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平民教育思想引领下的城乡青少年信息素养

2018-10-09 07:41王耀利
教师·中 2018年8期
关键词:平民陶行知素养

王耀利

摘 要:信息素养赋予人们高效地寻求、评价、使用信息和创造知识的能力。作为社会的未来,青少年信息素养直接影响着一个民族和国家的发展,但中国城乡数字鸿沟成为不争事实。以陶行知先生的平民教育思想引领城乡青少年信息素养,可促进教育公平、缩小城乡数字化差距。

一、陶行知的平民教育思想

陶行知秉承“为人民服务的教育”思想,“要用四通八达的教育来创造一个四通八达的社会”。为此他穷尽一生推行平民教育。

1923年陶行知与晏阳初等人在上海成立了“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陶行知亲自编写《平民千字课》,代替《三字经》《百家姓》等。在南京、安庆、北京等地陶行知创办平民读书处和平民夜校,推行“小先生制”“平民问字处”等,鼓励学生们教邻近平民识字,把文化普及给劳苦大众。

陶行知坚信中国要发展、强大,只能靠大众。教育为公,以达天下为公;全民教育,实现全民真正民主。陶行知说:“不论男孩和女孩,男人和妇女,成人和儿童,不分宗教信仰、种族、财产和属于哪一个阶级,都一律平等有受教育的机会。”这追求教育平等的平民教育思想在如今的中国社会更突显其现实意义。

二、信息素养

信息素养最早源于20世纪70年代图书检索技能。1974年,美国信息产业协会主席保罗·泽考斯基指出:“具有信息素养的人,是那些在如何将信息资源应用到工作中这一方面得到良好训练的人。有信息素养的人已习得使用各种信息工具和主要信息来源的技术和能力、已形成信息解决方案来解决问题。”1989 年美国图书馆协会下属的“信息素养总统委员会”将信息素养概括为个体能认识到何时需要信息,能检索、 评估、 有效利用信息。这是目前被引用较广泛的定义。

国内信息素养研究始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于21世纪初得到飞速发展。学者发现不仅信息能力很重要,信息品质、信息思维、信息伦理等也很重要,因此,信息素养的概念逐渐从“能力说”拓展为“要素说”。马海群(1997)认为信息素养指“在信息化社会中个体成员所具有的各种信息品质,包括信息智慧(信息知识与技能)、信息道德、信息意识、信息觉悟、信息观念、信息潜能、信息心理等”。这是讨论信息素养较早的文献,基本确定了国内信息素养概念。王吉庆(2002)提出信息素养是“一种可以通过教育所培育的,在信息社会中获得信息、利用信息、开发信息方面的修养与能力”。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在该领域的主流思想。

综上所述,信息素养概念自产生以来国内外学者、不同机构就从不同层次不同角度加以阐述。国外研究多重视过程,国内研究多重视目标,但彼此并无本质分歧。信息素养涉及信息意识、信息能力和信息应用,这是技术层面内容;同时还涉及人文、技术、经济、法律等诸多因素,和许多学科紧密联系。简而言之,信息素养是由信息意识、信息知识、信息能力、信息道德构成。这四要素是互为基础、紧密关联的整体。

1.信息意识

信息意识,即人的信息敏感程度,是人们对自然界和社会的各种现象、行为、理论观点等从信息的角度理解、感受和评价。简而言之,就是面对不懂的东西,能积极主动地去寻找答案,并知道到哪里、用什么方法寻求答案。信息意识是人们产生信息需求,形成信息动机,进而自觉寻求信息、利用信息、形成信息兴趣的动力和源泉。

2.信息知识

信息知识包括关于信息的本质、信息特征、信息运动规律、信息系统的构成及原则、信息技术、信息方法等方面的基本知识;也包括信息科学、信息哲学、信息文化、文献学等相关知识;还包括信息技术涉及的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多媒体技术。信息知识是基础,它不仅体现一个人所具有的信息知识的丰富程度,且制约其对信息知识的进一步掌握。

3.信息能力

信息能力包括信息系统的基本操作能力,即对信息的采集、传输、加工处理和运用的能力,还包括对信息系统与信息评价的能力。身处信息时代,人们不仅需要强烈的信息意识和丰富的信息常识,更需要较高的信息能力,否则无法利用各种信息工具去搜索、获得、传递、加工、处理有价值的信息,不能提高学习效率。许多学者将计算机、互联网等信息工具的利用能力单独分开,称为信息技术能力。

4.信息道德

信息道德是在信息的采集、加工、存储、传播、利用等各个环节中,规范各种社会关系的道德意识、道德规范、道德行为的总和。信息道德借助社会舆论、传统习俗等,以“善”为目标,以非强制的手段,调整人们在信息活动各环节的行为。

信息素养的四个要素共同构成了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信息意识是先导,信息知识是基础,信息能力是核心,信息道德是保证。

三、城镇化与信息素养

城镇化是人类文明进步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大趋势。随着信息技术广泛运用,信息化对新型城镇化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推动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这里“城鎮化”的核心是国家“十三五”规划提出的“新型城市”,包括绿色城市、智慧城市、创新城市、人文城市、紧凑城市五个目标,和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高度匹配、同步发展。其中,智慧城市、信息化都与人的信息素养密不可分。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已进入城镇化快速发展阶段,但数字鸿沟不可忽视。由于受到经济发展或者收入水平、教育水平或知识水平、年龄和体能、政策导向等影响,中国数字化鸿沟必须引起全面重视。

以2012年为例,我国城乡数字鸿沟指数为0.44,也就是说农村信息化总水平落后于城市44%,其中,计算机的差距最大,接下来依次是互联网、固定电话和移动电话,差距最小的是彩电(张新红,2013)。城镇化进程中城乡数字鸿沟指数虽然呈下降趋势,但仍然超过了0.3这个安全数字(如下表所示)。在信息化大潮中,为缩小数字鸿沟,一要发展经济,二要开展信息素养教育。

四、平民教育思想引领下的城乡青少年信息素养

完善的教育体系在普及信息传播技术、开展系统信息素养方面起着相当重要作用。面对信息化趋势,我国教育部提出“从2001年起用五到十年左右时间,在全国中小学基本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全面实施校校通工程,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的现代化”。2016年《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指出:“通过教育信息化,逐步缩小区域、城乡数字差距,大力促进教育公平,让亿万孩子同在蓝天下共享优质教育。”“着力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养成数字化学习习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发挥信息化面向未来培养高素质人才的支撑引领作用。”

陶行知关于普及平民教育的思想十分丰富,可以借鉴。

1.用穷办法普及穷地方的教育

陶行知先生说:“我们所普及的教育,不是少爷教育,不是小姐教育……是大众自己干,教小孩子自己干。”其包含着平等互助、自力更生之意。

追求平等与公平是人类发展的共同理想,然而由于历史、经济等原因,我国城乡办学条件、师资、教育质量等方面,呈现出强者越强、弱者越弱的“马太效应”。同时家庭的经济、文化等决定了孩子的受教育环境,直接导致教育不公平。继2008年成为第一网民大国、2009年互联网普及率首次超过全球平均水平,到2012年底,中国网民达到5.64亿人,比上年增加5090万人;互联网普及率达到42.1%,比上年提高3.8%。手机网民在2012年达到4.2亿,2017年年底中国网民规模已达7.72亿。然而,青少年网民城乡普及差异明显,城镇地区互联网发展水平远高于农村地区,且两者差距呈扩大之势。

因此,对于农村地区,教育部门应该按照公平原则适当调整,解决教育资源不公问题。借助政府、社会的力量,尽一切可能创造条件,物资、师资努力跟上。虽然做不到城市学校那样一人一机,但是要物尽其用。学校还需要以计算机为依托,加强数字图书馆建设,优化网络信息,加强弱校与强校之间的联合,努力优化、整合教育资源,共享校内外资源。

数字化校园和数字化图书馆不仅对学校的培养方式、管理模式提出新要求,更要求师生必须适应新的学习环境,努力提高自身信息素养,实现学习目标。

2.用强迫的手段普及平民教育

教育周期长收效慢,有些人看不到教育的意义,陶行知先生提出“强迫是教育的必要手续”。

学校应该将信息素养纳入基础、系统的课程教育体系内,根据学生所在的学段,分阶段、有重点地开展信息素养教育。同时学校应将信息素养教育与专业学科整合在一起,根据专业课的内容、形式,动态地在学科基础之上突出信息素养的特色,比如信息检索能力、信息判断能力、信息重组能力等。

信息素养相对独立于科学素养、人文素养,但又能促进科学素养、人文素养的提升。因此,以专业学科为依托,强制其与信息素养紧密相连,培养学生适应信息时代的知识结构,开发学生的持续性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和批评性。

3.開展以生活为中心的教育

陶行知教育思想核心就是生活教育理论,就是要把教育与生活联系起来。“人生需要什么,我们就教什么。”生活不仅是教育的内容,而且是教育的手段,因此他提出了“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方法。

面对繁杂的信息洪流,广大青少年如何作出正确选择?这需要生活经验,需要坚强的意志品质,这些也都离不开最直接、鲜活的生活教育。

例如,虽然手机、电脑等在相当程度上打破了传统精英的垄断局面,但信息时代仍以其他方式使社会不平等得以延续。虽然很多家庭愿意为孩子高额购买电脑、智能手机,支付每月的费用,但未必能有效引导孩子如何正确合理使用。青少年虽然对信息技术产品占有率较高、适应性强,但由于社会经验不足、意志力较弱、注意力易分散、易受外界诱惑等,信息素养显得弱不禁风。因此,学校应对青少年开展系统的信息素养培养,全面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信息知识、信息能力、信息道德,帮助其全面提升自我,成为信息时代的真正主人。

作为社会的未来,青少年信息素养关乎民族的未来与希望,其信息素养的提高有利于促进个人与社会的共同进步发展。而在城镇化进程出现的数字鸿沟是挑战,也是机遇。教育是手段,最终目的在于促进人的发展。唯有提升青少年的信息素养,城镇化才能真正实现,民族的发展才有希望。

参考文献:

[1]马海群.论信息素质教育[J].中国图书馆学报,1997(2):84-87.

[2]江苏省陶行知研究会,南京晓庄师范学校.陶行知文集[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7:111,138,355,524,930.

猜你喜欢
平民陶行知素养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
我们的100期纪念2011-2020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七测
陶行知教育名录
非富即贵? 平民也很爽 10款5000元以内AV放大器简析
平民领袖
盯紧!这些将是5年内最赚钱的平民职业
陶行知生活力专题研究的形成及其发展趋势