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建设与内蒙古地区蒙汉双语人才培养构想

2018-10-09 07:39包天花
关键词:内蒙古地区一带一路

包天花

摘 要:内蒙古地区是“一带一路”规划中建设“中蒙俄经济走廊”的核心区域。中蒙俄经济走廊的建设需要语言保障,所以语言文化融通是内蒙古地区一带一路的先导工程。而其中,语言人才特别是蒙汉双语人才的培养又是关键。本文拟对“一带一路”背景下蒙汉双语人才培养路径与培养机制展开探索,以期为中蒙俄经济走廊的建设提供更好的语言服务。

关键词:“一带一路”;内蒙古地区;蒙汉双语人才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8)08-0152-03

一、 “一带一路”背景下内蒙古地区蒙汉双语人才发展的机遇与挑战

内蒙古地区横跨东北、华北、西北,毗邻八省,北与俄罗斯、蒙古国接壤,是“一带一路”的重要關节。内蒙古地区与俄罗斯、蒙古国有着长期的贸易合作关系,这为“一带一路”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内蒙古地区也从中国的大后方成为开放的前沿。众所周知,“一带一路”建设需要语言铺路,因为“语言是人类文明世代相传的载体,是相互沟通理解的钥匙,是文明交流互鉴的纽带”[1]。内蒙古地区“一带一路”建设的顺利实施,与内蒙古地区语言支持和服务是分不开的。通过考察我们不难发现,“一带一路”建设给内蒙古地区语言人才带来了一系列新的机遇,同时也带来不可忽略的挑战。

“一带一路”建设为内蒙古地区语言人才带来的最重要机遇便是蒙汉双语人才需求量的增加。自2013年“一带一路”建设实施以来,内蒙古地区与蒙古国、俄罗斯以及国内各省份开展了大量的经济、文化领域的合作。对外合作需要语言服务人才,即专门的语言人才和有语言基础的工程技术、商贸、法律、文化艺术、政治等方面的复合型人才。而蒙古国和俄罗斯部分地区的通用语是蒙古语,中国通用语为汉语,所以语言服务方面需要的主要是蒙汉兼通双语人才。具体来说,首先“一带一路”这一综合性、长期性的伟大实践,为内蒙古地区的蒙汉双语人才提供了大量的就业岗位。以往内蒙古地区的蒙汉双语人才就业主要分布于中小学、报社杂志社以及事业单位等相关行业,岗位有限,可选择性小。如此就业局势,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双语人才的学习积极性,不利于高端双语人才的培养和发展。而“一带一路”倡议实施以来,内蒙古地区为蒙汉双语人才提供了翻译、旅游、对外商贸行业等诸多新的就业机会,极大地提高蒙汉双语人才的积极性。其次,“一带一路”对蒙汉双语人才的需求也让政府、社会、学校等方面加大了蒙汉双语教育的关注度和支持。政府在加强学科规划的同时,也加大了对蒙汉双语专业的扶持力度,例如设立专项基金鼓励高校蒙汉双语专业教学人员从事教研和科研工作等。在社会层面,除了加强蒙汉双语教育相关的媒体宣传和普及外,各层次的培训机构也应运而生,为多层次蒙汉双语人才的培养提供了平台和渠道。蒙古族中小学强调民族传统学习的同时,也加大了汉语言听说读写实践能力的训练。而开设蒙汉双语专业的高校也开始以“一带一路”需求为导向,积极调整培养模式和课程设置,为培养高端的蒙汉双语人才提供阵地。

我们在看到“一带一路”对于蒙汉双语人才发展的有利因素时,也不能忽视其带来的挑战。蒙古语是内蒙古地区以及蒙古国、布里亚特共和国、卡尔梅克共和国、图瓦共和国等国家和地区的通用语言,在“一带一路”实践中,内蒙古地区与上述国家和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合作与交流,都需要蒙古语来做语言保障。这当中,不可避免地会有境外敌对势力利用这一机会,实施文化“倒灌”,即渗透不利于中国民族团结以及社会安定的因素。我们只有对这些因素做出科学预判,才能有效防范。

二、“一带一路”背景下蒙汉双语人才培养目标

内蒙古地区是中蒙俄经济走廊的重要环节,也是多民族聚居地区,语言人才的培养一直是一项具有多重意义的重任。“一带一路”伟大战略的实施和推进对内蒙古地区的蒙汉双语人又才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因此政府、各级学校、社会培训机构应适当调整人才培养目标,即应当把蒙汉双语人才培养至于国家总体语言规划框架下,以切实地服务地方社会经济发展为宗旨,有针对性地制定语言人才培养目标。笔者基于有关“一带一路”政策的详细解读,以及对内蒙古地区具体现状的调查,认为蒙汉双语人才的培养应该朝着语言人才的国际化、语言教育的实用化、语言人才的层次化三个方向发展。

(一)语言人才国际化

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国际化人才是指“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和国际竞争的国际化人才”。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推进,内蒙古地区国际化语言人才的匮乏愈加凸显。内蒙古地区是打造中蒙俄经济走廊的重要支点,也是中国与蒙古、俄罗斯等周边国家和地区能源资源战略合作的重要枢纽以及人文交流的重要平台。从目前现状来看,内蒙古地区的语言服务虽能满足基本的跨国交流与合作需求,但随着贸易金融合作以及文化活动的深入,语言人才国际化不足的弱点就变得更加明显。具体来说就是,内蒙古地区的蒙汉双语人才国际化视野尚不够宽广,对本专业的国际化知识掌握不熟练,跨文化沟通能力弱,政治思想素质、心理素质不强,对于多元文化的接受能力较弱,这一系列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内蒙古地区与蒙古国以及布里亚特、卡尔梅克等以蒙古语为通用语国家之间的深入交流与合作。因此,相关部门在制定蒙汉双语人才培养方案时应将国际化作为一个新的方向,并积极思考可以实现这一目标的途径及策略。

(二)语言教育的实用化

通过对当前内蒙古地区语言规划及社会对语言人才实际需求情况的调查,笔者认为,为了有效推动内蒙古地区“一带一路”实践的展开,我们在语言服务方面应当注重实用化。内蒙古地区蒙古语授课学生从小学阶段即开设汉语课程,直至高中阶段,所以汉语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普及化。不过,我们通过对汉语文教材的考察发现,中小学阶段多以汉语文学经典为学习对象,语言教育方面更侧重文学化。在高等教育方面,除赤峰学院等个别院校的蒙汉双语有专门的翻译学科方向外,其他高校基本上还是以传统的文学语言教育为主。在这样的教育背景之下,蒙汉双语人才面对“一带一路”以来内蒙古地区急剧增加的通关贸易、港口物流、旅游等行业的语言服务需求明显力不从心。作为母语,蒙古语授课学生的蒙古语实际应用能力是毋庸置疑的,但在跨国交流中,依然会遇到一些问题。其中,最为明显的便是蒙古国以及俄罗斯以蒙古语为通用语的地区通行的文字是“新蒙文”——吉利尔文。而内蒙古地区通行的却是传统竖型文字。这就使得蒙汉双语人才在处理“新蒙文”撰写的经济政策、合同条款、文化资料时面临一定障碍。总之,当前内蒙古地区的蒙汉双语教育应当将实用化作为一个重点。

(三)语言人才培养的层次化

毋庸置疑,内蒙古地区的“一带一路”建设促进了内蒙古与内地多省事及蒙俄等周边国家和地区多层次、宽领域的合作与交流,也正因为如此,对语言服务的需求亦是多层次的。内蒙古地区的“一带一路”建设大体可以分为四类:政府间人文交流、项目决策与谈判、项目落地国外/区外、项目落地区内,每种类型区内以及区外/国外所需要语言人才都不尽相同。从语言人才的层次而言,双方都需要高端人才,如蒙汉高级翻译、区域通、行业通。这一类语言人才基本都需要本硕贯通模式。很显然,这一类语言人才需求量不高,但培养周期长,师资要求高。与此同时,区内外双方都需要大量普通蒙汉语言人才。这一类语言人才可以是蒙古语言文学专业本科同时要精通非外语专业知识,如法律、金融、商贸、旅游等,也可以是非语言专业本科同时精通蒙汉双语。鉴于“一带一路”建设对蒙汉双语人才的多层次需求,相关部门在制定语言人才规划时应当区分不同层次的目标,如此才能将语言教育对象合理分流:普通语言学习者掌握蒙汉双语,辅之以与就业导向相一致的知识架构;语言学习天赋较高、且精通蒙汉双语、具备跨文化交际能力者则可进一步培养为蒙汉高级翻译或行业通,这样才能合理利用教育资源,有针对性地为内蒙古地区“一带一路”建设提供语言服务和人才支持。

三、“一带一路”背景下蒙汉双语人才培养途径探究

确定内蒙古地区“一带一路”蒙汉双语人才培养目标之后,我们亟待解决的便是探索路径。笔者通过大量调研以及教学实践,发现我们要培养需求的语言人才或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优化传统校内培养模式

目前来看,各级学校人才培养依然是蒙汉双语教学最为基本的任務。很显然,校内培养以学科为依托,有利于突出学校的主体性,使得语言学习更为系统、科学,但既有的人才培养方案、课程设置明显存在一定的滞后性和局限性。各级学校可依据内蒙古地区“一带一路”对人才的新需求,适当做出调整:积极推进新蒙文人才培养“一条龙”模式,即推进大、中、小学新蒙文教学协同发展;以盟市所在地为中心,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新蒙文教学,以此带动周边地区教学的发展,并考虑在招生录取环节,对新蒙文考生给予一定政策倾斜;为了有针对性地培养人才,在教学方法还需朝实用型方向发展,例如,开设蒙汉双语专业的学校可以适当聘请出版社、报社、电视台、电台等机构有资质人员到校任教,以弥补学习者知识架构偏重理论的缺陷。另外,鉴于“一带一路”对语言人才需求量的增加,学校可尝试与校外各级培训机构联合办学,实现多层次、宽领域的人才培养目标。

(二)逐步建立跨境合作培养模式

内蒙古地区的“一带一路”建设涉及与蒙古国、俄罗斯等周边国家和地区的合作与交流。要想更有效地推动政治、经贸、文化活动,蒙汉双语人才不仅要熟练掌握通用语——蒙古语,还应当了解目的语国家的人文、社会、文化、习俗。如果能够通过合作办学等让蒙汉双语人才“走出去”,到目的语国家深入学习,必然有助于其国际视野的形成以及跨文化交流能力的提升。同样,在合作办学模式下,聘请目的语国家专家对蒙汉双语人才进行专门的培训和指导也有同样效果。在这方面,赤峰学院可谓具有前瞻性,不仅多次委派相关专业教师赴蒙古国进修学习,还从2003年起与蒙古国立大学、国立师范大学联合招生,范围涵盖了文学、民俗、历史等多个专业,从而较早地为内蒙古地区的“一带一路”储备了一批高层次的语言人才。笔者认为,当前内蒙古地区相关部门应根据“一带一路”需求,着重加强和蒙、俄著名高校的互动,实现文化的深度交流;政府牵头开展一些具有水准的国际合作办学项目;根据“一带一路”建设对经贸、金融、物流、旅游等领域的人才需求,加大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职业教育合作力度。

(三)积极推进校企合作培养模式

校企合作培养模式在国内已实行多年,也取得了较为丰富的成果。但内蒙古地区高校的校企合作相对来说还是滞后的。校企合作能够让学生从校园单一教学环境里面走出来,使他们在企业的实习中掌握实践知识,加速社会化进程。以学校办企业、技术入股、大学实践实训基地等方式,与能够有效承接大学相关专业教师、学生开展实践性活动的企业、政府及研究机构进行合作,是丰富这一模式的有效途径。实践证明,校企合作模式在一定程度上能将大学从单点知识传授模式中解放出来,以市场化的视角从校外寻求可以用来组合和学习的资源,增强了大学知识存量的广度与深度,促进大学的市场认可度。内蒙古地区高校在蒙汉双语人才培养实践中,只有积极推进校企合作,加强对双语人才的培养,才会使蒙汉双语人才真正符合市场需求,顺应时代发展趋势。在“一带一路”背景下,我们应当积极地与区内外相关企业展开合作办学,用订单式人才培养的方法,提高语言人才的针对性和适用性。同时,各高校也应努力与经贸、金融、旅游等企业、研究机构建立各种合作平台,以便为语言人才了解最新市场需求和多元化发展提供保障。

综上所述,“一带一路”是个长期性的纲领性规划,这一项伟大的战略规划对于中国以及周边国家和地区的影响将是极为深远的。“一带一路”伟大构想的实施与推进,为内蒙古地区蒙汉双语人才提供了难得的机遇,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语言工作者有必要对这一时代背景有着前瞻性的把握,协助相关部门制定符合社会需求的语言战略规划,积极开展详尽的语言服务现状调研,并尽可能提出具有可操作性和实效性的建议和对策。

鉴于篇幅及笔者能力、精力所限,本文所提出蒙汉双语人才培养目标以及实现路径,虽然是建立在大量的调研与较为系统的分析基础之上,目前还只是一个相当粗略的框架,仍有许多问题需要进一步的探讨和深化,诸如在设定人才培养目标时如何协调国家需求与学生自身发展及语言学习规律之间的关系等。简言之,“一带一路”背景下内蒙古地区语言服务是一个相当重要的议题,值得相关人士去深入挖掘和探讨,谨希望本文能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陆俭明.语言能力事关国家综合实力提升[N].人民日报,2016-2-17. (责任编辑 王文江)

猜你喜欢
内蒙古地区一带一路
内蒙古地区甜菜临界氮浓度稀释模型的构建及应用
第十三届中国音乐金钟奖内蒙古地区选拔赛
Cataract in diabetes mellitus
内蒙古地区蒙古族常用野生植物相关传统知识研究
内蒙古地区人口老龄化问题研究
内蒙古地区高产奶牛的饲养管理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