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辞格让评语妙笔生花

2018-10-09 07:41左宁
教师·中 2018年8期
关键词:辞格纪晓岚错别字

左宁

摘 要:文章主要探讨论述语文教师如何在日常的作文评语中巧妙运用拟人、夸张、比喻、引用、复叠、歇后等各种辞格,对学生的习作进行正确的、有针对性的评价和引导,从而达到引起学生共鸣、促进学生写作能力和情感能力的提升的目的。

评语是语文教师经常要运用到的语言,它对学生作文经验积累和能力形成有重要的作用。在使用过程中,既要与话语的接受者发生共鸣,还要使他们在评语的影响下作出积极的反应,以达到言语的生成目的。下面就简略谈谈评语中常见辞格的运用。

一、拟人

学生写了一篇很不错的习作,但其中有不少错别字。教师就在他的文章后面写道:“你这篇文章从内容到形式都挺不错,就是错别字太嚣张。”我们知道,“嚣张”主要是用来形容恶势力或者邪恶的风气的,都是指人的。评语中拿它和“错别字”搭配,把错别字拟人化了,由于错别字是一种不好的现象,正好适应了“嚣张”的语境需求,这就增加了评语生动性和形象性,含蓄又不失幽默,对学生粗心大意的批评不是直截了当,而是隐含在语言中,让学生自己去领会、自己去修改,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二、夸张

对学生习作活动的评价,一般要求实事求是,但一味求实,可能会使教师的语言失去魅力。适度的夸张,能够把学生习作活动中做得好的地方和做得不好的地方放大出来,这就需要用到夸张的辞格了。我们来看这样的评语:“你的语言能够把冰雪融化,也能给我秋天雨后的清新。”这个评语很好地肯定了学生习作语言优美、富有感染力的优点,鼓舞性很强。有个学生写人生的财富,他没有从正面写,而是从一位已经耽误了青春的人的愧悔这个侧面来写,整篇文章写得耐人寻味。教师看后给他写上了“你很聪明,不着字,尽得风流”的评语。但这里特别要强调的是,夸张的手法一般比较适合用于突出学生的优点,主要是起到正面强化作用,上面评语中的夸张就比较适度,给人一种真实感。反之,夸大学生的缺点,如果评语使用不当,就有可能伤害学生的自尊心,打击他们写作文的积极性,因此教师要斟酌、谨慎使用。

三、比喻

比喻是很常见的一种修辞手段,它的基本作用就是鲜明生动地描绘和渲染事物的特征。将比喻用于学生的习作评语,往往会使表达十分生动。例如,有个学生在行文中间空了两格,看着很不舒服。教师针对这种情况写道:“眼下正春寒料峭,请你把这两扇打开的窗子关好,我们都会更温暖的。”把空格比喻成打开的窗户,喻体非常新颖,也很生动,而且把它与当时的语言环境结合起来,本来是要求学生填充空格,教师利用语言表达上将其变成了关上打开的窗户,并且还增强了感情上的沟通:如果学生按要求做了,“我们都会更温暖的”。学生的行为成了利于在师生双方的事情,自然能够对学生的言行起到引导作用。针对学生作文中错别字多、字迹潦草的情况,教师写道:“鲜花配上绿叶,才会更加娇艳迷人。你有鲜花了,可是叶子不够碧绿,培植好叶子吧——你的字。”把鲜花比喻为文章内容,绿叶比喻成文字即文章内容的承载形式,从而营造了一个很好的意境,它是“娇艳迷人”的。要到达这种美好的境界,在已经有了“鲜花”的基础上,还要做的就是“培植好叶子(字)”。语言本身很具有吸引力,引得学生非这样做不可,它比起“字迹潦草”“书写不工整”之类的评语,更易于让学生接受,確实要高明得多。

四、引用

引用就是引别人的话或者书上的话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具有表达的间接性和委婉的功能,避免了给言语接受者造成尴尬,同时又能提醒对方使之觉悟。有一个学生认为老师的观点不对,但又不好意思跟老师争辩,老师了解情况后,就巧妙地引用了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的话:“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对学生起到了很好的鼓励作用,非常自然地道出了“真理面前人人平等”的观点,语言幽默风趣,而富有感染力。针对一个学生在其习作《自我介绍》中叙述了自己的不少缺点,特别是与班上同学相处不好,而又不愿意改正的情况,教师引用了古人的话:“善与亲人处者,常人也;善与疏人处者,中人也;善与敌人处者,上人也。”避免了直接批评可能给学生心理上带来的伤害,而是借用别人的话,说明与人相处的三种境界,把教师对学生的期望蕴含其中,引起了学生的深入思考,最终选择放弃与他人对抗的态度,积极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从而也达到了教师的教学目的。又如,对那些主题不鲜明的文章,教师写下:“难识庐山真面目。”对待有抄袭之嫌的作文,“响鼓不用重锤”,教师引用“似曾相识燕归来”作为评语,语言委婉又不失针对性,给学生留了面子,也就等于为学生改正错误提供了良好的机会。

五、复叠

按陈望道先生的说法,复叠就是接二连三地使用相同的字的一种辞格,其中包括隔离的或者接连使用而意义不相等的情况。近代名士章式之给学生写的评语别具一格,当时他的一个学生写作文时特别喜欢使用虚词“而”。章先生就拿笔在学生的作文本上写道:“当而而不而,不当而而而,而今而后,已而已而。”对学生而言,过多地运用“而”字,形成了文面的呆板重复,教师就“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短短的几句话中,竟然用了十个“而”字,并且“而”的意义也不尽相同,这就给言语接受者以强烈的视觉冲击,造成强烈的心灵震撼,引得其非认真思考不可。对教师而言,这种用法意在引导学生思考,督促其恰当适量运用某个词语。教师要说的话、要讲的理俱在其中,这是利用了语言本身形象的暗示功能,比直接批评学生的语言单调呆板显然要好得多。

六、歇后(喻义)

歇后就是类似于谜语的一种有趣的表达手段,由近似谜面和谜底两部分组成,运用时,一般只说谜面,谜底留给言语接受者自己去猜,这种表达在委婉含蓄的同时,往往也显得诙谐幽默。据说,清朝的时候,有个秀才写了篇蹩脚的文章,拿去向纪晓岚请教,纪晓岚看后,写了这样一个评语:“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秀才看了半天,不明所以。纪晓岚笑着解释:“‘两个黄鹂鸣翠柳,不知所云也;‘一行白鹭上青天,不知所往也。”歇后表达,意在言外,容易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进而自己去深入探讨,得出结论。歇后表达既可以运用已经存在的歇后语,也可以自己创造,纪晓岚撰写的这则评语就是他自己的创造。但是歇后的辞格在运用时要注意其表达内含的讥讽意义,不可用过了头,否则就会打击学生积极性,要适当把握分寸。

七、综合

评语中单纯运用某一种辞格或表达方式的,毕竟是少数,在多数情况下,我们基本上都是多种表达格式的综合运用。例如教师在一篇习作后面写下这样的评语:“生活如诗,你的文章是一曲绵绵如雨的歌,一路飘洒着温馨芬芳的花瓣,一路摇曳着多姿多彩的舞步。”这则评语就综合运用了比喻、拟人、反复等辞格,语言形态很美,给人以赏心悦目的感觉,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写作热情。茅盾的小学教师在其习作《文不爱钱武不惜死论》后写道:“慷慨而谈,旁若无人,气势雄伟,笔锋锐利,正有王郎拔剑斫地之概。”这里也综合运用了夸张、比喻,用典的辞格,这样的评语是对茅盾习作优势的充分肯定和赞扬,这对于当时幼小的茅盾是极大的鞭策和鼓励。

总而言之,教师在评语中巧妙地运用各种辞格,并融入自己的情感和激励手段,不仅能够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写作习惯,提高写作兴趣,还能最终成全他们完善自我、发展自我的美好愿望。

参考文献:

[1]王 进.辞格在评语中的运用[J].中学语文,2003(13):37-38.

[2]吕佳鑫.辞格的情感功能及其美学效果[D].哈尔滨:哈尔滨师范大学,2012.

猜你喜欢
辞格纪晓岚错别字
诗嘲错别字
错别字的自述
体育新闻中的辞格运用
我与错别字
语形辞格的象似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