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战钢锯岭》

2018-10-09 10:49陈泓锫
现代交际 2018年15期
关键词:信仰

陈泓锫

摘要:《血战钢锯岭》是近年来引起巨大观影热潮的战争题材故事片,本影片讲述了一个反对杀戮的基督徒如何在战争中坚持信仰,实施拯救。不同于追求酷炫视觉特效的电影风潮,《血战钢锯岭》宏大的战争场面采取纯实景拍摄,无3D特效。从宣扬信仰的立意到充满真实感的影像风格,反映了本片独特的美学风格,也使影片独具魅力。

关键词:血战钢锯岭 男性 战争美学 信仰

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8)15-0106-04

《血战钢锯岭》是一部讲男人、讲战争、讲信仰、渗透男性美学的电影。导演梅尔·吉布森是一个虔诚的天主教徒,这是他导演的第五部片子,之前的《勇敢的心》《耶稣受难记》《启示》都可以看出,在他的电影里,宣教、战争、男性、民族主义……都是宏大、永恒的主题。他信仰坚定,思想纯粹,故事阐述清晰流畅,力道势如破竹。

一、虔诚与暴虐的灵魂抗争

《血战钢锯岭》的主角道斯出生在美国弗吉尼亚州的一个小镇,他的父亲在一战中饱受心灵创伤,性情大变,而道斯的母亲则是一个虔诚的基督教徒,父亲的暴虐和母亲的虔诚都渗透在道斯的骨血里。当他幼年时,在一次和哥哥的打斗中,道斯打红了眼用砖石猛击哥哥的头,几乎让兄长殒命。事后道斯极其害怕,不是害怕父母的责备,而是害怕上帝的不悦。他的眼睛在看到不省人事的兄长后,转眼又看到家中关于基督教“十戒”的画:第七戒——不可杀人。插图绘制了旧约圣经两个打斗的兄弟——该隐和亚伯,同是亚伯拉罕的儿子,该隐嫉妒亚伯的献祭蒙神悦纳,于是杀害了亚伯,这是圣经上记载的人类第一宗谋杀案。道斯害怕自己像该隐那样,变成伪善、嫉妒、自私、不自省、凶恶、说谎、狂傲、怨责神的人。这次童年的意外,使得圣经的十戒变成图像化的场景记忆,深深印刻在道斯脑中。

十多年以后,道斯成长为一个和善、乐于助人的乡村青年,在人有危难的时候,总是能挺身而出。有一次,由于他的果决和救援知识,救了一个大腿动脉受伤的男青年,也让他邂逅了生命中的挚爱——护士多萝西。影片关于道斯和多萝西的爱情描写,是比较淳朴、简单、清新的,我们看到的是美国20世纪40年代的风情秀,服饰和发型还原度很高,男女都是健康、阳光,紧贴美国当时年代的时尚标准。然而在情感描写中,本片依旧是男性视角的,缺乏细腻的感情描写,多萝西的性格和情感刻画都相对浅显,我们看她堕入爱河,却觉得情不知所起。心理状态铺垫不够。整部片子女性角色刻画都少,道斯的母亲和未婚妻,形象正面,但却比较单薄。

二、雄性对美的追求

道斯的哥哥先入伍,他穿着漂亮的军服回到家里,父母却表现出惊恐和忧伤。经历一战的父亲说道:“军服很漂亮,你现在像个电影明星,很多姑娘会围着你转,让我想起我的朋友,他在参加一战时也是那么英俊漂亮,我真希望子弹是从正面穿过胸膛,而不是从背部射入,炸开肚子,肠子全露出来,我真希望他马上死,没有看到那刻的他穿着军服是那么难看……”

传说二战时希特勒曾说过,要把军服做得很漂亮,这样男孩才会想参军。苏珊·桑塔格的《迷人的法西斯主义》中的有这样一段:“这种美学的另一诱人表征是纳粹的制服。比较起平民化、缝工也较为粗陋的美军制服来,党卫队的制服紧身、笔挺、风度翩翩,包括手套、皮靴等,处处体现和助长着把对方视为次等动物继而加以灭绝的优越感,甚至成为行使暴力的依据。如此挺拔俊美的人应享有一般人不具有的特权,这类奇思怪想只有放在纳粹整个意识形态的背景中才能得到理解。”[1]

男人可能比女人更爱漂亮,体现一种雄性的威严。在道斯到达军营里时,军营里各式各样的新兵,都在炫耀、追逐男性美——有崇尚身体强壮健美的,他叫自己“好莱坞”,裸身在军营里展露肌肉;有崇尚勇敢的,两个人在对抛飞刀,冒着脚被飞刀扎伤的危险;中士骂一个矮个的士兵:“做一个美国人,你要再长高一点。”这是一个虎狼之师,但更多的是对表面的要求。

当道斯表明因为自己的信仰,他拒绝持枪、却想在军营服役时,军队不能理解一个拒绝杀戮的拒服兵役者如何在军营待下去。军队给他两个选择——一是持枪,二是以精神病为借口离开部队。长官和战友都嘲笑他、想尽办法赶走他,甚至剥夺他回家的假期、讓他错过婚礼。这都没让道斯动摇信念,在上军事法庭的紧要关头,未婚妻多萝西来劝道斯,让他持枪做做样子。此时道斯怀疑自己,信仰是不是种道德骄傲?但是他仍然选择坚持,他对多萝西说:“如果我不坚持自己的信仰,我不知道该如何活下去。如果没有信仰,那该怎么和你共度余生?又怎么能给你最好的我?”这段关于信仰的反思,展现了道斯也有过愤怒,有过犹豫,是比较人性化的刻画。

三、战争美学

接下来就是关于战争的描写了,战争也有美学。在1909年,意大利出现了未来主义艺术流派,艺术家菲利波·托马斯·马里内蒂发表了《未来主义宣言》,在宣言里面表达了对速度、科技和暴力元素的狂热喜爱,认为科技象征人类征服自然;对现代战争大加颂扬,认为战争是艺术的最终极形式。[2]《血战钢锯岭》里的士兵,一开始对战争也充满了浪漫的想象,他们一身漂亮的军服,英姿勃发地向钢锯岭挺进。然而,浪漫的战争想象很快就被打破,他们看见从钢锯岭撤回的残兵,丑陋、肮脏、残缺、木然失神的士兵,以及一车车的士兵尸体。

上钢锯岭以后,有长时间、大规模的战争场景。导演梅尔·吉布森称本剧战争场面是“纯实景、无3D”。现如今科技特效已经是电影的最大号召力,梅尔·吉布森却反其道而行之。导演在澳洲悉尼郊区找到一个农场,不惜重金炸毁,来制造几万平方米浴血奋战的战场。战争场面使用了特殊且安全的“炸药箱”,让镜头和演员可以无限接近炸点,效果逼真;还使用了特殊火,可以喷烧真人不致伤。《血战钢锯岭》的战争场面很刺激,见血见肉、爆炸、残肢、爆炸频繁,目不暇接;着火的士兵动作慢放,像极现代舞。战争场面一片猩红焦黑,将暴力美学发挥极致。

四、信仰的力量

道斯到了战场上,凭着信念在战场往前进,显示出了他的大胆和勇敢。在美军受创退下钢锯岭时,他孤身一人独守钢锯岭。当他不顾危险返回战场时,战场上的伤兵都匍匐在地,像教堂绘画上挣扎在地狱里的众生。道斯一个接一个地往岭下运输伤员,他独自在钢锯岭上待了一晚上,一面躲避日本人的搜查,一面营救伤兵。这个行为需要莫大的勇气,他的出现对被抛弃的伤兵来说,宛如神迹。他独自拯救了75个人,震惊了整个军营。道斯在下钢锯岭后,与其说大家在看英雄,不如说大家在看神迹。梅尔·吉布森在此后对道斯的塑造,是愈发的圣化,道斯清洁自己的镜头,十分像受洗。梅尔·吉布森的宣教意图愈发明显,整个队伍等待道斯为他们祷告,显示了信仰被传递。

再上钢锯岭,美军一转战局,胜利在即。日军认识到必输的局面,开始了充满仪式感的行为——一队日本军人脱掉军服,露出赤裸的身体,走出地道投降。突然,这队日军开始了自杀式袭击,向美军投掷手雷,道斯又出现了,在这里他徒手打雷、脚踢雷,展现了大无畏。此刻,他已经不仅是英雄,几乎是以基督教先知的形象出现了。还有一队日本士兵,以仪式感十足的方式选择了自裁,表现了当时的日军对军国主义的信仰。

五、结语

这是根据二战的真人真事改编的电影,在片尾,我们看到了真实的原型德斯蒙德·多斯·托马斯——第一个因良心拒服兵役而获得荣誉勋章的美国人。观众看到他年轻时的英挺,年迈时坚毅、朴素的形象。真实的战场,没有电影渲染的浪漫,但是德斯蒙德·多斯·托马斯真实的功绩让人震惊。

参考文献:

[1](美)苏珊·桑塔格.迷惑人的法西斯主义[J].世界电影,1988(5):245-254.

[2](意)菲利波·托马斯·马里内蒂.未来主义宣言[J].费加罗,1909. 责任编辑:张蕊

猜你喜欢
信仰
信仰
信仰
漫画
信仰是一种力量
信仰
信仰是什么
自由与信仰
论教师的教育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