都使用满语。此后的几个皇帝在正式场合也都使用满语,甚至道光朝还有侍卫因满语不标准而遭到责罚。而慈禧本人的满语不好,但是却给光绪找了个好老师,光绪每次出席正式场合都讲满语。到了溥仪,据他晚年回忆,他只会一个满语,就是“起”。

韩国总统为何进监狱的特别多

MissBear 《为何韩国总统进监狱的特别多? 》

回望大韩民国的历史,每位总统都难免出事。要么提前下野,要么死于暗杀,要么被司法调查。究竟是什么原因让韩国总统进监狱的特别多呢?

“想看唐朝去日本,想看明朝去韩国”。韩国确实深受儒家文化影响,也因此, “人情凿穿制度法律”司空见惯。首任韩国总统李承晚任期内任人唯亲,贪污腐败之风令韩国民众深恶痛绝;政变上台的朴正熙尤其器重军队的部下或同乡, 导致这些“近卫队”飞扬跋扈、贪腐横行。

想要当上总统,“送礼收钱”也是必不可少的。韩国廉洁与腐败之间缺乏明晰界限,对官员的贿赂,或被认为是社会许可的赠品和贡物,或被看作是对“恩主”庇护之恩的报答。上任之前的这些“不干不净”,恰如一颗定时炸弹。

即使韩国总统自己“廉洁奉公”,也很难管住自己的社会关系网,不检点的亲信经常将总统出卖(如金泳三的儿子就因贪腐被判刑)。

其次,过度依赖财阀的经济模式,导致财阀高度卷入政治,为官商勾结腐败提供了温床。韩国历届总统的子女、亲信,皆因与财阀间的权钱交易,为韩国总统在任期结束后的悲惨生活埋下了祸根。

此外,同美国一样,韩国总统也是四年一个任期。在韩国总统任期的第四年,在野党们就会频频揭发总统的“各种不是”,并以此为契机和突破口,以毫不妥协的方式拉开政党竞选大战。因此,在任期最后一年,韩国总统特别容易遭受重大政治危机,进而被舆论攻击和司法调查。这种不成熟的政党政治也使得韩国总统很难体面地完成政治使命。

中国古代到底有没有啤酒

张嵚 《古代中国只发明了白酒,而没有发明啤酒和葡萄酒?》

其实,早在中国白酒诞生以前,酿酒热情高涨的中国古人们,就一度开发出了中国古代版的“啤酒”:醴。

这个在古代文献里,常作为甜酒饮料出现的“醴”,会不会就是啤酒?啤酒的定义是这样的:以麦芽为原料,加酒花发酵形成的低度酒精饮料。这标准放在“醴”身上是否同样适用?《尚书》里就有原文:若作酒醴,尔惟曲糵。也就是说,“醴”是以“糵”作为原料的。而《说文解字》的解释是:这种“糵”正是大麦曲,与现代啤酒十分相似。这也就是说,中国古人常喝的“醴”饮料,正是古代版的“中国原创啤酒”。

阅读《诗经》《周礼》等文献,各种关于“醴”的记载,扑面而来,描述“酌醴”的景象更是屡见不鲜。不夸张地说,在西周至春秋年间,古代中国人“喝啤酒”的风气,一度十分火热。甚至到了汉朝时,“醴”的消费还是《史记》里汉朝政府重要的财政来源。在汉朝向匈奴屈辱和亲时,醴还被作为馈赠匈奴的礼品,每次都把凶残的匈奴人“灌”得十分高兴。但从西汉后期起,这款火热酒类,却逐渐淡出了。

这其中的原因,明代科学家宋应星在其著作《天工开物》里一语道破:后世厌醴味薄,遂至失传。造成“中国原创啤酒”淡出的最重要原因,就是这“味薄”的毛病。西汉中后期,是中国古代酿酒业的井喷时期,酿酒技术的突飞猛进,令各种黄酒果酒清酒层出不穷,人们饮酒有了更多选择,度数太低的“醴”,也就越发非主流,最终基本消失了。

猜你喜欢
满语啤酒马克思
满语角
马克思像
满语角
满语角
满语角
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的萌芽——重读马克思的博士论文
“新冠牌”啤酒真倒霉:60天赔了20个亿
论马克思的存在论
在马克思故乡探讨环保立法
《啤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