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高考全国Ⅰ卷作文试题评析

2018-10-09 07:40韩延明
广东教育·高中 2018年7期
关键词:命题试题作文

韩延明

随着高考帷幕缓缓落下,高考作文试题自然又成为人们关注的热门话题。2018年高考语文8套试卷,共有9道作文试题(北京卷为二选一),其中全国I卷、全国II卷、全国III卷3道由教育部考试中心命制,其余6道由北京、天津、上海、江苏、浙江命制。9道作文试题以材料作文为主(北京卷为“材料+命题”形式),选取厚重感与鲜活性兼具的材料、新颖而灵动的形式,直接或间接地反映时代主题,彰显核心价值观。作文命题既考查考生的写作能力,又落实立德树人理念,完美地体现了“文道统一”,为作文教学指明了方向。

2018年全国I卷高考作文试题是一则复合型材料作文,体现了高考作文命题的延续性、稳定性和创新性。试题由多个中国元素组成。从内容上看,题目列举了“汶川地震”、“北京奥运”、“村村通”、“精准扶贫”、“小康社会”等中国元素,时代感强,社会意义丰富,关注现实国情与政策发展,继续保持了对国家命运与个人责任担当、未来的期望与中国梦圆等宏大话题的高度关注。从形式上看,试题延续了近年来流行的任务驱动作文命题形式,是对2017年全国卷作文命题思路的果断承继,指令明确,思辨性强,越发向国际先进的“交际语境写作”靠拢。

通过横向与纵向比较,2018年高考全国I卷作文试题主要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一、紧扣为文之本,彰显家国情怀

2017年高考全国I卷作文试题是:从来华留学生较为关注的“一带一路、大熊猫、广场舞、中华美食、长城、共享单车、京剧、空气污染、美丽乡村、食品安全、高铁、移动支付”等“中国关键词”中,选择两三个关键词来呈现你所认识的中国,帮助外国青年读懂中国。让考生在写作中“了解祖国”“热爱祖国”,让老外在倾听介绍中“懂得中国”“爱上中国”,精准落实高考的育人功能。与2017年相比,2018年全国I卷作文试题注重选取国家重大事件为题材,引导考生在作文中关注“国事、家事、天下事”,树立主人翁意识,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关心国家大事,彰显家国情怀,强化责任意识。在育人功能上,与2017年高考作文一脉相承。试题以新世纪2000年以来编年大事记的方式,围绕“世纪宝宝”出生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这一时间段,精选了7个特殊年份,萃取了汶川大地震、北京奥运会、“天宫一号”太空授课、公路“村村通”、推动“精准扶贫”、互联网普及率超全球平均水平等中國元素,涵盖了在新世纪中国迅猛发展的新时代地震灾害、体育盛会、航天航空与教育、农村建设、网络普及与用户规模等重要事件。汶川大地震,是国家和人民的灾难,更承载着“多难兴邦”“众志成城”的民族记忆;北京奥运会,传递着“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的价值取向和坚强呐喊;天宫一号,让我们在仰望星空、志在星空的同时,学习和感受科技和创新的力量;村村通、精准扶贫,让人们目睹党和国家对民生的切实关注;互联网的普及,则构成了这个时代我们国家重要的发展指数和特征。这些重大事件,既集中展示了中国新世纪的标志性事件和新时代的重大规划,又精准对接这一代考生成长史的重要时刻,具有强烈的时代感与历史感,引导考生在作文时充分体会国家的进步、民族的振兴,深切感受大国风采、民族精神和时代品格,不断增强国家荣誉感和历史责任感,更加充分地认识个人成长与国家强盛、民族振兴和时代发展之间的深刻关联,从而激发考生强烈的爱国情怀和责任意识,在写作中潜移默化地渗透“德育”教育,体现“文以载道”的写作原则。这一命题原则是为文之本,全国卷多年来保持不变,2018年也不例外。

二、聚焦思维品质,突出思辨色彩

通览2018年高考全国卷作文试题不难发现,高考试题越来越重视对考生思维品质的考查,加大对考生逻辑思辨能力的考量,引导考生用辩证的、睿智的、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养成健康、科学的思维习惯。2018年全国I卷作文试题所列举的诸多元素,大致可以分为两类:“北京奥运会”、“‘天宫一号首次太空授课”、“公路‘村村通接近完成”、“‘精准扶贫开始推动”、“互联网普及率超全球平均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代表了共和国近二十年来取得的辉煌成就和未来的宏伟蓝图,令人骄傲和自豪;而“汶川大地震”则是国家和人民遭遇的重大灾难,其中饱含着悲痛,更承载着“多难兴邦”“众志成城”的民族记忆。试题将诸多对立的元素组合在一起,意在引导考生辩证看待成功与灾难,在自己与中国新时代一起追梦、圆梦的征途中,既看到光明,抓住机遇,乘势而上,又看到面临的挑战,甚至可能会遭遇的挫折和灾难,牢记使命,坚定信念,迎难而上,矢志不渝。如果考生不明白这一命题意图,只从某一个角度简单阐述,只能反映出考生的思维品质不够成熟,也必定就会违背命题原意,达不到“切合题意”的最佳效果。即使选择“汶川大地震”一个关键词写作,也要从两方面构思:地震给国家和人们带来的深重灾难;在党和政府领导下,军民一心,众志成城,抗震救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双方对举,辩证阐述灾难可以凝聚人的力量,磨砺人的意志,考验人的品质,多难兴邦,感召后人。这样的立意才是高远的立意,才符合命题意图,才能体现“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写作原则。

三、贴近现实生活,倡导真情作文

纵观近年来高考作文试题可以发现,作文试题的命制,大都贴近考生现实生活,力求使考生感到熟悉、友好、亲切,面对试题感到有话可说,犹如骨鲠在喉,不吐不快,进而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写出有真情实感的文章。2018年高考作文试题大多从考生熟悉的生活中精选素材,非常接地气,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真正体现了“生活大语文”的特点,我手写我心,极大地避免了宿构、抄袭、无病呻吟等弊端,有利于公平竞争。全国I卷作文所列举的众多元素,大多都是“世纪宝宝”亲身经历的,他们身临其境,耳闻目睹,有深切的体会,有真切的感受,容易流露真情,以情动人,成就佳作。试题瞄准2018年考生的年龄、生理和生活特点,选取与考生情感体验密切相关的中国元素,让考生生发联想或作出思考,揭示他们与国家、与时代的深刻关联,鼓舞他们增强荣誉感和责任感。由于试题“生活味”很浓,考生可能就是试题材料的见证者、经历者、受益者,有助于激发他们的写作激情,写出内容各异、情感真挚的佳作,有效引导“有情人”写“有情文”,对端正文风起了很好的导向作用。

四、形式稳中有变,激发想象思维

细心品读不难发现,与往年相比,2018年全国I卷作文試题的命题形式明显呈现出“稳中有变”的特点。“稳”,即延续了近年来流行的任务驱动的作文命题方式。试题结构由“材料陈述”与“提示要求”两部分组成,结构稳定。“以上材料触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据此写一篇文章,想象它装进‘时光瓶留待2035年开启,给那时18岁的一代人阅读”的提示语,包含较多的任务指令:“触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暗示行文时必须做到文中有“我”,有“我”的经历,“我”的感悟,“我”的思想。这里的“联想”可以是对往事的追忆,也可以是对未来的遐想,要求想象丰富,思接千载,视通万里,虚实结合,纵横驰骋,尽情发挥自己的想象力,给考生以广阔的展示才华的思维空间,具有很强的开放性,这是全国卷一贯的命题模式。“想象它装进‘时光瓶留待2035年开启,给那时18岁的一代人阅读”的任务提示,则是一大变化。首先,构思要新颖,文章可以穿越时光隧道,从现实起步,走向未知的时空,又要表达真实的情感,可以真正称之为“时光之书”,带有科幻性质,这是一大亮点,一大创新。其次,要求将文章“装进‘时光瓶”让“2035年18岁的一代人阅读”的要求,既暗示了写作的最佳文体是书信,又限定了阅读对象是与现今的“我”的同龄人,这就在文体格式、语言表达诸方面暗藏很多的隐形要求,其目的是激发考生的想象思维,让优秀考生脱颖而出,便于为国家选拔思维敏捷、智慧超群的卓越人才。这一试题既考文字文体,又考思维想象,还考品德情操,可谓一箭三雕。全国I卷作文试题这一变化颇具匠心,对今后的作文教学及命题具有权威性引领作用。

全国I卷作文试题“稳中有变”的特点,在全国Ⅱ卷、Ⅲ卷中也有明显体现。全国卷三道作文试题,除I卷保留任务驱动型作文外,其余两道都凸显出“三自”特点,即“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命题形式快速向新材料作文回归。

毋庸置疑,在宏观上了解全国卷作文试题的命题特点和规律,有助于我们准确把握高考命题的脉搏,在今后的作文教学中事半功倍,少走弯路。同时也要注意,要真正写出切合题意、文质兼美的好文章,还要在微观上审准题,立好意,不偏不倚,命中十环。

下面简要谈谈2018年全国I卷作文试题在审题立意及写作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全国I卷作文题目,在主题上呼应了近年来一直强调的“立德树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学生核心素养”等要求,彰显了主流价值取向和时代主旋律,紧扣时代脉搏,不回避时事热点,符合近年来全国卷命题趋向,审题与写作难度并不大。所以,只要平时进行正规训练,解读这道试题应该胸有成竹。具体写作时,要从四个方面思考:

第一,提炼材料核心。

试题材料按照时间顺序依次列举了2000年以来国家发生的或即将发生的重大事件,也是“世纪宝宝”——正在考场上参加高考的高三学子亲身经历或即将经历的重大事件。包括“汶川大地震”、“北京奥运会”、“‘天宫一号授课”、“公路‘村村通接近完成”、“‘精准扶贫开始推动”、“网民规模达7.72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本实现现代化”等。很明显,材料核心是:“我们”与新时代共成长,与伟大祖国共命运,即材料中提示的“你们与新世纪的中国一路同行、成长,和中国的新时代一起追梦、圆梦。”这是“我们的”际遇和机缘、使命和挑战。“我们”经历了祖国在新世纪的伟大变化与发展进步,享受着发展的成果,见证了一个又一个奇迹,也要自觉肩负起新时代赋予我们的历史使命,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贡献自己的才智,与祖国一路同行,一起成长,将个人梦想与祖国梦想联系起来,一起追梦、圆梦。这是立意之本。

第二,明确任务指令。

任务一:“以上材料触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其中关键词是“你”“联想”与“思考”。这里的“你”,是指考生自己,这就要求文中有“我”,“我”手写“我”心,否则可能被视为扣题不严,甚至判为偏离题意。“思考”是针对2000—2018年已经发生的重大事件,我们国家取得的重大成就和遭受的巨大灾难,由这些事你想到了什么;“联想”是针对2018年以后至2035年,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本实现现代化的伟大目标,你会想到什么。可以展开思维的翅膀,进行合理而大胆的想象,紧扣“核心”立意谋篇。

任务二:“选好角度”。这就意味着本题可写的角度有很多,考生要斟酌权衡,选择最契合材料意旨又最有把握写好的角度,进行深刻阐述。①从宏观的角度,展现新世纪以来的18年间,我国在灾后重建(汶川大地震)、体育(北京奥运会)、科技(天宫一号)、美丽乡村建设(公路“村村通”)、共同富裕(“精准扶贫”)、互联网建设(网民规模和普及率)等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讴歌全国各族人民团结一心,不畏艰难,勤劳勇敢,不忘初心,开拓创新,在各个领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写作时要肯定国家的发展进步,展现我们的大国风采,特别是“我们”这一代人切身感受到的自豪感、责任感、使命感,同时展望祖国和个人更加灿烂美好的未来。②从微观的角度,通过个人的见闻感受来呈现新世纪以来国家的巨大变化,将个人成长的小细节、小事件与国家发展的大跨越、大事件联系起来,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让写作更个性,更生动,更有画面感。③以点带面,重点透视某一重大事件。在“我们”经历的众多事件中,肯定有一个我们印象最深、感触最多的,可以重点阐述,再结合其他事件,全面、深入地呈现自己的理解与思考。比如“汶川大地震”,可以歌颂全国人民面对巨大灾难,众志成城,团结一心,不畏艰辛,重建家园的伟大精神,由此展望在未来的国家建设中,勇于担当,乐于奉献;如“天宫一号”首次太空授课,可以写我国在科技创新方面的巨大进步,写航天科普活动在激发我们热爱科学、探索宇宙、立志投身航天事业的重要作用,鼓励引导2035年的18岁青年积极投身科研事业;再如选择公路“村村通”接近完成、“精准扶贫”开始推动,可以写新时代中国农村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美丽乡村建设如火如荼,乡村越来越便利,农民越来越富裕,集中呈现农村的美好现实和发展前景。

猜你喜欢
命题试题作文
2021年高考数学模拟试题(四)
2019年高考数学模拟试题(五)
《陈涉世家》初三复习试题
2019届高考数学模拟试题(二)
圆锥曲线的两个孪生命题
浅谈“命题的否定”与“否命题”
否命题与命题的否定辨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