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竞争力导向”城市发展战略规划方法与应用研究

2018-10-09 07:39贾媛媛秦旭升
关键词:合肥

贾媛媛 秦旭升

摘 要:经济全球化、信息技术革命及世界经济结构的调整改变了城市的空间竞争秩序。"竞争力导向"城市发展战略研究旨在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为城市提供持续发展动力。本文以合肥市为例,在建立影响城市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以及计算模型的基础上,通过主成分分析法对比合肥市与周边竞争省会城市的城市竞争力,并提出了城市竞争力提升基本战略途径与整体战略规划。

关键词:竞争力导向;城市发展战略规划方法;合肥

中图分类号:TU984;F2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8)08-0092-03

对于城市发展的方法论研究自城市地理学诞生以来就从未停止过。从最初认为城市是包括了自然环境却又以人造物、人文景观为主的一种地理环境,到承认城市是一个极其复杂并处于动态变化之中的社会经济系统,这种认识的转变直接推动了城市发展理论由起初的描述性阶段和自然位置论阶段进入了区域分布论阶段及二战后的迅速发展阶段[1],而城市发展研究也日趋系统化、理性化。在此背景下,城市竞争力理论框架应运而生,虽然该框架并没有涵盖城市发展各方面,但是其出现仍为清醒认识城市自身的现状和潜力,找到决定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的真正因素,从而为制定正确的发展战略、促进城市的健康发展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2]。

一、“竞争力导向”的城市发展战略规划方法研究

城市是一个由城市内部各种元素以及各项经济社会活动的安排与组织构成的高度复杂的动态系统,它包含着众多子系统。城市系统的良性运转与发展建立在其子系统的持续提升的基础上。“竞争力导向”的城市发展战略研究就是通过剖析城市子系统的构成与效率,分析城市竞争力优劣势,针对性地提出发展战略,实现城市竞争力子系统乃至上一级系统的优化与提升。

(一)城市竞争力比较研究

城市竞争力比较研究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即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城市综合竞争力的分析与评价。

城市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包含城市发展的各方面,能够准备反映出城市竞争力现状。但是,城市竞争力影响因素众多,包括资本、人才、土地、制度等,各因素之间又存在一定的关联性、层级性,因此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科学性、完整性、适用性、先进性决定了“竞争力导向”城市发展战略研究的成败[3]。

利用各类统计资料、问卷调查、专家打分等量化各项评价指标,通过专业分析软件得出城市竞争力提升要素评价和城市综合竞争力评价结果,为科学选择城市发展基本战略途径夯实研究基础。

(二)城市发展基本战略途径的选择

科学选择城市发展基本战略途径,是实现城市长远性、总体性发展目标的关键所在。目前,国内学者普遍将总成本领先、标歧立异和目标集聚三种基本战略途径作为实现特定战略与目标的重基本路径[4]。例如:总成本领先战略强调的是产业发展的低成本优势,包括城市的投融资能力、政府管理体制机制等外部环境因素成本;标歧立异战略强调充分利用城市独有的资源或具有较强积累优势的产业与服务,构建城市独特性竞争力;目标集聚战略主要强调城市聚焦某个竞争对手明显的短板或者自身具有不可替代性的特定市場,细分产业领域,以点带面,形成核心驱动力带动城市整体竞争力的提升。在城市总体发展战略制定中,要因地制宜地围绕以上三种基本战略不断延伸、细化,构建富有科学性、系统性、层次性的城市总体发展战略体系。

(三)城市总体发展战略的制定

基于城市发展基本战略途径,制定相关城市总体发展战略,比如降低城市发展成本,提升城市资金投入的产出效率,构建城市发展低成本优势。在具体做法上就是严格控制成本,加强管理体制的改革,提升公共基础设施的投资效率;开发与营销城市优势品牌,增强城市的开放性,引进创造性人才,等等。

二、“竞争力导向”城市发展战略规划方法的应用——以合肥为例

(一)城市竞争力的比较与分析

1.城市的选择。合肥市是安徽省省会,是长江三角洲城市群、长江中游城市群、中原城市群三大城市群中比较重要的区域中心城市。本文选取与合肥具有相近发展水平及区域发展战略地位且存在一定区域发展竞争关系的周边省会城市(南京、武汉、杭州、郑州)进行对比,旨在提升合肥城市竞争力及区域竞争优势。

2.指标的选取。本次城市竞争力指标体系是建立在借鉴上海社科院、顾朝林等相关研究成果基础上的,选取了6大类23个指标,包括城市经济实力、产业结构、科技文化水平、开放度、配套服务设施水平及生态环境水平(如下表)。

3.比较结果与分析。根据统计年鉴及统计公报数据,采用主成分分析法计算,提取累计贡献率超过85%或特征值大于1的前n个成分,以解决指标之间的相关性问题[5]。根据因子得分系数绝对值大于0.5的取舍原则,选取6个主成分:资金使用情况、城市开放度、产业结构、制度影响、科技文化水平、城市生态环境水平。通过SPSS软件计算,得出城市竞争力各主成分得分,并以指标权重得出的分值进行排名。

从城市综合竞争力数据可以看出,合肥市排名第五位,处于中下游水平,城市综合竞争力较弱。从城市单项竞争力来看,资金使用情况、城市开放程度、制度因素评分较低,说明合肥市整体建设力度和城市开放程度仍有待强化,整体体制机制有待提升。但是合肥市出口额较大,说明具有发展的基础与潜力。城市产业结构评分较低,与郑州相近,说明合肥市产业结构不甚合理,产业转型升级速度较慢。合肥市科教水平较高,仅次于南京,且差距较小,说明合肥市作为全国首座国家科技创新型城市试点具备较强的创新能力;城市生态环境水平较高,说明合肥市具备建设生态宜居城市的良好潜力。

(二)提升城市竞争力的基本战略途径选择

通过竞争力数据比较分析,明确竞争力优劣势,以便合理选择城市竞争力提升基本战略途径。比如,虽然产业结构不合理,但是合肥市在制造业方面却具有较大的竞争优势,依托良好的产业基础及优势,合肥可以实现对制造业资本和资源的有效集聚,形成产业低成本优势,打造全国最大的汽车制造基地、高新技术孵化基地。此外,合肥具备较高的科技文化水平以及生态环境水平,在科教、环境资源等方面享有标歧立异优势。通过成本或者标歧立异优势,合肥市可以更高效、快速地推动特定战略对象发展,从而实现目标集聚战略,全面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水平。

(三)城市发展特定战略的制定

根据对以上基本战略途径的分析,本文制定了三种战略选择:一是根据总成本领先优势制定“推动产业升级,加大开放力度”战略;二是根据标歧立异优势制定“推进科技创新,实现生态宜居”战略;三是围绕目标集聚战略制定“创新发展模式,深化改革体制机制”战略。

1.推动产业升级,加大开放力度。随着“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等国家战略的不断推进,近几年合肥迎来了较好的发展机遇,开放力度以及外资利用水平逐年提高。国际贸易的持续增长带动了全市现代服务贸易业的发展和升级,也为周边县、区域农副产品加工制造业的发展拓宽了国际市场渠道[6]。合肥应充分发挥制造业(尤其是汽车行业)、生态环境以及创新资源等优势,加大开放力度,通过优质资本与资源的快速集聚,实现城市整体产业结构的调整与优化,推动城市经济水平的不断提升。

2.推进科技创新,实现生态宜居。合肥市高等教育院校数量在中国省会城市中居中上游水平,借助这种优势推动城市经济水平的提升应当是目前合肥市的研究重点。合肥作为全国首座国家科技创新型城市试点,应当继续完善创新型城市政策支持体系,进一步构建具有广泛影响的产学研合作机制,这是强化合肥自主创新力的有效手段,也是提升城市竞争力的重要途径。此外,如何不断推进环境综合治理,打造生态宜居城市也是发挥合肥市标歧立异优势、提升城市竞争力的着力点。合肥应围绕建设“大湖名城、创新高地”的总体建设目标,推进国家级湿地体系建设,完善城市绿色空间体系,构建城市绿色生态网络,打造合肥市的“大公园”体系。

3.创新发展模式,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合肥市城市竞争力劣势大都集中在软环境方面,主要表现为创新创业制度不完善以及竞争意识不强等。所以重新定位合肥市发展战略,着力于城市思想观念、制度、产权保护、企业活力、市场发育程度等方面的建设,是改善合肥城市竞争软环境的当务之急。首先是定位要科学,目标要准,以最先进的理念、最高的标准推进区域中心城市建设,着力打造一流的科教创新示范區、和谐宜居示范区。此外,要创新体制机制,引进先进技术与发展模式。针对现有发展劣势,从体制机制入手,打破影响城市竞争力的制度、机制方面的障碍,补齐发展短板,为合肥市的高速、可持续发展铺路搭桥,使合肥市城市竞争力不断提高。

三、主成分分析法的不足之处

本文以合肥市为研究对象,通过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合肥城市竞争力进行量化分析研究,表明基于“竞争力导向”的城市发展战略的研究能够为合肥市的城市发展战略提供理论支撑。但也不能否认,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分析研究城市竞争力仍然存在一定问题。首先,研究方法主观色彩浓,相关评价指标的选取是基于评价者主观认识,这就不能完全保证指标选取的合理性;其次,相关指标之间的关联性有待考证,这可能会使评价结果出现一定的偏颇;第三,指标权重的确定易受指标选取数量左右,指标选取数量越多,其权重成分可能越大,存在一定的不合理性。

总之,基于“竞争力导向”的城市发展战略规划方法研究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城市竞争力的量化分析问题,但是同时也存在一定的不足,这也为笔者的下一步研究明确了方向。希望通过该方法研究的不断完善,能够为城市竞争力的不断提升提供一些借鉴。

参考文献:

〔1〕周一星.城市地理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5. 202.

〔2〕郝寿义,倪鹏飞.中国城市竞争力研究——以若干城市为案例[J].经济科学,1998,(03):50-56.

〔3〕于涛方.城市竞争力研究[D].南京大学,2003.

〔4〕顾朝林,等.概念规划:理论?方法?实例[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84-85.

〔5〕金炎.合肥市与周边省会城市竞争力比较研究[J].湖南财经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23(05):52-55.

〔6〕邵文革.合肥市城市竞争力分析与竞争力提高的对策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09.

(责任编辑 王文江)

猜你喜欢
合肥
合肥的春节
合肥的春节
合肥蜀山区夜景
合肥园林花境应用与配置探讨
合肥井松自动化科技有限公司
合肥蜂巢城市会客厅
合肥至霍邱至阜阳高速公路今年开建
合肥新站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合肥公共自行车3年内投8万辆 总投资5.5亿元
合肥农产品物流管理模式创新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