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关系探究

2018-10-09 07:39郭泓江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统文化大学生

郭泓江

摘 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在对中华民族几千年来传统习俗、意识形态、文化艺术、道德准则进行有效凝练,在吸取借鉴世界优秀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形成的反映了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的、突出马克思主义一元化指导地位的新价值观,这是对当代做出的一种极具生命活力的现代阐述,既符合中国社会现代化建设发展的各项需求,又体现了独特的东方意蕴。当前,针对广大青年特别是高校学生进行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必须在结合时代要求的基础上加以延伸,挖掘传统文化精髓,构建民族文化基因与国家现代文明建设的桥梁。让传统文化的源泉滋润社会的每一处角落,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化、生态、道德建设同步协调发展。

关键词:大学生;传统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8)08-0026-03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度凝练了华夏儿女几千年来美好的奋斗愿景和自身行为规范,刻录着鲜活的民族基因与血脉。优秀的传统文化与源远流长的民族精神水乳交融,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提供了坚实厚重的沃土。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明确指出:“开展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活动,要发挥优秀传统文化怡情养志、涵育文明的重要作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包含着中华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1]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核,是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人民如何建设现代化国家、构筑和谐社会并最终实现伟大中国梦的行动指南。十八大从国家、社会、公民三个层面概括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这是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在当今中国进一步升华和丰富。

(一)“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国家价值目标

从国家层面讲,首次提出了“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建设目标,从4个维度回答了我国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建设规划中的方法论问题。第一,解决温饱问题已经不是当今社会的主要矛盾,富强不仅仅取决于物质层面,国民思想层面的立体多维以及国家软实力的上升更为重要。第二,“民惟邦本,本固邦宁”。然而,我们不能简单地将“民本”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提倡的“民主”画等号,二者有着截然不同的时代意义和政治背景。第三,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是每一个华夏儿女值得珍视的宝贵财富,更是中国屹立于强国之林的重要基石。“文明”在整个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是我们振兴中华文明,恢复中华文化的影响力与号召力的关键。第四,“和谐”始终是中国人民在解决人与人、家与国、群众与领导、生与死时的大智慧、大气魄。古往今来,和谐共生的例子不胜枚举,和谐智慧对当代中国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社会价值导向

“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尽管古已有之,但当今社会更应该不断促进其发展,使其与时俱进。不论是“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人去留”的陶渊明,抑或是“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的李白,自由、平等始终是古代贤人所追求的梦想。正是无数敢为天下先的革命先辈抛头颅、洒热血,才建成自由平等的当今社会。当然,我们所提倡的自由平等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道德约束下的自由平等,是有条件、有范围、有约束的自由平等,是最大限度符合公民自由意志的自由平等。在中国封建社会,皇权至高无上,等级制度森严,统治阶级实行的是“人治”,根本无“法治”而言。《左传·文公十八年》记载:“缙云氏有不才之子,贪于饮食,冒于货贿;侵欲崇侈,不可盈厌;聚敛积实,不知纪极;不分孤寡,不恤穷匱。”今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公正”与“法治”相辅相成,有效保障人民合法利益不受侵犯。

(三)“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公民价值准则

“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涵盖了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各个领域,是全体公民都要遵循的价值准则与道德规范。第一,爱国。爱国之志,催人奋发。悠久而灿烂的中华文明孕育出无数值得崇敬与铭记的爱国之士与民族英雄,从身残志坚的司马迁到舍生取义豪迈云天的文天祥,从无数革命先烈保家卫国到科研巨匠鞠躬尽瘁,无不与深厚的爱国情感息息相关。第二,敬业。敬业是指公民发挥个人主观能动性,恪尽职守,爱岗敬业。只有恪尽职守,爱岗敬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才能不断前进。第三,诚信。“诚”即诚实诚恳,主要指主体真诚的内在道德品质;“信”即信用信任,主要指主体“内诚”的外化。“诚信”是深深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土壤的价值观念,对于今天我们构建诚信社会作用仍然不可或缺。第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以及个人品德都是“诚信”与“友善”的坚实基础,是公民道德规范的灵魂所在。在社会节奏不断加快、经济利益错综复杂的今天,和睦友好、真诚友爱的社会规范亟待建立。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历史源流与深厚基石

千百年来,我们的祖先在经济、政治、文化、科学、自然等诸多领域都沉淀了内涵丰富的价值体系,构筑了独树一帜的道德准则,为全人类社会价值体系积累了丰厚素材,并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部分。而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恰恰是民族延续与发展的精神内核,它凝集了同血脉、同根源炎黄子孙共同的思想归属和集体认同,是民族向心力的动力源,也是一个民族的独特标识。中华民族悠久而灿烂的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祖先几千年来的智慧结晶,在华夏大地上经过数千年的孕育和发展,今天终于形成高度繁荣发达的文明文化形态。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历史源头,是炎黄子孙薪火相传的精神火种,更是亘古不灭的灵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植根在中国人内心,潜移默化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2]。“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牢固的核心价值观,都有其固有的根本。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3]。如果没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厚重的底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失去历史的继承性和文化性,就不可能萌芽、发展,成为指导人们前进方向的价值体系。

其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蕴含的核心理念和价值精髓全部能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追本溯源。例如,从人民与国家关系层面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古代孔子“使民富足”的思想、《尚书》中“民惟邦本,本固邦宁”“民以殷盛,国以富强”、孟子“民贵君轻”的治国理念都有千丝万缕的内在联系;从社会视角分析,晏子“修法治,广政教”的治理之道、《礼记》中“选贤与能,讲信修睦”、孟子倡导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等,都是“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思想的体现;从公民层面来看,“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与古代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君子义以为质”“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取诸人以为善,是与人为善者也”等思想观念,都是我们每一位公民都应当拥有的精神境界。

三、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途径及措施

(一)增强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以及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感和归属感

青年作为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有责任树立对中华民族文化的傳承和保护意识,提升自身文化修养。40年来的改革开放,我们在享受了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西方的普世价值体系和各种思想也给我们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思想冲击,很多青年不加深思熟虑,全盘接受,成为西方文化思想和价值观念的附庸。原因何在?归根结底是由于对我们自身民族文化的不自信,缺少认同。“作为新时期的广大青年,应当肩负起时代所赋予的伟大使命,将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自身学习之中,注重认定和养成,做到坚守和践行,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自身日常行为准则和自觉奉行的信念理念”[4]。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仅能够促进华夏儿女对本民族文化的了解与热爱,也能增强他们的“三个自信”。当前,世界局势风云激荡,中国正迅速崛起,日渐走向世界舞台的中央,以强大的影响力重新塑造和改变着世界。在当前这个充满历史机遇的关键时期,青年要努力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发展,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建功立业。

(二)摒弃传统文化的糟粕,吸收其精华,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发展

在物质欲望高度膨胀的今天,人们的道德水平和思想境界却在不断下滑,原因在于人们没有认清自我同集体、社会、国家之间的关系,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出现偏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核心要义是倡导积极健康的价值标准,引领人们奋发努力,把个人价值同国家的前途命运紧紧联系起来,为国家繁荣昌盛贡献力量。尽管民主与科学的口号早在新文化运动时期就已提出,但符合中国实际并被广大人民拥护的发展道路直到中国共产党成立后才找到。师夷长技不等于对西方模式的照搬照抄,而现代化进程更不意味着对西方制度的全盘复制,西方的暂时领先是特定历史与社会背景的产物,并不代表其可以成为一种普世的价值观念。我们必须结合中国的实际国情和发展实际,有选择地进行吸纳学习,形成既独具东方魅力又顺应全球一体化潮流的综合性价值体系。

(三)结合实际,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为引领,以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需要为依托,既要吸收优秀传统文化价值体系的精华,又要对其进行内化与超越,进而丰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有关部门和高校可以组织专家、学者,从青年的身心发展需要入手,进行深入研究,通过宣讲、讲座、观看影视等青少年喜闻乐见的形式,大力宣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努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不断深化高等教育改革,特别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加快科学的教材体系的构建,推动教学方式革新,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入心入脑。要“淡化形式,注重实质”,破除形式化的教育模式,重点强调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核心要义的传递和教育。要着力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培育校园优秀的环境文化和制度文化,发挥党团组织和班级组织的作用,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使大学生热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办公厅.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N].人民日报,2013-12-24.

〔2〕习近平.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05-05.

〔3〕习近平.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N].人民日报,2014-02-26.

〔4〕袁贵仁.坚持立德树人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N].人民日报,2014-05-23.

(责任编辑 王文江)

猜你喜欢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统文化大学生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IP影视剧开发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
浅析日本“世袭政治”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大学生国学教育中相关概念辨析
高中政治教学中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机融入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